从我认识一些“诗人”(文学爱好者),也有许多“著名诗人”(著名文学爱好者)观察,他们保持每天激烈地“斗争”。不是为了某种文本中产生的文化思潮与人文关怀的精神上升(超越性),核心还是诗(文坛那种诗)的功与名,给人不舒服的磁场与感受。很多年轻的文学青年也纷纷效仿,造成这种丛林效应,诗歌让一个国家素不相识的写作者有了仇恨,不美(违背诗的生命原理),也没有让作者的文本与文本的读者更美好(违背写作的生命原理),他们并没有争论出什么有价值有营养对文化观点与社会有益的思想观点来(所谓诗战),偏离了文学与写作的意义,也与社会学没任何关系,更谈不上爱心,走向了一个拜“物”的极端,既不先锋,也不文学,属于文化乱象,诗的尖锐,是用来为其“真”发声(语言的去蔽能力),探索语言学科的程度(语言的探索扩展),而不是用来杀伤其他诗(语言)与人的武器(文人相轻,互相排挤,杀大佬,上位,出人头地,敛财,搞风月,黑社会文化山头等)
在这样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下,我的老师并不鼓励我去成功,至少不是世俗意义上那种写作的成功,而是鼓励我成为自己,成为人写诗,其实参看历史,李杜也没有成功,也没有“出人头地”他们成为了另一条时间线的星空,这就是仰望星空,是精神价值,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递或者传承,诗人不等于要“成功”。诗(艺术,文学)的成功并不是世俗意义上那种成功,造成这种成功学单一价值观导向,还是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物)经济实惠的文化环境。“有价值的生活,一种过时的美?”其实诗的文化性即是民族性,诗就是爱国文化,祖国是个中性词,泛指我们祖辈世世代代生活过的这片土壤与文明,王朝更替,山河与文化仍在,爱惜文化,就是爱国。
---------------------------------------------
但小弟始终至将来坚信不疑:理想中所谓常规公允传统主流诗歌,无不出自该氛围(红色),即:诗出无净土,莲长无不泥,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没有除外,如同珍珠无不出自大海,没有泥沙俱下之大海没珍珠,无海之珠,假珠;有同你我他之爱作,不可一笔成诗,或千笔万笔,一生并非我们理想之诗作;李白之《云想衣裳》亦非为所谓理想之真才实作而做,无非当下商品诗,敲门诗,拜“物”的而已;总之,诗出无净土,歌出无安静,没海没珠,没诗写大海,没有你我他理想之所谓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