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沪上敦腾诗作《冬至即冰屋》
文/刘幼民
沪上的诗写的如何?直言沪上的诗过于隐晦,意象翻腾如云,琢磨不透。沪上敦腾则予以佐证:“本质上我们都是自己的隐喻”。
何谓隐喻?就现代诗歌而言,不过是在词句搭配方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如﹕花的海洋﹔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就是隐喻。有什么难懂?仅仅是有悖常情罢了。
喜欢沪上敦腾诗作的人无一不夸赞沪诗意境起伏,可以使人产生上下颠簸,腾云驾雾,与孙悟空一起玩把式,闹天宫的快感。其实,沪诗被主流诗界排斥在外的原因即在于此。
沪上敦腾的诗绝无阿谀、妄言、奉承的弊端。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只能绽开在地狱的边缘,为地狱之子们拥戴。这儿所说的地狱之子,也就是草根之子。沪上敦腾的诗横卧于草莽之中,是草莽之魂。
《冬至即冰屋》是沪上敦腾的经典之作。全诗共有三段21节。从写景入手,却是外景与意境步步相合,眼到手到意到,看是写景,实际却是在抒情。呈现了沪诗对生命、自然、人生深度的思考,内容上甚至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在表达上却十分的放松。
诗的开头两个个字“是日”。是日如何?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的场景极具动感“水位降得很低,阴气过重,/忧伤怎么也化不掉....../找来貂皮,棉袍做佐证,/桦树已过励志的年龄,枝桠上的翠鸟/早已嫁人。冰愈结愈厚,/仿佛无处不在的冰川,/砌墙隔房,寒气如烟,供人逗留,居住。”这是冬至的那一天,诗人感受到的事物及其气氛。真正的冬天来临了,一年四季走到了终结之处,南方是冷,北方是寒,而且“冰愈结愈厚”,“丧失免疫力的黑暗,寒鸦/在拔颓废的钉子,”到处都是一片萧瑟,水的意境,冰的世界,只有诗人还在坚守“纸上温泉,心灵的沦陷区”没有退却的意思。这时可以侵入诗人精神世界的东西就是对死亡的企盼,“死亡是奢侈品”,易求而难得。不是诗人就萎靡到了自戕求死的地步,而是因为“生前除了颤栗,就是恐惧”。可怜的诗人,悲惨的人生,我觉得自己掉进了文革,下岗,拆迁等一连串的不幸事件之中,嘴巴只能吃饭,不能说话,一生值得回忆的仅是“一刀原滋原味的老腊肉”。至此欲哭无泪的会是谁?是诗人?或是读诗之人?结尾一句“谁替后世掌灯?全然是不可知的事物”。是此诗给出的最具存在主义哲学意味的答案,或者说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最直接的理由是因为它写的真实生动,可以使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好诗歌不是做出来的,它是思考和情感的结晶,诗为思言,诗人的才学智慧,甚至人品也在其中了。
附原作:
冬至即冰屋
文/沪上敦腾
是日。水位降得很低,阴气过重,
忧伤怎么也化不掉......
找来貂皮,棉袍做佐证,
桦树已过励志的年龄,枝桠上的翠鸟
早已嫁人。冰愈结愈厚,
仿佛无处不在的冰川,
砌墙隔房,寒气如烟,供人逗留,居住。
丧失免疫力的黑暗,寒鸦
在拔颓废的钉子,
死亡是奢侈品,莲花也是。
到处呈现冰雕,冰玻璃,含混不清的风吟,
似是而非的透明感是一把钢刀,
橫亘在炉火旁,切割万古和一瞬,
纸上温泉,心灵的沦陷区。
今夜的饮者,怀抱负数的人生,
与高山流水对冲。
今日阔别,此生不再相逢。
梦醒时分,谬斯眷顾的那部分人,
生前除了颤栗,就是恐惧。余下的美好
是一刀原滋原味的老腊肉。
谁替后世掌灯?全然是不可知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