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歌当哭——知砚斋品《七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月
文/舟自横渡


这个七月
太阳依然毒辣


一位小伙子
砸碎一块玻璃
从饕餮嘴里
夺下昏厥的同伴


一位大爷
来不及逃生
在一所大学的门房里
被死神掳去


这个七月
我放声高歌——
万物生长靠太阳







知砚斋品诗:

         长歌当哭



       这首题为《七月》的短诗极具冲击力,语言简洁却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和深刻的讽刺。



       开篇“这个七月 / 太阳依然毒辣”‌,点明时间(七月)和核心意象(太阳)。七月通常是酷暑时节,“毒辣”一词赋予了太阳强烈的负面色彩,暗示着一种压迫、煎熬甚至毁灭性的力量。“依然”一词暗示着这种情况并非初次,可能带有历史延续性或反复出现的意味。



      悲剧场景一:小伙子的英勇与无奈‌



        “一位小伙子 / 砸碎一块玻璃 / 从饕餮嘴里 / 夺下昏厥的同伴”,这是一个充满行动感和暴力美学的画面。“砸碎玻璃”是突破障碍的紧急行动。“饕餮”是中国神话中贪食的恶兽,这里极富想象力地将灾难或某种吞噬性的环境(如洪水、烈火、密闭空间、甚至是某种无形的社会压迫)比喻为饕餮巨口,形象地描绘了同伴所处的极端危险境地——“昏厥”暗示濒死状态。



       小伙子体现了个体在灾难面前的英勇抗争和人性的光辉(拯救同伴)。然而,这种抗争是在巨大的、如怪兽般的危险(“饕餮嘴里”)中进行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悲壮感和无力感。



悲剧场景二:大爷的无辜与无声消逝‌



       “一位大爷 / 来不及逃生 / 在一所大学的门房里 / 被死神掳去”,与小伙子的激烈行动形成对比,大爷的画面更具静态感和无力感。“来不及逃生”点明了灾难的突如其来和个体的脆弱。“大学的门房”——一个本应安全、平凡甚至带有知识守护意味的场所——成为了死亡现场,强烈的反差更显荒诞和讽刺。“被死神掳去”的表述带着一种冰冷的、无可抗拒的宿命感。



      末节“这个七月 / 我放声高歌 / 万物生长靠太阳”‌是全诗最震撼、最辛辣的部分。在目睹了两幕人间惨剧(直接或间接由“毒辣”的太阳或其象征物引发)之后,诗人突然宣称“放声高歌”。这歌声绝非喜悦,而是极致的悲愤、控诉或反讽。

     

       歌词“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点睛之笔。这句原本歌颂阳光滋养生命的歌词,在“毒辣”太阳导致灾难(甚至死亡)的语境下,其意义被彻底颠覆和消解。它变成了残酷的讽刺:‌ 万物真的“靠”太阳吗?它滋养生命,但也可能轻易夺去生命。这句颂歌在灾难面前显得如此虚伪、空洞甚至残忍;强烈的控诉:‌ 对某种被盲目歌颂、却造成巨大伤害的力量(自然力量或社会象征)的控诉;深刻的质疑:‌ 质疑这句颂歌所代表的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或意识形态。它掩盖了现实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太阳的两面性)。



        诗歌的张力与力量在强烈的意象反差中形成:‌ “毒辣”的太阳 vs. “滋养万物”的歌颂;英勇的救援 vs. 无助的死亡;惨烈的场景 vs. “高歌”的宣言。



        语言的克制与爆发一气呵成:‌ 前三节叙述冷静、画面感强,最后一节情感骤然爆发,用最响亮的口号进行最彻底的否定。



       而象征的多义性使得“七月”超出了季节的局限,也可能暗喻某种特定的历史或社会时期。“太阳”不仅指自然天体,更是一个强大的象征符号,可以指向权力、意识形态、历史洪流等一切被视为至高主宰、不容置疑的力量。它的“毒辣”则揭示了这种力量的残酷一面。



       诗人在长歌当哭中戳穿了表面颂词的虚伪,揭示了在宏大叙事(“万物生长靠太阳”)掩盖下的个体苦难和无辜生命的消逝。它质问:当歌颂的对象成为苦难的根源时,这种歌颂意味着什么?



        舟自横渡的《七月》是一首极具震撼力的短诗。它以极简的语言描绘了灾难中的个体悲剧,并通过对经典颂歌“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反讽式运用,完成了对某种被神圣化、却带来伤害的力量的深刻批判。诗歌在冷静叙事与情感爆发的张力中,在具体悲剧与抽象象征的交织中,成功揭示了现实的荒诞与残酷,以及个体在宏大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抗争。其力量在于它敢于直面苦难,并勇于用最响亮的口号发出最决绝的质疑和控诉。



        这首诗的尖锐和深刻,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灾难描述,成为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叩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7-18 00: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