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习诗多年,中外的现代诗歌似乎不再有看不懂的了,最晦涩的也能明其三四,这自然是长期阅读之功,阅读中也积累了不少的心得体会,比如读那些早逝的诗人们的作品,如兰波、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西尔维亚·普拉斯等,掩卷多少有一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些天才般的诗人,在世上行走都不太久,集子也就都有些薄,但这已经是全部了,像兰波的诗集把他的书信集也印上了。
因为终日忙于职场,我这样的读者实在没太多精力读多产作家一部又一部的著作,而读薄一些的全集,则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这倒不失为研究诗歌的一个路子。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想来如果到了退休年龄,则一定要减少阅读量,要好好握握笔杆子了。
   近读阿根廷女诗人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诗集《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就很有些感受,想写这么一篇读后感式的文章,也是在读了该书两年多之后,再翻此书觉得反刍了一些东西,那就暂且先写下来吧。
诗人写作时很有特点,她不是写在本子上,而是写在书房里的大黑板上,用粉笔。这种写作方式自有可取之处,因为抬眼就能看见,可时时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她的诗虽然抽象,但并不难懂,在她短短的36岁的一生中出了六部诗集,《最后的天真》《工作与夜晚》《黛安娜的树》《疯狂的石头》《音乐地狱》等,都不太厚,第一本《最远的土地》是1955年由她父亲资助出版的,但诗人一直不认可这本诗集,以后的集子也没再有这本诗集里一首诗的影子。诗人1936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东欧移民家庭,最初在国立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并曾拜师学画。1960年来到巴黎,在索邦大学学习法国宗教和文学史,为多家杂志和出版社工作,用西班牙语写诗。返回阿根廷以后,曾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年度诗歌一等奖(博尔赫斯获得的是二等奖)、以及美国古根海姆和富布莱特基金会的资助,1969年她获古根海姆奖。
皮扎尼克长期受失眠和幻觉影响,1972年9月服药自杀身亡。她是一个夜间忙碌的诗人,夜给她的时间太长,夜就成了她的抒写对象,让她生发无限联想,联想最多的便是死亡。“我是完全的祭品身体之夜森林里母狼一次纯粹的徘徊/为了说出那个天真的词语。”——《工作与夜晚》
“我几乎不懂夜晚/夜晚却像是懂我,/甚至帮我仿佛它爱我,/用它的星辰覆盖我的意识。//也许夜晚是生命太阳是死亡/也许夜晚是空无/所有关于它的猜想空无/所有经历它的存在空无”。——《夜晚》
她给夜晚命名,她的《看不见的艺术》,写的也是夜,——“你,唱我所有死亡的你。/向时间之梦/唱你所不信任之物的你,/给我描述虚无之家吧,/给我讲讲那些穿上灵柩的词语,/它们收容了我的天真。//凭我所有的死亡/我把我交给我的死亡,/用一小把童年,/用不曾走在阳光下的/所有狂醉的欲望,/没有一个词语提早发生/让我给死亡理由,/没有一个神里死亡没有表情。”      
   短诗《空无》,“风死在我的伤口。/夜乞讨我的血。”只有两行。看来熬夜真不是什么好事,夜接近于死。
     除了这类的诗,诗人还有很多优秀的短诗,她的《起源》,——“必须救出风/群鸟在那个孤单女人的头发里/焚毁风/她从自然归来/编织风暴/必须救出风”。风正是起于诗人的头脑,风卷于发梢,可能暗指某种毁灭或许倾覆式的思想或想法,“风暴”则更是恐怖的想法,这些都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而“群鸟”,诗人轻视的群鸟,则是指社会对她头脑风暴的抵制势力,故而风在诗人的头脑里有危机感,需要尽快去拯救。她的长诗《精神病房》,“一切都是贝壳,我曾在不同国家舔舐过贝壳,只为我的精湛技艺感到骄傲。”写得又是自己的同性恋经历。
   诗人在法国期间,和帕斯、科塔萨尔等作家交往密切,她去世后,科塔萨尔收到了来自阿根廷的信,里面没有只语片言,只有一张她在沙滩上晒太阳的裸体照。皮扎尼克的诗,写到性的,都比较露骨,“性如心之花,出神的通道在两腿之间”,在西方会被认为是心理压力的释放,但在中国,这么些就类乎疯女人。
实际上她的心理状态一直游走在正常非正常之间。
   短诗《缺乏》,“我不懂鸟,/不认识火的历史。/但我想我的孤独应该有翅膀。”她临死前给远在法国的克塔萨尔写信,精神已极度混乱,“疯狂,死亡。娜嘉不写了。堂吉诃德也不写了……
胡里奥,我去了下面。底下却还是没有底。
胡里奥,我想我已经无法再容忍这些母狗般的词语了。”
     中国的女诗人对她推崇备至,像翟永明、周瓒、济南的女诗人姚夜等,都写过一些评述,翟永明认为“时至今日读到这些诗,也无法不被她那些神秘、绝望、跳跃而又锋利的词语刮伤。”周瓒认为“她在对孤独、痛苦与死亡冲动的超凡想象中,提升了生命和精神性的柔韧之力与存在之美。”至于我,还是很欣赏诗人的才气的,虽然她最终精神错乱并走向了死亡,但生命的价值既不在于长度也不在于质量,它更在于对某一方面的有价值的探索,或者说是延展的宽度,皮扎尼克探索的,别人并没有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9-2 01: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