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65|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担当与批判——韩庆成诗歌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宫白云 于 2012-11-21 18:40 编辑

担当与批判
——韩庆成诗歌谈

   ◆ 宫白云


  说到担当与批判,从词语的属性上自然会联想到责任心、使命感以及揭露、干预、关涉等,而在脑海的影像里会跳出屈原、鲁迅、曼德尔施塔姆、米沃什、索尔仁尼琴等形象。在阅读了诗人韩庆成的诗歌后,这些词语的元素和人物的影像都不约而同地涌流出来。我在想,在当今这个喧嚣纷乱的时代,大多数人平日里为生活奔波,为工作忙碌,有谁会在意严峻的现实、时事的荒诞、关注他人的苦难、黑暗与丑陋?有多少人会去批判假恶丑、坚守真善美?其实所有的这些也都是我们自身生活与生存的部分,如何解决时事的纷扰,政治、民族的纷争,实现和谐的生活,是需要我们自身去关注、去干预、去深思的,可惜很少人有这样的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而韩庆成无疑正是这少数人中的少数。作为一位有担当的思想性的强有力的诗人,他以巨大的思想潜力把笔触伸向了各种时事与社会现象,以及各种不同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命运之中,用诗歌来折映它们,体现了一个优秀诗人应有的良知、正义、悲悯以及担当。


  1

  有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不同的态度决定着诗写的不同方向,而韩庆成在时事面前的态度是,用诗歌来进行干预,他认为这是诗歌应有的职责,出于一个真正诗人的责任感,他用诗歌表达了对触目惊心的现实与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内心深处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他不断地变换着各种视角,以历史的眼光,深厚的内涵,犀利的批判,深刻的反省,直观简约的语言有效地反映出被命运括弄的惨烈与剧痛,收到唤起、思考的双重效果。

  这从他的组诗《中国人物组诗系列》呈现的最为完整。韩庆成的《中国人物组诗系列》是由十二首诗组成:分别是《我与汪家正》《致艾》《让子弹换个方向飞》《女工的死亡和凶手的生存》《骆伟科》《夏俊峰》《刘萍》《邵氏弃儿》《钱明奇》《吴远碧》《钱云会》《校车和孩子》,仅从这些题目上,我们几乎就可以触摸到那些活生生的血和泪。我们知道,人的自然属性无法拒绝社会属性而遗世独立,既然无法拒绝社会、拒绝生活,那么就必须“在场”,而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必然是时刻的“在场”。从韩庆成的这组诗完全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诗人“超越自我”去干预时事,力求“在场”的一种努力。无论是尖锐的批判、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深刻的同情、痛苦的反思……其价值指向其实都是旨在唤醒,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份难以熄灭的担当精神与悲悯胸怀。可以说,他诗歌中的担当与批判,真实、有效地具有了折射重大社会现实的功能,具有着鞭挞或唤起的终级意义。

  “就这样公然把死刑犯导向生存,法律瞠目结舌
  天良、正义、公理,比我现在写诗的A4纸还要苍白
  无耻则赤裸裸地走上讲台,把最后一块遮羞布,绑在旗杆上”
  ——《女工的死亡和凶手的生存》
  
  “但平民的心还是热的,媒体们,还残存一线良知
  在他们的帮助下,母亲需要的治疗费,很快募集了
  迟了四个月的手术,也已进行了。但我的笔依然绝望。我看到权力一如既往
  硬如磐石。我看到刚刚写过的吴远碧,这个用菜刀切腹自救的母亲
  死在医院。我看到骆伟科磨穿的鞋底,和更多像他一样过早沧桑的眼睛”
  ——《骆伟科》
  
  “儿童节的第二天,你终于走了,据说走得很安静
  安静得就像这个无人问津的夜晚
  终于不用再为医药费发愁了,不用再担心连累家人了
  在这个干旱的季节,无数的泪水、血水、腹水在汇集,蒸腾
  这场雨,终将湿透龟裂的土地“
  ——《吴远碧》
  
  “五千年虚假的文明史仍在上演
  人们的眼睛早已把真相看清
  我要诅咒,丧尽天良的世界
  直到耗尽最后的泪水和呼吸”
  ——《钱云会》

  相信每个人读到这样的诗句都不会无动于衷或熟视无睹,某个瞬间也会拍案而起或涌出热泪。这些感性、直观式的语言传递着深切的沉痛,光天化日之下,这样的悲剧或者直接就是罪恶就这样发生了,多少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发生,不去干预,不去寻根究底。而韩庆成用这些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他面向罪恶的一颗无畏无惧之心和悲悯的心怀。在当下滚滚的诗歌大潮中,有多少诗歌关涉于时事?有多少诗人对此有着自觉的责任与意识?韩庆成曾在一篇访谈里谈道:“一个缺少担当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缺少担当的诗歌是不可能复兴的诗歌。诗歌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是坚守和干预。”韩庆成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实践的。

  在《校车和孩子》一诗中,诗人仅仅列出了真实的现实:“62个孩子/挤在核载9人的面包车上/18个孩子/再也没有回家/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让校车这两个字/成为焦点”;相信我们目睹这样的死亡,都会心碎,这样的“校车”“焦点”意味着什么?它背后隐藏的东西更加深长并值得玩味。生命都是宝贵的,何况是那些天真单纯的孩子的生命,是谁给的权力这样轻易的把他们的生命剥夺?这是诗人于无声处的鞭挞,更精彩的是紧接着的鲜明的对比:“23辆豪华校车/安全带自动门灭火装置/100万欧元总值/11月25日/欧洲富国马其顿/让外交部的这次援外/成为热点”,如此的比照,不言自明,“焦点”是通过“热点”发挥效用,来构成死的惨烈的“在场”,其力量的效果胜过千军万马,这样的比照特别的精妙,不仅让真相再现还挖掘出了事件背后演化的深意。

  2

  批判对于诗人韩庆成而言,是在完成某种责任与使命,这种责任与使命感是一个具有担当精神的诗人的必然性。社会拥有形形色色的面目,面对现实之荒谬、局限,人性之愚昧、妥协怎样用最有力最精确的语言去把它们传达出来?我们看到诗人已经完全剔除了繁复,进入成熟的简练。“很多黑暗/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月全食》);“为一个错误/很多人/在用一生的圆满修补”(《中秋夜》);“我知道雨还在下/那就下得更粗暴些/如果不够,就让泪水/流得更汹涌些”。这种原始意义的技巧源自于诗人明白语言其实不在于认知而在于消化,使用语言的目的就像使用食物一样,利用食物自身,制造意料之外的效果。如他的一首《网络语言》:

  “我有一张在天安门前拍的照片
  有一天我把它上传到XL博客
  我在照片下面的标签上输了五个字
  天安门广场
  XL说:
  “不能使用此类特殊词汇”
  我楞了片刻,试着删了广场二字
  XL仍说:
  “不能使用此类特殊词汇”
  我于是把安改成暗
  
  OK了”
  ——《网络语言》

  在这首诗里,诗人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把“安”改成“暗”,而这样的一字之改,在我们发出会心的一笑时,多少反讽的意味尽在其中。这是诗人机智的幽默,它把某种寓意建立在同音之上,无穷地发展了读者的联想力,达到了一种强烈的不言自明的反讽效果。韩庆成的政治嘲讽和智慧在他的《七子之外——写给钓鱼岛》一诗中发挥更为淋漓。大家都知道“钓鱼岛”事件,而怎样把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件写出政治性与思想性和深意及与众不同?可以说,韩庆成写得非常成功,让我们看一下:

  “与七子的大相比
  你太小了
  小到好多年来
  没几个人能想到你
  
  如果能再大一点
  如果能再近一点
  近到可以激起贝勒爷
  避暑揽胜的欲望
  大到可以开发
  一座日进斗金的海景城
  你就不会落寞了
  落寞成一幅孤悬海中的山水画
  
  庆幸的不一定就是倭人
  那些北小岛的鸟巢,南小岛的蛇窝
  已无需担忧挖掘机低沉的弹奏
  盖过年复一年的潮水声
  
  不用再钓鱼了
  建议把另一片海里的国宾馆
  改称尖阁台
  然后把钓鱼岛
  从防火墙的敏感词库中剔除
  让喜欢钓鱼的人
  可以在网络上
  自由地甩一回鱼钩
  
  昨夜未眠
  闻一多对我说
  他写七子时的东亚病夫
  被列强欺凌
  我写之外时的和谐盛世
  被列小玩弄”
  ——《七子之外》
  
  在这首诗里,诗人采用的是一种讥讽的冷淡的语调,让最朴素的民族情感浸于词语的背后。大家都知道《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写成的。他以深厚、炽热、焦灼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在诗中,闻一多先生以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的这首诗为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增添了巨大的力量。而韩庆成这首《七子之外》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经典的诗歌背景,一下子就把历史拉回到87年前。“与七子的大相比/你太小了/小到好多年来/没几个人能想到你”;这样的措词明显地带有讥讽的意味,而下一节“如果能再大一点/如果能再近一点/近到可以激起贝勒爷/避暑揽胜的欲望/大到可以开发/一座日进斗金的海景城/你就不会落寞了/落寞成一幅孤悬海中的山水画”,到此已经不是讥讽了,完全是绝望与悲哀,同时也暗示出难以平息的愤懑,其疼痛感与隐晦的谴责更有一种无以复加的味道。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民族的大爱支配了诗人写出这样的“七子之外”,并为他深厚的民族情感提供了呼吸的土壤。它不仅是一个愤之日倭欺凌、怒其国之不硬的诗歌现场,更是一种剧痛和愤怒,尤其还是挚爱,面对国之领土和主权,我大中华民族岂可受“列小玩弄”?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当下深深的失望,造就了诗人这首诗独特的用语,造就了这种介于痛与爱、愤与怒胶着的效果。让我们在反复的咀嚼中体味诗人心忧国家民族的大胸怀与精神气质,甚至可以感应到诗人面对国土存亡的关头强烈的愤慨与焦灼的心跳。如此独特的笔致,自成一路,撼动住许多人心。

  3

  从韩庆成的诗歌中根本看不到风花雪月小情小调,他的诗歌你触摸不到浪漫的温度,他似乎早已了解情感所承受的太多的变故,甚至写下哪怕只字片言也是多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懂感情和爱,他的情感和爱是深入骨髓和不动声色的。这种情感因为过多的隐忍反而显得尤其震撼,他的爱似乎只有在血液中才能定格。这从他的一首《剥离》给我们的体会最深:

  “我每天做着同一件事情,就是把身体上的某个部分
  剥离出来,然后扔掉
  我没感觉到这很残忍,尽管有时候会显得枯燥
  习惯以后,这点枯燥与得到的解脱相比
  微不足道。像
  剥离愤怒,剥离泪水,每天
  起床后去洗手间,做那个固定的剥离动作
  快乐的剥离并不是天天出现
  我喜欢的女人,她住在远方
  一年一次的约会,在剧烈的剥离中,给我满足
  也让我苍老
  
  也有疼痛的剥离,发生在年轻的时候
  我把刀扎在
  自己的手上。那个背叛我的女人
  脸色苍白,她给我留下伤口,在很长时间的夜里
  它发炎,滴血,高烧不止
  让我此后对痴迷的病毒,产生抗体
  剥离友情,剥离亲情,剥离天长地久海枯石烂
  已同剥离两条狗的交媾
  在时间上如此接近”
  ——《剥离》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写得触目惊心,读这样的诗歌是不动声色的疼痛,在持续使用十个“剥离”后,凸显的已不止是一种切肤之痛,而是对生命本身无言的认知。“剥离”的过程就是生命不断“分离”的过程。到最后,诗人让我们体味到的是生命本身的苦涩、爱的痛苦与残忍。如此坦率地“剥离”自己,也让我们体会到他最深沉的生命个性与特质还有最令人震动的情感。“剥离”不仅暗含着“分离”,也颇具生命的况味,诗人是在用一颗怆然的心灵,去寻找生命迷失的温暖。而所有的“剥离”旨在复活曾经的深厚情感!这样深挚的情感境界只有深度的体验才可以得到。

  纵观韩庆成的诗歌,具有一种大情怀与大气场,血性与心气高度统一,思想深度与艺术内核相互映照,建构纵横开阔,笔锋犀利,每首诗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语调、音节、节奏和用词都被拿捏得恰如其分,读之令人动容。我们可以看到他正从目的性叙事走向可能性叙述并正在积极为推动新的口语实验做出努力。作为思想性独特有力的诗人,韩庆成勇于“担当与批判”,积极有效的干预时事,把现实的衰败反映在诗歌中。他选择“担当”就是为逐渐冷漠的世界重新捂出温度,他选用“批判”就是直接将这个丑恶冷酷的世界撕裂给人看。这种温度与撕裂通过他的诗歌延伸出触角,将业已失去的正义、良知、悲悯重新唤醒。

  批判现实除了暗示社会的种种丑恶、荒诞不经,还暗示着没落腐朽,于是“担当”便显得额外重要与艰难,尽管荆棘丛丛,我们看到韩庆成无畏地在路上。

   2012-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20 11:31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悦读白云文章{: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2:05 | 只看该作者
西沈 发表于 2012-11-20 11:31
好诗好评,悦读白云文章

谢谢。。多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1-20 1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2-11-20 12:09 编辑

批判与担当,韩总后还有,杨克、南鸥、梁小斌、方文竹、老巢、宫白云、张无为等;这是中国流派网的一大特点,逐渐会被社会所推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20 12: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在磨刀霍霍,手起刀落的痛快,如何疗伤?我痛心但很迷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1-20 12:59 | 只看该作者
我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1-20 13:0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白云兄大评!将在研讨会上宣读。{: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1-20 14:50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1-20 1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2-11-20 16:52 编辑

欣赏,学习!诗和评俱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9:20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2-11-20 12:07
批判与担当,韩总后还有,杨克、南鸥、梁小斌、方文竹、老巢、宫白云、张无为等;这是中国流派网的一大特点 ...

风兄多批。。感谢你为我的《历史》评读。。已转博客。。问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3:1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