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 张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九华山人 于 2011-10-20 10:32 编辑

                                                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
                                                                                       作者:张黎


        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纵的继承,横的移植。纵横交融,禅为根本。
        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纵横交融——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

                                  (一)百年汉语新诗的得与失

        缘起而聚,缘灭则散。宇宙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由外部的各种条件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段的。但是,由于我们人类局限于自己的百年认识,所以只能对短于自己存在的事物有所把握(比如庄稼和昆虫),而对长于自己存在的事物就无能为力了(比如桑田和沧海)。诗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存在,它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借助于文字记载和我们内在的智慧,来认识它的发展脉络,判断它现在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变化的时代,因为,它结束了在中国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皇帝制度。当然,封建帝制的坍塌,必将会对两千年以来附着于它的文化和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汉语新诗,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门类。
        起初,由于从事汉语新诗写作的诗人们,都具有很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所以,他们虽然主张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但是其作品都是散发着浓重的“汉味”(北岛先生的说法)的,比如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冰心等等。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汉语新诗,我们虽然不能过高地评价它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不说,它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这些诗人都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
        但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汉语新诗便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蛮荒时期。原因是,有一个新兴的国家和政权出现了。这个打着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旗帜的新政府,其实建立和施行的是一种奴隶体制,在这个以某种党团为奴隶主的新型社会里,个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当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人格独立,什么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了。这个时期,除了使传统诗歌空前地遭到破坏之外,然后就是使后来三十年的诗歌遭到极度的扭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并主盟了中国诗坛三十年的朦胧派诗歌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前的社会体制的一种反叛。这种否定一切传统,主张完全模仿西方现代诗歌的流派,在八十年代初曾经以排山倒海之势,彻底打败了五十年代以来让政治奴役着的诗歌,使极度压抑的人性和艺术得到舒展。但是,三十年过去了,这种极端的主张已经越来越显示着它的不足,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没落状态(只需看看北岛先生主持的今天论坛大家就会明白)。
        诗歌不是政治奴化的工具,当然,诗歌也就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诗人降低到与政客同等的水平。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立艺术,它应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具有更深邃的思想,追求更崇高的生命境界。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同落后的生产力和专制的政治体制等同起来;一味地将艺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加选择不加消化生吞活剥地模仿西方现代诗歌;过分强调和夸大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等等,三十年来朦胧派的这种种主张,二十一世纪的诗人们已经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不足和错误。
        现在,是汉语新诗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百年汉语新诗即将走上正确道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世纪的诗人们需要总结和面对的问题很多:如何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如何将西方现代诗歌的优秀成分融入到我们的传统;百年汉语新诗的得与失究竟是什么;百年汉语新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处于什么阶段;目前诗歌现场混乱的根本原因何在;目前各种诗歌流派的缘起和主张都是什么;汉语新诗的终极走向到底是什么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旧的百年即将过去,新的百年即将开始。在这个即将开始的百年,新世纪的诗人们应该以全方位的思维方式,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去审视、去重建我们汉语新诗存在的方式和特点。
                              (二)用解析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诗歌



        纵观近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汉语新诗是缘起封建帝制的坍塌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是以学习西方现代诗歌为主旨的,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取代封建帝制的并不是民主和自由,而是一种以欺骗手段获取了政权的新型奴隶制,这政治上的巨大倒退影响到文化和艺术,所以就促成了朦胧诗派进一步的彻底摒弃传统诗歌的极端主张。而目前诗歌现场的极度混乱状况,也正是三十年以来朦胧派诗人强行切断与传统的联系,中国汉语新诗的发展缺失根基和支柱精神的体现。
        如何面对传统诗歌?在传统诗歌中,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摒弃的?五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精神主旨是什么?两千年以来封建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是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中,有没有一种贯穿了五千年的独立精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没有一种和儒家文化相抗衡的自由思想?中国禅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在中国文化史中处于什么地位?禅文化在历史上是怎样影响诗歌的?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些问题用解析的方式一个个明晰化。
        在我们的概念中,习惯把传统诗歌按照内容分为两大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实,这样的分类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或者说,在当代,我们更应该把传统诗歌按照思想倾向来分为这样两大类:奴性诗歌和独立诗歌。在原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中,杜甫的诗歌是属于奴性诗歌,白居易的诗歌属于独立诗歌。并且,原来所谓的浪漫主义,其实是独立诗歌的一种异化,在封建儒家文化拥有绝对强势的社会中,古典浪漫主义诗人是以一种曲折的方式来对抗权势对人性和艺术的扭曲的,比如陶渊明、李白、王维等等。
        我们说要学习传统诗歌,其实就是学习传统诗歌中的独立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要继承二十世纪初汉语新诗开创者们的意愿,坚决把两千年以来被封建儒家文化扭曲奴化了的部分彻底剔除掉。而且,客观地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拥有大量的具有独立和自由精神的作品,只不过,历来的统治者们不给寄予应有的重视,或者别有用心地加以改造和贴上种种标签。现在,我们需要纵观历史,把五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旨找出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历来中国文化人安身立命的准则。原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实,孟子的原句更富有哲理性,因为“穷”是天然的,每个文化人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抱负实现的问题,而只有当自己已经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经过自己的努力“达”了之后,才有可能“兼善天下”。两千年来,对孟子这句话的改造的后果是“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因为,一味强调“达”,却没有真正“独善其身”的高尚人格和刻苦努力来做基础,“兼济天下”就成了一些投机钻营的政客们的伪善说法。我们学习古人的独立精神,关键就是要把这些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用解析的方式认识清楚,剔除掉儒家学说中的虚伪部分,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两千年以来,虽然虚伪的封建儒家文化在社会中占有绝对强势,但是自由真实的人性光芒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从南北朝的阮籍、嵇康、刘伶,到唐朝的李白、王维、白居易,到宋朝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等。特别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唐代形成了中国式佛教——南禅宗以后,反权威、反专制、还原生命本来面目的禅宗精神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后来的几百年间,禅宗的自由精神渗透到了各种艺术门类,最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意境学说。
        意境学说,就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开始;到释皎然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到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到严沧浪的“妙悟”、“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到王夫之的“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到王士祯的“神韵”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一系列的对诗歌的审美形成覆盖之势的文学理论。这种文学评判和取向其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和精髓,是禅文化对艺术深层渗透的结果。
        我们说要用解析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诗歌,其实就是摒弃传统文化中被儒家学说奴化扭曲了的成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被排斥被隐藏了的自由精神,并以这种自由精神来对接现代诗歌。

                (三)以中国式的思维和审美方式重建新诗精神



        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从存在时间来说,它是长于国家和某种形态的政权的;从存在境界上来讲,它是高于现实的政治和权势的。只不过,由于国家和政权的建立,使得政治和权势的力量空前强大,所以就造成了政治对文化的控制和奴役。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封建帝制一步步带上它的镣铐,打上它的烙印的。现在,封建帝制已经坍塌,我们要把它对文化的扭曲和奴役部分还原、解放出来,再一次呈现出真实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和面貌。
        封建帝制对诗歌艺术的扭曲和奴役包括两部分: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对于反映现实的诗歌,封建帝制是尽量地拉入自己的利益体系,这种体系便是儒家的伦理和道德,以及政治体制化了的文化制度(在我们当前社会,这种状态依旧);对于探索世界和生命真理、高于现实的诗歌,封建帝制是尽量贬低和排斥。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现实部分的诗歌呈现出完全独立精神的并不是很多,而探索真理部分的诗歌则呈现出浓厚的出世意味。用解析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诗歌,其实就是要用清晰的思维去辨别是非,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哪些是真理,哪些是伪真理。
        三十年以来的朦胧派诗人,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诗歌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一味地简单地将政治和现实与诗歌对等起来,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在传统的审美主义诗歌里隐藏着真正的中国文化精神,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审美方式。
        在我去年写的论文《浅谈传统诗歌美学的几个特点——兼答北岛先生什么是“汉味”》里,我是这样总结的:每个民族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都有自己特殊的审美定势,而审美,则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念之上的心理体验,所以,诗歌从本质上来说,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自然观人生观观照下的审美。以儒、释、道三教(特别是释和道二教)为基本哲学理念的中国传统诗歌,因此就最终形成了以“高远”、“空灵”、“真切”、“简约”、“妙悟”等等为美学特点的“汉味”。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感知和思维上是不同的。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命哲学,西方哲学是以主客二分为特点的知识哲学。中国人的感知特点是直觉、内敛,西方人的感知特点是思辨、张扬。所以,几千年以来,中西两方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子”(叶维廉语)。
        在审美旨趣上,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也是大相径庭的。大体上来说,中国诗歌是含蓄、直觉、意象单纯的,是以宁静、平和为统摄的一种抒情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向的延伸力;而西方诗歌则是直接、思辨、意象繁密的,是以冲突、热情为统摄的一种叙事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外向的扩张力。
        这种中西两方在诗歌艺术上的巨大差别,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够融合,并不是朦胧派诗人用三十年的时间,用完全西化的方式就能够完成的。而当前现代汉语新诗现场的极度混乱和不被社会认可的状态,也正是中西两方在思维和审美方式方面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那么,怎样做才是我们对待西方现代诗歌的正确态度?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以传统诗歌为本位,对西方现代诗歌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结果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传统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四)禅与现代诗的结合是当前中西诗歌融合的最佳契合点
  
        老实说,中国汉语新诗当前的发展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虽然,步入新世纪以来,朦胧派的诗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摒弃传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但是,他们在传统的诗歌里又找不出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在他们眼里,两千年的传统诗歌,现实部分是奴性的应该摒弃的,而审美部分又是出世的没用的,所以,深感困惑和迷茫。如何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如何以传统诗歌为本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朦胧派诗人看来,真的是犹如老虎吃天。
        并且,由于朦胧派的衰落,以及当代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相对世界的严重滞后性,激进的诗人们在现实中看不到任何出路,所以,新世纪之初的中国诗歌现场出现了一些自虐式的崇低的非诗倾向。什么“垃圾派”、“下半身”、“口水诗”等等,低俗叫嚣,肆意泛滥,很令国人厌恶。以至于一些老派的学者对新诗的发展完全绝望,彻底否定(比如季羡林)。
        还有,这几年又出现了一种以抵制这些崇低诗歌为目的的崇高的神性写作。客观地讲,这种似是而非的神性写作,虽然在目前对于人人喊打的崇低的诗歌倾向有所抵制,吸引了相当一批不明真相的诗歌写作者,但是,从稍微高远一点的角度来看,它对于现代汉语新诗的进一步发展,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原因有三条:一是它与中国传统诗歌没有任何联系;二是这样的崇高其实是对人性和现实的否定,是另一种神化了的假大空的东西;三是在世界文化史上,西方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是专制的、落后的,是已经被西方世界摒弃了的思想。
        面对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当前的这种种状况,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有责任感的中国诗人,都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出路,一种能够融合东西两方诗歌的新的写作方向。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恰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融合中西两方诗歌的契合点?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中国的禅文化。
        禅,作为一种中国化了的佛教,它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中都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首先,在儒家文化拥有绝对强势的社会中,禅,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种可以与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力量存在的,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其次,由于文化人的热爱和推崇,在禅思想和审美的渗透下,诗、书、画等中国艺术最终形成了审视和评判其价值的最高级、最完整的理论——意境学说。还有,由于“一花五叶”等禅宗门派和禅宗势力的发展,禅思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禅,这种中国人创立的非宗教的宗教,一千多年来,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它还影响到了整个世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早在宋代就接受了中国禅宗思想,而且,禅宗思想曾经对日本的社会和艺术也发生过类似中国的巨大影响,现在依旧在世界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日本诗歌——俳句,就是禅文化的结晶。近百年来,由于西藏喇嘛在欧洲的宣传,以及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美国的学术演讲,禅文化更是受到了欧美等国人们的青睐,一些美国诗人对禅文化的推崇甚至到了狂热地步,比如加里•施奈德。
        还有,近些年来,禅宗教义里包涵的回归自然、觉悟生命本真、追求心灵内部的喜悦等等思想和倾向,也越来越受到商业社会重重压力下的现代城市人的认可和热爱,在当前,以学佛修禅为爱好和追求的人不在少数,各类有关佛禅的书籍在各大书店比比皆是。
        所以说,禅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受到了世界文化界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当代人的要求,在这个物质欲望过度膨胀的时代,我们可以用它来调节城市人的精神困惑和心理失衡。
        除了上述这三种非常明显的外在的原因之外,禅与现代诗的结合,也有其非常深刻的内在原因的。具体说来有四点:一是反专制、反权威的自由主义精神;二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三是尊重自然,主张与万物和谐相处;四是追求宇宙的真理。
        佛教传入中国,在慧能的改造下形成了南禅宗之后,一直就是杀声震天,硝烟滚滚的。我们熟悉的有南泉斩猫、丹霞烧佛、还有赵州和尚的狂喊:“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家眷杀家眷”等等。禅宗公案中这些极端的做法,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可笑,但是,其中的反专制、反权威的自由主义精神,却一直都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的核心精神。中国现代汉语新诗自从上世纪创立以来,一直都是很注重诗歌的自由精神的,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岛先生主盟诗坛以来,诗歌的独立、自主意识被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中国的封建专制历时几千年,权威、权势崇拜积习深厚,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现有的政治环境,诗歌坚持一种强硬的独立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禅和诗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因为禅和诗面对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大问题:生命;禅与诗发生和圆满也都是基于同一种状况:觉悟。所以,对生命本体的觉悟就构成了禅与诗内在的融合点,古人称之为“悟”或“妙悟”。纵观世界文化史,人类的每一次思想运动,都是起源于对生命的自觉,对人性复归的渴望,并由此发展为推翻传统的精神桎梏和政治体制的,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现代汉语新诗也是缘起封建帝制的坍塌和对封建文化的摒弃的,也是以否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伦理为目的的,所以,觉悟生命、解放人性一直以来都是汉语新诗坚持的一项重要主张。
        众生平等、慈爱万物,是佛教最重要的主张之一。缘起性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时间也许千差万别,但是其“空”的本质却是一样的,而且,缘起而聚、缘灭则散,任何事物的流转变化方式也是一样的,所以,众生是平等的。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平等地和其他的物种一起存在于这个时间段的地球,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必须尊重别的物种,以及我们依赖的环境,然后我们自己才能够自然、自足地存在。在当前,人类对别的物种的支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到自身的存在。近几十年来,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热点,受到西方学者和诗人的看好,与佛教的这种自然和谐观是分不开的。
        佛教,就是由释迦摩尼创立,并经过后世无数高僧完善了的一整套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以如何解脱人生的苦难为基本出发点,探索生命、宇宙的本源,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当前,佛教也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博士,为介绍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写有论文《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用科学和事实,论证了佛教缘起论的正确性。从根本上来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学。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缘起论,而缘起论是完全正确的、符合科学的,会给具体的科学研究带来理论性指导的。现代诗歌追求宇宙的终极意义,就不能忽略佛教这些深刻的具有很强客观真理性的哲学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五)崛起中的中国现代禅诗流派

        禅与现代诗的融合,虽然是诗歌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在汉语新诗近百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有着清晰可辨的脉络的,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废名,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周梦蝶等等,但是真正有着明确的创作理念和强烈的创作倾向,并形成了一种流派,取得了相当成就的,当属当代诗人南北(王新旻)带领下的这些现代禅诗诗人。在介绍现代禅诗流派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近一二十年,对现代禅诗流派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的三个人:洛夫、北岛、雷默。
        洛夫先生是中国现代禅诗的启蒙者。虽然我在论文《浅谈洛夫诗歌对禅文化审美的背叛》中,用传统禅诗的审美观照,以激烈的态度,对洛夫所谓的现代禅诗提出了质疑,但是,客观地讲,洛夫先生对现代禅诗走向的认识还是比较明确的。晚年的洛夫,已经意识到完全模仿西方,不是中国汉语新诗的终极走向,中国汉语新诗要发展,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走一条中西结合之路,并明确提出汉语新诗要“纵的继承,横的移植”。但是,由于洛夫先生一生致力于对西方诗歌的学习,对禅文化和传统诗歌的理解实在有限,他自己诗歌里所谓的禅,也就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点点觉悟,而对于中国禅所体现的审美,以及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学说,他是根本没有什么概念的。我之所以要否定他所谓的现代禅诗,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完全建立在以西方诗歌为本位的基础之上的。而成熟的中国现代禅诗,必须以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为基础,体现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质!
        对于禅以及现代禅诗,北岛先生虽然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坛旧盟主来说,近十年以来,他对传统诗歌以及禅文化态度的转变,已经影响到了许多诗人,并促使他们开始了认真而彻底的反思。在今天论坛上,北岛先生从2007年就开始一直和诗友们在讨论什么是“汉味”的问题,并且他已经意识到:“并非用汉语写作的诗就一定带有汉味”,“特别是关于‘神’的提法,那是隐藏在汉语中的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在这个帖子里,北岛先生已经明晰地认识到中国诗歌之所以和西方诗歌不同,是在于东西方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且,近两年来,北岛先生已经确定禅与现代诗的结合,是东西方诗歌融合的最佳契合点,他在香港2009年底组织的一次大型的诗歌聚会上,邀请来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以写现代禅诗闻名的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还有,他不仅在今天论坛开设了“文言旧邦”版块,他更要《诗意地栖居在香港》,看来,他正在一步步地接近中国传统文化,接近禅。
        南京诗人雷默是“新禅诗”概念的提出者。早在1991年的春天,诗人雷默与他的朋友们就开始了对禅与新体诗问题的探讨,并把诗与禅结合的这种新体诗命名为“新禅诗”,而且,于1993年选编了一本新禅诗的诗集——《新禅宗诗》。后来,雷默和他的朋友们的作品不断见诸于报刊,佛教杂志《禅露》还专门开辟了栏目发表这一类的诗歌,于是,“新禅诗”这个概念就逐渐在公众中取得了一些认同。
        除了上述的洛夫、北岛、雷默对禅与现代诗的结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之外,近一二十年间,还有孔孚、昌耀、车前子、梁健等等诗人,用自己的实际创作对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禅与现代诗的结合,这条诗歌艺术内在的发展脉络,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真正明确地认识到现代禅诗将是中国汉语新诗一种新的写作方向,并致力于现代禅诗的理论建设,积极组织诗人们参与现代禅诗写作,热情推广现代禅诗理念的,是诗人南北。
        南北,原名王新旻,河南新郑人,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独立写作。被各种出版机构誉为“著名佛禅作家”的南北先生,不仅是位禅文化功底深厚的写作者,同时更是一位认真而坚持的诗人。南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发起和主编同仁诗歌刊物《无名》,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又分别发起和主编诗歌刊物《新纪元》和《发现》,而且,他在禅文化研究和创作方面也成就显著,近年来编著出版的书籍有《幸福在心》、《了就是好》、《诗情画意总关禅》、《阿弥陀佛是一声问候》、《枕边的禅——禅宗公案101篇趣说》等多种。
        南北先生在意识到现代汉语新诗这种新的发展走向之后,于2005年创办现代禅诗探索bbs论坛,2006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理论建设,2007年成立现代禅诗研究会,2008年起设立现代禅诗三项年度奖,2009年6月起开始编辑现代禅诗探索网刊,2009年底出版《现代禅诗探索》创刊号,当前,《世界现代禅诗选》正在编辑中。
        为了建设现代禅诗的完整理论,自2006年开始,南北陆续写下了二十多篇总计四万多字的《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在这些理论随笔里,他围绕着现代禅诗,基本每一篇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详细介绍和阐述了诗与禅结合的内外在机缘,现代禅诗概念的产生,现代禅诗的创作宗旨,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现代禅诗的艺术特征,现代禅诗的审美旨趣,禅对于当代社会的功用,以及现代禅诗探索者应该具有的品质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继承和移植》、《现代禅诗和新禅诗》、《现代禅诗的现代指向》、《写诗三境界》、《现代禅诗“不可言说”的自然和流走》、《思想的高度就是诗歌的高度》、《空灵之境》、《超越现实烦恼和苦难的一种努力》、《花看半开》、《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一首“现代禅诗”所能达到的阅读效果》、《诗歌史上的那些独行者》、《现代禅诗的自由精神和独立品格》等篇的论述都非常具有价值。
        除了《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外,为了更便捷更广泛地宣传现代禅诗,南北先生还明确提出了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纵的继承,横的移植,纵横交融,禅为根本。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纵横交融——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这样,经过南北多年的认真努力,就基本构建起了现代禅诗的理论框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六)中国现代禅诗所呈现的流派风格

        五年多以来,中国现代禅诗在南北的带领和推动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创作理念,有力的组织形式,并且,参与写作的诗人也越来越多,对整个中国诗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果从2005年5月南北创办论坛算起,那么参与现代禅诗探索的诗人至少有三四百人了,如果从2008年底我来论坛算起,那么经常见到的诗人也有六七十人,他们具体是南北、古石、碧青、何兮、樵野、张黎、苦李子、若与、昌政、大畜、还叫悟空、雪蛟、邹晓慧、刘向阳、星儿叶子、沈明贤、桃都别园、张口、伍昌荣、黄吉元、燕庄生铁、王晓辉、贵州弦河、毛激流、朱枫、怯情、漆宇勤、火城、解字木兰花、 陈毅功、黄兴烽、也牛、江南山民、情巅大僧、邹立军、韩振球、居秋乡人、散心、吴伟锋、爱月、火城、布衣杨奇、齐一生、柳碧青、张传海、月即障、天上人间、斑马、图书拥百城、影沉寒水、奥冬、戈多、克文、左岸、河边兰花草、稻香梦、木芙蓉花下、飞雁留声、胡有琪、敖红亮、石洞里的风、阿米、胡杨月、海客、三缘等等。
        其中,坚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形成了自己鲜明风格的诗人有南北、古石、碧青、何兮、樵野、张黎、昌政、还叫悟空、雪蛟、苦李子、斑马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数量大,禅意浓厚,而且呈现出了独特而成熟的个人格调。比如,南北的自然圆融、雍容深邃;古石的静谧澄旷、触目菩提;碧青的激情洋溢,天人相通;还有,樵野的万物有灵;苦李子的空灵忧伤;还叫悟空的机警敏锐;雪蛟的凝练内敛;斑马的日用是道;另外,还有开拓性质的张黎的禅意爱情诗;何兮的汉语化组俳;昌政的多义性意象与禅的深度融合等等。这些,我将在《中国现代禅诗流派诗人系列介绍》中陆续给大家一一阐述。现在,我想在这里,就中国现代禅诗的总体风貌,给大家概括一下。
        中国现代禅诗,由于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有力的组织形式,所以,就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流派风格。具体说来,有下面六大特点:一是以生命为中心,注重人类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自由、独立的思想品格;三是尊重万物,接近自然,提倡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四是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性;五是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完美融合;六是注重并提倡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质。


1、    以生命为中心,注重人类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

        悟,是禅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悟什么?悟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自性清净;悟宇宙万物的一切自然、一切圆融。什么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没有社会和人为理念干涉的、自然的、真实的、原本的生命存在状态。“人生在世,如浮云如朝露,既不知自己从何处而来,亦不知自己将向何处归去,只是短暂地在宇宙做一次游弋。如何消耗这百年时光?从古至今,大抵有两种选择:出世和入世。出世者,寄身山林,忘却生死,坐看云起,行至水尽,秋来赏月,冬至踏雪,与飞鸟同栖,与百花共语。入世者,求功求名,满腔热忱,或著书立言,或建功立业,为得富贵苦心经营,为取权势勾心斗角,精神憔悴,心力疲惫。”这是我在赏读船子德诚《垂钓偈》中的一段话。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拥有绝对权威和势力的儒家文化对自然人性的奴役和扭曲太严重了,于是禅以及禅者就作为一种与其对抗的思想和力量存在着,给人们以本来面目的回归和心灵的自由。现代禅诗对于传统禅文化的基本态度是“纵的继承”,所以,认真地学习传统禅文化之后的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以表现这个理念为主题的作品也就显得非常多,比如南北的《就这样》、昌政的《光芒》、古石的《风吹过来的时候》。

《就这样》

山谷里,我的木屋子
屋外有几棵芭蕉
屋内
也有几棵

芭蕉的叶片
亮绿
阔大

阳光爬进屋里来了
阳光是绿的
风也爬进屋里来了
风也是绿的

我坐在地上
喝茶
看芭蕉在风中
在阳光下摇晃

就这样,一杯茶
一个上午

        南北的《就这样》记录的是一个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梦境,其实就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一种诗意显现。幽静的山谷,精致的木屋,在芭蕉的环绕下,阳光的怀抱中,诗人睡觉又醒来。屋外长着芭蕉,屋里长着芭蕉,诗人的心里也长着芭蕉。芭蕉是绿色的,阳光是绿色的,风也是绿色的。生活在这绿色与安宁的世界里,作者在喝茶,在看风摇树叶,在感觉时间的缓慢流淌------忙乱的尘世中,喧嚣的城市里,请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思考人生觉悟生命吧。看南北先生的人生境界是多么纯净美好啊,一杯茶一上午,一首诗一辈子!

《光芒》

天上的光芒在地面爬行。
是坠落在桂树下的一角纯金的阳光,
陷于阴影而在爬行;
是边角已磨损的无名星子,
忍受着杂蔓的牵绊,一声不吭。

但在爬行。
地面的光芒在向天上爬行。
爬过沼泽、沟坎、围墙以及空白的时刻,
穿风,涉水,在庙堂或草堂,
都是明亮的歌声。
哦,被践踏而却始终高于
践踏者,就连绝壁也挡不住这一线光芒的前行。

伏地的光
沿着诗行一字一顿回到天庭。
当天上的光芒俯视众生:
凡是飞翔的、奔走的、爬行的、蠕动的,甚或无可挪移的
全都有了影。
光和影,都在爬行。

        这是昌政先生为纪念一个诗友而作的一首悼诗。昌政的这个朋友名叫邓祖光,是一个生活在小县城里的诗人,甚至是,在小县城里都不受重视的诗人。但是,这样的社会身份并不影响他对诗歌对理想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不顾及别人世俗的眼光来收集诗歌,出版诗选刊,更是抽出自己少的可怜的生活费用来自费出版!朋友走了,永远地沉默地走了,昌政陷入了深深地怀念和思索之中。在静默地沉思中,他渐渐觉着,他的这个朋友原本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团光芒。一团光芒,就是他的灵魂,他的法身。现在,这团光芒呈现了它的原形,重新回到了天庭。天庭,那纯洁无染的地方,才是他真正的家园。而他的诗歌,只不过,是他回家的路径,而那诗行里的每一个字就是小路的每一个台阶。他认真地写着每一个字,努力地跨过每一个台阶,虔诚地向上,再向上------生命是神圣的,在所有的价值里,生命的价值最为崇高。佛陀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并且,地球上的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仅仅因为它的存在,得到相应的尊重,而不是除此之外的其它的任何原因。啊,一个生命就是一团光芒!

《风吹过来的时候》

风吹过来的时候
一群羊正在山坡上吃草
它们没有抬头,看起来
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正从远处吹过来
是的,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的存在,还有
我的存在。但的的确确
风在吹着,羊在低头吃草
我和羊都被风吹着
在这个静静的山坡

        我是谁?谁是我?当人类终身行走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之间;当我们一生不由自主地被囚禁在一个毫无生机的生存场所;当人们面临的不再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灵性的世界;当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僵化的场所终日为生存奔波,而不知生活为何物之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已经不再简单。古石先生是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诗人,而且像所有的现代诗人一样,对城市里自然人性的压抑,有着深切的体会。同时,对于这个问题,他也深感迷惑,而且在苦苦思索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城外,看到了碧绿的山坡上,有一群羊在低头吃草,此时有风,有阳光,多么祥和的天和地啊,望着羊群,诗人顿然开悟!生命的本相是什么?怎样才是它真正的存在?是的,就这样,在原野,在风吹过来,在你完全对它没有感觉,每个平常的瞬间,生命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2、自由、独立的思想品格。
   
        禅,有时也称狂禅,因为为真理而叛逆一切的做法,在禅宗公案里太多了,追求生命的自由、宇宙的真相,一直以来都是禅者的最大特点之一。坚持诗歌的独立精神,也是朦胧诗派空前强调的一种主张。毋庸置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主盟了中国诗坛三十年的朦胧派诗歌,曾经在历史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影响和成就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并且为中国汉语新诗开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现代诗风。所谓现代诗风,就是指从西方现代诗歌中学习到的具有现代思想倾向的诗歌特点,具体说来有四点:一是独立品格;二是现实主义精神;三是关注个体生命和心灵的自由;四是追问宇宙的终极意义。现代禅诗属于现代诗,是未来现代诗中最主要的力量,当然,对于朦胧派开创的这些现代诗风,我们还是要继续把它们坚持下去的。但是,由于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借助了禅的思维和观照,所以,这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就显得很委婉、很内敛、很深沉,而不像朦胧诗派做的那样直接、张扬、叫嚣。比如南北的《隔溪花》、古石的《一只蚂蚁从洞口爬了出来》、还叫悟空的《觅食》和《穿透》。

《隔溪花》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溪的那边
那边的花儿开了

在溪的这边
我看到溪的那边
那边的花儿落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空,是世界的本相,只有心灵安静,在这个功利喧嚣的社会中如如不动,才能认识人生本相。在此诗歌中,诗人一直是在“这边”的,而“花儿”是在“那边”的,面对“那边的花儿”,诗人在“这边”是如此安然。“那边的花儿开了”,“那边的花儿落了”,花儿盛开美么?花儿凋零悲么?这边的诗人,只是在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感觉着这一切,无喜亦无悲。在外界的诱惑面前,我们要了解,要心静,要不执迷。禅者说,着境起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心悟就到彼岸,心迷就是在此岸。此岸痛苦、压抑、迷茫、混乱,彼岸愉悦、自由、宁静、清澈。哦,让南北《隔溪花》这盏小小的明灯,来指引心路,让我们一起去到金色彼岸吧------

《一只蚂蚁从洞口爬了出来》

一只蚂蚁
从那个小小的洞口爬了出来
就像我刚刚从房间里走出来一样

清晨的风吹拂着山岗
那只小小的蚂蚁
无声地爬行 在阳光下
那么耀眼夺目

    意象单纯而深刻是古石作品的一大特点。在这首诗里,小小的蚂蚁指的是什么?现代人在强大的社会力量下的精神存在。风、阳光指的是什么?自然本体和禅的理念。我们这些现代城市中生活的现代人啊,虽然工业革命和社会的商业化,致使我们的生存状态距离自然和人性的本真越来越远,致使我们的心灵越来越受到外界事物的牵引和控制,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困惑、颓废。生命是美好的,单个人的存在是伟大的,作为禅者和诗人,我们不会一味地追求物质和欲望的满足,在麻木不仁中虚度我们的一生,也不会像朦胧派诗人那样悲观绝望、否定生命。现代禅诗诗人是那阳光下的蚂蚁,虽然微小,但是绝不卑贱,看,平等祥和的天地之间,我们的存在是那样光彩夺目!

《觅食》
一队蚂蚁爬上
石佛的耳朵
找吃的

《穿透》
高高的石佛
倒映在池中
一群小蝌蚪
正把他穿透

    现代禅诗,虽然学习的是传统的禅文化,但是,对于寺院里的那些腐朽迷信的东西,还是要坚决批判,彻底抛弃的。也就是说,独立和自由,不仅是我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对于禅文化的继承,我们也要坚持这种态度。还叫悟空的这两首小诗《觅食》和《穿透》在说什么?对寺院禅文化的嘲弄和批判。石头做的佛,我们成天对它磕头祈祷会有用吗?心即佛,佛即心,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领悟,才能达到生命的澄澈境界。你看那些年老的居士们成天烧香拜佛,他们多么像一群在石头上找吃的的无知蚂蚁!不要老迷信那些看似神秘的菩萨和佛陀,看,它们的本质是多么空虚,一群小小的蝌蚪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识破了他们的本来面目!还叫悟空的这两首小诗,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丹霞烧佛的故事。
                 3、尊重万物,接近自然,提倡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因缘和合,然后偶然聚集的呈现,这种呈现短暂而虚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生命体存在的实相。而我们人和别的动物、植物之所以不同,并不是生命实相的不同,而是这种呈现表象的不同。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说一切生命平等,任何生命都应该因为它的存在而受到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它们就是理解我们人类自己,尊重它们就是尊重我们人类自己。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地球灾难不断,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对别的物种过分支配造成的。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大生命体,人类和万物都是平等地生活在这个大生命体中的小生命体,我们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才能最终自然、自足地存在。尊重万物,接近自然,过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近些年来,中国禅越来越受到世界文化界的重视与热爱,与这个理念有关。现代禅诗表现这个理念的作品也是很多的,比如碧青的《今天,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雪蛟的《自然》、也牛的《山》。

《今天 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

午后 清风吹来时
满枝的梧桐叶鸟
都跳动着欢愉

我瞬间遗忘了
梦里那些古老的碑文
也不再辨认
手掌上
经常长出的那几个文字

阳光和大地上一切美好的灵魂
都没有距离
像爱 心的合契

今天 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
走进了阳光里
          
    碧青在散文《通,是最高的境界》里这样说:“自然的天地里,一片春天的草芽,一种异常的植物,几株熟悉的橡树,一道撒满阳光的山岗或峡谷,甚至清凉的背山阴,落叶飘飘的森林,雪花飞舞的海边,都会让我心生爱意和欢喜,内心无比的通畅。”《今天,我不再违逆自然的神意》这首诗便集中表达了她的这种体验。午后的清风吹动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一只只跳动着的鸟儿。此时的诗人呆立在树下,静静体验着这份自然的愉悦,感觉到是阳光是那样伟大。啊,阳光就是自然之神,它用母亲般的慈爱使大地上的一切呈现美好,使大地上的一切没有距离。现在,“我”不再在古老的书籍和空虚的文字里消耗我的时光了,“我”要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这活泼泼的生命之中,“我”要接受这宇宙之爱,自然之神意!

《自然》  

在摄影机镜头闪光的瞬间  
一只小狗比一个人自然  
它只有一张好奇的脸  
一丛丛草儿比小狗还自然  
它只有朴实的绿  
而土地比那些草儿更自然  
它只有说不清颜色的沧桑  
真实得没有一点表情  
更不会忸怩作态   
  
        回归到自然,其实也就是回归到了本质,回归到了禅。几千年来,自然的人性被一些虚假的人为理念一次次地扭曲、奴役,我们几乎快要辨别不清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世界的原本了。雪蛟先生在这首小诗《自然》里说,生命只不过如摄像机镜头的一次闪光,在这暂短的一瞬间,人类把自己弄得太矫揉造作了,其实人活着,不过就像一只小狗吗,好奇快乐地在草坪嬉戏;不就像一棵小草吗,吹佛着风沐浴着阳光;也不就像脚下的土地吗,生生灭灭最终归于平静。现在,且让我们与诗人雪蛟一起,变成小狗,变成草儿,变成土地,把我们那些忸怩作态的表情抛得远远的吧!  

《山》

卧于村后
不言不语
却把挑水种田的老人
一茬一茬
都邀到林下
饮清风明月

        也牛是一个以短诗取胜的诗人,他的许多小诗写得轻快灵动,富有禅意。比如此诗,作者打破了常规以人为中心的审视观,从山的角度出发写起,却把农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满表达得淋漓尽致,读之,让人久久回味。
4、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性。
   
        禅宗是中国化了的的佛教。印度佛教主张出世,中国禅宗主张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印度佛教注重以抽象的逻辑推理来认知真理,中国禅宗以实际的行为来达到禅悟的目的;印度佛教以追求宇宙真理为终极目的,中国禅宗以调节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为终极目的。所以,现实性和实用性,是中国禅宗思想的最大特点。现代禅诗属于现代诗,它不神秘、不宗教化,它是积极的、入世的,是以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为内容,以提升现代人的生存境界为目的的,现代禅诗中的“禅”,指的是一种蕴含在诗中的哲学理念和哲学观照,所以,现代禅诗在内容上是包罗万象的,可以是自然万物,可以是城市人和城市生活,也可以是两性和爱情。近期,现代禅诗的创作很明显地呈现出了这个特点,比如斑马的《两个人在大风天说话》、图书拥百城的《钉钉子》、张黎的《飞往美的天堂》。

《两个人在大风天说话》   

两个人  
在大风天说话  
风很大  
他们的话  
刚刚说出口  
就被大风吹飞了  
他们用很大很大的声音喊话  
还是听不见  
对方说什么  
在江边  
风越来越大了  
四周又没有什么建筑物  
最后他们看见  
一块大礁石  
他们躲到大礁石后面  
说风好大啊   

        斑马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诗人,表面上看来,他总是在描述一些普通的场景,说一些大白话,但是,我们总能感觉到他在这些平常和简单之后,发现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这首诗他在表达着什么呢?明明是风大得连喊话也听不清了,却还要喊话,而且千方百计找到一个喊话的地方,所说的也不过只是风很大而已。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你可以嘲笑诗中那两个喊话的人,但是,谁能保证说,现实生活中,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呢?迷则众生,悟即成佛。斑马的诗就这样将深奥的哲理寄寓在活泼平常的故事中,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之后猛然醒悟,深深思索。  

《钉钉子》

阿0在水泥墙上钉钉子
对准钉子一锤下去
火星一闪之后
钉子,砰的一声就弯了

“不对,不对”
惠说:
仔细找墙的缝隙
先轻锤后用力
接连钉了几处依然如此

阿0就想
把这墙推倒换上木板
或者土墙
但是这么复杂的墙
一幢连着一幢
又这么坚固
一个人怎么能够
想推倒就推倒呢?
阿0就想起电视里
众人推倒墙的镜头

阿0又想许多人一起钉钉子
那些一闪即熄的火星汇在一起
是否会引发一场大火呢......

        图书拥百城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诗人,但是他的作品却成熟老道、机锋锐利,特别是阿0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一绝!图书诗歌中的阿0,有时迷有时悟,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思考着、领悟着,试图在平常的生活、具体的事件中,发现另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图书的这首诗,说的是阿0在水泥墙上钉钉子的事,但是不由地令人联想到现实世界,令人想到南北的坐牢,北岛的流亡,还有今天论坛的查封-------这些星星点点的火,能有作用吗?或者,我们只需要埋头钉钉子?是啊,无论如何,再小的火也是火啊。理想主义的光芒虽然一闪即逝,但是,它毕竟是向黑暗发起了挑战!

《飞往美的天堂》

太多的语言
消失在胸前

你温柔地躺在我身旁
让我感到安详

所有的花朵在一瞬间绽放
有所的音乐在一瞬间响起
世界这一刻  如此亮丽

曾经所有的祈祷都那么值得
曾经长长的等待都那么美好
曾经所有的相思都是这一刻的序曲

走不完的人生路
忙不完的世间事
此刻不再将我烦扰

尘世繁琐的一切
和你激烈的爱比较
都是那么渺小


我将在你的海洋中再次沉迷
我将在你的体温中再次融化

我将和你相拥着再次飞往
美的天堂

        在现代禅诗写作群中,张黎是一个很另类的女诗人,因为她不仅将禅与爱情相结合,更是主张情色与禅合而为一,让整个诗坛为之惊叹。其实,情色,只是世俗道德的一个偏见。现代禅诗的核心主张之一,就是消除一切人为理念所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不崇高,不崇低,还原生命和心灵的淳朴和真实。现代禅诗认可人性的存在,并且尊重和呵护人的自然本性,但是,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的人性上,不对本能和欲望做过分的夸大和渲染。现代禅诗主张将自然的人性尽量提升到一种纯洁的神性。张黎的这首小诗写的是情色的内容,但是,我们体验到的却是一种单纯的生命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5、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完美融合

    现代禅诗,顾名思义,就是将具有现代气息的禅与诗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禅,是一种哲学,是关于世界本源,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生命的本相等等,一整套的深奥的理论体系。诗,是一种审美,是人们或愉悦、或悲哀、或忧伤、或真理领悟等等,所有的对外界世界的心理体验。现代禅诗作为禅与诗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求既要体现禅的深奥哲理性,又要具有诗的感性审美。就这一点来说,现代禅诗是当今诗坛难度最大的一种写作。但是,即便如此,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还是做得非常好,他们的某些作品精美绝伦。比如南北的《苹果》和《木笛》、樵野的《湖水》、还叫悟空的《痕迹》和《划过》。

《苹果》

苹果说,我来自花朵
花朵说,我来自枝干
枝干说,我来自土地

土地什么也不说
她的语言就是
苹果

《木笛》

它发过风的声音
它发过水的声音
它发过泥土中根的声音

吱吱呀呀
从一段年轮中独立而出后
它如今在发出我的声音

        南北的《苹果》在说着什么?上善若水,大道无言。在这个世界上,华丽、喧嚣和热闹,基本上都是表象的、转眼即逝的,而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沉默的、永恒的。花朵、枝干、苹果,它们看起来,好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限风光,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其实,这一切,要最终归功于无言的土地。是土地使得树木发芽、壮大、开花、结果,而后再一次进行生命的轮回。
    南北的《木笛》又在说着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生死相续。南北手上的木笛,它现在的呈现形式是一个笛子,可是以前呢?它以前是被砍下来的一截木头,再以前是生长着的一个树枝,再以前是一棵小树,再以前是一棵种子------就这样,在不同的时间段,生命呈现着不同的存在状态。其实,世界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宇宙物质的总量也没有增多或减少,只是单个生命呈现的方式在改变在流转。

《湖水》  

湖面平静  
映照山川与行月  
看闲鸟飞过  

忽有风起  
迷雾卷浊浪滚滚  
不见天日  

水清了  
似澄明星空无碍  
鱼儿穿梭  

      宇宙无垠,时空博大,万物生生灭灭。在世界的大循环中,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什么是暂时?什么是永恒?站在湖水边的诗人樵野,看风起风又落的湖面,在静静地思索着,领悟着------

《痕迹》 

雨停了,水落了
曾经上涨的水线
留在了运河两岸

《划过》
                                                        
鸟儿像火柴划过夜空
“噗”地一声                                                
好象什么都照亮了
好象什么都没有看清

    还叫悟空的诗机警敏锐,禅意内蕴。这两首小诗《痕迹》和《划过》是在说水和鸟吗?不。他在说世界万物的存在,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6、注重并提倡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质。
   
        现代禅诗是非常强调诗歌的民族审美性的。因为,在朦胧诗派主盟诗坛的三十年间,中国诗坛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全否定,以及对中国诗歌审美特性的忽略,所以,最终致使中西诗歌不融合、冲突、对立。当前,中国诗歌又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现代禅诗要把朦胧诗派的一些错误做法改正过来,抛弃对西方现代诗歌一味地生硬地模仿,主张汉语新诗要以中国人的思维和感知特点为基础,坚持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对西方现代诗歌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中国人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直觉和感性,中国式审美的最大特点是简约和内敛,中国诗歌最终追求的是,以一种内在的气韵来传达有限中体会到的无限。关于这一点,在现代禅诗写作群中,古石先生做的最为完美,另外别的诗人也都在努力中。下面我列举四首诗加以说明:古石的《别说话》和《一只鸟用翅膀牵引着我的视线》、石洞里的风的《我与沱江》、樵野的《秋山行》。

《别说话》

一说话枝头上的雪就掉落了
一说话那支轻缓的曲子就听不见了
一说话那朵梅花的香就闻不到了
现在,月光轻轻地披在你的身上
别说话,一说话月光就从你身上滑落了

《一只鸟用翅膀牵着我的视线》

当我抬头望向窗外的时候
一只鸟正在临窗的一棵树上
跳来跳去
轻滑的羽毛闪耀着光
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已跳了多久
不知道它是不是一直在望我
或者在跟我说着什么
但我知道,从我一看见它
视线就再也不能
收回来了

现在,它正用翅膀牵着我的视线
跳来跳去,欢快地叫着
然后,它飞了起来
把我带走

    静寂的冬夜里,面对白的雪、香的梅、皎洁的月,诗人古石虔诚地说,请不要出声,请保持静默,因为,美是这样的细腻而深隐。看那腊梅枝头的雪,那样洁白,那样轻盈,像静静停留的一只蜻蜓,像洁净的美人的肌肤,别说话呵被说话,千万不要惊动它。闻那腊梅花儿的香,那样清冽,那样沁脾,像缓缓的乐曲在流淌,像袅袅的轻烟在荡漾,别说话呵别说话,千万不要搅乱它。再感觉那轮明月的光,那样博大,那样温柔,像记忆里母亲的眼神,像初恋时我的渴望,别说话呵别说话,千万别让它滑落消失了------曾经,冬夜里白的雪、香的梅、皎洁的月,像一个晶莹的宫殿,带给了诗人一个禅意的空间,又像是一个个流动的字符,组成了一首静谧的诗。如今,这首诗,又流淌过我们的心灵,变成美,变成爱,变成禅意------
        当前工业化了的社会,让我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越来越变成了城市的俘虏,甚至在各种虚妄的名利中痛苦挣扎,而得不到解脱。古石先生是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诗人,他对城市里自然人性的压抑,有着深切的体会,同时,对回归原本的纯朴和真实,有着极强烈的要求。在长久地闷坐办公室,处理繁杂公务的间隙,抬头的偶然间,他在临窗的树上,看见了一只飞鸟,刹那间,他的心像是被一束阳光照耀,充满兴奋。诗人说,它“跳来跳去”,“轻滑的羽毛闪耀着光”。这只小鸟真的有那么活波,又有那么漂亮的羽毛么?其实,这不过是一只非常普通的小鸟而已,它之所以在诗人眼中这么美,皆是因为诗人向往自由之缘故。“不知道它是不是一直在望我/或者在跟我说着什么”,偶然飞来停留树上的小鸟,只不过为暂时休憩一下而已,它哪里会和诗人有什么亲近的想法啊,诗人之所以误会,完全是因为陷入了美好想象。“视线就再也不能/收回来了”,是的,在死板的上下班之间,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在僵硬的生存场所里面,好不容易在想象中得到一点欢愉,诗人他如何能收得住,这奔驰如野马般的思绪?“然后,它飞了起来/把我带走”,小小的鸟儿,在短暂的停留休憩之后,飞走了,带着诗人的向往飞向了原野,带着诗人的灵魂飞向了蓝天------
        古石的诗就是这样,用暗示的方式、凝练的意象和内在的气韵,让我们体验到了他内心的深层感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宁静幽微的境界天地。

《我与沱江》

沱江的风
把我从桥上带到水里
江水缓缓
我尘埃般,没有扰乱一丝波光
江水从我的手纹流过
从我的经脉血管流过
我感到温暖
这是一年里最温柔的沱江

我选择一个极其舒服的姿势
把身体展开
然后,像雪一般的
均匀融入
这寂静的水面  

        石洞里的风是一个新来论坛的探索成员,但是,说实话,他的作品却很让我震惊。一个非常年轻的诗人,竟能具有如此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又能用如此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确实罕见。比如这首诗歌,作者静静地站在沱江边上,望着江面,感到非常舒适。到底是怎样舒适?怎样江人一体的美妙感受呢?在诗里,作者用细腻而传神的语言,通过文字间内在的气韵,传达给我们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品味,再品味。

《秋山行》

九月
我向一只鸟儿
打听秋山深处的秘密
想不到满林子鸟声
争先告诉我
是寂静
石上的青苔不语
山客呀
你和阳光一起到来
像风一样离去

    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樵野,是一个令我尊敬的诗人。因为,他不仅在现代禅诗理论和创作方面都有成就,而且,对于现代禅诗,他一直以来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樵野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表现世界的万物有灵,书写人与自然的相互感应,并由此延伸出宇宙和谐深邃的美感。比如这首诗,虽然,作者记录的仅仅只是秋天山林的一次游历,但是,由于真诚而深入地体验着万物,并学习了古人“以气使辞”的方式,一气呵成,这些鸟儿、苔藓、风、阳光等普通事物,在他的笔下就显得多么活泼,多么灵性,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七)中国现代禅诗所呈现的审美特征
        诗歌的审美性,是中国现代禅诗空前强调的一个理念。因为,审美,是中国传统诗歌最大的特点,也是百年汉语新诗最大的失误,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诗歌的审美性,已经完全被漠视被忽略,已经对中国汉语新诗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障碍和制约。现代禅诗作为新世纪现代诗的重要一支,有责任对汉语新诗的这一重大失误做出强有力的调整。
        而且,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关于诗歌的审美,现代禅诗流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碧青在论文《中国现代禅诗的重大美学贡献》里,用了近五万字的篇幅,翔实的资料,详尽地介绍和阐述了现代禅诗流派在诗歌的形式、语言、境界、意蕴、审美风度等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非常具有价值。
        其实,中国现代禅诗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美学成就,不仅仅是现代禅诗流派诗人注重诗歌审美性的结果,它还有更深刻的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美学其实就是在禅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理念,其实和禅悦、禅意是基本等同的。
        关于现代禅诗流派所呈现的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成就,我想就以下六个方面给大家举例说明:一、在宁静的体悟中,进入生命的深层境界;二、以简约朴素的表达,呈现世界的本质和内涵;三、从宇宙的整体角度出发,审视人类生命的存在;四、以直觉的方式和内在的气韵,来传达在有限中体会到的无限;五、万物有灵,物我相通,天人合一;六、觉悟生命,珍惜生命,以唯美的姿态行走时空。

1、在宁静的体悟中,进入生命的深层境界。

        中国美学是一个以宁静为统摄的理论系统。宁静,在中国美学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离开了宁静,中国诗歌美学就无从谈起。宁静,也是禅者的基本心态。佛教要求皈依者修行要依照三个步骤来进行:戒,定,慧。定态,非常重要,只有处于定态才能摆脱外界事物对心灵的牵引和控制,才能思想明澈、思维敏锐。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他们的作品基本都是表现宁静状态中的一种体悟。比如古石的《夜听清溪河》、情巅大僧的《去昭明寺》、张黎《躺在原野》、怯情的《镜中》、苦李子的《迟开的海棠花》。

《夜听清溪河》

月光如水,深夜的清溪河边
除了静静的流水声
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
这么多年了,我第一次听得如此真切
它像一根又细又长的线
缓缓地穿过
我身体里的针眼

        古石先生是2009年度现代禅诗创作奖的获得者,他的诗歌最引人注目的是:所有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异常宁静、细致、含蓄、深邃的美感。比如这首小诗,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他来到了一条非常熟悉的河流边,他说,多少年了,他是第一次把这流水声听得这么真切,真切得如针线缓缓穿过他的身体。以前的无数次,诗人怎么就忽略了这动听的流水声呢?沉迷红尘,为杂事所累,无暇顾及。今天怎么就忽然被这流水声感动了呢?在澄旷宁静的夜,诗人的本来面目逐渐凸显。为什么用针线穿过身体来描述这流水声呢?真切的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感受,仿佛流水和自己融为一体,又仿佛自己已经是大地。读这首诗,我联想起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虽然古石的诗幽深,王维的诗旷达,但宁静和细致却如出一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去昭明寺》

去昭明寺要从天王殿进
我有捷径
从边门径直往里
我不去求什么
我就想
在韦陀菩萨坐像前的佛号里
坐一会儿
我就坐上一会儿
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佛即心,心即佛。禅宗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让人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回归到自由宁静的精神家园。在喧嚣城市中生活的诗人情巅大僧,偶然来到一个寺院,他说,他不愿从热闹的大门进入,也不向佛陀祈求什么,他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会,安静一会。是啊,城市太喧闹了,生活太忙乱了,我们的心灵太压抑、太浮躁了,在这个小小的寺院,让我们暂时休息一下吧,让我们在宁静中找回失去的本心吧。情巅大僧的这首小诗朴素、真诚,多么贴近我们所有城市人的感觉啊。

《躺在原野》     
   
光从离合的叶子间落下   
花瓣从轻晃的枝头落下   
于是也有什么从我的身体落下   
落在了我身下的这片土地   
然后它又像周围的这些草儿一样   
长出几片绿叶,开出几朵黄花  
   
蒲公英的小伞在升起   
柳树的飞絮在升起     
于是也有什么在我的胸口升起     
升向了我头顶的那片蓝天   
然后它又像远处的那几声鸟鸣一样     
回荡在白色的云团之间   
   
        张黎以写禅意爱情诗为主,现代禅诗的作品量不是很大,但是,这首小诗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在原野,在树林,在有着野花的草地,诗人静静躺着,这时,城市的一切在慢慢远去,生活的琐碎也逐渐在消失,诗人感觉到身体变轻松了,心灵也飞扬起来了,它们像草儿一样在长着绿叶、开着黄花,它们像鸟鸣一样在自由飞扬、荡漾天空。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感觉啊。古石说:“一首好的现代禅诗,不是对禅理的直接诠释和对禅意的强制嵌入,而是将禅理和禅意融化于字里行间,产生一种‘无意为禅,禅意自显’的诗性语境,让读者凭悟性自己去体悟诗中所蕴含的禅理和禅意,就像拈花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黎的这首小诗正是向着这样的境界在迈进。

《镜中》

野渡无人……
无桨,船静静浅搁

顽石一脸苔色,飞鸟掠影
参不透秋水
芦苇一夜白头
唯风声
戚戚
   
        怯情的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湖泊、小舟、青石、苔藓、芦苇,皆默然寂静、悄无声息,唯在湖里的倒影中知道天空有鸟飞过,芦苇的倾斜中知道空中有风吹过。面对这幅寂静的画,诗人怯情陷入了深深的感悟中,他觉着那顽石是一脸的困倦,那芦苇是在参禅,而此时的秋风则是在悲戚地抽噎。能对镜框中的画面有如此真切、透彻地领悟,足以让我们感到现代禅诗诗人的心态是何等宁静!

《迟开的海棠花 》

那一次
和你一起
灵岩寺看海棠
江风吹动了静默的青瓦
一朵 两朵 ……海棠花顺着暮色飘落
你说  花总是要落败的

讲经的法师说
花也是有灵魂的
昏黄的光下
那么多的花瓣
在树下 在沟边
在脚下
睡着


那几朵迟开的花
念着梵语
一脸空明

        禅,难说,但可说,只是不可明说。悟,是禅者修行的方式,也是禅诗写作者创作时的状态。悟什么?悟“本来面目”,悟“自性清静”。这首诗应该是一首爱情诗吧?因为“和你一起”呀。但这首诗又不是普通的爱情诗,因为我们仅仅只是在“灵岩寺看海棠”而已,仅仅只是一起看看那些正开着的,那些凋落着的,那些迟开着的花儿而已。“一朵 两朵------海棠花顺着暮色飘落”,忧郁的诗人,对着落花,你为什么轻叹?你觉着它美丽而短暂,像人生?像青春?像爱情?像生命路途中的那些美好?“花总是要落败的”,你的爱人,对于你诗人的伤感,在轻轻安慰着你。是啊,生命中有什么是不败落的?那些走过的青春,那些灿烂的笑,那些晶莹的泪------“讲经的法师说/花也是有灵魂的”,花和人一样啊,或者说,人和花一样啊。你看,那些凋落的花瓣在树下,在脚下,正静静“睡着”,它们多么悠然,多么安静。让一切自然地来吧,让一切自然地去吧,包括那些留恋着的过去,包括那些期望着的未来,包括那些开着或落着的花,包括让我欣喜又忧伤的身边的你-------且听,且听,且听静默的空气中,那海棠花儿喃喃的梵语------苦李子的诗就是这样,以一种空灵伤感的气韵,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宁静高远的禅意空间去了。
2、以简约朴素的表达,呈现世界的本质和内涵。

        简约,是中国美学的又一鲜明的特征。禅宗哲学认为,宇宙一切伟大深奥的哲理都是借助最平常最简单的现实事物呈现着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认识宇宙哲理,我们只需要排除内心的尘情妄想,以澄澈明净之胸怀观照万物,那么,就可以在最平常最简单的事物中,发现世界的真相和真理。关于简约朴素,南北先生在《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里有文章《简单点,再简单点》,也有专门的表述。对于中国美学的这个特点,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们也是深刻理解着,并以自己的实际创作实践着的,比如南北的《灯笼花》、江南山民的《在湖边》、雪蛟的《讲述》、大畜的《雪》、王晓辉的《小名》。

《灯笼花》

在室的一角
在绿的枝叶间
灯笼花渐渐亮了

亮了又灭,灭了又亮
紫色红色
而空的一声,花落去
  
        时间如河流,肉身如小舟,世界的岸边,有花草,有树木,有亭台,有楼阁,迷恋着这些美丽的风景,我们在河流上飘啊飘,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也无暇思索自己向何地归去。孩童时的欢乐哪儿去了?年少时的壮志怎么没有了?今生的第一个春天,我们那纯洁的吻,如今,珍藏在时空的哪个宫殿?生命就这样,一段一段的风景,在我们的不经意之间,远去,消失。读书,写作,和散步,多年以来,就是南北先生生活的所有内容。但是,就是在这简单之中,生命华丽的表象慢慢脱落,而生命本真的实相却渐渐凸现。这首短诗说的是一种小小的草花,它有着红灯笼一样的外形,开放时,先渐渐张开外层的羽翼,呈现出鲜艳的蓝紫色,而后花体蓝色渐渐变淡,变成紫色,再变成红色,最后零落。开放在房间角落里的小小花,让诗人想起了什么?是啊,我们每个人,不也是待在地球某个角落的一朵花么?我们的生命,不也是这样开放着,又凋零着么?“灯笼花渐渐亮了”,生命如花,慢慢的成长之后,蓓蕾渐渐鲜艳起来,多么让人欣喜,生命中最美丽最活泼的时刻,就要到来。“亮了又灭,灭了又亮”,唉,青春的美丽是短暂的,你看你看,那么多的灯笼,在鲜艳之后都黯淡了。“而空的一声,花落去”,美丽去了哪儿了呢?生命去了哪儿了呢?你看你看,地板上那枯萎的灯笼,像叹息,像泪滴。“空,空,空------”读完这首短诗,很长的时间里,我的心里什么感觉都没有,只剩下这一个字,像暗夜的擂鼓声,震荡在空旷的天地……

《在湖边》

几顶帽子
几根竿子
几个漂子
水们一早知道
鱼们——
有的知道
有的还不知道……
   
        这是一首极典型的现代禅诗,它具象,浓缩,暗示,简洁。湖边上的那杆子漂子是做什么的呢?水们知道些什么呢?鱼们为什么有的不知道呢?难道说世界也像湖水吗?我们大家也都是游弋在湖水的鱼吗?那么,我们是属于知道的呢还是不知道的呢?江南山民的这首诗,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他什么也没说,但什么也都说了,答案就在大家的思索和感悟之中。

《讲述》

一棵树栉风沐雨
究竟在讲述什么?与风霜四季
与尘世冷暖。与缓慢生活的泥土、蜗牛
疾速往还的鸟兽,快乐或孤独的旅者,甚至
与委身其下的每一瓣草叶和露珠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
它自始至终就没有嘴巴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佛说,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药山和尚说:“云在青山水在瓶。”真理,不在枯燥发黄的古籍里,也不在晦涩玄妙的言谈里,它就在我们身边活泼泼的每棵树每簇草中。请让我们和诗人雪蛟一起,以禅悟的心境,静静聆听这些没有嘴巴沉默的讲述吧,它们讲述的才是最伟大最正确的思想。

《雪》

雪跟在落叶后面
纷纷飘洒
这只是时序
雪花该落时
就飘落了

假如一片雪花
不经意
飞入你的掌心
握住
或者放手
它一样瞬间融化

    南北说:“大畜这首诗清新、自然、轻灵,很有禅的意境。雪,是北中国冬日的平常事物。但作者没有停留在表象上,而是通过雪的表象,见到了其本来的面目。它,不会因为是否添加了人的外在因素,就改变了自己的天性——该化掉时,一样是瞬间就还原为水了。”是的,大畜的这首小诗简洁而富有内涵,一片小小的雪花自有它自己的本来面目,它并不会因为人的亲近或疏远而改变自己的属性,这,其实就是世界所有事物存在和变化的真实状态。

《小名》

是否梦到母亲倚门呼唤
小名的乳香和土味
浓过最甜的蜜最咸的泪
小名不让你走丢自己
小名养活我们一生

        世界的本质不仅仅通过自然界的事物才能够体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也同样能够体现。禅者认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关于自然的触目菩提之境;饥来即食,困来则眠,这是关于生活的随缘任运的日用道。王晓辉的这首小诗虽然没有直接表达禅理念,但是让我们在一种浓浓的怀乡之情中,认识到了我们生命朴素而真实的根,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发了世界的原本和内涵。
3、从宇宙的整体角度出发,审视人类生命的存在。

         把人类的存在放到整个宇宙的时空中去观照,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方式。如果说,中国诗歌美学中的宁静、平和、冲淡、简约;西方诗歌美学中的热情、张扬、浓烈、繁密,是中西方诗歌暂时还不能融合的因素的话,那么,从宇宙整体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人类生命的存在,却是所有现代禅诗写作者都一致认同的理念。不论是传统性很强的南北、碧青;还是很西化的昌政、左岸;或是将中西方诗歌完美融合的古石;或是受日本俳句影响很深的何兮等等,都有大量的表现这个主题的作品。我下面以南北的《图前》、何兮的《过琼州海峡》、朱枫的《拾铧记》、昌政的《行者》、左岸的《阳光与山林》和《界限》为例详细说明。

《图前》

站在世界地图前,中国
也不过那么一小片
而今,我站在宇宙地图前
地球,又只是那么一小点
而生命,我的你的他的
纷纷纭纭,吵吵嚷嚷,千千万万
竟是这点点片片上的
一瞬间

在一杯茶的氤氲中
我将所有的图折叠,装起
让它们在我的胸中融化,长出枝干

    宇宙浩瀚,时空无限,生命何其渺小而短暂!当禅者南北在久久注视着一张世界地图时,他的思绪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他说,在地球版图上中国这么小这么小,小得和指甲盖一样。那么,如果有一张宇宙地图呢?在宇宙的版图上,地球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圆点吧。人呢?当地球只是一个圆点时,我们人的存在到底应该怎样去描述呢?可叹啊,这些在宇宙变化中渺小得还不如一个点的人,只关注着“我的你的他的”,整日“纷纷纭纭,吵吵嚷嚷”,殊不知,千千万万的你们,也不过“竟是这点点片片上的一瞬间”而已!觉醒啊,红尘中奔波着的,争斗着的,吵闹着的人们,请觉醒生命吧!生命只不过是一股氤氲,像这杯茶,存在只是刹那,终将随风而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过琼州海峡》
   
1
大浪,吹打一夜空的星
诗人漂泊在海上
大风伴他向南
2
离岸已远,渔火稀疏
我的目光不忍心采摘
3
海浪与船撞击
于是想到男人与女人撞击的声音,在夜里
4
大风,大浪,大星星
大海是谁的一钵大梦
5
大风,雕塑我的头发
用一双湿润的沾满盐粒的手
6
船舷边小小的我小心翼翼
驶向你蓝色的巨大瞳孔
7
此刻的渔火,本没有什么不同
离渔火近了,远了,又近了
8
带回三只虎纹螺,带回海风
我在枕边倾听一个完整的大海
9
海之南
那是可以触摸阳光的地方

    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孔夫子说,逝者如斯夫!纪伯伦说,海水抹去了我的足迹,海风把泡沫带走,但是,海与岸,将会永恒。面对江河湖海,是最容易让人们感觉到生命的渺小,引发人们对时空的思考的。这组小诗,是诗人何兮从广东到海南,跨越琼州海峡时的一些思绪片段,其中,充满了对生命本体的感触,对博大时空的领悟。大风,大浪,一望无际的海,穹庐一般的天空,悠远的星辰,孤独的行船,这一切,让诗人联想到了什么?人生么?命运么?岸,已经慢慢远去,消失。诗人说,他在飘泊,是风,带着他在海面移动。这风,是时间的风么?这海,是人世的海么?空旷的海面,此时有零星的一些小船,看不到船身,只有点点的渔火,在闪烁。凄苦,孤独的渔火,诗人说他是不忍面对的。是啊,那不是自己小而又小的理想么?在这漆黑博大的人世之海,它是多么美丽,又多么微弱!海浪与船在不停地碰撞。这声音,让诗人想起了生命途中,曾经的那些爱恋,那些令人兴奋的心跳,那些温柔的情节,那些美丽的画面------哦,后来呢?后来------不说也罢唉,你听,在海上,在夜里,这撞击声是如此悠远,苍凉------梦,全是梦一场啊!大风,大浪,星星,今夜的海,在以后的回忆里,也将是梦一场啊。这梦,将像以前所有让岁月冲走的故事一样------迎着大海,独依栏杆,风把诗人的头发吹得像铁丝一般了,难道他在这里站立了好久好久了么?诗人说,他自己不知道。在这船舷边的他,此时,只想把思绪放飞,放飞到很远很美的地方,就像这只船不停前行,驶向天空巨大蓝色的瞳孔一样!渔火又出现了,是到岸了,诗人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他说,这次的旅行,他将永远记得,而且,由于经过了对生命的深层思索,他将更坦然更乐观地去生活。在海之南,他将随手触摸那阳光!读完何兮的这组小诗,我不由地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曾经,昌禅师为李白开启禅关,让他进入到微妙的禅定境界,恍惚之间,仿佛度过了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今天,大海像禅师,也为何兮开启禅关,让他进入到微妙的禅定境界,恍惚之间,也仿佛度过了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啊,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拾铧记》

在田地里拾到半块犁铧
锈里闪着光,光里含着锈

如果想象再全一点
我就可以看到整副犁铧

如果想象再深一点
我就可以看到犁铧耕过这片田地

现在它在我眼前
半明半暗,像睁一眼闭一眼

我也睁一眼闭一眼
想这犁铧前的耕牛,后的农夫

        用全方位的心性来体验和感知我们存在的世界,是禅者特有的一种能力。诗人朱枫在田间偶然拾到了一片犁铧片,对着这锈迹斑斑的金属片,诗人沉入了对时空的深层思索。是啊,万物都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片残破的金属片还曾经是那样青春光亮呢。读完此诗,我在想,很多年后,我们也会变成一片残缺的骨头的------

《行者》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捡草仔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你在路上。
你在消失。
  
   
                           
                              如一次旅行,生命从无始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万物。在这个独特的旅行中,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最终是要消亡的呢?我们是怎样一点一点地衰老的呢?《楞严经》中有波斯匿王与佛祖的这样一段对话:“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我们最终是要消亡的,因为我们的肉身时时都在变化,但是我们对此却不是很自觉,正如波斯匿王所说:“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一纪一纪在变,一年一年在变,一月一月在变,一日一日在变,刹那刹那、念念之间在变,这就是生命的真相啊!由小到大,由年轻到衰老,由出生到死亡,在这个神秘的时空之旅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走在自己的路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也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昌政的短诗《行者》,说的就是这个神秘的生命之旅。
    但是,很明显,昌政的作品和前面南北、何兮、朱枫的都不一样。哪儿不一样呢?昌政的诗歌受洛夫的影响很深,采用的方式不是对现量境的直觉,而是以多义性的意象来表现生命/时空这个主题的。这样好不好呢?我认为,中国诗坛正处于中西诗歌融合之际,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昌政的诗歌思想深刻、诗艺成熟、品质独特,是现代禅诗花园的一朵奇葩。当然,这样的风格不会成为整个中国现代禅诗的主流。

《阳光与山林》

山林的正午,阳光这块大玻璃彻底的碎了
地面到处都是散落的眼睛,一些油漆
拿着刷子
测试叶片的至诚,油亮是它的最初体现
那些看不见的窗户
开始暴露。湖水,山楂树,岩洞,蚂蚁
都以自己的方式,融进一种和谐
   
在这里,被完全照亮的我
体内的红尘
纷纷飘散,剩余的空门,自若的没有任何表情

《界限》
   
不知道树林里有多么安静
阳光倾泻到地面,像一堆安睡的小孩
风站着是一间古老的木屋,低头是一朵花
山岗的冷色加入,使野葵散放的无形
石凳的末端
有果实停止的怀念,与我身体多出的一部分
艾草,隐退于白昼的暗处
消失是一种大我
自由自在的野味,无言的渗透
充满快感,它无需时刻提醒我
处于什么性别

     在正午的山林,阳光那样明媚,叶片那样碧绿,还有湖水、树木、岩洞、蚂蚁等等,一切的存在,都是那样真诚而和谐。这时,诗人左岸说,他被一种无形的光照亮了,体内的红尘在纷纷飘散,唯剩空门。那是什么样的光芒呢?来自哪里?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能量?引发我们深思。
    《界限》在倾诉着什么?左岸说:“消失是一种大我”。当肉身的“我”,世俗的“我”,狭窄思维里的“我”消失之时,留下的是与万物一体的“我”,与天地合一的“我”,这种与树林、阳光、风、山岗、野草相互渗透的“我”是多么自由、多么真实!
    很遗憾,在现代禅诗方面,左岸比起昌政来,命运要差得很多。虽然,左岸的诗歌很明显地表达了禅宗哲学中的宇宙无限、生命渺小、物我一体、天人相通等理念,但是,由于大量使用了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夸张,意象繁密,情感浓烈,所以,就很受论坛其他诗人们的攻击。左岸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呢?他的作品属不属于现代禅诗呢?这,可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论坛的同人们请求我来给出一个答案。但是,老实说,我给不出这个答案。因为,中西诗歌一定要融合的,然而到底融合到什么程度,传统诗歌的宁静、简约、平和、冲淡等美学到底应该怎样坚持,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中国诗坛需要用三十年、五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时间来逐渐成熟的问题。其实,关于左岸作品的争论,正如关于洛夫作品的争论一样,是中西诗歌一些不兼容因素的具体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32 | 只看该作者
4、以直觉的方式和内在的气韵,来传达在有限中体会到的无限。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禅意、悟、妙悟、意境、境界等诗学概念,意思都基本相当,那就是:传达在有限存在中体会到的无限。把人们的关注从沉闷的日常生活,平庸的现实存在,提升到对宇宙,对真理,对永恒的领悟,并由此认识到生命本质的神圣,这就是诗歌审美的核心目的。在传统诗歌中,人们倾向于用直觉的方式、内在的气韵来传实现这一目的,比如晏殊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船子德诚《垂钓偈》:“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等等。现代禅诗虽然在内容上表现的是现代城市人的生命感悟,但是,在传统诗歌的这一特点上还是做得相当完美的,比如古石的《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何兮的《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张黎的《大地之摇篮》、情巅大僧的《径山茶》、朱枫的《和我这样来画冬天》。

《一只蝴蝶隐没于原野深处》

春天。我看见广阔的原野
一只蝴蝶在飞,越飞越远越飞越远
若隐若现地
隐没于原野深处

而温暖的风,吹着我的头发
吹着我的脸庞,吹着我僵硬的骨头
它将把我吹散成无数细小的种粒
然后吹向远方,越吹越远越吹越远
轻轻地,把我吹向
大地隐秘的内心

    空旷的原野,有一只蝴蝶在飞,寂静站立着的诗人,在专注地凝视着这只蝴蝶,蝴蝶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时刻,一个普通的画面。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神奇的时刻,一个神奇的画面。因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画面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本真、世界的实相!空旷的原野,不就是无限的宇宙和无限的时空么?渺小的蝴蝶,不是渺小的我的生命么?时间的风,也将把我的肉体吹散,散落成无数细小的尘土,吹回到我最初的地方,那个大地永恒而隐秘的内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普通的场景里,都蕴含着一个隐秘、深邃、伟大的智慧世界!
        古石诗歌对于现代禅诗的最大贡献是: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完美。他的诗歌虽然表现的是现代城市中的生命感悟,却完全符合古典诗歌的审美,并且,在境界上也可以与古人相媲美。关于诗歌创作,古石先生在《诗歌笔记》中有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诗是一种呈现,是在对世界和我们自身最切近的体验之中,一种生命本质和事物本质的呈现”;“隐藏自己,让自己冷静融入客观事物,并主观而客观地呈现存在的本质”;“语感是生命的一种运动形式,一首诗如果缺少语感,那它肯定是呆滞的,就像一条河流停止了流动”;“诗可以不要细节,但细节对于诗的确至关重要,因为在细微处才能更见诗的精神和神韵”;“写诗讲究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带你渐渐进入一种诗的境界。当你真正进入这种诗的境界的时候,或许不是你在写诗,而是诗在写你”;“现代禅诗写作,最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没有这种内心的宁静,就难以与外物达成同一,也难以达到一种内心的高度”;“诗作为一种时空综合的艺术,它要求诗人必须具有一种灵敏的空间感,没有这种灵敏的空间感,其诗必定是狭小和呆滞的;诗人只有在这种灵敏的空间感的引导下,才能营造一种有机的富有张力的诗的空间”。
        古石先生的这些诗论,虽然不完全来自于对古典美学的学习,但是,作为一个典型的具有传统感知和思维的中国人,他用自己的心力把西方的诗歌和理论完全“汉化”了。可以说,古石先生的做法非常完美,他的诗歌风格将是中国现代禅诗以及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人间草木系列之茶语》

1
夜色落下
尘埃落下
玉兰花瓣落下
什么也不想,把茶杯举起来
2
陶土的茶杯,素朴
依然保留陶匠的手温和心跳
现在又留下我的手温
3
泥土,阳光,雨,风
生长在茶里
还有什么生长在你的心
4
舒展身体,游鱼
游向春天
游向曾经的那块山坡
5
是的,水可以浇灭火
但此刻,火在水里
温和
6
把杯沿靠近唇
算是吻了泥土,吻了火
算是吻了你的一句话
7
茶凉
是时候离开了
夜色已凉
是时候做梦了

    黄昏了,奔波了一整天的诗人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了,他说,现在,“我”终于什么也不用去想了,让白天里的那些喧嚣都暂时离“我”远去吧,在这个可以懒散一下的时刻,让“我”只和手中的这杯茶亲近吧。佛陀说,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事物,它其实都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容,现在,诗人何兮呆呆地望着手中的这茶杯,思绪飞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到了制陶师傅在精心地干活,那粗糙的泥巴在他手中慢慢揉搓,然后逐渐变成一个一个茶杯的模样;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看见有一片茶林在阳光下郁郁地生长着,被雨水冲刷一新的叶片在莹莹地闪光。于是,他感觉到白天被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弄得麻木的心,此时在慢慢恢复活力,而且变得柔和了,变得清新了,柔和得如曾经陶匠手中的那块泥巴,清新得如曾经生长在山坡上的那片茶树。而此时,他的灵魂竟也神奇地和杯子里的茶叶沟通了,他说,杯里的茶叶也像他一样,在思念故土了,你看,杯中的它正努力地舒展着身体,它要把自己变成一条游鱼,游向那淳朴而亲切的故土。对于这杯茶,何兮不仅有着感性的热爱,并且也有着理性的认知,“是的,水可以浇灭火/但此刻,火在水里/温和”,禅宗讲,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是相对的,是存在于一定范围内的,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从有限上升到无限,那么就能够超越事物之间的这些差别和矛盾,很是了不得,诗人何兮竟然从水与火的关系上悟出这个深刻的道理来了。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杯一如来,诗人深情地握着手中的这杯水,满怀感恩地吻着这曾经的泥土,曾经的火,他说,“我”也是在吻着你啊,佛陀!在黄昏,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在忙碌之余的一段小小的空闲,借助于一杯水,几片茶叶,何兮就这样在时空中游走了一遭,这真是一次美妙无比的心灵旅行呵,现在,他满意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要去做梦了。小小的一杯茶,竟带给诗人何兮如此巨大的一个禅意空间,真让我们惊叹!
    何兮的这种汉语“组俳”,对于诗坛来讲,是开创性的、非常具有价值的。这种汉语“组俳”,不仅改造了日本俳句气局偏小的缺憾,而且由于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逐层深入,来呈现禅的意境,所以在空间感方面,就显得异常深厚,值得反复赏读、玩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8 06: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