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蔡利华 于 2012-12-4 07:00 编辑
一直以来,我都处在热闹的边缘上,谈不上与时俱进,更谈不上引领时代新潮。个人认为,这人嘛,不要总是想着在某个环节上,能向大家露个脸,以表示自己在某个方面是要害人物。假如说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赖起脸皮,往某些热闹的地方靠,使劲地让自己沾点时代新潮的光,借此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我始终觉得,这样的行为好像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打广告,特别提醒别人来注视自己。我对此很不热衷。然而,对一些写诗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喜欢去追逐,捞到一个光环就往里面钻。我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好是坏,因为我的一些朋友就好这一杯酒,似乎是沾一点大师的光,就能使自己的诗歌大放异彩,就能够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假借他人之光来抬升自己,这行为不新鲜,古往今来有之。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可以说道的,南瓜白菜,各人所爱。在诗歌今天的遭遇中,找个理由来坚持写诗,特别是还要写出好诗,那真是不容易。诗歌被边缘化是既定的事实,不管我们认可与否,她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成为人们必须的精神“食品”。说白了,诗歌目前的身份是一种文化现象,想借诗歌来抬高自己人生地位的人,怕是要走进死胡同。 有一次,我问我的水利工程同行:你知道徐敬亚否?我同行说:不知。由此我得到一点启示,我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走出自身的圈子,我们将什么都不是。因此,我们无需去惦念空有其名的外表,那些所谓的功成名就只是生活中的一点闪光,过了,留下的任然是一片空虚。所以,我喜欢自己被边缘化的人生地位,这让我减轻了人生的压力,得以自在的诗性人生。没有了时代加在自己身上的砝码,没有了外在的一切负担,只是一门子心思的体味生活,行走于群山、湖海、江河、草原,以及高原、沙漠间,与朴实无华的人群相交,体味他们的本性,自然而然,无需像文化人那样掩饰自己的贪婪、无耻。当然,不是指所有的文化人,只是指少数几个(我可不敢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这里想说明的意思是指,文化人太注重自己外在的名声,对成名成家的态度很是暧昧,因此而装出来的面貌,常常让人忍俊不止。而平常、普通的民众,不注重自己外在的名声,而注重实际,比如说,你不经人允许,擅自拿走别人的东西,别人就会找你理会,甚而会拉你去见官,他们对自己的身外之物极为神圣,未经本人许可,是万万不可攫取的。所以,文化人和民众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是夜,但凡没事可干,我便喜于手执书卷,不管是什么来着,读它一气便倒头而睡。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0多年没变,在莽汉主义写作猖獗的那段时间里,我也依然故我,故有文章说我是“一个被忽略掉的”莽汉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其实,我很喜欢这句话,我不知道是谁总结出来的,我很谢谢这位不知名的写作者,能准确的抓住我的生存状态。最近这段时间,我在网络上下载得一本书,为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名家写名家,自然是一本好书,即可知道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与才华,又可品赏当代大家的风范。当然,林语堂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没去远,依然可以说还是当代大师。 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一个认知,假如说没有“乌台诗案”,把苏轼降职到黄州,那么,就没有苏东坡这个名号;如果说没有这一次降职,让苏东坡远离那时的文化中心,就不会有前、后《赤壁赋》,也就没有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佳句。也是这次被朝廷的“边缘”化,才促成了苏轼心智上的成熟,才为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奠定了基础。如果他不被放逐出京城,名声不累坏他,他也会被那些反对者预谋杀害。也许,这是一种推测,因为在宋朝皇帝老爷那时有个规定,不准屠杀士大夫。我们的苏大学士也是因此而获救,不然早已身首异处。但是,不管怎么说来,苏东坡的诗性人生是在他被放逐,以及流放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在文人雅士之间混迹时,只表现出他过人的知识才华。这个混迹于文人雅士之间的苏轼,绝对不是我们今天能够认知的苏东坡。 我不是对自己被边缘化寻找诗意的解释,有那个必要吗?写出这些文字与君共赏,进耳者,可以清洗心灵中的戾气,不进耳者,就当我在卖狗皮膏药。我只图自己心里畅快,别人怎么样似乎与自己没多大联系。写诗,是一种活法,与名气没关系。诗性的人生是自己的崇尚,至于写诗为了啥,就让那些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去理会吧。正如那些想搞清楚诗是啥东西的人,就让他们在那高高的山岗上转悠吧,别人不喜欢下来,你去干涉有啥用,问题是,你为啥干涉别人?是何居心?哈哈,人生尴尬,起于闲事,自己被边缘化了,还想拉及几个垫背的?不过,我还是固执的认为:诗人被边缘化,是诗性人生的一种表现,是诗人自己寻找人生理念的行为,喜欢与否,纯属个人爱好,拿不上理论去探讨,更不是别人攻讦自己的借口。
201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