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唐九藏的个人空间 http://sglpw.cn/?274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夜泊阴山忆江南》

已有 129 次阅读2014-3-6 15:01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 江南

                 《夜泊阴山忆江南》

 

      《夜泊阴山忆江南》

 

你的屋宇在江南越鸟巢南枝的山水画卷里       
我的客舍于塞北胡马依北风的亘古阴山下

 

秋夜的北风如铁马冰河悄悄潜入清凉梦境
一弯弦月与卷云牵手相约三更后以梦为马 

 

风吹云动月光将暗暗的阴影铺在粼粼水面
深夜也把你的名字叠进我心里如夏之莲华

 

光阴流转与春花秋实的秘密正被枯树摇落
江山如画美人如玉多少英雄为之折戟沉砂                                

 

如果爱情真如传说那样是彼岸花开的诅咒
为何我的灵魂却因着你浸透馨香灿烂如霞?

 

如果别离能让爱情似浮云流水般黯然逝去
为何我的诗歌却能循着你的脚踪传到天涯?

 

如果说每一盏夜灯都能托起一个爱情故事
为何我却在烛光边缘的晕晖里看见了泪花? 

 

如果子夜时的想象真能绕过月色飘向天堂
为何你的幻像却似秋露冷霜凝于黛色青瓦?

 

今夜你在江南夜月红柑树下是否金杯未满
那泊在芦花深处的孤舟里可有人轻弹琵琶?

 

可知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地
因你梦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陇盖四野?


注: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野”,正确的读音是“ya,第二声”

 

《夜泊阴山忆江南》

 

《夜泊阴山忆江南》

《夜泊阴山忆江南》

《夜泊阴山忆江南》  

 

《夜泊阴山忆江南》

附:《敕勒歌》全诗赏析

 

    敕勒歌
 
  作者:未知

  年代: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男儿血,英雄色。   
为我一呼,江海回荡。   
山寂寂,水殇殇。   
纵横奔突显锋芒。

 

[注释]

1.敕勒川:敕勒族人居住的平川。“敕勒”是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流传的民歌《敕勒歌》。这是一首至今仍广为吟诵的北朝民歌,由鲜卑语翻译而来,一般广为流传的是其前半部分。也有的版本认为《敕勒歌》全诗即——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几句。这里且认可这一观点,把这几句作为全诗进行赏析。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蒙古大草原的雄浑景象和游牧民族的自由生活图景。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绿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说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4 13:1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