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歌德的诗歌
晚年的歌德说过,当诗人表达自己少数主观感触的时候,他还算不得是诗人,可是当他能够掌握世界并为之找到表现的时候,他才成为诗人。
掌握世界不难,难的是怎么判断诗人掌握了世界。找到表现不难,难得是诗人如何判断自己的表现,就是掌握世界的表现。这话是我说得话。
事实上,掌握世界,无非是一种主观愿望。世界不需要人掌握,问题是人来到世界上。诗人必须用人没有来到世界之前眼光来看待人,这样就明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了。一切艺术的表现,人的表现,就与世界的存在取得一致了。
歌德一直渴望回到这个本源,但是,又被人类目前已经深陷自身制造的改变世界,掌握世界的神话中。
生命痛苦的本源就在于此。生命相信了自己的夸大。所以,歌德的诗歌之中,无尽的烦恼最后求之于空想,神话。
而解决人的问题,依然是人自身。人可以不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就要受到自身规律的惩罚。这就是痛苦。人类的痛苦,就是自身不遵循生命发展规律获得的惩罚。
所以,歌德没有老子的境界。在人类思想艺术历史上,只有老子找到了人类痛苦与幸福的本源。《道德经》其实就是诗篇。而道德经的境界,远远超过人们的认知,所以人们尽可能当作一种经文膜拜。而膜拜远比身体力行要简单,要实惠。
有人说歌德是浪漫主义大师。浪漫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主观感触的过度表达。正因为如此,歌德才有晚年的这种阐述。
而诗人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表现,不能像《道德经》那样玄妙难解,又要丰富《道德经》主旨指向的体系。这不是依靠想象与幻觉来完成,而是依靠诗人自身成为诗人的实践来完成。所谓的表现,就是诗人的言行一致。诗人的诗篇高于诗人的生存实践,那么诗篇就是谎言与想象。很自然,诗人的生存境界一旦到达一个极致,诗人的诗篇自然会形成一种呈现。因为,艺术就其存在的功能,就是一种呈现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在这个呈现之中,诗人首先到达,或者呈现诗人已经掌握的生命本源的真实。
歌德而被自己掌握世界的雄心遮蔽,自然就难于脱离主观感触的陈述。
二○一○年十一月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