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现代科学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后,人的自由度降低,异化程度加深,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对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于是就形成了其富于创新和反传统的文学精神。
思想特征:
(1)对传统理性文化的批判,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倾向。对人的理性力量由怀疑到失望甚至绝望,视人的非理性为生命本体,蕴涵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着重表现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非理性与荒诞感。
(2)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对人类文明的反思,突出表现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社会与个人(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个人与个人(他人对个人的异化)、个人与自我(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的关系这四方面表现。
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用有悖于传统理性思维模式的方式表现非理性的内心世界,表现世界的荒诞以及自身的孤独与恐惧。现代主义者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荒诞是社会人生的本质状态,必须要认识和确定荒诞的绝对性,才能产生克服荒诞的勇气和力量。萨特在《恶心》中说:“我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东西,我要确定荒诞的绝对性。”乔伊斯《尤利西斯》和赫尔曼•黑塞《荒原狼》描绘了现代人的流亡状态,而卡夫卡的小说则展示了绝对的孤独状态下的恐惧。
(2)运用象征和高度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例如艾略特的《荒原》构建一个象征体“荒原”,大量运用各种故事,形成一个庞大的象征框架。
(3)热衷于艺术形式上的新颖,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反传统特征。
(4)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发掘恶中之美”。在这种美学的背后,蕴藏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导火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社会动荡不安愈演愈烈,科技发展使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社会这个大机器中固定的一个零件,劳资矛盾的激化,“信息时代”中“地球村”的形成,使得人们的精神越来越困惑,加深了无根无家的无保护状态,最终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种特殊的气质:冷漠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彻底的反传统,将激进的反叛精神推向了极端。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是“反小说”“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1)“不确定性”
A、后现代主义文学将世界视为“碎片”,否认作品中还有一种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巴塞尔姆曾说:“碎片是我信赖的唯一形式。”其小说《玻璃山》在体现非连续性叙述方面颇具典型性。作者随意颠倒时间顺序,不断分割现实空间的开放体写作。又如罗纳德•苏克尼克的《鸟》,作者随自己的意愿任意缩进每段落的首行,致使文本的视觉效果是螺旋的和混乱的。
B、不确定创作原则。主题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作家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形象的不确定,有人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特征概括为“无理无本无我无根无绘无喻”,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完全被肢解了;情节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作家终止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将现实时间、历史时间和未来时间随意颠倒,将现在、过去和将来随意置换,将现实空间不断地分割切断,使得文学作品的情节呈现出多种或无限的可能性。
C、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王岳川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一书中这样概括解构主义:“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正如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结构一样。语言不过是分延的永无止境的游戏,终极意义永远渴望而不可及。”
(2)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创作原则导致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融会贯通之中。例如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结合。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以语言为中心,用语言构筑一个新的世界。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把关注的中心放在了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得体验和感觉上,不再去探寻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意义与本质内容。
(5)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称:“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如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虽然虚构了一个小镇,但记录的却是小镇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