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故园风雨的《冷场》 作者:燕京 《冷场》 文|故园风雨 坐在窗前看浮云,铅一般的 沉默,打成了死结。灵魂出窍 这种游戏,玩多了 便再无最初的战栗。要虚设 一些木槿,在冬天的清晨 没有一只麻雀可以得到赦免 庞大的倦惫屡屡蛊惑人心 要虚设几条小溪,好避过 万木凋谢。楼下的裁缝店 霜气四垂,女主人只是 一味地关灯,关灯 我从不为这些感到羞愧。我只想 自远方归来,掸一掸灰尘 故园风雨老师的《冷场》,是发表在“原创诗歌栏目”的作品。此诗构思及其巧妙,可谓“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这是我推荐其为“佳作”的主要理由,来看作品。 题为《冷场》,让人联想到一些如舞台、戏剧等文艺表演形式的冷清和落寞。的确,这种形式的“冷场”最为直观,也最为读者容易联想到的首选结果。记得郭德纲老师在其回忆录中记述的其最初的创业场景,一帮子人等上街拉观众,好言相邀,茶水伺候,有时为了粉饰太平不得不免费演出,即便如此,“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尴尬,时有出现”,“冷场”对于他们这些“非主流相声演员”就是意味着断了“生机”,至于后来“德云社”的大红大紫,我想与他们当初即便“冷场”也不放弃心中的梦想有关吧。言归正传,还是来看看故园老师的这首《冷场》吧。 这首《冷场》从全诗的结构上来看,共设计了三个“冷场”的场景。 其一,“苦思冥想”做诗人的本性使然,然而,“玩多了”失去了“兴趣”也就没有了“最初的战栗”。“失意”和“心寒”一下子把诗人拖进了一种“冷场”,这是精神层面的“厌倦”所带来的“孤寂”,说起来也是一种“冷场”,虽然没有“戏剧舞台”那样的直观,然而,它关乎心灵,故而比之无不过也。 接下来诗人用了两个“虚设”,这是这首诗出彩的地方,因为独到,故而精彩。分析这个两个“虚设”不难看出诗人在上文提到的心灵“冷场”的根源所在。 第一个“虚设”,也是“冷场”的第二个场景。“要虚设/一些木槿,在冬天的清晨”“木槿花”被称为“篱笆花”就是因为它密集簇生的特点,一般用来装饰花园,这就意味着“家”般的亲近,顺着诗人的“虚设”来看看会有什么场景呈现:“没有一只麻雀可以得到赦免/庞大的倦惫屡屡蛊惑人心”,鹊鸟飞舞,鸟鸣此起彼伏,如此的舒适,如此的鸟语花香,怎不叫人“倦惫屡屡”。好了,不得不把读着从“虚设”中拉出来,尽管面对现实有的时候跟残酷,然而不得不为之。“冬季的早晨”诗人的无奈和叹息,同样感染了读者,原来这些只能存在于诗人给读者划定的“虚设”里,如此,更加衬托出现实“冷场”的可怕。 第二个“虚设”即“冷场”之三。在这个场景的呈现中,诗人给了一个具体的形象,就是那个“裁缝铺”,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个场景的出现,整首诗就显得有些“飘”,看了“冷场”的裁缝铺,总算是感觉到了诗人实落的那个点。“要虚设几条小溪,好避过/万木凋谢。”“永恒”的主题被提出,于是,接下来的诗说,就显得尤为关键。“楼下的裁缝店/霜气四垂,女主人只是/一味地关灯,关灯”,这是全诗的着力点,读到这里,似乎也就理解了诗人开篇“冷场”的缘由。 末节,“羞愧”一词让我琢磨了好久,后来还是“虚设”救了我。“无能为力”对于“现实”诗人只能靠“想象”去弥补遗憾,然而,真的是于事无补,依然“一味地关灯,开灯”别无它法。“我只想/自远方归来,掸一掸灰尘”“远方”冬去春来,在那里无需“虚设”,现实和理想靠的很近。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又对故园老师的写作背景等不甚了解,匆匆下笔,难免有曲解老师的地方,还望老师念着一个读诗人的一时喜好冲动,原谅吧。谢谢您的宽容和大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