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夜1969 于 2012-7-29 01:29 编辑 ) f! X# |% l) e- c
: x' U! V5 R' H
(第二部分)
0 g8 i, ?# n1 [$ x010#:夜1969《松之舞》
' o( X) V% o- V' N- w/ ]
; b) H" {6 r# R& y2 r: |要如何样艰难0 R. |4 S# S7 A8 f1 a; `
才能舍弃刚直的灵魂
4 B" N3 J1 ?+ j) f要如何样不屈
! h4 d; v7 y. q, }, M- R才能舞得这样恣肆
! d+ }+ g) E6 i0 f" i* p: U0 k( E7 Y3 z4 ^3 l
那来自撒哈拉的信风
" u0 `% L3 y" [+ R8 w5 u' x没有摧垮你的信念' b3 E7 |& A7 S2 B5 T% y! g2 Y" b; T4 {
却雕刻出了你的铮铮铁骨
6 r9 u3 O4 l2 R3 Q
! a( V- q+ J- z8 _/ v- o- v( h内心所有的向往* |; ^! Z: W: t9 t! g) d
此刻已化作狰狞的舞步$ [! j8 E/ l& q$ @6 h) {* U5 W- n
以不可能的姿势2 E h$ O- w9 U! f# C% h
完成对大地和天空的拥抱
( s" P0 Z! L, ~* Z3 k, A5 a) C! }, z1 f# ^9 O: R6 ^5 _
【作者创作小结】在我理解,这张图片蕴含着两种因素:1、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其对事物或毁灭、或改造的恐怖手段;2、在这不可抗拒的恐怖力量下,杜松的顽强抗争所造成的近乎狰狞的生长状态。我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出这两种因素的博弈过程,以及对杜松顽强抗争的礼赞。
7 V( v$ ^" A5 w# _4 G9 H
9 b5 E3 A$ \) |8 I; W5 z【夜1969点评】这首诗在扣图的基础上,通过冷静、客观的观照,做到了深入挖掘,在体味内涵、挖掘意境、表现杜松所蕴含的精神方面,有所集成,并尽可能地做到了语言张力的最大化。在交流中有好几个诗友都提到了尾节的“狰狞”一词,认为不妥,我在此予以说明。; y- N8 \/ Z6 R2 R, k
记得在此诗脱稿发表之初,我的好友就指出了“狰狞”一词,那时我也有过动摇,并做了相应改动。朋友走后我又斟酌再三,觉得其它词语在此处都无法完全表达和升华出我内心的感受,还是“狰狞”一词最为妥帖。为什么?1、“狰狞”是图片所展示的,杜松的客观生存形态;2、“狰狞”是大自然恶劣的气候环境之破坏力的必然表现;3、“狰狞”是杜松在与大自然搏斗和抗争的过程中,克服大自然巨大压力的外在表现。有压力才有反抗,压力越大反抗就越激烈,而要克服大自然超级恐怖的破坏力,反映在杜松的生长情态上,就必然是用尽全力的抗争,其求生存的舞步必然是“狰狞”的,而非优美的。在诗的前半段,叙述手法上的压抑和限制,所努力制造出的也是一种爆发前的情境,这和杜松的生长环境是一样的。而在收尾时兀然出现的“狰狞”一词,才是它真正意义上的爆发和释放,现出了他为生存而“舞蹈”的本来面目。
6 ^# T$ v/ N) L2 P3 y7 `4 x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试着用其它任何词语来替换它,看看到底有没有能够替换的。3 }. P: b7 D5 Q4 E
【张运江点评】杜松的舞蹈是绝不认输的信念。1 a/ o. h1 A1 d+ N$ v
【金陵一片云点评】很贴图的一首。
% x* C5 E: } C5 {& K【豫姝点评】很流畅,好像一呵而就。最后一节狰狞的舞步,感觉可再雕琢。5 r) ?: D9 ^8 |8 z+ e
【西湖点评】作为一首诗是较为成功的,诗意饱满,唯一“狰狞”一词煞风景,不足取。
, U& S$ Q3 Y8 o# l: c# D【盆盆点评】特别要说一下“狰狞”,我读到时,联想到的是“原始的图腾”和“捉鬼的钟馗”,感受到的是他们吓人的表象下是对信仰及责任的执着,所以“狰狞的舞步”我觉得,“恰好”。
- \5 i# D2 R! u
1 X& E ^( V7 p$ V U S011#:自然《姿态》6 _$ ]4 b( m! \7 x
3 r$ q- D1 Z, K; D0 N
命运 把你的长发
+ h* h. H6 i6 a盘起 让沧桑 : Y1 \6 g* @8 Z! ]
也风流的回眸
) h7 D/ ]+ V1 W, b+ ^我知道 这个形象) U, K9 V8 C+ c+ F
不是你的目的. T$ J4 |6 ?( `& r# r: d6 Q
你只是以匍匐的姿态8 _( u$ y% ]% V1 D
告诉这个世界$ P# d' S- s$ ]3 i8 B
风 来过的& f- K( ]9 D, ]. B7 F
谜底
7 ~, j3 h5 Z9 ?/ a( j1 Y: ?
! W" O% @ Z: I【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的出彩之处在于其奇崛的结尾。相比之下,前半部分的铺垫倒是显得有些臃肿了,另外还有点瑕疵:“回眸”之后的戛然而止,似有待斟酌。不过瑕不掩瑜,这个精彩的结尾完全有能力托起整首诗的亮度。) G+ Y; B1 q, b- l5 m
【张运江点评】是被风吹的弯曲,社会敲打人生的弯曲。
* H! y; L7 `0 M6 N【金陵一片云点评】轻描淡写,自然而然。欣赏。但更希望末句只留下“风,来过”。
, I. _) J+ W6 U! |( u. V* T【豫姝点评】看好这首诗歌。简洁流畅,跳跃灵动。不去想岁月流逝,不去问风雨侵蚀,更不谈世事变迁,沧桑年轮镌刻了多少风霜刀剑。让一切静默,静默成秘密。在臆想和探究的目光里,寻求思想的共振,聆听一首生命之强音* c/ `+ P: \' ]9 R# Z l& w
6 p# Z& m6 ?8 ~" S5 X& t9 W012#:一刀《松》
% C$ w. m( {9 b9 T1 j* i8 o
5 K* O2 E* ~& ^# z# {$ _# [; w在海边
* H; c* g2 L; g5 t在时光平行的臂膀里
5 w" M' t* x9 p0 D. I在遥远海平线上
5 Z: u( u# L+ R5 O8 Q7 X滑行的祖先. T! r5 V# z# z& H
在直立生长的训诫中+ J8 }# h2 _6 J- N# |
我们扭曲的躯体
; M! k1 }+ z( Y0 V% T/ u似少女突然甩下的长发: W( Q8 l, ^% i0 [, X
似后印象派大师的杰作 d& ]* x# D# p4 O1 a. i, U
是我们身体里一圈圈( }/ Y! Y9 F- c9 Y, K
散开的年轮
+ ^/ P# `5 L* R3 C2 T3 W7 C
K9 C; d8 w- J& y0 W# v- H【夜1969点评】正像我在上一次点评中所说的,有些作品是需要慢慢地读、慢慢地品,然后才能深入其中的。一刀的这一首小诗,又让我经历了这个过程。实话说,这首诗我起初读来是有障碍的,因为那句“滑行的祖先”的突兀感。对此,作者的解释是:“我知道,这一句的跳跃有点大,诗歌不是学术论文,不好解释。诗歌的美在于语言的多义性……”。后来在一次次的体味中,我终于理解到了其间的蕴含——然后一切就都通透了。杜松的种子需要鸟类来传播,这也许可以成为解读这句诗的内在因果吧!内在的完整的表述,浓厚的蕴含,为这首诗凭添了许多魅力。
N9 U1 ~' O; q7 @1 F' i【金陵一片云点评】这首感觉跳跃性比较强,我这个初学者甚觉惭愧,因为不易理解,就听听大家的说法吧。
/ w; M3 S6 K9 n' S; w) h9 Z( _3 V【豫姝点评】这首立意不错,似乎凝练和灵动欠佳。& E- j" C$ n- J9 g# C
' ^, `7 g7 Z- p8 O4 u013#:赵会敏《海岸悬崖边的杜松树》- x' K9 s( ]4 w4 j
! I+ W; ?' P3 B$ D! q' \一夫当关,傲然屹立! C; X% E/ y: W: g
——海岸悬崖边的杜松树% h a3 o q1 O: q: D/ o
7 u% n. Z4 k; K" Z
即便苍老了,跪地而死
4 e( F; z, L$ s* k也要作悬崖站岗的壮士
2 `( f& D$ A3 l即便颈项扭弯
. K/ z8 Z; P9 p也要让脊梁伸正挺直
; `( D6 v/ r: B5 ~不屈的头颅* g0 _4 l7 O$ Q7 E- V9 `) {, U
顽强迎向风霜烈日......
1 B. i; I- Q' y2 @
e- U9 t" b% n! v1 x于是) s. _, P5 y& t0 ^& F
多少年之后,人们看到" y6 h8 _' i, q6 u
那新生的潜伏的伪装已葱郁成瀑布
- @ v; Y8 p4 @% l$ V: N! i层层叠叠 叠叠层层
6 z. U( D" W! S+ }; n: a6 Y守护着遮蔽着 沧桑海岸
# k: z" P. p! a. k, x* T- b+ d那永无休止的洗礼和考验
. L/ Y, j0 t+ _) U% I
- R4 d" t. }# b4 o7 s4 R7 J# t【夜1969点评】这首诗是正面的、励志的爱国主义抒情,初作使我联想到了南海争端,以为作者会向着那个方向去写,但是最后的修改结果却是绕了个弯子,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不得不说,从第三节开始的这个结尾,几乎把前两节所造的气势一下子泄掉了许多,尾部的提升有点勉强,感觉明显弱化了。
! O/ L$ Y! A+ \【金陵一片云点评】最喜欢第二节,可能是因为和自己对图的理解有相似之处吧,而且写出了坚强之意。
' |; X% |4 G* e7 s【豫姝点评】立意稍平,行文可再雕琢。$ `. e+ l [% F1 u+ `9 [; k
. c+ `# p$ M. T/ I q0 C
014#:海边边《我会安然的离去》
$ d: D. c- ]0 m3 S4 U4 x( O) P
( G4 P; I6 r9 N/ s一个世纪的等待
% J; p, m2 [* {源于这片贫瘠的土地! {! a2 I C& f+ A
源于一片海* G) t# y9 o% H! s4 ^$ h$ Z
源于一次,你在我的发丝上插上的那朵红花
$ |# W* [$ @! o: Y) Y2 v! b5 j$ |) H" i
就这么轻轻的一插 X8 N7 |1 X9 j- @. j6 L1 f; b
依然为一个世纪的守望
p |! E$ M+ f3 f3 B! c0 A; C记得那天你出海的时候
# S* p: p4 R( p1 N* c1 a$ l9 R我就一直伫立在这里- Q7 m" ^& E( ^+ {
面朝大海
4 ~) T6 O, N$ n$ X* t5 z; q9 H7 {
# F$ B: S" }: l# s' m1 C- L0 h9 _( P9 Y越陷越深的身体
5 o4 n8 Z) K d0 S. C现在,我只能以躺
7 l2 a3 h8 ]7 E3 M2 z$ n4 |% A或仰的姿势( }, ^% l8 r* ~) {: h' _( F
奉上我仅存的一缕青丝
, n8 W1 G2 v4 A1 h7 L渴望你再次在我额头上插上7 F- E, M( x& a X
那朵曾经的向往* w! \1 |3 P! N
, M; ]/ @" ^( M F1 @6 o
【作者创作小结】以图的视觉来看,一棵古树位于海边,犹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守望出海打渔多年未归的丈夫。从创意的角度来说;新婚之日,新郎给新娘发丝上戴上一朵红花,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然而,为了生计,新郎出海了,一去不返。由此,新娘每天站立海边,渴望丈夫的回归。可是这一等就是千年,由一颗青涩的小树,站成枯黄。枯树弯曲的模样,是否像躺着,或仰望?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想着那朵红花,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够再次戴上那朵爱情的花朵!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 D# l$ J. L9 E
7 n& z5 R; h: N) W: t5 P" b【夜1969点评】从作者的创作总结里面可知,这首诗也是以“等”来立意的作品,本期立意类似的还有008#西湖的《望海松》、018#金陵一片云的《等》。作者赋予了这张图片以望夫石般的情境,整体在扣图的情况下均都是围绕此意来写。作品写得情深意浓,图片中的场景借用也恰切到位,唯一的疵点就是作品中有些细节部分还需打磨,如第二节中“依然”一词的运用,似有待斟酌,第三节前半部分也有待斟酌丰满。另外,前后两次“红花”的出现,其间的递进关系不明显,显然在情节上还需再斟酌,从新拟定收尾。/ Z- a& |2 O; ~+ @
【金陵一片云点评】特别的解读,感觉扣图处太少。- `3 p6 b% {/ e s$ M* a5 ^6 M
【豫姝点评】立意不错,再雕琢会更好。0 P9 }$ @: l, u# [5 ]" ], O
; n7 [0 p, _. d) P) p" O
015#:彭武定《面对大海春暖花开》, S& \6 ]+ B; O0 I
9 O* ]& \; i6 [7 L6 S# [8 p) p; p
呼啸的海风7 B( b; b6 R, v4 T' k
剥掉我的衣裳) O, z/ h y7 V7 e8 P
裸露的胴体
* a/ M" Z% Y) P) u; C5 N早已瘦骨嶙峋! @- W+ F- Z) u4 C# C- i% c
, P7 N$ ^8 v( I/ _$ A. S, s3 v纵使我已风烛残年
; n9 C; b6 P' W( Q E0 B$ H$ j心中的羞涩
! ]0 _ N, i; @% Y" M依旧让我不敢仰望蓝天1 }1 P9 i& P7 I6 z, i M/ X0 o
低头弯腰( g& p T: x6 ? s9 ]* f
成一处无可奈何的风景# a7 _, b7 N% \5 E ]
' ^* s- z- e1 A) U0 _' M0 b2 _
我依然努力地7 T r: H& {" ~3 d4 S
喂养着我的头发
0 c! t3 q: _* Q' S6 X让它青翠欲滴0 r& e7 _. _) C Q( X
我坚信,海子说的没错% [5 L0 g( j+ B2 `7 O
面对大海春暖花开& f+ t7 e- F1 E4 [% S; V1 ], k4 D
4 H2 o: y% B9 P! O( x
【作者创作小结】我写015#,以老树的形象,依然期盼春暖花开的季节,寓意人老情与心永远不老,力求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3 o- [% m# T" k; S7 C4 e6 |6 e
6 Y( @7 H5 U: }" O
【夜1969点评】这首诗的立意不太清晰,从第二节“心中的羞涩”开始出现败笔,第三节一度想扭转乾坤,遗憾一直到收尾都没能扭转过来。对海子诗句的引用,似乎没有对作者的构思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与作者的行文没有产生什么关联,甚至于在诗的后半段,在作者的构思还没有成形的时候,更是直接请出了海子匆匆收尾。不得不说,这首诗的写作是不成功的。
! ]! E4 Q# ?* M- {% D3 R. F【金陵一片云点评】看到这诗名就想到海子,果不其然,末两句看到了海子二字。可能因为个人喜欢积极向上的诗,所以觉得这首似乎显得消极了些。
9 Q7 P3 j0 a) x/ ]! q【豫姝点评】立意稍平,行文变化少,灵动不够。( o9 g/ ~& s6 _: `
0 S( s# b, Z( I016#:因为有你《松之舞》$ F7 g8 p4 a, c- x5 N- _
" j4 k% E2 C( I9 l这,不是我本来的模样
z8 p _6 ?1 l9 F0 a曾经1 i' {$ `. u- L
犹如年轻小伙般强壮+ ?, P% l8 |$ N% f5 t# S# H
一头青丝翠绿4 n5 o' p' m; Q! _# b
四肢挺拔5 h- v2 L% J) I2 a6 {! F1 b; M
无奈+ n8 |( T9 g' n7 W( |; M% c
呼啸的海风太疯狂8 _. _' L! w- B2 ^. C) v) C
割破我的皮囊. x, f2 F* w D$ T+ v* M
( M2 {+ o9 y$ x* G" w腰,无情地被吹折
6 n" j$ r0 A( {7 H不哭泣不彷徨
7 t* T+ a9 P# {与大地来个亲密拥抱% o2 n5 v& ~4 n
甜蜜亲吻也无防
6 }& A/ B" \0 e+ K* y* l4 `相信
5 Z$ ~- ` ?# Q, h& z& b- e; ]只要沐浴阳光; v. D) K" X3 b
只要根还在! Z# m. F. @( K8 t" r2 D
一切8 S9 E8 \4 L9 |% o: j) c% c' d
就有希望
6 N+ [$ N1 M! r0 G/ ^6 G5 L: O/ e4 h: W
【夜1969点评】这首诗在一路平淡的叙述之中,也有一个平淡中略微上扬的收尾,给它平添了一层亮色。当然不是说它的立意不够好,而是说在它有了一个尚算提神的结尾的情况下,诗的前半部分无疑就显得散文化气息浓了些,平铺直叙的不够凝练。第二节的铺垫造境也不够,用了很多现成的意象(也许作者所感受到的就是这些意象吗?),语句有点流俗,好像是作者在潜意识里面希望降低写作难度的感觉,使收尾的转折提神之笔流于平淡。这一点在上面彭武定的作品中表现更明显,但是这一首明显要强了得多,最起码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写完了,而彭武定的作品收尾直接宣告了失败。
w8 H* N, u h; p, B: h% t- k【金陵一片云点评】感觉有点像我写诗的风格了,虽然简单易理解,但可能显得就浅了些。个人对这首的感觉,是喜欢的。“无防”应是“无妨”吧?诗名仿佛要再斟酌一下。
. M$ v: V, b, [/ G$ [4 q$ r/ Q+ Y. a【豫姝点评】立意不错,诗意可再灵动凝练。6 I0 g; b) f7 X
( `( Y1 R( G+ @# W* l017#:金陵一片云《生命的歌唱》) U! v8 ^: ~+ c$ a
( t" j2 j# T4 L" x7 I我要歌唱
5 h$ J. l9 y3 C就在那无形的风中$ {" w& S& x7 n2 I1 `
即便那风
: [6 y+ R# \# \$ Y( d+ U4 i伸出的是无情的手6 j2 A( @/ G0 D2 z
. y& V# z$ F: r3 ?: B: Q我要歌唱
0 s' z, }/ Z3 G0 V就在那陡峭的崖边3 B2 S& R5 m$ u" A2 N9 c! @
即便那崖
; K# j1 J0 X. r; h& z在与我扎下的希望对抗8 ?1 n6 I4 h9 [
; r! w3 F3 U4 q我要歌唱5 Z. w o- r' @2 R% w
当走过的沧桑谱写成一曲生命的乐章
" D/ h6 {( _$ O' e; n/ A! c看,我以强者的姿态$ q7 T+ t& [) `! y3 P) f
追逐那一片片蔚蓝6 \0 C$ r* S# _$ P$ T! d4 i' r+ D0 k
$ A' U! l. n0 u% ]/ W( }" O6 h2 ^
【作者创作小结】因为看到此图时,已是截稿的当日了,所以匆匆而就,围绕着看到图首先跳出来的两个词“生命”与“坚强”,加上自己偏喜积极向上,遂取诗名为《生命的歌唱》。写此诗,意在表达一种身处逆境,依然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9 A% H& x3 M$ \0 C& A- S' i
5 @3 {8 L4 Q& V, z
【夜1969点评】在这首诗里,作者在三节中运用了相同的结构方式,每一节均以同一语句开笔,希望赋予诗歌以铿锵的韵律。这样的结构方式在现代诗中也是常见的,其要领是应在诗的内在情绪上步步推进、在诗的铺垫造境上层层递进,一步步向深层矛盾发展,最终在情绪和意境上将整首诗推向高潮。但是作者在这首诗的写作上却有些散,意象单薄缺乏凝练,铺垫造境力度明显欠缺,唯有第三节的中间两句有些力度,也切合题意。在这首诗的写作上,作者其实要向赵慧敏的《海岸悬崖边的杜松树》学习,如果诗的前半部分充满了这样的状态,那么这首诗无疑就是成功的了。1 I2 Z1 c6 J9 }- ~
【金陵一片云点评】正如一刀所说,这首说是歌词可能比较恰当些。因一蹴而就,未作丝毫修改就传了上来,所以不足之处太多。
6 t0 h- N, _( @& u$ Z. w& I【豫姝点评】立意平,有些散化,读下来像抒情散文。! n D t! f2 a3 }% H
Y/ P& i: I; Q+ E {018#:金陵一片云《等》
- L, q& G# T# z/ s
% I" M4 [9 }" j( w* w我/ \, B) U0 U1 d$ y; z
站在崖边
2 h. a5 _0 M& K& T听风啸
) n, f& X) t g% c6 x0 v听浪吟0 j1 @+ L; |& Z! o2 _# m. a
弯腰,去吻脚下的土地# E/ q6 J V5 Z8 ~1 J( f. F
昂首,去迎四季的流云# d0 g. q2 q8 _$ c6 i+ @* f2 e
我将希望汇集
5 |0 u \/ t# R% x: U静静地,等% D( e j1 ~0 i2 r, q. ]) F! N
只为你
; l( l- D* r3 G7 R: G+ f; a' m% _
【作者创作小结】老实说,这首诗从写到上传不超15分钟,后经大家建议,略作了修改。应该说,这首的出现可能多是灵感的闪现吧。其实这首与《生命的歌唱》中所想要表达的有相同之处,就是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只是重点在末尾三句的理解“我将希望汇集/静静地,等/只为你”。我的本意是:杜松将根一丝丝地扎下土地,便是扎下一缕缕生的希望;至所以用“静静地,等”,一层意思是因为扎下根是从外部不易察觉的,另一层意思是表现了一种从容的态度;末句“只为你”,这里的“你”也有几层意思,看读诗人如何理解。一是指生的希望,二是指能真正欣赏到此情此景的人。另一层意思也是想增加一些浪漫的情丝。6 q- x6 ^' W! [; J" Q5 j9 j
! S0 ]5 u7 }. @ G. B! H: I" R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紧扣图片,立意和抒写都没有太大的问题,结构也比较完整,算是一首成功的作品。唯一的瑕疵:诗中部两个“去”字可有可无,应斟酌修改;收尾前的铺垫稍嫌平淡,影响了结尾的力度。
" d( p, i0 Q" }. B6 {# n【金陵一片云点评】此修改稿是在大家的建议下进行的,自我感觉比初稿好些,但正如会敏所说,两个“听”字避一个,比较好,所以想改为“望浪涌/听风啸”,只奈已进入总结期,遂罢。
' @8 m$ t, k' L3 O. W5 [' n【豫姝点评】比上一篇要好一些。
3 o# E+ U/ S8 I7 X; N# P
, t6 D0 d" ?7 {019#:招小波《风之子》: h8 A1 B( O0 ]
2 c0 R6 _4 W8 I6 G2 @2 T
当风嫁给了杜松,
. T0 ?' }) x9 v; Y5 I# ^0 N杜松便遗传了风的基因。$ U( I1 E. R+ T, A9 c
多么生动的风啊,# O- d: {1 H; m1 F9 o9 V; A5 Y
它们诞下伟岸的风之子:5 r0 Z& V0 p& O! p
一百个、一千个、
- \+ [. ?# z$ {; f7 r( w6 C: J" H一万个......
* M4 t/ d. ]4 ?/ |2 E都像风的的模样!
" P3 n3 c( ? B0 Y$ f/ H/ _. q/ |" r9 W9 L8 R
【夜1969点评】这是一首浑然天成的精妙之作,作者竟以婚嫁和遗传为切入点,直接为杜松赋予了风的遗传因子,使得其生长自然而然获得了风的特征。这立意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了,虽然作品中还存在瑕疵,可修改之处也不少,但都可以直接忽略了。
$ c: z$ f3 N- n5 p1 o! w1 q0 N- T【金陵一片云点评】这首的解读最特别,充满了童话色彩,出其不意。5 |! `# S( ^! b" m5 s
【豫姝点评】感觉立意有些匆忙似的,意犹未尽。
* l" r5 N1 |5 ?/ L
: H- r& u* G$ ]& ~% u6 Q* b020#:鲁山《杜松》% S. g' P, W0 |4 t2 c% k) h
+ o) T3 W9 R, }( T+ P
暴烈的信风把它扭曲" e5 S/ r: d9 J3 f. l
摧裂的树干弯下 难以直立+ G F. K& f4 B8 v y
一棵棵杜松似乎匍伏, K4 T8 W. ?$ D `7 e
又像是要努力撑起
1 `3 t$ V9 l& r9 ^那奔流着绿血的生命之力
. v- a# P$ W: R' R& Z' ^" l
6 Y) F5 r: G-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立意、抒写无大问题,但语句缺乏起伏灵动,整体略嫌平淡。如果三、四句能够切换个叙述的角度(原句都是用的不确定语句,削弱了结尾提神之笔的诗意),结合再修改下尾句,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H. d0 B/ N) p$ R# k( W( [) D
【金陵一片云点评】短短五行,把杜松之态和生存的环境都写出来了。欣赏。
8 G* H& ?$ C& B! [7 a! p【豫姝点评】感觉三四行合并为一句,是首不错的小诗。& J# Q' c3 u) I! n& H6 s, y+ E
2 E, O. ?' V0 f
4 G' e8 I' N7 S) q" K: o0 V'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