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法 于 2012-7-29 06:23 编辑
4 i* q- T/ R' V
4 T6 M e6 b0 J) E$ \% e【本网诗评】(夜1969专题)《诗歌培训班》同图征诗002期作品展示(含群组成员点评)
( U# H% b5 p" w' L" `
本期活动图片:加那利群岛上的杜松。) C# j4 u$ `* ]) Y/ I
加那利群岛位于非洲西北海岸(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由大西洋中七大火山岛屿组成。由于岛的地理位置和信风的影响,岛上的杜松生长形状奇特而世界闻名。
- [8 H# Z) f/ F8 U3 N8 k5 m
, _0 L8 H) C$ I0 h" m% N/ Z 活动概况介绍:! y: X( x5 q* J) s7 u) P# y
《诗歌培训班》同题征诗002期活动征稿于7月23日20:00截止。至截稿时止,总计收到17个作品帖18首作品(其中一个作品帖为流派网编辑顺其自然作品,)2个跟帖作品(019#招小波作品、020#鲁山作品,请注意下次按规定发帖)总计18名诗人的20首作品。
& @2 r: a& o% R* y 点评环节于7月28日20:00截止,共收到念旗、张运江、水木、盆盆、夜1969、海边边、彭武定、金陵一片云等8人的9篇创作小结,收到群组成员夜1969、金陵一片云、豫姝三人的完整点评,张运江、西湖以及盆盆的部分作品点评。
( i6 C' s# D5 i7 e4 W: h# ? 对以上按照活动规则,积极参加点评及总结交流活动的成员表示感谢!希望群组的创作与交流活动,能够推动大家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进步,同时也欢迎更多的成员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0 d2 ~3 Z# H5 t( \6 s; h 现将活动所收到的作品及相应点评发表于此,鉴于水平关系,谬误之处难免,希望大家不吝指出,多多点评交流。/ g1 x# u# v% T6 q( @ h
(以下作品及相应点评按照发帖顺序排名)' V/ Q* L! e2 B* y( I c2 L
- y* ^4 d) ^. R9 p4 S+ ?. E+ }. u001#:念旗《生命之重》
& X( x# @& ]& L+ y9 w: z1 w% P5 E" H% T+ x- j1 j7 }
风的肆掠浸透到了骨骼
) I' E, z; O; q) y. M3 L只有翠绿的头颅尚在昂扬
; w s6 `3 R3 ]& o$ L7 v/ j E我不想在呻吟中倒塌/ z6 `0 E0 x% Y/ c' X* f
最终却5 U, t6 B E( K
用匍匐在地的方式
4 w9 A- B; j- X* V! v7 \与生命告别) o0 @, [: t) s$ i+ Q! I
/ s! u; k% {( t生命之重,已无力负荷8 l4 }0 S) \# G- f
我始终与空气 ,阳光,和土壤7 A- E6 v/ r+ `# ^) ~( _
不离不弃7 }' k% f0 P" l
可土壤的变化,让我绝望
) m9 F# E- [) m8 v& Z& ?/ H. [" u V/ T
请允许我,用不堪的形象告别
7 e! Y7 @$ ?: p6 e* l以这样的形式完成千年的修行1 M* F. ]" s% d& ]; H- n
也完成一次沉重的生命旅行5 K( u$ n- Q8 K% \: a! D3 |0 i
. F) J/ ~' ?" q) N9 Y
【作者创作小结】我写001#:念旗《生命之重》主要是从环保的角度去写的,想表现出一个生命的凋零,是因为土壤沙化,气候,人对自然的掠夺等造成的,在我眼里,生命是平等的,我以一棵树的语气,告诉大家,珍惜我,就是珍惜人类自己。】
6 y( t6 K0 H; b8 m+ T; }1 P& p; l
6 q8 Z1 V% N! w【夜1969点评】首先要说,这首诗以“告别”为主题,悲观主义色彩浓厚,全诗弥漫着一种行将就木的死气——虽然作者努力想以诗化的语言去描写它,给它涂上一抹亮色。作者的主旨可能是想要以此表现出生命的悲壮之美,但是由于火候把握以及表达上的欠缺,最终导致作品笼罩了一层宿命式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是非诗的。生命之重的主题,在这里好像有点写偏了,虽然诗中也有一些精彩的表达,但难以支撑起主题。/ A, Y+ @3 V8 y, J+ \5 }
【张运江点评】崩塌的生命,在绝望中发出最后的叫喊,是对生命之重的诠释,只是略显不够深刻。个见,如有错误请见谅。
1 a5 \6 |( k* a8 Q【金陵一片云点评】念旗这首读完的感觉正如诗名----沉重。可能是想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但个人以为对图有不贴切之处,毕竟图中的树有盎然之机,尚有生命的存在。- }- `7 |; N- P6 A# K
【海边边点评】这首诗的立意不错,作者是从环境遭到破坏,并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创作的。突出了环境遭到破坏后,人类,以及植物的生存面临威胁。整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但叙说的成分较多,没有突出诗意。个见,问好念旗,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8 }- ~7 v- R% c% D ]3 G
【豫姝点评】第二节虽然关注现实,感觉有些关联不紧密,个感好像不要也不太影响主题。
& G/ i! g2 {" c" H% L* k# g% K
5 r" i; S+ B# M3 _; T8 U) m2 D002#:张新文《吻》5 \9 q! x* U& k2 o/ z9 r
+ L% l- ?9 O' H, h* y- q
我以为
7 c4 r8 V/ k4 d8 v# g不是狂风把你吹倒
9 H' G( a$ @" x( C: l而是在某个夜晚 你
, e. H' @; N% N* ?! k2 M4 m$ d突然醒悟
' A8 y3 h' l9 |- j3 z8 K' e1 q: h纵然腰骨折断 也要% L7 Y% s" o( G0 D4 P E# x& T) n5 x
靠着尚存的血管 筋脉5 A. Q- z$ Q' l' b
以及不变的信念2 P& ]9 ~6 T: H) E
用你那颗虔诚的心& t& S8 g2 v' I3 l# S
去亲吻一次大地! k' k4 n6 i5 Q
感恩的泪水/ Y2 D' b8 p( x( i# @; d( z) E
汇成了脚下湛蓝湛蓝的海% w' ]+ z1 F& i* y, p y
7 j' D+ Z% d& P+ _9 U【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切合图意,立意奇崛。诗人抛开了图片背后的因果探寻,而是以感恩为主题,以不合树木生存常规的俯身之“吻”和“感恩的泪水”,抒发对生生世世养育它的大地母亲“虔诚的心”,可谓深情。
2 o& h" e3 v% K9 T【张运江点评】主题内蕴深刻,树木对自然的感恩,尚可让它们亲吻大地,展现了冥冥中自然界的温情一面,(个见,点评如有错误,请见谅)。
, C/ ~, [" Y& e0 w3 u3 _【金陵一片云点评】诗如名,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着浪漫的气息,犹为喜欢末句。
6 B8 D3 v! j5 r4 {9 m3 U) J【豫姝点评】立意不错,但好像有些散化。6 D' M! ^) M3 B+ i$ d- `# w
9 n2 f n3 t7 l" }& c003#:蓝向前《就要把根扎在这里》
* d9 b0 @; k4 F: F# t& K5 o1 I( ~8 Y
就要把根扎在这里
3 d: n h+ i; |. h4 d看黄沙落日. p/ E J( Y; e8 q9 N
做大漠最忠诚的子民, K' u. E2 l% h0 b) Y2 v2 B
做苦难的行为大师3 w) q6 l% N/ o+ h. F& }
风沙雕刻了灵魂
1 V. L) i& n; k9 v- k; i树洞困住了时间
4 P# B- w/ R7 [2 |6 J c借助太阳,沙石,干旱凝练出虬须和铁骨
5 y9 E; {$ T [1 g" x( V把沧桑作为一种艺术1 g3 U+ { b/ A+ I. k0 L F4 i6 f V
腐烂软弱
- l: ~$ y" g5 a5 f5 V1 s2 K郁葱的头颅昂起来
/ ]0 b+ I8 v! A即使成为枯枝也要无限接近蓝天和白云
3 m8 B8 r# T$ L% K9 W6 z& g; f: W: _+ S2 J. r3 Z
【夜1969点评】此诗紧扣图片意境进行延展,生发出众多个性鲜明的意象,耐人寻味。缺点是:语句和意象衔接需要做些调整,尾句提神之笔有点弱。
% _5 y" R- a" p【张运江点评】一颗挺起脊梁的树,即便是弯曲的生命也要无限接近苍穹。欣赏,问好。
, X1 E2 Z2 H0 I【金陵一片云点评】这首觉得有一定的“气”,读来感觉出一种真性情。
" m: m7 l& o, {/ a6 \6 v T7 n【豫姝点评】生命的颂歌,意象也足,表现形式似乎单一,缺少变化。/ f7 u' j0 W/ N
x$ ~% u+ B& }" t4 l004#:张运江《弯曲的脊梁》* q5 E m4 r6 x) _& \" ?6 [
, G+ c+ q6 } i% I0 [8 _# O弯曲的脊梁是人后的孤苦2 G- T; e) A/ O5 u
伶仃在浩瀚的寂寞之海
2 k. b6 R( l6 n. V: q错误是遥远的蓝天 O, u6 C" K; P8 y; `- x7 e/ D
当做一片浩瀚的希望; u' M8 h) s9 c1 \2 \
期许这无情的生命/ ]5 S7 ?6 z1 `- R! x
画出情比金坚的爱恨
4 f( e E, V& [6 ?4 F/ `我也用力去亲吻
3 i, a- g4 I- p& k7 y让大地去知晓* X" f& V4 U! M1 o/ p# F
我的疼痛,救治我的脊梁
1 S% k9 D0 k, x+ L阿拉坦托娅,那金色的霞光
0 u/ k9 ~3 J4 z- z; L; S
K# L$ g! ]. d" c9 F弯曲的脊梁是生命的淳朴
# w+ L/ x9 m8 I, L* q6 ]' D# Y逍遥在蜃楼的希望之辉. \8 d) B8 k) W$ i# B
流云是拨动的琴弦2 l% R2 \ n, h+ C! F, B
诠释碧海蓝天的忧伤
+ X* C# e+ h5 [; V! z不如是虚无的生灵
. v6 f1 z9 @% \4 J% y3 }描绘白云苍狗的浮沉
2 g/ G7 d) d* P( ]8 t# H就弯曲我的脊梁
6 M4 D+ _2 }& b, n向苍穹去呐喊( Y- r. P( ? Z$ A& m
我的脊梁,我弯曲的脊梁6 x* S8 p$ M0 {. x8 A7 [9 O; K
阿拉坦托娅,那金色的霞光1 X: y! h. U* X* Z' Y [6 A
' U- Q6 G+ F1 G, D
【作者创作小结】看图,我看弯曲的杜松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把他与人相对比,用人的个性来赋予杜松,从这个点展开写作。其次我对于现代诗歌用韵还比较差,我的诗歌在气势上也略显乏力。0 x* x# o4 w. |- t1 W4 \$ O
* Z$ d/ H$ a: W; L: g7 l* b
【夜1969点评】张运江的这一首作品,明显比001期的那首丰满了许多,两节之间的情绪递进流畅了。其特点还是拥有完全一样的结构模式,每一节的句式完全一样。这样的结构常见于国外翻译作品中,国内的人采纳的好像不多,这是一种谨慎的抒情,或者说是一种控制力的精确表现。为了保持这样的精巧结构,最容易在内容方面出问题——这首作品中就有许多流俗的抒情,作者还需认真体味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断打磨。
6 w0 d( p' f7 a+ R" A【金陵一片云点评】很整齐的结构。但实在觉得“错误是遥远的蓝天”不好理解。
1 d6 a2 r5 a1 E0 T( D【豫姝点评】整体立意好,最后一节可再凝练,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 U4 K' @! ~, B8 E0 a) k' `) A0 a f% T# o% E- D9 e% b
005#:水木《树佛》
+ \& }' p+ M* G0 d. p- U2 @. E: g: A+ F. ~. O7 o4 C& R; u) X
横卧顶巅。你* H( E/ _0 e1 X+ F2 \
是得道的高僧
2 W8 A, }: Q; }. w$ J. X枝头簇拥的绿叶. M8 H5 e$ q4 q# ~! R' Z
是根植厚土修成的正果
G% d6 I- V" M- |8 J) J- i0 I [6 I9 m8 o, Z# a4 K
放低姿态。任
! H6 B, d) ?8 o4 a岁月的年轮千转百回8 I3 P/ l. a$ \ V9 z
悄然绽放智慧大美
' R2 |) V1 ]1 A F( f' s一棵树,倒地成佛
+ R t- N C8 C5 {2 ^2 f) C. k( X1 z1 Q) [$ k0 {
【作者创作小结】看图,直接的冲击是生命力的顽强之美。静思,联想到卧佛的淡定从容之美。围绕以上两种感受,开始构思。在各位老师、朋友点拨启发之下(原帖有点评,就不一一致谢了),反复琢磨而成。欢迎众诗友继续指点。问好!7 |8 v- |: q7 w8 }, l
. J* e5 W4 h; H4 E) K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扣图,主题、立意均不错,出人意料,第一节的描写也很给力(小瑕疵:“顶巅”一词似需调整),但是第二节有点力不从心,意象语句间有点混乱(这种情况下要么需要进行意象的删减,要么需要进行意象的充实),弱化了整首诗的内涵。明显的疵点:“放低姿态”一词多余,“千转百回”需调整。
! l0 o- A6 w# s8 z在我的理解中,第一节就已经将整首诗推向了一个高潮,那么接下来第二节的写作难度就大了许多——这也是作者在第二节出现力不从心的重要原因。小提示:可以从“高僧”到“佛”的递进关系上面做文章,进行适当修改。, Y5 e. {9 `- H
【张运江点评】有一种炸开的感觉,立地成佛、倒地成佛,欣赏,问好,(个见,如有不慎之处,望见谅)第一节有些单薄,让整体的文字排版美感有些差,有时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
* L3 [3 x- {7 X9 O【金陵一片云点评】这首印象蛮深,不仅因为名的引人,更因为对第二节的喜欢。个人觉得第一节欠缺些。
( d! Z9 ^" ?* ]9 U" |+ ]. I$ {- r【豫姝点评】立意好,可再雕琢。 c8 S" z+ ]4 B) z' P& t
【西湖点评】诗意最浓,信息量很大,语言很流畅,升华了原图。+ Q' V4 y* j \) @3 F
3 e' b* V! g1 |9 j006#:寒雨《激情燃烧的岁月》* D @' ?$ m+ j
\# j! R+ W4 b1 O
老松 站在这里
4 O% E4 ~6 C; |6 i! ]0 Y7 J像脚下的土崖一样敦厚 c ~$ C$ W; x: }! f7 R
佝偻的身躯是流动的河
s- V) y- u* P8 y8 U挡住行人过往的目光. D" {( h$ W \+ `+ N* E4 L2 n
枯干放射根雕艺术的光芒
% b1 L! N3 Q9 ?0 j! E枝头依旧歌唱葱郁的春天
. P. I, U/ f' a% v5 C. J2 I# B% A. w8 r: x/ e; @
激情燃烧的岁月. o( O- ]0 f. B7 ?! M
宁肯向自然低头 也不向命运称臣; u" |6 k! |5 u* o# @0 u
我疲惫的眼睛 看见
% v& ^, ?1 ], K* _鸟儿安详地
" N( E# ]. c8 ^, _% G5 i4 q$ Q在你浓荫里筑巢 孕育
" \& S7 _2 s: d" t& l
3 T' ~) w, b% [9 ^$ R你点亮火炬 挑战自己
" m" a/ X, L$ K$ L! q5 i |生命长寿的秘密在于
2 X4 v; Z7 |- V. q- t微笑着面对风云际会
! U% D) l/ B1 G; ~% z3 |从你胸前4 G6 I. w. M; \8 U$ i6 h; u
我摘下春天永恒的铜钥匙# N+ s$ B; G/ P+ Y
愿 我通红的手指能与你/ ]4 R5 W4 T# m9 I c! |0 X" {
绿叶背后的脉搏 产生共鸣
! K7 f1 S( @& V9 {感受你春天不灭的精神/ O0 `3 u! d4 ^' a( o G3 {
! a6 U+ u" Z; I" q d
【夜1969点评】这首诗的描写和抒情都比较顺畅,但是其间有些意象、语句之间存在问题,使得这种顺畅如同无根之云一样,经不起推敲。比如:“宁肯向自然低头 也不向命运称臣”,立意存在问题,导致与全诗积极向上的精神不符。又如:“你点亮火炬 挑战自己”的表述方式,与下文的沟通存在障碍。收尾时以“愿”开头,将自己剥离出了诗歌主体以外,弱化了结尾的提升力度。0 V+ z; f; h3 H+ Q& t7 m
【金陵一片云点评】觉得写得比较完整,既能贴合图画,又有所展开,欣赏。
7 f4 Z! l* \( y. J0 L. y( p【豫姝点评】后半部分不错,前半部分有点散化,全诗可再凝练。6 Q, h# i, X3 n2 S S& W$ ~
+ q+ T, C' _) T# K w007#:寒雨《以根雕艺术的形式 醒世》
. R2 ~8 u- t1 ]" M, C7 T1 }( h5 r4 ?1 h6 n& L. B+ p
又刮风了
" \: k* r+ z9 b4 l H苦涩的日子; f, @0 S$ S7 c. I) _
往裤腰里干煸: L E" s/ L- Z! ?' G1 F
, ?7 y! n& }) p" ?" I- z
河 真想问你
4 h" K" N7 f0 p0 n黄昏时分; @8 z. U0 s U
可否给我松气的机会
Z/ z$ f) d H
6 q+ w' ]5 K9 p嗯 潮汐替你回答0 x) w* _4 P' l: u$ ^$ z
规律不可违背 J' g5 A) X( T5 _
你只能谨遵法令 躬身吐秀
# H+ w R$ b: p1 i9 W' C0 V, X" Q Y8 p
这是谁的王法啊
) D4 l' L% ~) u$ s5 R. K" f+ x% x剥去我的外衣 裤衩( q& {" ?3 v4 _: J3 r
催我以根雕艺术的形式 醒世 ; r3 g% p. f8 C/ o" B1 j5 p4 C* t
珍惜生命中的水分! a4 ^) c/ F' Y/ {
. c, D8 g- S# r& G: j2 L1 n2 g【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与上一首完全是两种风格,“往裤腰里干煸”“这是谁的王法啊/剥去我的外衣 裤衩”等句子似乎又重现了寒雨在001期里面的文风。结尾两句不错,很提神,但是前面的铺垫明显有点随意了。6 h! a! H- G5 l& S7 \
【张运江点评】可否给我松气的机会--<改>--可否给我松一口气(个见,调一点小毛病啊,哈哈)。
' q. W: g a" j" |/ \【金陵一片云点评】有一种调皮活泼的口吻,唯觉“干煸”一词用得似乎不当。( R: I X) @' t5 `
【豫姝点评】这首立意出新,再雕琢会更好。1 X3 B) r' B, Q4 V" A
+ I: ^- W4 a' C9 V
008#:西湖《望海松》
* B7 ]& L5 O! J5 j6 \
0 ?; n* b9 ~' A2 H/ e6 Z6 Q人们说要站如松2 h4 ^# U4 ], G @9 C' X6 w
你为何被雕成这样?
/ J2 ~6 k% b* E7 |& E斜撑在那里1 V# _" m9 n! l6 m, ^& E
扎根在孤独里, k; w. M& T/ E/ f
汲取* C. m2 W& g$ W3 u8 @
) _0 q$ {. i( ]' {) @% k
其实你也想昂首挺胸啊
/ ]0 | }" q2 i5 j/ d7 o; K p但是迎着怒涛和狂风 }( N7 S$ V$ S, @" t$ P
为了听清一种声音9 ?: {: }0 S$ a0 P8 A$ l- P0 \
你只好弯下身子
8 t5 a$ Q4 S; L+ z
1 E, h% N7 c+ J6 J$ b9 t& G& r九百年了
8 _# P- G5 q9 c' J" x是谁把你带来这里?
" i4 i+ o& d6 {/ B, C——临海的岸边: S0 e6 o1 C9 m0 r: k. `
你的身影一天天8 Q7 Y3 {9 W1 K { B
被涛声拍碎3 D) G( z* `8 L9 N
4 P) m0 h" n, l+ }" `; L我知道,九百年来
/ W* H" E$ S' N你都在谛听——
/ W7 M/ J3 B% J- v6 h+ z" e9 i我无声的呼唤
* O, j/ b+ N$ M$ R9 B虽然隔着千山万水
# q6 W! O! r( i. \/ g隔着遥远的思念0 v R, r6 c; y( B0 U8 Z ~
! u- I: M L( s
【夜1969点评】这首诗紧扣图片内容而展开,立意不错,屡有精彩之笔,如“斜撑在那里/扎根在孤独里/汲取”,“为了听清一种声音/你只好弯下身子”,以及后文的从容展开。收尾的意图能够看出来,是平中见精神的,但是在表达上面稍稍有欠缺。文中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前后关联不够紧密,略嫌拖沓。
1 w6 u& K9 |1 C【金陵一片云点评】很特别的解读,和诗名特贴切。
. J, Y' v; N; V$ w5 E【豫姝点评】这篇感觉有些散化
. L# N0 D4 d5 O& H6 U8 ]2 H4 Y2 ^5 r7 w m. Y1 }
009#:盆盆《恰好》* `, f5 O# k; b& e2 f
# L7 O) E2 {. _( U) Y& ?0 d对!我是驼背,
6 q, y9 n2 \9 d1 v: a" e已经一千年。
; L c, c. Q$ a( c2 ~' n9 _9 {5 T; n8 D. y
就以这个姿势——一个尖锐的角度,
1 @8 M: T! g' L L5 A' Z背离了最初的愿望。- H+ S7 U/ o' V1 H) L$ [7 p9 `
, V# x! x# ^3 {8 t9 ^4 ?, V呵!恰好,
[8 z( m; J+ U整张脸都能4 W$ ]9 X9 D! v9 ^: A% L
面朝大海。/ H/ t' p; N$ R& Y9 g
& j1 Q, ]; Q. k& Q' z' |- a! y k【作者创作小结】乐观!是我想向大家表达的意思。
0 ]5 R( P4 q/ M4 h1 Q; L6 L6 t; k/ a0 z
【夜1969点评】这首小诗切合图意,立意奇崛,更难能可贵的是:语言干净利落。以第一人称角度切入,叙述上更有优势。而看似平淡的结尾,其中包涵了一种泰然、平和、宁静的态度,也蕴含了众多的变化与可能,不由不引发读者思考。
3 v4 q6 w1 t: U! K【张运江点评】这个像爆炸一样,就是《恰好》。
6 {! ?1 J; h6 r【金陵一片云点评】言简意赅,欣赏。
# S% |; ~7 }2 u2 E8 O- Z$ G6 Q【豫姝点评】小诗,立意和行文都新颖,可再雕琢。
+ m% }( c, d& [( l9 Y【西湖点评】在语言上张力很足,气势高涨,已不易修改。) s' E- S. C, K3 ]
; D i. p; s# G" R7 j- o5 w8 k# }5 i
, V& i: ]' B- m8 c$ [' I! h3 R, z C6 z9 A) O; s. `$ r ?5 x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