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道与神器的探索和反思——读沈天鸿的诗《海的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3-3-16 19:33 编辑

海的解释

                                    沈天鸿


许多人看见风景,而我
看见海

它与我想象的
不完全一样,它不适合做梦
也不适合弹奏
它呼啸着退去又复来

没有人饮用海水——
它里面有盐,气味像血
但滋味是苦的

它自说自话
就像它哪儿也不去
它只说给自己听,仿佛
自身就是目的

没有谁能把自己加入进去
成为海的必需元素
那些正在游泳的人
也仅仅是泡在海里

相对于海
一个人什么也不保存
这就是我们
饥馑与渴望的原因

很少人懂得这一点
我幸运地是其中之一

海没有赝品。

          2002.3.24


韩庆成在“中国诗歌流派网”【重读经典】版面的“推荐词”,由于同样“经典”,不放在这儿也得缀在点评文章的后边:沈天鸿的诗歌创作自朦胧诗鼎盛时代始,至今笔耕不辍。他率先界定了现代诗的“现代概念”:反抒情(冷抒情),哲学式思考。这个概念影响了当年的“先锋”诗人,至今仍具生命力。《海的解释》一诗,可以说是这个概念在诗歌创作实践上的集大成之作。

沈天鸿自己在《朦胧诗之后的中国新诗》这样谈到过《海的解释》:“整首诗写海,实际上全部都是隐喻因而充满暗示,指向人类和人类的存在与生存。也就是说,这首诗在运用局部象征的同时,构成了一个总体象征。隐喻、象征都依靠意象(主意象是海)来构成,因此理性是完全以诗的方式来表达的,所以诗意主要是暗示出来的,即在诗的表层之后——同时拥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诗从而是立体的。也因此,它的意义是形而上的,具有无穷弥漫的特征。不能完全直接认出。”

《在即将崩溃的悬崖上保持危险的平衡 ――沈天鸿与现代汉诗艺术》/作者:苍耳(网路的博客)说:“在我看来,沈天鸿诗学理念的结构内核,是深厚的本土文化的古典精髓与敏锐的反思、追问的现代精神的相互揉和、浸润并达到“合金”状态。它构成沈天鸿个人性写作的深层背景和内在支点。” 还说:“汉语现代诗人面临着两难处境:文化和精神背景的断裂与破碎,使写作中的形式乃至基本词汇缺乏内在支撑;汉语自足的表意体系在受到欧式语法的全面入侵后,如何在坚持吸纳、变构的同时捍卫母语的纯正和优势,使它无可替代的潜在美质和活力得到挖掘与提炼,等等。我们在反思中国新诗史时,不能忘记汉语现代诗人为此已经和正在作出的巨大努力以及经验、成果。”

苍耳在《在即将崩溃的悬崖上保持危险的平衡 ――沈天鸿与现代汉诗艺术》谈到沈天鸿的《泥土》:这首诗,在它的结构中便可体味到数个“气穴”,以及由它们相互贯通而连成的深层“气脉”:(为方便阅读,我把《泥土》转引过来)

泥土又高又远。我站在它的斜坡上/听泥土从我的皮肤渗出/它是怎样  进入我的内部?//十一月的天空/在一棵白桦树上显得过于沉重/一只低飞的鸟  在无边无际的平原上/隐去//泥土追赶着它。在地面  在空中/无数种飞翔的灰尘/所有的村庄  都保持无法揣测的深度//石头距离风化  也不过千余年时间/我从来不曾象今天这样/认识到一切都是泥土//但婴儿的哭声  仍在耕种过的麦田里产生/河水从陶罐中晃出来/使龟裂的脸上露出微笑/多么甜蜜!泥土  又高又远//一只土拨鼠  碰碰我的脚/那么突然/宛如一道光  照亮了泥土上/所有意味深长的裂痕。苍耳接着说: “泥土”既非通常象征意义上的精神或情感的对应物,也非由潜意识幻化而成的深度意象,尽管它与后者有某种类似之处。依我悟解,“泥土”是作为万化归一的本源性存在物而呈现的。人和万物介于终始两端的泥土之间,在完成生命的过程中同样不能离开泥土而生存或飞翔。概言之,“泥土”即是诗人所领悟的个体之“道”,而深层结构上的“气穴”也由此生成。

其实我知道,这样的过度引用是犯忌讳的,但是我还是得这样子做。因为如果在上边引用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过《沈天鸿:诗歌的三个问题》,《海的解释》似乎就没必要再“解释”了,应该已了然于心;还如果连上边的这些内容都读不懂的话,再往下边我所说的就尽可以跳过去不要读了,因为还可能是看不懂。沈天鸿是我读诗的几年中寻寻觅觅很难得一见的那个高品位高境界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这些个引用正可以是个佐证,避免一些朋友总是对个人误读误解,甚而大打草根架。遇见太多的朋友,认为我以往对诗歌的要求过高,偏激偏执。当这些朋友读了沈天鸿的诗歌和其诗歌理论,朋友们对沈天鸿的诗歌语言技巧、文本诗学及诗歌的精神哲学建构及其对“现代”“后现代”的界定的一枝独秀高屋建瓴该作何感想呢?再者就是连孔子都“述而不作”,在于下的阐释中,涉及“天道”“人学”那样一些玄奥的理论,我觉得我怎么讲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原创权。

我首先要说的话是,读《海的解释》必须摆脱“汉语现代诗人面临着两难处境:文化和精神背景的断裂与破碎,”“坚持吸纳、变构的同时捍卫母语的纯正和优势,使它无可替代的潜在美质和活力得到挖掘与提炼”、捍卫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古典精髓。这样,我以为《海的解释》中的“海”是高于“泥土”的“个体之”“道”的形而上的“总(本)体”“大道”与形而下的“神器”(“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国家、社会、民族、历史、江山、社稷),从而“指向人类和人类的存在与生存”的辽远、澄澈的凝结和理解。

“大道与神器的探索与反思”同“指向人类和人类的存在与生存”是从属关系,同为哲学人类学的话题。我所以要退一步选择,主要是要在“捍卫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古典精髓”的同时反思追问呼唤“现代精神”,实现二元对立中的统一。我已经看到几篇《海的解释》的征评文章,朋友们有的是从“人类存在生存”的大视角切入,有的从“诗歌本体回归”切入,可能还要有更多的切入点给出更多的阅读和解析可能。这就从另外一角度说明《海的解释》还存在一个特殊结构——“空框结构”。这是由诗歌意象的多维度多层面理解、高度哲思的抽象与覆盖以及诗歌为透彻澄明表达对“大道”探索和对“神器”的反思议论所充满的深刻而复杂的“悖谬”思辨产生和造成的。因而作者在谈到诗歌的结构与诗歌的意义的关系时说:“诗的表层之后——同时拥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诗从而是立体的。也因此,它的意义是形而上的,具有无穷弥漫的特征。不能完全直接认出。” 这就更凸显了作者的“朦胧=含蓄=诗意”的美学原则和“技巧即思想,思想即技巧”的“现代诗学”理念。

这里还需进一步说明一下我何以指认或确认“海”就是“道”及“大道”。首先是上边谈到的苍耳的“泥土”之为“个体之道”的启示;第二是沈天鸿关于现代诗的“现代概念”:反抒情(冷抒情),哲学式思考”的启示;三是把这样的确认放进《海的解释》的具体语境中加以反复考量的结果;四是沈天鸿自己在《朦胧诗之后的中国新诗》谈到过的《海的解释》已经指出诗歌的“意义是形而上的”了。“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

来读诗歌的第一节:“许多人看见风景,而我/看见海”。这第一节是和诗歌的第七节“很少人懂得这一点/我幸运地是其中之一”环扣照应的。和“许多人”相区别的是主体“我”,而这个“我”恰恰是沈天鸿“现代诗学”的“诗人本体”的体现。这里的“海”是“道”的总体象征,那么这样的寥寥几句,就让我们看到了沈天鸿“现代诗学”“诗人本体、诗歌本体、存在本体”理论理念与其诗写实践的统一。真正的诗人不是普通的人,是应该有着高度修为和对事、物、象能够进行精湛之思的人!诗人不单纯是个“仁者”也不能单纯是个“智者”,应该是位有“道”的“君子”,正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系辞》)“海——风景——我——道”中,“风景”是否还有别的“象喻”意义呢?“风景”是不是或可不可以看做是“神器”:我们伟大的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浩瀚奔腾的历史画卷?正所谓:“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二十章》)当然是!所以作者说:“整首诗写海,实际上全部都是隐喻因而充满暗示,——也就是说,这首诗在运用局部象征的同时,构成了一个总体象征。隐喻、象征都依靠意象(主意象是海)来构成——诗的表层之后——同时拥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诗从而是立体的。”其实,象征、隐喻、暗示等意象的“是与不是”的“悖谬指涉”乃诸层“结构”之间的张力支撑,因而佯谬(吊诡、悖谬)如其它写作技法一样,非但只这一节而是整首诗歌的重要关键的写作手法方法之一。

《海的解释》既然是“形而上”之“哲思”就肯定是在“盘道”。我读着感觉这个“道”“大道”(“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应该就是我们中国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哲学法则和规律,而不会是如西方的“逻各斯”;不会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也不会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更与其它的“未知”及“无限者”的考虑无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孔子还讲过“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它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普遍根据;是宇宙法则的肯定形式,更是古往今来无限时空整个宇宙法则秩序的抽象;是先于天地、长于太古、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周行不息、独立不改的存在;是无形无象、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大道本体,也叫玄道本体。诗歌的最后仅一句的一节“海没有赝品”,讲的就是大道作为宇宙法则的真实无妄的实体性。

诗歌从第二节开始到第六节,以“海——大道——神器”三而一齐头并进,叙述感悟昭示“海——大道——神器”所共(公)有的五大特征。作为宇宙秩序的法则的“大道”,当然是叙述的核心。诗歌叙述过程中,节(段)独立但释理交叉又分别有所侧重,叙述手法灵活而又各具特点特色。个人的能力限制再加之“海——大道——神器”的高奥渊深玄妙,意义具“无穷弥漫的特征”,所以个人感觉解析起来十分力不从心,只好率性解读。先来求得作者和读者的谅解!这几节从哪一节开始解读都可以。比如我们可以先看第三节。

诗歌的第三节:“没有人饮用海水——/它里面有盐,气味像血/但滋味是苦的”。这一节是写“大道”的“不用之用”问题。手法是暗示、比喻、通感。第一行暗示大道的“不用之用”;后两行形象暗示江山社稷的深重苦难。

本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与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系辞》)

道体不是悬空着的,而是流行于万物、发而为用的。而且大道哲学主要的不是直接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这样整个科学和自然主义经验实在论哲学都以“蓬之心”嘲笑形而上学,嘲笑强大、完整、统一的本体论学说。中国受这些影响,也在嘲笑自己的大道哲学,认为它无用,而鄙弃大道,抛弃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古典精髓而令本土文化和精神背景断裂与破碎,从而给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咸涩、血腥、衰败、无穷无尽的苦难,应该说尽是“失道”所致。待解读诗歌的其它部分的时候,反思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阐释大道的法则以及寻求解决民族复兴之路的问题时,这些问题会更加突出的凸现出来。

诗歌的第四节:“它自说自话/就像它哪儿也不去/它只说给自己听,仿佛/自身就是目的”。 这一节是写“大道”的自本自根、自在自为、无为而为的问题。手法上,表达侧重叙述,在“像”与不像的悖谬中拟人暗示,最后一句直接做抽象表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第六章》)“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系辞》)

“海”如此,“大道”如此,想想我们泱泱中华五千年(甚至可以上溯到七千年)之文明史,何不也是如此呢?世界上很有一些文明古国,因为各种原因,都夭折了。唯有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傲然屹立在东方,而且正在从一个在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走向强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大道”做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这个民族的支撑!(详细深入的探讨请见《大道运行论》《绵延论》司马云杰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9、10月先后出版)

诗歌的第五节:“没有谁能把自己加入进去/成为海的必需元素/那些正在游泳的人/也仅仅是泡在海里”。 这一节是写“大道”的独立不改、和谐均衡、包容等问题。手法上,表达侧重议论,“谁——加入海——”属超现实的语言变形;“正在游泳的人”是贴近现实的具象描述意象结合“仅仅”“泡”这样的虚实词汇的妥贴运用,达到抽象暗示的目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四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道德经第十五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海”独立不羁,中国的“大道”特立独行。民族国家独立强大而不需辱外又不能被外辱。鸦片战争以来,那些个想把中华民族作为他们的殖民帝国的没有一个落得好的下场!强大独立无需争,需要的是“中庸之道”、和谐和均衡,所以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合作双赢;成立新中国以来,更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对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鸦片战争直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不断的有形形色色的外来思想和主义侵入,不管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文化文学的、哲学的、宗教的、伦理的,真的通通的只不过是来我们这里“游泳”一下“泡”个澡而已!

诗歌的第六节:“相对于海/一个人什么也不保存/ 这就是我们/ 饥馑与渴望的原因”。 这一节是侧重写“大道”的恒久性,但相对2、3、4、5节是一个综合,从“一个人”连类推衍至于一个民族,反思历史苦难的原因。手法上,表达侧重议论,通体暗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道德经第六章》译文)相对“大道”的恒久性,“一个人”生命的短暂固然“什么也不保存”。“一个人”以至于数个人多到一个民族国家“什么也不保存”,就会产生普遍的“饥馑”与“渴望”。“饥馑”指代暗示社会的物质匮乏;“渴望”指代暗示精神贫弱。有统计确认,我们国家现在还有至少十三分之一的劳苦大众生存在“贫困线”以下,我们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更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全面的“相对于海”相对于“大道”的要求,建立我们个人的和民族的精神信仰,搞好两个文明的建设,尽早尽快消灭“饥馑与渴望”。

这里的“一个人”和第七节的“我幸运的是其中之一”,有强调个体遵从“大道”的自觉意识的表达。“大道”既然是“弥纶天地”之道,就必然是揆揽世事和死生性命之学。从孔子荀子的人性善恶之争到西方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的人格结构学说,我们知道,人的本质、人性的善恶已经以分子生物学的方式分别编码于人的DNA。人的趋恶的自然属性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人所存在的任何地方起着自私、贪欲、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掠夺、强权、战争……的作用。而人的道德属性的一面则是体现大道法则秩序的。在西方“上帝已死”东方信仰支撑缺失的今天,抑恶扬善,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工具主体到精神主体,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我”做起攸关重要。

诗歌的第二节:“它与我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它不适合做梦/也不适合弹奏/它呼啸着退去又复来”。 这一节是写“大道”的客观性与主观的不相容性及大道的对立转化就是复归。手法上,表达叙述议论描写错综结合。以超现实超常规的形象及语言搭配形成悖谬和通感做或虚或实的通体暗示。

“想象”是主体主观的心理活动。主观要无条件服从客观。而“海——大道——神器”都是客观实在,所以“不适合”如人于睡眠中的心理幻象活动“做梦”。这里的“做梦”显然主要是指的人对社会历史的主观的强行的干预。就是说民族历史国家的发展变化是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任何主观人为的梦想和憧憬都将落空。从斯巴达克起义到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运动到第三国际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破裂,任何矛盾、对立、残酷斗争以至于疯狂,都是违背“大道”,都注定了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弹奏”是为“做梦”赞美颂扬。共和国建立的17年到27年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弹奏”,“适合”吗?!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它呼啸着退去又复来”!这才是客观规律的实在变现。这里的一“去”一“来”,是“海——大道——神器”的客观辩证法。物极必反,“复来”是回复回归。“凡是强暴的东西,都不能持久,都必然要归于均衡、和谐、有序的正常状态。”(《大道运行论》司马云杰)司马云杰:“大道哲学,形而上的大道本体论,是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绵续的根本哲学思想和理念。特别是由大道哲学本体论发展出来的文化价值体系及其价值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维系国家民族的纽带。”“……是根之所系,命之所系,是理想、信仰、信念之所在,是宗教、伦理、道德、艺术的发源发端处,是被称为国家之本、民族之魂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整个国家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种种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都是和这个根本理念与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国家民族哲学本体论及其所体现的根本理念与精神,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抛弃的!……如果我们能复归大道哲学大道本体论,一方面赋予它生机勃勃的现代理性形式,以大道的根本理念与价值精神重构发展国家民族意识,一方面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推动大道哲学知识论的发展,使它更广大、更精微,这样,一个精神上深厚博大又具有参天地万物化育精微知识的民族,能够不强大和最后获得胜利吗?”

中华民族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所秉承的民本、和平、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看做是大道哲学本体论精神理念的回归表现。

诗歌的第七节两句:“很少人懂得这一点/我幸运地是其中之一”。前边已有论述。这里要再加上“大道”对一个人修身养性、理性地生活与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治国平天下、实现自我的重要意义的理解,篇幅的关系,恕不展开。

关于沈天鸿的这首诗歌就讲这么多。个人没有能力,感觉解读诗歌似乎也没有必要如司马云杰以数百万言融儒道、合名法、兼墨与阴阳、去纵古今而论中华民族哲学大道本体论存在。引用的《老子》《易经系辞》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去打开纵横捭阖,权当是避免了“过度解读”吧!感觉这个解读必定会有相当比例的朋友以为我是在误读,那就更当是个人“ 借诗本文的酒杯,浇自己别具情怀的块垒 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3-2-5 05:18 编辑

文字要长,后三分之二争取春节前补上。不专业,读这样的诗歌有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9 10: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知道,这样的过度引用是犯忌讳的,但是我还是得这样子做。因为如果在上边引用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过《沈天鸿:诗歌的三个问题》,《海的解释》似乎就没必要再“解释”了,应该已了然于心;
--------------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9 12:3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知道,这样的过度引用是犯忌讳的,但是我还是得这样子做。因为如果在上边引用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过《沈天鸿:诗歌的三个问题》,《海的解释》似乎就没必要再“解释”了,应该已了然于心;

——和议,正是因为我仔细阅读了《沈天鸿:诗歌的三个问题》二遍,对于《海的解释》我已经零星拟了初稿,但总觉得没有了释义的必要。就一直未变为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29 14:26 | 只看该作者
有的是从“人类存在生存”的大视角切入,有的从“诗歌本体回归”切入,可能还要有更多的切入点给出更多的阅读和解析可能。这就从另外一角度说明《海的解释》还存在一个特殊结构——“空框结构”。这是由诗歌意象的多维度多层面理解、高度哲思的抽象与覆盖以及诗歌为透彻澄明表达对“大道”探索和对“神器”的反思议论所充满的深刻而复杂的“悖谬”思辨产生和造成的。因而作者在谈到诗歌的结构与诗歌的意义的关系时说:“诗的表层之后——同时拥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诗从而是立体的。也因此,它的意义是形而上的,具有无穷弥漫的特征。

欣赏空框结构一说
拜读:)学习{:soso_e1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29 14:28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1-29 12:30
其实我知道,这样的过度引用是犯忌讳的,但是我还是得这样子做。因为如果在上边引用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读 ...

呵呵,我之前涂鸦评析的标题《如果懂得,又何须解释》,看样子还是有点支持依据的

问好风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29 15:55 | 只看该作者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13-1-29 14:28
呵呵,我之前涂鸦评析的标题《如果懂得,又何须解释》,看样子还是有点支持依据的

问好风老师:l ...

是的,如果懂得,又何须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29 20:46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3-1-29 15:55
是的,如果懂得,又何须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29 22:46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3-1-29 01:22
文字要长,后三分之二争取春节前补上。不专业,读这样的诗歌有难度。

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05:18 | 只看该作者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1-29 10:31
其实我知道,这样的过度引用是犯忌讳的,但是我还是得这样子做。因为如果在上边引用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读 ...

O(∩_∩)O谢谢黄土层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7 12:3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