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坛再次掀起地震诗歌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坛再次掀起地震诗歌潮
                                                        ————雅安地震诗歌潮现象述评

                                                          姜红伟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面对严重的地震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社会各界力量从四面八方纷纷赶赴地震灾区,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拯救生命、医治伤员、保护财产、重建家园。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个群体,就是中国的诗人们。
雅安地震发生后,和全国人民一样,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到了这场抗震救灾战斗中,用心、用情、用爱、用笔抒发着对地震灾区的关注、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对受伤同胞的关心、对逝去生命的悼念,并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令人感动、令人深思、令人警醒、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抒情诗篇,发表在报纸上、刊物上、博客上、论坛上、网站上,在全国再次掀起了继汶川地震诗歌潮之后又一次地震诗歌潮。
                                                 诗潮现象之一:诗人书写大爱
    在这场雅安地震诗歌潮中,四川诗人表现的最为优秀。在汶川地震中曾以写出经典诗作《默哀:为汶川地震罹难的生命》的著名诗人、《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在地震当晚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诗歌《雅安不流泪,不要眼泪》,对雅安人民在地震中坚强刚毅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予了礼赞,表达了一位诗人对英雄的灾区人民的崇高敬意;著名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龚学敏以深情的笔触、象征的手法、鲜活的诗句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夜,我要向一顶帐篷致敬》,描述了这场万众一心、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战斗的感人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取得这场雅安抗震救灾伟大胜利的坚定信心。姜明,这位曾以出版汶川地震人物诗集《万物生长》而荣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的著名诗人在地震发生后拿起诗笔,蕴含心意,充满哲理,饱蘸深情地创作了优秀的诗篇《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国宝》、《双手劳动,雨生百谷》、《永不放弃》、《孩子王》等四首作品,抒发了对雅安的关怀,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尤其是《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国宝》这首诗,在4月21日的《华西都市报》上发表并被姜红伟新浪博客转发后受到了读者的喜欢和朗诵,在网上好评如潮,成为雅安地震诗歌潮中的一大亮点。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诗人杨平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先后在他的博客上贴出了诗作《雅安,你可还好》、《你冷漠,或者热情》、《雅安,知道此刻我心有多疼》、《明天,必定还是春天》等四首诗。特别是《雅安,你可还好》这首诗,用一句深情关切的问候,表达了大家对雅安地震的密切关注,对灾区人民的牵肠挂怀,令人读后十分感动。另外,四川诗人李自国的《雅安之哑》、靳晓静的《与山川共生》、熊焱的《雅安的哀歌》、曾鸣的《我在远方默默握紧拳头》以及周世通、蒋雪峰、王志国、羊子、凸凹、瘦西鸿、符纯云、钟渔、李龙炳、许星、陈宗华、龙小龙等人的诗歌也堪称抒发大爱、表现真情的地震诗歌佳作。
    在这场地震诗歌潮中,有一个优秀的诗人群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担当。这个群体,就是以著名诗人陈惠芳为首,以黄曙辉、杨林、杨罗先、周碧华、邓少珍等为骨干的湖南新乡土诗派的诗人们。雅安地震的发生,时刻牵动着新乡土诗派诗人的心。这个以“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为宗旨的中国当代新诗重要流派,第一时间站在了诗歌前沿,在陈惠芳的号召和带动下,以各自的博客为主阵地,写出了深沉的抒情诗篇,发出了“祈福雅安”的共同心声。陈惠芳先后创作了诗歌《雅安不安,我心不安》和《我要收割太阳的光线邮寄给雅安》,坦露了一位诗人对地震灾区的担忧和对灾区群众的惦念,是两首用良心写成的佳作。黄曙辉在地震的第一时间迅速做出了诗人敏感的反应,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组诗《雅安,允许我忍住眼泪不让它们流出》,成为了最早创作雅安地震诗歌的诗人之一。另外,杨罗先、杨林、苏启平、龚志华、周碧华、刘金国、李晃、卿前鹏、张泽欧、剑君、姚茂椿、龙凌等新乡土诗派诗人也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地震诗歌,对雅安抗震救灾给予了诗歌的声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诗人陈惠芳,他不但号召大家写诗,而且还在4月20日下午的18点44分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开设了一个雅安地震诗歌专辑,目前已经收集诗歌近百首,为研究地震诗歌留下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也纷纷投入到雅安地震诗歌创作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谭仲池的《梦依然灿烂》写出了对雅安抗震救灾战斗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对雅安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著名诗人、广东丘树宏的《雅安:我是你的幸运树》深情地抒发了对雅安地震的关切和对雅安同胞的美好祝福,他还连续写了《相信明天》、《志愿者》,分别刊发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各大报纸,一些电台还制作成诗朗诵软件挂在网上。著名诗人、广西汤松波的《致雅安》以自己在地震期间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写出了对雅安的牵挂和希望。著名诗人、辽宁李皓的《诘问或者洗脱》表达了对天灾人祸的愤怒,抒发了对灾区人民的爱心。著名诗人、北京高昌的《我们在一起,亲人》,真切地表达了对雅安地震灾区百姓的安慰和鼓励。另外,辽宁的林雪、宁明、翟营文、赵树发、李晓泉,黑龙江的潘永翔、张静波、陈树照、沈彩初,北京的洪烛、安武林、臧棣、周占林、大卫、杨青云、舒洁、周瑟瑟、李成恩、王竟成,山东的王国波、赵大海、马启代,广东的张况、申林、龙威、马忠,海南的雁西、河北的赵贵辰、邢剑君、黄俊里、井秋峰、穆晓禾,重庆的洋滔、黄化斌、杨康、重庆子衣、兰采勇,江苏的姜桦、王美春、许军、张维、屏子、张作梗、王垄、庞余亮、沙克、徐泽、何玉忠、黑马,湖北的向天笑,吉林的钟磊,湖南的雪马、荷洁、李荣、周俞林,山西的韩惊鸣、成向阳、王志彦(山西雁),陕西的孙晓杰,姜华、剑熔、万世长,浙江的潘维、艾璞,贵州的杨启刚、何思鸣,云南和四水、赵振王、许文舟,常建世、汤云明、杨军,甘肃的陈思侠,福建的昌政、林忠成、陈忠龙,青海的元业等全国各地上千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创作了超过万首以上的雅安地震诗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雅安地震诗歌现象。为了及时总结雅安地震诗歌潮现象,汶川地震诗歌研究者、收藏者、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姜红伟在雅安地震发生后,密切关注地震诗歌潮现象,并在新浪博客上发布了《姜红伟紧急征集雅安地震诗歌报纸刊物诗集等资料启事》,收集了大量的地震诗歌资料,并撰写完成了近万字的国内第一篇全面介绍雅安地震诗歌潮现象的研究文章,为今后研究地震诗歌提供了蓝本。著名诗歌评论家、《汶川地震诗歌漫谈》一书的作者、中国作协会员、江苏南通的王美春为了研究雅安地震诗歌,向全国诗友征集了雅安地震诗歌出版物,准备撰写相关研究文章,对雅安地震诗歌潮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诗潮现象之二:出版诗歌专版
    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报纸敏锐地感受到诗歌在这场抗震救灾战斗中具有化悲止痛、凝心聚力的作用。于是,从中央大报到地方小报,纷纷行动起来,异常默契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这种表现手段,异口同声地发出了诗歌的声音,不惜拿出大量版面,以诗歌专版、以诗歌专辑等形式,连篇累牍地刊登了数以万计的反映抗震救灾内容、表达全国人民心声的诗歌作品,有力地支援了雅安抗震救灾,并在这场抗震救灾战斗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中,在雅安地震诗歌潮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全国著名媒体、四川的两家报纸:《华西都市报》和《四川日报》。4月21日,这两家媒体同时发表著名诗人梁平创作的《芦山不哭》,其后这两家大众媒体又与全国著名的专业诗刊《星星》携手,面向全国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紧急征稿。《华西都市报》迅速出版纪念“4•20”芦山地震诗歌专版,以诗歌传递人间大爱,发表了瘦西鸿、雪峰、姜红伟、孙晓杰、姜华、马培松、山西等7位诗人的诗歌作品,从而成为全国最早发表雅安地震诗歌专版的报纸之一。随后,《华西都市报》又连续在4月26日、4月28日先后推出两个地震诗歌专版,发表了一系列地震诗歌佳作,为雅安抗震救灾传递了正能量,在全国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同时,《四川日报》的表现也极为突出,成为在地震诗歌潮中反应最为敏捷的媒体。地震发生的第二天(4月21日),该报发表了著名诗人梁平的诗歌佳作《芦山不哭》,其后,从4月23日起,到29日“地震头七祭”结束,该报在要闻版的显著位置,以诗配图的形式,连续不断地刊发了《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国宝》、《双手劳动,雨生百谷》、《永不放弃》、《孩子王》、《此刻,请让我垂首》、《早安!芦山》等优秀诗歌作品,在如此重要的版位,高频次不间断地推出诗歌作品,传递温情,凝聚精神,作为主震区的省级党报,《四川日报》开辟了一条“文艺赈灾”的先河。4月22日,该报联合《星星》诗刊共同策划了“4•20”芦山7.0级地震诗歌特辑征稿活动,并委托黑龙江诗人姜红伟在其新浪博客上发布了《紧急征集雅安地震诗歌通知》,又在四川日报网发布征稿启事,短短两天时间,就收集到了龚学敏、李自国、谭仲池、汤松波、王国波、曾入龙、洪烛、大卫、庄剑、潘维、羊子、姜红伟、一度、宁明、吕历、朱巧玲、许星、月满西楼、蒋雪峰、高昌、赖杨刚、朱仲祥等诗人400余首诗稿,这些作品饱含深情,记录着雅安人民的勇气与坚强,重生与希望,为灾区祈福,为抗震救灾加油。5月3日,四川日报又发表文艺通讯《一首诗就是一盏灯:地震诗歌井喷传递爱和正能量》,聚焦雅安地震诗歌现象。
    呼应着《华西都市报》和《四川日报》掀起的地震诗歌潮,全国各地的报纸也推波助澜地推出了各种诗歌版面。其中,最先发表地震诗歌专版的外省报纸是4月22日的《辽沈晚报》和《邢台日报》:《辽沈晚报》刊登了黄曙辉等诗人的诗作,《邢台日报》发表了陈惠芳的诗歌《雅安不安,我心不安》、杨罗先的诗歌《雅安,我们与你在一起》以及倒春寒、子衣、李明春、潘新日、泥夫、南南千雪等人的诗作。4月23日,由著名新锐作家、诗人喑篱主持的《西部时报》副刊又推出雅安抗震救灾诗歌专辑,发表了梁平的《芦山不流泪》、周占林的《4月20日,一个苦难的日子》、沙克的《疮痍中长出最美花朵》、任随平的《雅安,雅安》、林小耳的《雅安,一个疼痛的名字》、王洪仁的《祈福,雅安!》、鲁飞的《一个奶奶的哭诉》、特尼贡的《雅安》、笑嫣语的《一场谷雨脏着内心断裂的硬伤》、杨罗先的《雅安,我们与你在一起》、向天笑的《守望芦山》、安武林的《孩子,别哭》等诗作。4月24日,《常德晚报》推出地震诗文专版,刊发了周碧华的诗歌《千里之外我的雅安我的痛》、刘金国的组诗《雅安,拒绝伤悲》。4月2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推出诗文专版,刊发了洪烛、大卫、陈跃康、阴晓芹等人的诗歌。湖南《快乐老人报》发表陈惠芳的诗歌《雅安不安,我的心不安》、黄曙辉的诗歌《允许我忍住眼泪不让它们流出》、杨罗先的诗歌《我们与你在一起》。4月26日,《贵州日报》推出地震诗歌专版,刊登了何思鸣等人的诗歌。《汕头特区日报》推出地震诗文专版,刊发了兰采勇等人的诗作。《酒泉日报》推出地震诗歌专版,发表了许文舟、郭志安等人的诗作。4月27日,《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推出地震诗文专版,发表了陈惠芳的诗歌《雅安不安,我的心不安》、黄曙辉的诗歌《父亲,允许我抱着你》(外一首)、杨林的诗歌《雅安,一起颤抖》、龚志华的诗歌《雅安,坚强》。4月28日,《邵阳日报》推出“4.20地震邵阳诗人抗灾诗选专版”,刊登了叶耳、张雪珊、唐陈鹏、林目清、春儿,刘卫、刘慧、严薇、张玉梅、袁姣素、张泽欧等人的作品。4月30日,《作家报》推出了地震诗歌专版,发表了龚志华等人的诗作。5月2日,南京《都市文化报》编印了地震诗词专版,发表了陈惠芳、黄曙辉等人的地震诗词作品。另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南方日报》、《淮北晨刊》、《快乐老人报》、《宝鸡日报》、《长寿日报》、《中山日报》、《番禺日报》、《江海晚报》、《娄底晚报》、《茂名日报》、《营口日报》、《寿光日报》、《星沙时报》、《滁州日报》、《河源日报》、《闽北日报》《烟台晚报》、《扬州晚报》、《阳江日报》、《衡阳日报》、《湖南工人报》、《增城日报》、《平安时报》等报纸也相继发表了大量地震诗歌作品和有关地震诗歌评论,为雅安抗震救灾提供了精神支持。
                                             诗潮现象之三:编印诗歌专辑
    面对雅安地震灾难,诗歌刊物、文学期刊、诗歌民刊纷纷编辑出版了诗专号、诗专辑、诗专页等,发表了百位以上专业诗人和业余作者的诗歌力作。其中,出版速度最快、作品质量最高的首选四川《星星》诗刊。4月20日,《星星》诗刊紧急撤下了即将付印的5月刊上四分之三的稿件,并同时向全国各地的诗人电话紧急约稿。两天内,《星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诗人的大量诗歌作品。4月29日,第5期《星星》雅安地震诗歌特刊出版,发表了梁平的《雅安不流泪,不要眼泪》、林雪的《百度雅安》、臧棣的《雅安,一个巨大的倾听》、潘维的《雅安》、大卫的《雅安:颤抖的词》、舒洁的《雅安,我的献诗》、周瑟瑟《雅安》、庞余亮的《你把我五月的疼痛提前到四月》、孙晓杰的《请原谅》、姜明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国宝》、蒋雪峰的《我祈祷:雅安优雅平安》、王志国的《生与死,如此接近》、瘦西鸿的《龙门山崖,一颗受伤的露珠》、李龙炳的《地震》、羊子的《此时和那时》、曾鸣的《我在远方默默握紧拳头》、曹东的《雅安时间:八点零两分》、吕历的《惟有爱可以稳住生命的摇晃》、杨平的《雅安,你可还好》、山西雁的《在祈祷中雪花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衣米妮子的《雅安》、月满西楼的《雅安,春天多爱你一点》、秦时月的《雅安,我为你斋戒三日》、钟渔的《芦山挺住,我们来了》、和四水的《挺住,雅安》、李川的《一个叫雅安的姑娘受伤了》、余幼幼的《两个雅安》、郭晓晔的《伤口》、马培松的《雅安,有爱永远不孤单》、杨晓芸的《雅安之痛》、周世通的《四川:从汶川到芦山的伤痛》、朱巧玲的《四月书》、李成恩的《什么人写地震诗》、姜华的《倒春寒》、成向阳的《雅安:乌鸦静如处女》、黄曙辉的《父亲,允许我抱着你》、张况的《雅安,今早你是共和国的焦点》、雪峰的《有祖国在,我们就在》李自国的《雅安之哑》、熊焱的《雅安的哀歌》、靳晓静的《与山川共生》、龚学敏的《今夜,我要向一顶帐篷致敬》和《生命的强音》等诗作,在全国诗坛引起很大反响。同时,由著名诗人李皓主编的辽宁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第5期设立了雅安地震特辑,刊登了梁平、洪烛、安武林、左岸、翟营文等人的诗作。4月22日,黑龙江佳木斯市文联主办的《东北风》文学季刊在主编李阳的新浪博客和姜红伟的新浪博客上发布了《关于《东北风•雅安地震诗歌专号》紧急征稿的通知》,向全国各地诗人、诗歌爱好者征集关于雅安地震的诗歌作品,并出版《东北风•雅安地震诗歌专号》,一起关注雅安,为雅安加油。通知发布后,在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先后收到了著名诗人谭仲池、丘树宏、汤松波、姜明、宁明、李皓以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诗歌稿件600余份,并精选发表了70余首诗歌佳作公开出版发行。另外,山东的《当代小说》五月号下半月开设了 “雅安抗震诗歌专辑”,委托《现代诗选粹》博客平台专门开设了征稿专栏,由马启代、苍劲两人主持。自4月22日发布征稿信息后,诗人朋友们纷纷响应,踊跃参加,征集诗稿300余首。经过认真组织选稿,最终选定了22首优秀诗歌。作者是:谷冰、石头、姜华、琪轩、丑乙、野雪、若荷影子、钱钟龄、郑德宏、毕俊厚、梨桃、李晓泉、灵川、铎木、刘素珍、九十九道弯、周碧华、蓝天李梦、剑江之鱼、巴曼、焉然、黄曙辉。这些诗歌或抒发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情,或赞颂救灾中的先进人物,诗意与情感并茂,读之令人感动。在此基础上,《现代诗选粹》博客平台从各地大量的地震诗中认真挑选,选出15--20首好的作品公布,然后,计划在6月份出版网络诗选纸刊作为专栏稿发表,并从中再选10首列为抗震诗歌好诗榜。《山东诗人》第2期设立了诗佑雅安专辑,发表了一度、西木、孙怀田、唐朝小雨、若荷影子、沈彩初、王志彦、林小耳、温经天、黄曙辉、刘琼等人的地震诗歌。《山东文学》第5期下半月刊开展了征集地震诗歌稿件活动。《北京诗人》专门设立了“雅安,我们在一起!”专刊;由云南著名诗人和四水主编的《兰坪》文学双月刊第2期增设了“雅安地震专栏”;营口诗歌网和营口日报开发区报社举办了“祈福雅安祝福雅安”征文;南京《东晋风诗刊》举办了“祈福雅安”全国诗歌征稿活动;江西诗歌新浪博客计划出版诗集《雅安地震诗祭》;诗人李帮军实行了关注“雅安”——展望“北川”紧急征稿奖励举措;四川《大巴山诗刊》编辑部和中华巴渠文化网站特向全国各地诗人开展了“祈福芦山”征稿活动;天津青年诗社向全国的诗人、诗歌爱好者征集关于雅安地震的诗歌作品;诗人高世现以腾讯微博为主要发布平台,编选了《雅安地震诗选》,所发的500多首诗歌作品阅读总数超过850万,转载量高的过千,平均过百。同时,在中国诗歌流派网首页以“祈福雅安”头条展示和在高世现新浪博客以《新诗经——特别版》发布,影响较大。《中国文学》4月号设立了情系雅安诗人作品专辑,准备刊登陈惠芳、潘永翔、张静波、许军、黄曙辉、杨罗先、马启代、姜华、杨林、周碧华、杨平、周占林等几百位诗人的400余首诗歌作品。孔祥忠主编的网刊《当代诗卷》设立了雅安抗震诗歌特辑。90后作家、甘肃儿童八骏之一张元组织举办了地震诗歌大型征稿活动;《新诗天地》电子杂志第四期开辟了专版,刊发地震诗歌优秀作品;《网络诗选》出版了地震诗歌纸刊,发表了龚学敏、张作梗、臧棣、马启代、瘦西鸿、左岸等15位诗人的作品。《中国云》诗刊第五期开展了“为灾区人民送诗”活动,共征集到著名诗人梁平、陈惠芳、大卫、周瑟瑟、杨平等人创作的地震诗歌100首。成都零度诗社在锦江区河滨社区市民活动中心自发组织了“用诗歌祈福雅安”的朗诵会,朗诵了著名诗人姜明的诗歌《今天,每一个都是国宝》等国内各地及海外诗歌42人48首作品,在听众中引起良好反响。另外,《诗生活》、《中诗网》、《中国诗歌流派网》等著名网站也先后发布了有关雅安地震诗歌的征稿启事和大量的诗歌作品,推动了雅安地震诗歌潮的兴起。

2013年4月23日——2013年5月7日

地址:165036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
电话:0457——3432009 手机13329375168
邮箱:hzzzb009@163.com
Qq:1669443074

(姜红伟: 1966年4月21日生。现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工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中国诗歌流派网副主编、学术委员,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倡导者,曾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中国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历史研究者,民间诗歌报刊、校园诗歌报刊收藏者,5.12汶川大地震诗歌研究者及诗歌资料收藏者,曾在二百余种报刊发表诗歌、评论、散文、歌词作品。其编撰的《八十年代诗歌历史备忘录》系列文章二十余篇(共计20万字)自2006年在报刊网络发表后在诗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国引发了追忆、怀旧、研究八十年代诗歌的热潮。其编著的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于2008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星星》、《文学报》、中国作家网、新浪网等全国几百余家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其创作事迹曾被《新周刊》、《南方都市报》、《晶报》等著名媒体广泛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5-8 17:4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总结.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2 18:5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