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智文 于 2013-7-15 16:55 编辑
又一期大赛如期而至,本着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宗旨,也为了共同提高我们的创作和欣赏水平,在这里我们继续对不参赛的作品做以点评。谢谢大家!
列宾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拉纤数步
作者:朱荣兴
远古的号子自远旋至
负重的脚步沉重迈来
拉一匹老迈木马
扯一股颤抖西风
脚下是打滑的历史烂页
肩套住跋涉苦海的疆索
化去多少代时间
在拉不断的纤绳上记数
标上黑灰色的符号
与绞刑有区别
脚底后蹬地面
有进无退
气喘吁吁历数斑驳的脚步
低吟历史的更迭
时光锈蚀去身板骨
枯萎了,什么也拉不动
使劲的每一步扎入地下
编者点评:所谓意境指的就是作品中心灵化了的特定“生活”场景,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就题图作品而言,它的意境应该具有双重效应:一是诗意的再现原图所描绘的意境;二是透过原图的意境作者再加工过的新的、更符合诗意的意境,也就是说是作者在原有意境上进行了创新和创作的意境。这首作品就是如此。不足之处在于:作品只是突出的用诗意的笔触描述了客观的存在,而对于画面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没有触及。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者:苏铁
大海的鞭子挥向一群老马
鞭策着旋转的车轮
一次又一次压过草原
绿茵成了荒漠
资本主义掠夺的摆力
压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大海的背后出现一道光明
那定是纤夫水鬼兄弟的眼睛
纤夫的照明灯
纤夫的照明灯啊!
编者点评:诗歌的寓意源自于作者的生活底蕴和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这首作品起首看似脱图,但把作者所设置的寓意却做了最大的放纵,所谓欲扬又止既是如此,这样做就给读者和作品都埋下了寓意的伏笔。在第二节作者直截了当的把对于图意的理解和自己寓意做了明确的抒发与揭示,并且,将反抗和革命的寓意做了提升与归结:“大海的背后出现一道光明/那定是纤夫水鬼兄弟的眼睛”。作品整体较为成功,不足之处在于意象的选择不是很准确、生动。比如大海的意象,就不如使用大河来的更加贴图;再如:“水鬼兄弟的眼睛”就有些阴暗的负面影响,这也给读者理解寓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悲惨的世界》
作者:挥鞭流浪
惨淡的天空下,阳光勒紧生命的纤绳
十一个纤夫在步履中越来越瘦
沙滩荒芜,几只破筐早已容不下生活
这是1880年的夏天。列宾在伏尔加河畔
特写历史沉重的雕像
我突然有些忧伤。想象号角低沉
纤绳不断刮破衣衫,勒出血来
执鞭军官狠抽猛打。站在坟墓里的纤夫
到哪里寻找一棵草,捆绑孤独与腐朽
到哪里寻找一朵花,盛开一座自由的城
编者点评:通感,又称统觉、综合觉。它是一个有机结构。从审美特性考察,通感是一种艺术感觉、审美感觉。因为它具有超越性和变异性。通感必须有两个以上感觉的转换,从一种感觉变为另一种感觉,对原感觉来说,是超越,对新感觉来说,就是变异。这种审美通感对外,大千世界就更显得五色缤纷,扑朔迷离,美妙无比,而对内,则使诗人内在的感情繁复、丰富、幽微、神秘。这首作品的表达手法正是充分的发挥了通感的作用。但值得指出的是:作品的立意并没有提升起来,这方面与画面相比显然少了深度。
【伏尔加河畔的老马】
作者:绝不收兵
皮鞭抽起晶莹的浪花
绳索捆绑目的的到达
迈过谎言啃噬的骨架
他们是朝拜太阳的老马
帆船自由成大海的神话
他们牵引出甲虫的伟大
皮鞭抽出伏尔加的诗人
诗人是纤夫们的儿子
他打量埋葬万恶的地形
皮鞭儿是流浪者的脉动
靠岸是心中不绝之梦
当绳索弯曲成了复仇的绞刑
嗨吆声就会爬出幸福的星星
他将会画出昨天苦难的命运
看伏尔加河上的老马
当奶酪和葡萄不是神话
他却在伏尔加河畔挖沙
捡起被时间遗忘的骨节
把春草的醉意时时敲打
当民意之帆在东风歌唱
他是那伏尔加骨瘦的诗神
那骨头的皮鞭激励着潮涌
他就是那个不落的诗人
时光将他安放在流水黄沙
他绝不停止他流浪的声音
他就是伏尔加河畔的诗神
他是哪伏尔加河畔的老马
编者点评:通过诵读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节拍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读出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然后领悟诗歌的主旨能模仿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美、或厌恶、或褒扬、或谴责……的种种情感。这首作品作者把自己的审阅情感做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读来流畅达练。但缺点是:开放有了,收敛却不足。这就使得作品的余味停留在了诗语的表面。
纤夫的梦
汤胜林
这十一个伏尔加河的奴隶,船的奴隶
他们结成统一战线
卯足劲,拽住一条大船
唱着歌,嘿咗,嘿咗,嘿咗
他们想象着,这样就能让
船上的一片阳光,跟我走
就能拖动河水倒流,跟我走
他们甚至幻想着,把整个河流拉弯,变成弓
然后,把自己像箭一样,狠狠地
射向苦难的天空,这毒日头
编者点评:在诗歌里,具象的使用不但有着破题与直解寓意的作用,如能深挖透解则更有着提升寓意的简洁、直快的效果。这首作品在“奴隶”这个具象上展开了作者对于画面的联想和解读,并把这个具象做了最大的诠释与提升,所谓管中窥豹既是如此。作品整体有力,寓意鲜明。缺点是因为单一的具象,读后使人有单薄的感觉,厚度不足。
《黎明前的黑暗》
作者:丘勒
拉着沉重的“大船”
向远远的岸边上
艰难的挪动着脚步
一条条绳锁拴住
瘦如“畜生”的皮囊
他们也想过摆脱
但挣扎也没有用场
家里还有很多
饥饿的嘴
在等着充饥的口粮
心里的委屈
没有地方可以说
身上累出的痨伤
没有谁会来治疗
恶毒的落日啊
在讥讽嘲笑
心里滴流出的血啊
恐怕都可以把河水
染成鲜红的血浆
黑暗的日子就要来了
快拉!快拉!快拉!
带着脖子上的枷锁
背负的包袱压弯了腰
那绝望的眼神
像长夜里的星星
在等待着黎明的曙光
编者点评:暗示的诗有一种淳厚感,皆因字面本身所蕴含的画面、与它所掩藏的画面互相交织,往大处说的话,就是两首诗,表面上一首诗,又暗含一首诗。这首作品充分的使用了暗示寓意的手法,而且作者为了凸显寓意使用了大量的铺垫和激情的抒发,整体看来沉重有力。但读后却有着平淡之感,原因是:叙述拖沓了,且少了应有的画面感的构架。虽然作者在最后给了读者一幅向往的画面,但却被前边的众多的铺垫掩盖了起来。如能精简意象,放大寓意则暗示的力度必将加强,整体的效果一定更好。
谁在俄罗斯之河唱着号子
作者:荒原猛士
嘿哟呵!嘿哟呵
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之河上
唱着低沉的号子
是谁在伏尔加河两岸
为了一块面包呻吟
嘿哟呵!嘿哟呵
是谁把目光投向太阳
在号子声中喊:
“列宁,让十月革命快来!
一起把船拉向光明!”
编者点评:诗歌作品的立意展现是要透过诗语进行的,而诗语又是诗意承载和表达的载体,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就是要通过诗语来感受诗意,进而在诗意里感悟和理解作者的立意。反过来过来说:立意不是作者自己喊出来的,而是通过诗意让读者领悟出来的。这首作品的缺点就在这里。失败!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者:老远
不流泪水,伏尔加河就不会流淌
不流汗水,伏尔加河就不会流动
不流血水,伏尔加河就不会平静
一条天然的伏尔加河
一群“天生”的纤夫
一根天天勒进骨子里的绳索
一段比地球还要沉重的历史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啊,“贱夫”
你纵使把自己拉成了贵人
又怎能拉走贵人雇用“贱夫”的现实???
编者点评:诗歌意象的使用一定要遵循诗歌的审美原则。这首作品整体诗语凝重,立意鲜明尖锐。但由于在最后一节“贱夫”这个意象的使用完全破坏了作品的审美结构!“贱夫”这个意象由于具有特殊的情感色彩和隐射寓意:它既可以在字面理解,也可以引申出许多的诗意以外的旁解,从而扩大了它的外延和内涵,比如,作为恶毒的咒骂和攻击性的语言。这就使得作品整体的审美结局向下滑落,给人以厌恶的情感。这样一来作者在前边的诗意设置和立意都遭到了破坏。败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