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敬石堂 于 2013-7-31 16:49 编辑
第三章 征地征人
第一节 城中村
咒语
夏天的蝉鸣
蒸发着体温的回忆
而遮挡的影子
却不随人而移
蜗居何其像一个泳圈
在自导自演的角色里
感情
一步步远离
岁月
一步一叹息
沉吟
夏天的诗歌里
奢望着海洋升起
湮没支离破碎的影子
失忆着回忆
沉漠着眼神
追随着人世的困惑
把丢失的幸福
反复在音乐中扩展
一种慈悲的伤感吗?
苦笑伴着他的文言文语
寂静的禅言寺语
将一切愿望都沉入海底
他将在风里
念叨着逃离人世的咒语..
而谁又将在雨里
清醒的看清了自己.
感受出
人生的真谛..
90年代,一条国道要从这个粤北的山区经过,整个小县城开始沸腾起来,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如同国家的政策一样,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带动别外一部分人富起来,可惜人不是火车,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带着轻视目光回望着穷人时。埋怨着背后负重的拖累,总像刺一样戳到人的心里,90年代的月亮或是太阳,无端给虚拟成更光亮,而多数人在漠不关心时看到了悲伤,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还是有希望的。中国的科技和军队证明了照在中国土地上,月光还姓着炎黄子孙的中文而不是Light,一些政府高楼尽量高高挡住了负面的阴影。电视不播,收音机不放。(后来的许多负面事件都重现在网络年代),至少百姓是过着安生的日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我们都是习惯了过日子的农民!
至少对于党国来讲,守住好祖国边疆土地就是最好的结果,不至于像清朝一样,任人切割。至于法制的改进,人心的想法,完全可以晾在一边,公平不公平在于心斗的结果,最后胜者为王。相对那时而言,物质在不断进步,却也推动了精神堕落的年代到来。
当时的大锅饭变为了分田到户,也无非只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力。然后政府想收回时,同样站在农民的角度表达出了心里话:要想富,先开路。然后在90年代用19元钱一平方顺畅的征到了小县城的全部国道公路用地,同时出了一个安民的政策,每几分田可以得到一个农转非的指标,当时的农民高兴坏了,许多人从形式上一跃为城里人,后来的政策情况表明,还是农民好。又多此一举把自己变成了农民。我们就像一头牛一样,以为人家从田里牵出来后就不用下田了。后来才知道人家根本不把你当牛,只是把村民当猴耍了。
许多年后回看那些机关政府的人,一个个肥头满脸,额顶生光在舞厅和小姐DJ时。华村便开始饮恨起来,早知如此,情愿不致富。征路便征路,顺便把路二边的地也征了。华村一亩地刚好在路边也被19元征了,然后地价开始了猛涨,一直到现在的上千上万一平方。其中的每一分钱涨价,都与华村无关。农民还是只能一分一分的挣自己的钱。只是华村后来在也没有相信过太阳会像月亮一样不荼毒晒人。还好,当时没有闹出人命。中国还是有法制的,管得就是受委屈的人。至于恨,时间会一点一点去冲淡,华村在看到村长和镇长领导时,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面带笑容,也不问话。人家也只当华村是个不懂事的小孩而已。回乡下时放好日产小车,背着二手与华村家门口相遇时,嘿嘿着笑容擦身而过。华叔华婶却为此担了不必要的心,在领导面前问候更加是恭敬有礼低腰了。就怕他们心里以后难受时,寻种种政治法规来卡华村。至少那还是一个活在枪杆子出政权(拳)的年代。华婶情愿指责儿子,都不愿得罪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农民从没有进步过。除非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敢革命。最后成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但是60年后改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角色反串。以后回看历史时,多少显得会有点,无可奈何的可笑。这围城一样的城中村,在夕阳下,多少影称了一些人的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