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8-4 18:46 编辑
一首具有质感和张力的好诗
——浅析杨林的小诗《灯》
黄曙辉
《灯》
与你重逢,是在我交出灵魂之后,
将世界所有的黑,
藏在体内。
风,不能替我吹灭一切原罪,不能示人的私欲,
烧毁成灰。
你将我的忧伤倾倒在地,我成为你摇曳的影子,
成为你透明的水。
你是我双手合十生出的那缕火焰,
让我身心合一。
在闪烁之中飘忽,你是我最陈旧的地址,
当我将自己邮寄给你,什么时候,
我还能返回尘世。
杨林的诗歌,一直具有一种典型的婉曲风格,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常常是多线发展,向读者呈现多棱镜一样的光芒。这首《灯》就是这样的作品,甫一看去,似乎就是那样一首很简单的诗,可细细一想,并不如此,足以让读者思索再三,不断细品,直到品透之后,方才会击掌叫绝,原来,诗歌可以这样去写!
《灯》有三条线:第一条是明线,写灯的光明与黑暗;第二条线写与人的交往、情感;第三条线写灵魂赋予理想的生命过程。
现在不妨稍作分析。这首诗一共十二行,以句号为划分单元,是五句。第一句,一开始就直入主题,点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很显然,“灯”这个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物,灯象征光明,而且是黑暗里才会有的光明,诗人与“灯”
重逢,那毫无疑问是黑夜里,“黑夜”这样的环境,适合抒情,这可以从诗人的诗句里可以看出,他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交出灵魂”的,交出了灵魂,那么,就意味着已经完成了某种倾诉,完成了某种思想和情感的宣泄,这个时候,抒情主人公在主观上已经试图收起“所有的黑”,将它们“藏在体内”。这个时候,表面上看,黑暗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光明。可是,正是这样的一句诗,给后面的情感抒发埋下了伏笔。“黑”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诗人将它们藏起来了而已。第二句,诗人因此在经受灵魂的纠结与搏击。“风”是外力,可是外力无法作用于内心和灵魂,那么,诗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内功去救赎自己,完成精神的涅槃。第三句,正写灯光,这是诗人在黑夜里面对灯光的时候,与灯光合二为一,灯用灯光将我的影子映出,我的影子这个时候是黑的,也只有黑的影子才可能显示灯光的存在与力量。当诗人望着自己“黑暗的”影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那些藏在体内的“黑”这个时候溢出,同事也溢出了自己的灵魂之“黑”呢?这是不是也成为了诗人“忧伤”的诱因?可是,这些影子的存在,既是诗人的忧伤,更是一种透明的忧伤,当诗人如此问询自己的时候,诗人已经完成了一种灵魂的解脱与救赎。这个时候,诗人已经放下了一切,惊叹自己的精神上升,就像光明在一瞬间照耀灵魂,让灵魂通体透明。于是,诗人写出了第四句这样的诗句:“你是我双手合十生出的那缕火焰,/让我身心合一。”至此,诗人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自己和读者,“灯”就是我,我就是“灯”,生出了光明。然后,事实上,诗人的抒情并未结束,第五句,我作为“光明”,作为“灯”的衍生体,依旧“在闪烁之中飘忽”,那么,是什么东西让“我”“飘忽”呢,显然,还是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在影响甚至制约着“我”,因为,诗人生活在现实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可能影响到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这个时候,“灯”复又成为诗人理想的载体和情感寄托物,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盏灯,诗人灵魂里面的那盏灯,并没有因为外在的影响而消失,相反,愈加显现出其重要性,成为诗人在尘世的“黑”中永远照亮前程与灵魂不可或缺的精神依存。
《灯》一诗,体现了诗人十分强大的驾驭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收尾两句,诗人在灵魂畅游于理想的境地,而又担忧无法返回现实的困境里,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结尾将全诗锁紧,不露痕迹。这样,如同细细密密织就的一幅缎锦,色彩神秘,质感凸出,意蕴丰盈,张力十足,让人爱不释手。
201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