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一片云 于 2013-8-22 14:41 编辑
; E# K5 w7 a8 b* g; c6 o% b' f0 {7 W$ M
点评谈不上,说是云的读后感比较贴切。如有说得不当之处,敬请诗友们见谅!
& k% x" a$ ^! b9 ^9 t" G' S
6 [' q2 [( U# M9 A% v* N( t q6 e2 T* i001#:刘海是鬼《印度苦行僧》(外二首) 三首中,个人觉得第一首较好些。但三首中有一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分节显得混乱,可能是作者刻意追求段落的整齐吧。 002#:秦人晓军:《苦修》
, y3 D) O7 t7 R& R$ O蛮喜欢的一首诗!从印度苦行僧写到人世中的一切苦修,过渡转换自然,以反问作结,很好地表达出写作的主旨。唯觉“枯草与乱发就是你前进的内容”一句不太好理解。 003#:蠖蛇之度《渡一世的空 》 “苦苦的渡/渡一世的空”-----极好地呼应了诗名,也是个人认为最亮眼的地方!
}* w" F2 ~ y* T/ B9 Y# D 004#:秀秀《新文盲》 很俏皮的文字,不过文中所述似乎也算不上新文盲吧? “你看见没/星星/钉在他/眼睛/里/了”----这几句突然的转换,更显得可爱有加!但硬性分行的方式,个人不是很赞同。 005#:一叶之秋《一座山》
) ^& j' ~( @) P8 j- M4 _" v4 E把图中的苦行僧看成一座山,这一点很新颖!我猜想作者至所以以“一座山”为名,并以文字向我们描述了这座山的形态,其实内心里可能是想表达人要坚守“信仰”这座山吧?因为未曾看到作者的创作小记,所以我的解读与猜想可能有失偏颇,敬请见谅! ---------- 006#:晴天《请告诉我》: c- Y: d! i) d$ _3 I7 _
作者另辟蹊径,起笔和文中大半部分好象都与图毫无联系,但就在我觉得此文与图毫无关联时,看到了“苦行者”一句,让我茅塞顿开,这怎么是毫无关联呢?我们一生到底在寻找什么?两个“如果是”,暗指现实之垢。个人觉得,可能作者想问的太多,或者写得太过仓促,整体上显得不够集中,如果前后能从某一个点集中发散开来写,一定会更好。 007#:刘元明《网》 这是怎样的一张网呢?看到诗名的那一刻,我便急切地想一看究竟。前半部分的描述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我甚至在内心里有了些许认同感。但从中部开始,直到后面的部分,越来越觉得难以理解,“负重的网加速负重/拉起 抖动 晾晒 撒下/在循环中探索/鱼群的方向”仿佛又转换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网,而末四句又成了虚写。虽说虚实相接,也并无不可,但抱歉的是,因为能力有限,云真的有如坠入云雾一般。但若适当地进行分节,理解的难度似乎就小了一些。 008#:荒原猛士《苦行僧与诗人》
3 H Z1 S% `5 A k9 J! L! v 简单易懂的文字,个人表示:喜欢!唯觉末句有些小问题。 009#:阿紫组诗《读你》
1 ^6 c+ r0 M1 x1 |' V1 Y! D# a我常常会羡慕阿紫的文思如潮,但基于同图活动的规则,真的是超限了。 如果单独成诗,我最喜欢的是02!而在这一首中,尤其是前四句更为喜欢! 010#:汤斌昌《我们是苦行僧》2 O4 E2 g% N5 M0 [4 L. \& {! B
这首巧妙地将现实与图片相结合,是令我眼前一亮的地方!欣赏! 试着小改一下中间部分: ! r$ s% S1 w9 ]( ?: j& t# d
我选择七月邻国的伏天 选择喜马拉雅山下扬子江中游 选择郴州临武郊外的山野" _* F( n b0 z! d( ~# G6 [
罚自己为瓜地里分支的藤蔓 劳筋骨,饿肌肤 忍受日晒雨淋 忍受虫咬药喷 一手手泥巴,一个个脚印 …… $ S* Z- o- X2 G
-------------------- 011#:流年鱼《印度苦行僧》
% _* K9 L+ l! ^& T9 U% s0 T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印度苦行僧的了解应该说是不少的。想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吧!仅论此,就已值得云学习了!“你灵魂的峰顶,坐满自由和信仰”----是云最喜欢的句子! 012#:张运江《头顶一片天》' f8 [- H$ v$ _, x' G: E" J9 @
读完这首诗,让我感觉到很是凄凉。想想看:同样头顶一片天,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从诗文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与世界告别的那一时刻。 “凌别”应是“临别”吧? 013#:书剑飘零《火界》
9 }4 I. C h) a# f, U* `. d4 S很喜欢第二节!尤其是“神的家族——/它只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悲不喜。”亦问亦答中向读者阐述出——怎样的地方才是天国?怎样的境界才堪称为神? 014#:布林涤生《苦行僧》
@# Z* O* I/ ~. P# I; ]' D5 V这样的诗文读起来令人长知识,欣赏! 015#:胡有琪《苦行僧》
9 f- ~, S/ X7 M- q3 C充满了感悟的文字,忍不住地一读再读! ----------- 016#:亚拉索《偶遇修道者》
- A6 O+ H1 @1 |4 E流畅自如的文字,喜欢! 建议不妨把末句改成“擦得一片湛蓝”。感觉这样读起来的感觉更好些。 017#:无 019#:暮秋血《印度苦行僧》1 S `+ y; X. N6 f7 ^8 ~4 K7 z0 ^6 {
相对而言,比较喜欢第二节!首节起始几句不能很好地理解,抱歉! 020#:浮光《苦行僧》
1 w# P Z* ~/ s$ ]9 M浮光的诗总是让我觉得写得很成熟,值得云学习的地方很多! ------------------------- 021#:富林子《印度苦行僧印象》2 D2 \* t0 R" O8 o
喜欢起始的几句,文既贴图又流畅,但整体上的流畅性似乎不是很好。 022#:夜1969《苦行》
: w# ?3 s I6 h' Q: w$ } Y4 q: Z前两节都比较喜欢,尤其欣赏“岁月榨干了你人生中/多余的水分,和发丝中的夜色/凝聚成你幽邃的瞳孔”! 023#:夜风《苦难的禅意》
, y( C! X* V" B% T& `7 z这首诗所表达出的积极向上,在牢骚越来越多的现实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值得学习! 024#:夏卿《苦行僧》4 g5 |( S3 @$ _( o( x/ z
就诗的风格和遣字用词而言,这首诗是自己比较喜欢的类型 。况且这首诗中很大一部分的文字仿佛就是在说我看到该图想说的话,巧的是对那目光,我与作者也同样用到了“震撼”一词。 但结尾两句“为了让世界少一份苦难/多一点光明”个人却不能认同。 025#: 无 -----------
) q- L/ ^3 m! c/ a9 G4 @1 F026#:冯计生《苦行僧》 作者以自己的文字回答了----为什么想到你,就感到/生命的体验不是苦/而是超脱的快乐。想来这也是印度苦行僧的最终目标吧。 027#:张智文《随想》) O+ [1 [. _+ y `6 G$ s" }, y- h
简而辣!欣赏! 028#:徐倩《信仰》/ y" u; {, s4 z: d$ i5 {# G7 I( Q
一个新时代里的苦行僧从文字中走来……这首切入得很巧妙!后半部分“当黎明来临……”对图面的诗意表达较好!佳句:“系住双眼在与神灵对话”! 要说不足,一是最好换一个诗名,一方面避免了诗名的平常化,另一方面要照顾到与诗文更相适。二是前半部分再进行一些修改,尽量显得更畅些。 029#:沙非《苦行僧诗人》$ a" t. F; M+ C0 L) X" @
“何谓断念?”“断念是指断绝念头;绝望。”由此,我就特别想问——在这里为何用“断念”呢? 030#:筷子《信仰》
2 o# m/ v+ `, q* @0 P% {或许是自己对汪国真的诗比较喜欢的缘故吧,所以每一次看到或读到类似的诗文,总会刻意地多读几遍。简短、易懂、流畅有加!唯觉末句能否直接以“亮”字作结呢?读了三遍,总觉得以“度”字作结削弱了前半部分的那种节奏。 ----------------------------
) w9 l3 R# @) t" ]' E0 o% w031#:亚拉索《苦行僧的眼睛》
$ x! O- g( P( F+ K其实蛮喜欢这首诗的,短短几句,就将眼睛的特点呈现出来了。要说建议,还真有点。可否将“佛的深海”不明确地写出来呢?因为看到后面的“莲花”,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佛”啦。(另外,请亚拉索诗友下次参加群组同图活动时,尽量按规则把自己写的诗发到一个主题帖里)。 032#:绝不收兵《不如我来》
' ], j7 M/ Q3 q% ?最喜欢这首末节的“我来/如我不来/如来/不如我来”,瞧,多么辩证! 033 #:一刀《苦行僧》7 K4 x4 g4 G& g" U D5 a! J; _
“当我们的魂魄/失去肉体/苦海里,一切皆幻象”----何其锋芒! 034#:掬一弯水月《印度苦行僧》, U/ b+ [' C! G- c
偏喜第二节!试试看在“背”前加上“而你”,“磨”换个字? 035#:依稀十月 《灵魂出口》
3 E# g; V' T# H/ ]0 X- e初读时觉得这首写得不错,于是再读,发现“尘俗障烟”一句有点儿小不畅,再细读,发现二三两节处的“烟”处理得不是很恰当。 ---------------- 036#:覃可《苦行僧》5 L! [5 L, E+ [. u5 h
前三节写得很诗意,对内心的感悟表达得也很好,唯独末节的处理,云觉得把前面的光芒削弱了。 037#:幽幽马《神的稻草人》
+ l8 ~4 D: W" w7 N7 L$ q N$ j这首有其特别之处,只看诗名就够新颖了! 越是飘荡于是精炼----此句不畅。另:似乎“战锤”一句不太好理解。 038# :否定之否定《 在黑的深处 》
) a% b2 c2 c' g! m整首诗从结构与节奏感方面来看都比较好! “刻意捏出的鼻子/走失了目光的方向”,此句不太好理解。 039#:北岸《贞节牌坊》外一首) p) ?" J8 x9 N$ m5 w
两首中,个人偏喜《贞节牌坊》:隐约觉得作者是想通过他的文字让读者看到和想到比苦行僧更深的东西。但似乎在“说此及彼”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到位。个人以为,短诗如果想与现实社会直接挂钩,不妨说得更直接了当些,哪怕够辣! “作为诗人/我总想/到人和事/背面看看”---其实这不仅仅是诗人的想法吧? 040#:心之路梦之海《悟》
% L" ^& u0 `5 y, l0 x“满头白发 能闪出多少智慧光芒/岁月温柔的刀刻 满脸风霜/一身尘埃 应衬出明净的慈目/悟/悟出一片清明 一片晴空”流畅自如,贴图,悟得好!“温柔的刀刻”可否斟酌? 041#:小苏蕙儿《匍匐》& Z& A0 A6 l0 U- I+ ^0 F
带有抒情的笔调是这首诗的亮处!偏喜第二节! (20130802-0807) - t2 k" B7 i/ D' g5 Y: F
* Z W$ j- Q8 Z# e( s8 s
$ y$ J! a2 e" G
比较而言,偏喜以下12首: 002#、008#、010#、014#、015#、 016#、018#、020#、027#、030#、 031#、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