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一个思想的击鼓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6 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文成 于 2013-9-7 11:32 编辑

做一个思想的击鼓人

——保定老乐诗歌印象

  
  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问题,当下这个时代是否需要诗人?诗人的存在有何意义?诗人们每天生产那么多诗歌,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滥情的时代,在这个理想沦落的时代,诗人是一个极为尴尬的角色。在世人眼中,诗人沦为疯子和神经病的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能否得到他人的尊敬,往往取决于自身的言行举止。诗人的名声和角色定位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个不堪的地步,很大程度与一些所谓诗人的低俗写作,庸俗写作,甚至下流、色情写作,以及不检点的言行密切相关。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诗人们就得首先尊重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严肃写作,创作出有品位、有思想、能够传递正能量的诗歌。
  最近读了保定老乐的一组自选诗,我不由得对其肃然起敬。应该说,老乐先生有着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他创作的许多诗歌用语简捷,精到传神,不事铺呈,往往寥寥数行就将眼前之物刻画得形神毕现,并蕴含着深邃的哲思,独到的见解。老乐善于通过对物象的描摹,揭示其现象之下的本质、真相,读来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巧借物象,寄寓对历史人生的反思。诗人首先应该是个思想者。诗歌因为思想而厚重,因为思想而提升了品位。同时,诗人还应该是历史的反思者。人们通过历史反思而警醒现世,通过反思历史,避免历史重蹈覆辙。诗人凭籍意象(物象)反思历史,从而增加诗歌的历史感,使命感。保定老乐就常常通过对历史文物(遗物)等的吟咏,将某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警醒人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从中感悟到某种哲思,得到某些启示。在诗人老乐眼中,似乎天下万物无不蕴藏着无穷的哲思。比如《鸣冤鼓》:
  
  反正都封了口
  衙门前,任你长跪不起
  
  而那些被剥掉皮的牛
  蒙在了鼓里
  靠击打,才鸣出几声
  冤屈
  
  鸣冤鼓乃古代衙们前的设施,又叫喊冤鼓。据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后整吏治: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开封府门前竖起登堂鼓,后世的“击鼓鸣冤”就是才这里的来的。后来各级地方衙门口,都设置有一喊冤鼓,供老百姓鸣冤报官之用。
  但纵观历史,像包公那样刚正不阿的清官又有多少?在几千年的官本位至上封建专制时代,平民百姓不过是统治者奴役的对象,位卑命贱,常常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黎民百姓世世代代被剥削者盘剥、压榨、草菅人命,却如被剥掉皮的牛,总是被“蒙在”鼓里,他们的冤屈,有多少能够得到昭雪?“反正都封了口/衙门前,任你长跪不起”导致百姓有冤无处申,有冤不能申,以至于最后大家都“麻木”了,沉默了,要“靠击打,才鸣出几声/冤屈”。
  人民是不是真正的麻木了,默认了呢?当然不是。千百年来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早已证明,无视人民、奴役人民、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最终被人民掀翻在地,踩在脚下。
  《鸣冤鼓》无疑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他是诗人老乐沉思的结晶,他犀利的目光透过一面历史遗物——鸣冤鼓,反思历史,揭示真相,警醒世人。
  老乐还善于直接将人物化,或异化的方式,传达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读老乐的诗,我感觉他的眼光总是向下的,始终关注着那些卑微、弱势的事物,并成为他的诗歌的主角。或托物抒怀,或借物言志,或寄寓悲悯情怀,有时诗人干脆摇身一变,成了被物化,或被异化的对象。在《一只拒绝上山的羊》中,诗人自己就变成了一只有思想、有个性,却又心怀畏惧的羊。诗的首节描述羊(我)的心理活动,为羊拒绝上山张本,埋下伏笔。次节交代羊的父辈在山上的种种不幸遭遇。山,则是邪恶发源地的象征,山上有蜇人的野蜂、阴险的毒蛇。父辈所遭受的种种戕害,在羊(我)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留下了浓重的心里阴影。
  尤为值得咀嚼回味的是最后一节。“再长的鞭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羊赶到山上”。这是一句格言式的警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的真理,让人不由得掩卷沉思,反复品味。这是诗人洞察幽微,深入思考的结果。这个佳句就像一盏聚光灯,使得全诗熠熠生辉,耀人眼目,让人经久不忘。读者从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某种坚守和遗世独立鲜明个性。
  在《蚁之殇》一诗中,世人从化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成语着笔,以“我”为混入蚁群的“卧底”者的身份,替蚂蚁抱不平,谴责了那些推诿塞责,嫁祸于人的恶劣行径。有此“劣迹”的人读了,恐怕会脸红心跳,自惭形秽。
  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也别具匠心。蚂蚁卑贱,微不足道,永远处于被动,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地位,因此也常常成为替罪羊最佳选择,被嫁祸,被伤害。诗人在为蚂蚁哀叹、抱不平的同时,也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了间接的揭露和批判。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残棋》。人生如棋局。有的人高度重视属于自己的棋局,认真思考,精心布局,悉心走好每一步棋;有的人三心二意,草率从事,匆匆忙忙就走完了一盘棋;也有的人过于计较得失,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完一盘棋,撂下一盘残棋;还有的人偏偏只对残棋感兴趣,全身心投入,以至于“来时的路,已笼罩于/一场空无里,无法泅渡/任怀念在皱褶里苍老/一别,就是终生”,令人唏嘘不已。
  老乐还善于将思想和批判的锋芒藏在诗意的棉里。曾经有朋友问我,怎么尽写一些严肃和沉重的诗歌,为何不写一些快乐的作品。我笑答,快乐的,甜蜜的诗歌我以前也写过不少,但就像糖吃多了也会腻,会伤牙,会得糖尿病一样,快乐、甜蜜的诗歌写多了,就会觉得无趣,所谓快乐和甜蜜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人生在世,终归是矛盾、烦恼、苦痛、沉重多于快乐和甜蜜。尤其在我们这个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更是错综复杂,层出不穷。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有了矛盾和问题,须得有人发现、揭露和批判,引起社会的注意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切实解决,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如果人人都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回避矛盾和问题,大家都只顾盲目地唱赞歌、唱颂歌,那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可能倒是真的危险了。
  相比于那些躲在象牙塔之中沉醉于风花雪月的作家、诗人,我更由衷地敬重那些敢于直面现实,具有批判锋芒的作家、诗人。比如保定老乐。
  老乐先生诗作充满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忧患意识,以及对不良世相的揭露和批判。但他的揭露和批判不是赤裸裸的,锋芒毕露的揭露和批判,让人难以接受,而是比较“艺术”和诗性的,让人在诗歌艺术的享受中,甘心情愿接受他的观点和“批判”。比如《镜子让阳光改变方向》。该诗立意高远,旨趣深邃,情思悠长,发人深省。批判的锋芒犹如绵里藏针,诗人巧妙地以艺术的手法将自己的观点深藏于诗行之中,让你看不到针在哪里,但如若你触碰到隐藏着的“针尖”,分明又会感觉到隐隐的疼痛。
  通读全诗,可以领悟到该诗的关键词是“公允”二字,主旨是揭示“公允”被种种“障碍物”所遮蔽。但这对于这一观念,诗人并非竹筒倒豆子,也非毫无遮拦直言道出,而是“设置层层障碍”,如同层层剥笋,一波三折之后,方卒章显志,曲径通幽,机趣、理趣水乳交融,给人阅读的愉悦感,并从中获得某种警示。
  《让阳光改变方向》分为三节,首节如凤头,次节似猪肚,尾节如豹尾,结构谨严,浑然一体。且看首段:
  
  我常常把阳光想象成佛
  在无法企及的高处,默诵
  普度众生
  
  万物生长靠太阳。有了阳光,人间才有光明和温暖,有了阳光,万物才会茁壮成长。在诗人想象中,阳光是佛,是在“在无法企及的高处”普度众生的佛。诗人的高明在于,刚入题就把读者的心思一下子拉向高远,可谓深思万里,陷入无限的想象之中,仰慕着臆想中的佛。而事实如何呢?且看第二节:
  
  而立竿见影
  一堵墙、一幢楼、一座山的背后
  层层叠叠的苔藓,顽强地
  抗拒着荒凉与空寂
  公允,成了被蒙蔽的错觉
  
  诗中的“一堵墙、一幢楼、一座山”象征着某些障碍物,隐喻某种隔阂。在这些墙、楼、山的背后,是“顽强地/抗拒着荒凉与空寂”的青苔。青苔,是被蒙蔽的错觉。青苔是时间和荒芜的象征。只有当事物被长久的闲置,遗弃,或被遮蔽,残忍的青苔才会光顾。由此,该诗的端倪和意指渐渐显露出来。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公允被遮蔽,正义丧失,道德沦丧,那么,其生活将犹如青苔下的荒凉与空寂,是多么可怕!
  诗人对此充满了忧患意识,却无能为力。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只会写诗的诗人,“无力推翻一座山/无力拆除一幢楼、一堵墙”。尽管如此,诗人没有悲观,没有颓丧,而是突发奇想,另辟蹊径,将自己“涂黑,玻璃般透明的内心/成为一面镜子/让阳光改变方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猛然收束住思绪的快马,但读者的思绪由于惯性使然,依然在往前奔。由此诗人的良苦用心终于和盘托出,他试图用镜子让阳光改变方向,去照亮那些被墙、楼、山遮蔽的,爬满青苔的荒凉与空寂之所在,让公允重新照章于天下,让人们的内心重新洒满温暖的阳光。
  诗中的主人翁“我”如忧国忧民的同正义的化身,但他隐忍、睿智、执着,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现状,让人肃然起敬!
  社会是每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包括每一个男诗人,每一个女诗人。自古以来,诗人就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如屈原、如杜甫、如秋瑾。他们如同诗歌的铮铮铁骨,撑起了诗歌和人格一方高远的天空。尽管我们成不了屈原,成不了杜甫,也成不了秋瑾,但像老乐先生这样,在风花雪月之余,也敢于和善于将诗人的道义和担当彰显于优美的诗行之中,将批判的笔锋直指现实,披露那些或隐或显的社会不良现象,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相信不少诗人是可以做到的。由是,也不枉做一回诗人。
  诗人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将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信手拈来,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意,以极俭省的字句,蕴含了不尽之意。如《两个影子》,该诗构思精巧,想象超迈,思维出奇等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诗人巧妙地通过两个影子在白天的各种状态暗喻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颇具新意。值得称道的是第二节,对“我”在黑夜来临时内心的惶恐、慌乱的心理活动揭示得惟妙惟肖,将某类人的存在状态揭示得淋漓尽致。该诗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隐藏于平静的诗性叙述之中,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搁笔26年,重拾诗笔的老乐坦承,自己愿意做一个“击鼓人”,愿意通过诗歌这个鼓槌,击响心灵之鼓,发出思想之声。老乐如是说,也如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诗歌创作理念。老乐的鼓点沉稳、明晰、通透,锤锤击打在读者的心坎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保定老乐的不少诗歌里,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个善于思考,特立独行的硬汉形象。他的诗没有繁复的意象,明朗通透,诗风简劲,气韵充沛,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准,如一杯杯烈酒,看似白水,实则老辣醉人。但老乐也不乏柔情,甚至多情的一面。
  老相册,装满了人生过往的许多珍贵的记忆。翻开老相册,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悲欢岁月。而在《老相册》中,不是诗人翻阅老相册,勾起往事的回忆,而是另有其人,在深夜偷偷潜入“我”的书房来翻阅老相册。且此人每次来,“那一摞一摞的情节/都重新鲜活起来”。虽然“我”未点明“你”是谁,与“我”是何关系,但相信读者早已明白了八九分。“你”经常来翻阅老相册,而我却脆弱不堪,不敢轻易翻阅,因为“那摞了很高的记忆/不小心触碰一下/整个夜晚就会纷纷坍塌/再也放不回原位”原来是往日的情节太多,多得“我”不敢去触碰。
  
  此时,我心胸如此狭窄
  狭窄到只要一伸手,就能
  触摸到辽阔的大海
  
  结尾处轻轻宕开笔触,直言自己心胸狭窄,“狭窄到只要一伸手,就能/触摸到辽阔的大海”。结尾这几句可谓神来之笔,巧妙的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引向更为空阔的大海,一窄,一宽的强烈对比,进一步拓展了意境,强化了诗意可谓一二鸟,别出心裁,意蕴悠悠。
  此外,《阳台致菊》、《再读<枫桥夜泊>》也是柔情款款,情感丰富之作,值得一读。
  老乐的诗大多为不超过20行,但言短意深,视角独特、言意入理。仿佛每个字都有灵魂,有思想,生动而鲜活,在给读者以阅读愉悦感的同时,引领读者反观世界、思索人生。老乐下笔谨慎,诗作写得不多,但偶有新作,都是让人为之眼亮的佳作。尽管起笔二十余载,但宝刀不老。相信往后的日子,老乐会紧握诗歌这个鼓槌,坚定的擂响思想的鼓声,不止不息,鼓韵悠然。
  诗人及其诗或许不能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但诗人没有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救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有益的人,从而或多或少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相对阴性的、间接的,给人的印象不太明显罢了。保定老乐或许给了我们某些启示。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yxw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6 19:23 | 只看该作者
不需要诗人的时代是政府的悲哀,虽然诗人不可能绝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6 23:38 | 只看该作者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诗人们就得首先尊重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严肃写作,创作出有品位、有思想、能够传递正能量的诗歌。

诗人自身要无限的接近生活。诗人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人民的贴心伙伴。这个唐朝已经做到了。历史自宋以后翻了个圈。诗人将自己独立出来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走狗!如今应该回归人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6 23:39 | 只看该作者
目前的问题是不在于你写的多好!而在于你为谁写!写什么!争论别的都是扯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7 10:48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推荐悦读{: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7 10:51 | 只看该作者
巧借物象,寄寓对历史人生的反思。诗人首先应该是个思想者。

老乐还善于直接将人物化,或异化的方式,传达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老乐还善于将思想和批判的锋芒藏在诗意的棉里。


搁笔26年,重拾诗笔的老乐坦承,自己愿意做一个“击鼓人”,愿意通过诗歌这个鼓槌,击响心灵之鼓,发出思想之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7 10:52 | 只看该作者
我常常把阳光想象成佛
  在无法企及的高处,默诵
  普度众生
{:soso_e163:}{:soso_e1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1:28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9-6 19:23
不需要诗人的时代是政府的悲哀,虽然诗人不可能绝迹。

排斥诗人,更是时代的悲哀。虽然诗人无力改变什么!
谢谢无为老师先来关注,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1:29 | 只看该作者
一休 发表于 2013-9-6 23:38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诗人们就得首先尊重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严肃写作,创作出有品位、有思 ...

诗人自身要无限的接近生活。
赞同。问候一休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1:30 | 只看该作者
一休 发表于 2013-9-6 23:39
目前的问题是不在于你写的多好!而在于你为谁写!写什么!争论别的都是扯的事情。

为谁写固然重要,但只有写得好,才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07: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