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说话
——诗日历百期谈
韩庆成
从楼中出来,发动汽车,屏幕上的数字显示为0:41,这意味着2014年1月12日已经到来,也意味着《诗日历》走到了100期。
这样一个凌晨时分,一环路上仍车来车往,不时有灯光从对面照射过来,也不时有灯光从后面迫近。我不知道城市的道路是应该称为街道,还是马路,这两个名词我都不喜欢。我不喜欢它上面日夜不停的车流,不喜欢长不出庄稼的水泥和沥青,不喜欢代表刻板秩序的红绿灯,不喜欢有着焦糊味的尾气。自1986年进入城市,除了最初的几年,我在感情上始终游离于城市之外,这是我把第一部诗集命名为《城市和乡村的边缘》的原因。这种乡村情结一直萦绕我,但我与乡村的距离却一直在增加。就像我们年年调控房价,房价却一年一年在长。
如果说城市道路和高楼昭示的是物质的虚华,那么,乡村土路的杂草和野花,便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守候。
《诗日历》只属于后者。终有一天,它将远离城市,以山川为邻,与稻菽为伍。
就一份诗刊的出版时长而言,100期,双月刊需要16.6年,月刊需要8.3年,半月刊需要4.1年,旬刊需要2.7年。《诗日历》用了100天。
这在纸媒时代是无法想象的。这是网络带来的奇迹。当今天仍然有人无视乃至贬低中国网络诗歌的时候,网络新媒体用数据、以及建立在不容置疑的数据之上的同样不容置疑的优秀诗歌文本,在为他们的无知扫盲。
100天,对人类而言,还是个新生的婴儿。对一条齿鲤来说,却长过它的一生。因此,《诗日历》出品团队以朝夕必争的心态,来完成每天的工作,既时刻保持警醒,也绝不妄自菲薄。
100天,《诗日历》【读诗】发布了大约500首原创诗歌,原创的概念是,这些诗歌基本来自中国诗歌流派网会员的最新创作,以及作者向《诗日历》网页投稿区的直接投稿。【读诗】今后仍将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不知名的作者,力求在网络的原野上有所发现。
100天,《诗日历》【评诗】评荐了101首诗歌,参加点评的诗人和批评家接近300人次,他们全部来自中国诗歌流派网。
100天,《诗日历》【问诗/谈诗】遴选了近100位诗人、批评家或学者的诗歌话题,摘要发布,普及诗歌知识,回答诗歌问题。
100天,《诗日历》【首页】发布了100篇消息和专稿,诗坛动态和诗歌要文并重,着力打造诗歌第一现场。
100天,《诗日历》在未做认证推广的状态下,拥有了近3000位订阅用户,超过了一年用户达到5000位的预期,也超过了大部分纸质诗刊的订阅数量。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阅读的前景。这是激发《诗日历》坚持办下去、办得更好的至强动力。
编完第100期的最后一篇文字,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数字显示为7:05,我已经完全习惯了孤独伴随《诗日历》的每一个有眠或无眠之夜。在我的本命年,因为一个对我来说有着某种纪念意义的创刊日,《诗日历》已注定成为一个宿命,一个涵括我少年时的美好理想、青年时的人生追求、此时的坚定信仰的象征,一个残缺的爱情的寄托。或者说,意味着一切。
此刻,不用拉开窗帘,我已听到鸟鸣,看到一个从深冬醒来的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