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诗 歌 的 本 质
重阳JM
《沿海诗报》2008年4月份,总第25-26期《三代诗人探讨新诗现状》载北京消息:一场面对中国诗歌现状和发展的学术论坛——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昨日在北大开幕并移师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在北大举行的开幕式上,余光中回望了新诗起源的历史……还朗诵了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写的诗。专家普遍表示他的诗凝聚了诗歌“简约、精致”的本质。(诗歌“简约、精致”的本质。)
会上,针对当代中国诗歌被边缘化的说法,诗人屠岸认为这只是事实的一个面。“创新无可厚非,但创新不能脱离了诗歌崇高、美的本质。否则就不是诗了。”……(诗歌崇高、美的本质)
到会专家……有不少人提出了现在诗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语言的口语化导致了诗歌简练本质的丧失。(诗歌简练的本质)、
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表示,口语化继承了五四传统,但没有克制的话,就和诗歌精简的本质相矛盾了。(诗歌精简的本质)
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一痕先生主编的《当代抒情短诗千首》之所以强调抒情,那是决定于“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从以上文摘中可以看到的诗歌的“本质”是“简约、精致”、“ 崇高、美”、“简练”、“精简”、“抒情”。那么,这些究竟是不是诗的“本质”呢?在此,我们不妨简单探讨一下何谓“诗的本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诗”: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固有”:本来有的;不是外来的。“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特点”:人和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好了,我不敢“班门弄斧”,也不必在专家和大师们面前查词典。但是,为了说明问题,我又不得不厚着脸皮说下去。
在查词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知道“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换言之,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这就说明了诗的本质是“节奏和韵律”。因为,节奏和韵律是诗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属性。这个属性是诗区别于其它文体所固有的,就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外来的。是诗的特点,是诗特别的,独有的,特有的。就此应该说:这就是“诗的本质”!
试想,“简约、精致、 崇高、美、简练、精简、抒情”是诗歌固有的独有的特有的吗?非也,别的文体也有嘛!而“节奏和韵律”是别的文体都有的吗?非也,是任何别的文体所没有的。所以说,“节奏和韵律”才是中华民族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所固有的,本来就有的,不是外来的,特别的,独有的,真正的本质!
既然诗的本质是“节奏和韵律”,那么,“简约、精致”呀,“ 崇高、美”呀,“简练”、“精简”、“抒情”呀,这些诗的“功能”怎么都被说成是诗的本质了呢?这无疑是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呀,大师呀的有意歪曲。他们甘愿充当无韵诗的吹鼓手。在《三代诗人探讨新诗现状》中,无一“探讨”诗的节奏和韵律,在“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上,无一“研讨”诗的节奏和韵律。他们将中华民族诗歌“固有的”,“本来有的,不是外来的”“特别的”“独有的”诗本质置之度外,却大喊大叫诗的什么什么“本质”。那么,他们所叫喊的“诗”究竟是什么诗呢?当然是中国“新诗”啦!因为“明年是中国新诗诞生90周年”嘛!那么,何谓中国“新诗”呢?
所谓中国“新诗”,即指九十年前以胡适为代表的“洋书生”们,模仿“洋诗”的“译诗”的样子所写的自由诗。尽管如此,其实新诗的起始阶段还是有韵有节奏的,句式也并不杂乱,还具有诗的本质,可谓是真正的中国新诗。但刘半农的“无韵诗”的产生,一生下来就没有诗的本质,它根本就不是诗!却冠以“新诗”之名,实际上是对“新诗”这个称谓的盗用。从此,“新诗”就被泼了一头污水,屈辱地被“无韵诗”这个“生命力很顽强的”随附物缠绕着,艰难地走过了九十年。现在人们所说的“新诗”,其实多指新诗的随附物“无韵诗”。而真正的新诗却少被人们关注,那就是“新韵诗”(含新韵古体诗,新韵民歌,新韵歌词,新韵自由诗)。新韵诗才是真正的中国新诗。而真正的中国新诗的产生与发展岂止九十年!因此,所谓的“中国新诗诞生90周年”,其实与真正的“中国新诗”无关。
2008年5月
首发2008年8月《艺苑》总205期。
新韵新体诗是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
重阳JM
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看诗歌。世事万物是变化的,世事万物又是永恒的,物质不灭。世上没有不变的事物,万事万物都在发展中,都在变化中,都在进化中。但变与不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变是对不变而言,不变是对变而言。所以,说变时,其中必有不变之因素在;说不变时,其中必有变之因素在。变是进化,不变是永恒。诗歌也一样。诗歌是与人类语言俱生共存的,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共同发展变化至今的。因此,诗歌也有不变之因素在,那就是诗歌的永恒。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结集,是汉语文字诞生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先祖们在千万年里由口头到文字的流传中积淀下来的记录。也是中国原始诗歌发展进化的一个结果,是中国诗歌发展进化中流传至今的第一个由文字记录汇集的里程碑。在其后的发展进化中又有楚辞,汉赋,乐府,诗,词,曲等各个时期的里程碑,记录了中国诗歌进化中各个时期的不同面貌和特征。纵观中国诗歌进化的万年史,可以发现它有一根恒定的本质特征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节奏和韵律,那就是中国诗歌不变的永恒的本质所在。这就是中国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就不会是中国诗歌。也就是说,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必定离不开这个根本。直言之,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必定是有韵之诗,新韵之诗。
诗歌进化的基础是什么呢?有内部的基础和外部的基础。也就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构成诗歌进化的基础。内因是诗歌自身形态的演变,外因是社会的需求和选择,这就是诗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诗歌的进化,主要是指诗歌形体的变化。中国诗史上已有的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词,曲等就是诗歌不同时期进化的不同结果。就是诗歌内因和外因的矛盾统一的斗争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表现。它既有永恒的本质特征的遗传或继承,又有外部因素造成的形体变态。
诗歌也是呈三极进化式的,这是自身的而不是外加的,更不是移植的。正如格律诗是固化守旧的一极,无韵自由诗是自由无度的另一极,新韵新体诗则是两极相互斗争或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生极。这就是新韵诗歌的突现,这就是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所以,新韵新体诗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而无韵自由诗没有中国诗歌永恒的传承基础,没有中国诗歌独特的本质特征,所以它不是诗,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更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未来。
由此可见:“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这个论断是附合进化论原理的,是科学的。
2009.02.15
首发2009年3月《艺苑》总2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