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龙刚 于 2014-4-4 08:33 编辑
早上,上空间。看见蓝水写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鸡头》。下面有一位朋友的评论,大意是,赞扬蓝水的文笔锋利,眼睛也犀利,有洞穿世界的威力。
我对这段评论很感兴趣,所以决定来说说这首诗。
我们先来重读一遍此诗:
鸡头
操着简阳口音
每天中午,晚上
他带上三个女孩
定时来到
这个饭馆
吃完饭后
再领着她们
离去
三个女孩之中
安静的那个
长得漂亮
另一个女孩
打电话骂对方
是骗子
她声音很大
手膀上
贴着纹身
用白话叙述一个小故事,分行排列,便叫“口语诗”,一些不懂诗的人常常这样以为。懂诗的人都知道,口语诗比非口语诗创作更难。
评判一首口语诗是不是好诗的标准很简单,看这首诗有没有诗意。诗意是什么? 我们从日常生活或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味,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一首诗中,表达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越多,作品就越具有诗性。就我所知的诗人,能够把口语诗写到这样的境界的人不多,蓝水是其中一个。
蓝水的这首《鸡头》,看似没有写什么,看似没有什么技巧,仅仅叙述了在某个饭店的观感,从一个男人每天中午、晚上,带三个女孩在饭馆吃饭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状态。最后,诗人将整个场景凝聚在两个女孩的身上。“安静的那个,长得漂亮”,“另一个女孩,打电话骂对方,是骗子,她声音很大,手膀上,贴着纹身”。人的行为和神情在凝视中逐渐清晰。这样的写真,形成视觉上的反差。再联系本诗的标题“鸡头”,我们会发现这里似乎暗含讽喻。而诗人在一旁冷眼旁观,让我们体验到了瞬间的感观进入诗歌后产生的审美可能性,带给我们阅读时的愉悦。 这样,整首诗读起来,看似没有写些什么,但是意味立马就出来了。
这首诗是不是真的暗含什么讽喻呢,我们暂不做追究。但就我对该诗人和口语诗的了解,我更愿意相信,这是诗人在一个饭馆里吃饭的时候,不经意看到一个场景而灵感突发写出来的,和所谓的洞穿世界似乎还扯不上关系。或许正是偶然看到这个场景,让诗人脑子闪过了某些东西,并且巧妙的捕捉到了,于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一个动作叙述完成,戛然而止,没有多余的话。
读一次,你或许读不出什么,但是再读第二次、第三次…越发耐人寻味,诗人似乎想要表达什么,却又故意没有表达出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去感受了。写诗,需要天赋,读诗,同样需要天赋。当你读此诗时瞬间感觉到有深意了,在你揣摩它是不是有什么暗喻的时候,证明你已经读出诗的感觉了。瞬间的感觉你说不出是什么,但它带给了你不明意味的体验。事实上,这,就是诗意。至此,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现的诗性就出来了,一首好诗就此完成。同样的,当你读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你仍然停留在诗人为你讲述的这个场景当中,以为诗人在给你讲故事,那很遗憾,我只能告诉你,你不懂诗,至少不懂好诗。即便你已经写了多少年诗,发表过多少作品。
瞬间灵感及瞬间呈现,有时候,诗就是这么回事。当然,一瞬间灵感要找到一种最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诗人本身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于诗歌形式的把握。
比起我们“看见”本身那篇理论性很强的宣言,我觉得诗人何小竹的概括更精辟:“看见即是诗。”何小竹还有另外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生活即是诗。”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且捕捉到诗意,是证明一个诗人文学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注:文中蓝水即彭先春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