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名诗轩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上到目前变化最多的一首诗词《牧牛图》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4:40 | 只看该作者
也可以是词:
十六字令 (中华新韵)【童:十一庚】

耕。
童牧笛吹呜咽风。
残羊卧,
吹柳雪飘童。(也可以是倒春寒天气气候)

【十六字令】
又名归字谣、苍梧谣。单调16字,四句三平韵。
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例: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宋?蔡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4-8-25 06:21 | 只看该作者
如此游戏,难逃凑名也。
练笔则可,茶余则可,余则不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4-8-25 16:53 | 只看该作者
笛吹呜咽
两个动词连接,怎么诠释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4-8-25 16:54 | 只看该作者
吹残阳重复
绝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4-8-28 22: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4:2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来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名诗轩主 于 2014-8-30 14:29 编辑


引用我在别处的贴中的回复别人的一段好了,如下:
------------------------------------------------------

引用你的“另外残柳、残阳、夕阳用词变化少,让人感觉用词累犊,。。。”

请看我以前给别的网友的部分回复如下:(我的这是特色)

2007-3-5 14:20  53楼
特点赏析:(只论与众不同之处,其他结合在其它评论里面有空再说)
例:第一句和第四句出现了两个“阳”字,这本应是一大败笔,但是诗中做了补偿,以另外的重字的出现应对了“重阳”的问题。反而构成独特的特殊效果!
     如果仅仅这样就完了,也没有什么算得太特别。可是再分析
一下,就会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不止有重字应对一种明面的效果,暗含还有一种对,可谓对中藏对了!
      我们通观全诗,可以发现,第一句的第五个字“残”,是奇数,第三句也便在第三字出现了个“残”字。这便构成了重重
对。那么如果只有这一个“残”有这种效果,岂不孤单,在整体上不就真的残了吗?所以就有“重阳”在那里呢!构成了重重重重对。同理不复述。这在句式层面上就“重阳”不重了!不但不是毛病,反而是奇特了。
完了吗?如果仅仅至此,对此诗的评价还只能算是字巧而以。作为整诗的评价呢?我们来看另一个发现吧!
      
     这次从句子上来分析一下,例如第三句呼应第一句使用“残”起到了反复强化的作用,那么第四句又起到了相似的作用,是否显得太老套了呢?而且又置第二句于何地呢?
要知道中国人是讲究对账的呀,孤句是大忌!如果有这个疑问是正常的,但也妙在这里,却原来第四句里明面承接第三句时还隐含对应了第二句!!相信这一说破,大家都已豁然明白所指了吧。人既看夕阳,夕阳似流血泪也看人!这样四句就完整的构成了一明一暗的对应了。而且句句相呼应,句句相联系,连绵而成浑然一体了!这种的也较少见。
     这首是六字句!有六个对应的重字:“残”、“吹”“阳”,(还能产生其他的变化,)也算奇特了!

(补注:并且这六个字“残”、“吹”“阳”在诗中的位置不是混乱的,是有相互对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名诗轩主 于 2014-8-30 14:47 编辑
嫣栀扣 发表于 2014-8-25 16:53
笛吹呜咽
两个动词连接,怎么诠释呢?


“笛吹呜咽”诠释可以是“笛吹的声音呜呜的时断时续”。

现代汉语词性位置等要求的较为明确固定,但古文、古诗中明显不同的地方很多,不能按现代汉语的很多地方去要求。词性等的变化等也不少。举例如下:

引用如下: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

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单依《浪淘沙》规则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故“萧瑟”放一二,“秋风”放三四。

语序的变换,也不能单纯了解为适应声律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即增加诗味,使之成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所以,这些地方如果按散文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艺术了。
--------------------------------------------------------------------------------------------------------------------------------

一 。诗词的语序。

语序是用词或字组成句子时的排列顺序,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来说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定语、状语在其修饰的词语之前;补语在其所补充的词语之后等。在诗词里,语序的处理非常自由。作者为了表达某一个内容,选择好了一些词或字,把这些词、字按照修辞和格律(韵脚、平仄、对仗等)的要求组织起来。!是否符合语序的要求可以不管,原则是只要不被误解就行了。这是诗词语法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可以不按照现代语法的语序进行排列。这就是诗词语法与现代语法不同之处,打破语法的排列顺序,会使诗句显得更有诗味。

再如“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是说雨过天晴,蝴蝶趁着午间在花上晾晒它比雨打湿的翅膀,蜘蛛也在屋角趁着天晴修补它被风雨打坏的网。

以上例句都打破了现代语法的语序,都未按一般语序写。若按照一般语序改写,会使原来优美的诗句索然无味。由此可见,打破语序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使诗句更加精炼、优美、新鲜和别致。

又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三山”和“半落”,在现代语法中也是不能够配合的。但诗词是特殊文体,可以不受语法的限制。而往往用在诗词中却显得清新,别有风味。诗词中词的配合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不受语法的限制。诗词中词的配合可以不顾及语法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的限制,可直接将选用好的词语,按照修辞和格律地需要进行排列,如:马致远《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州渡,秋风铁马大散关”等。这些都打破了语法规定,只是将几个名词和其修饰词并列起来。句中没有谓语和宾语等,可是人们并不感到少了什么,而且一读就懂。

2. 不受语序的限制。诗词的语言非常自由,为了满足平仄、对仗、押韵等格律的需要,或者为了满足修辞、侧重等的需要,可不按现代语序排列,直接按照其需要进行组词。如元好问《鹧鸪天》中的“新生黄雀君莫笑,占了春光却被它”。按语序应是“君莫笑,却被它新生黄雀占了春光”。“新生黄雀”是“笑”的宾语,“占了春光”是“它”的谓语,这是出于平仄的需要而进行了倒置。
有时为了侧重强调某一事物,以引人重视,有意把侧重的词倒置放在句首。如杜甫的《晴二首》中“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是为了突出颜色。看到碧色,知道是湖外的草的颜色;看到红色,知道是东方海上的云霞。

3. 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词汇。诗词中词的配合是诗词语法最独特的特点之一,它可以对词类活用,可以对词汇拆散或颠倒等。这些在现代语法中是不允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名诗轩主 于 2014-8-30 15:00 编辑
中年人 发表于 2014-8-25 06:21
如此游戏,难逃凑名也。
练笔则可,茶余则可,余则不可也。


我不知道你的“难逃凑名”指什么?
“余则不可也”怎么个不可法了?

我引用些在别处的贴内容好了:

五十弦1
文字游戏是诗词的末技,心中本真的东西才可贵
37楼  2014-08-10 01:54
------------------------------------------------------------

名诗轩主

引用“心中本真的可贵”,我的“耕牛病卧残阳,牧童笛吹呜咽。风吹残柳飘动,血泪夕阳哀看”的不本真么?那请谁写个比我这个意境上更本真的来?在这意境上更好的来?有比较才好!
--------------------------------------------
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这怎么是诗词的末技?)

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这怎么是诗词的末技?)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请问苏蕙的【璇玑图】呢? 另外,http://xieshushen2008.blog.163.c ... 058201191421013117/请看这链接的奇诗欣赏;这不是末技,是诗词的一大类。

38楼 2014-08-13 15:55
---------------------------------------------------------------------------------------------------------------------------------

五十弦1

诗三百,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经典中各体皆备,请给我举出一首回文诗来。唐以后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修辞技巧,忽略情性,当然这是相对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唐以后也不乏好诗,但经典中的经典,我想没有回文诗什么事吧。还有一首诗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正读倒读,断句势必意思会发生改编,为了迎合文理,改变自己表达意思。请问这是真性情?
39楼 2014-08-13 17:59 来自手机贴吧

名诗轩主: 首先你的“文字游戏是诗词的末技”就错了,我38楼说明了。你说“经典中各体皆备”那例如给举出个俗称的藏头诗来?如果没有证明你又说错了。
2014-8-16 12:19回复


名诗轩主: 你的“经典中的经典,我想没有回文诗什么事吧”那么人家说千古力作;绝世才情这些话,又有多少诗能配称为呢?这不是经典中的经典才配称的么!另外你以为像一代女皇武则天那样的人能是傻瓜么?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4008.htm?fr=aladdin
2014-8-16 12:19回复


名诗轩主: 引用你的“断句势必意思会发生改编,为了迎合文理,改变自己表达意思。请问这是真性情?”---------------我举例俗称的藏头诗难道就没有真性情了?断句杜牧的清明难道没“真性情”?!
2014-8-16 12:21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4-8-30 19:26 | 只看该作者
名诗轩主 发表于 2014-8-30 14:25
引用我在别处的贴中的回复别人的一段好了,如下:
------------------------------------------------ ...

你好,你是三个名词排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11: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