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林下清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圣美大江——作者:柳忠秧 (我读亦哭, 只代表我自己,不喜勿进)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2:57 | 只看该作者
诗人、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檀作文提到说:“我已基本淡出了旧体诗词的创作圈与评论圈。有评论者说,柳忠秧不太擅长格律诗。我恰恰认为,柳忠秧是一个讲规矩的旧体诗人,他的格律诗连拗救都讲。柳忠秧的古体诗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他的乡土精神,其实就是楚文化精神,其中屈原的影响尤其明显。一方面屈子精神是故国之思,是乡土精神。另一方面屈原就是创作大诗长诗的,如《离骚》、《天问》。楚文化的精神是狂,这以李白为代表,柳忠秧也受到李白的很大影响。北塔称柳忠秧的诗为‘新赋体’,我认为不如叫‘新古风’、‘新楚歌’。楚人用楚语写楚事,为楚歌。我感觉,柳先生可以走得更远,要呈现楚文学的新气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2:58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涛发言说:“我以前读过柳的《四十自画》,后又读过《楚歌》。《四十自画》中的名句‘身心只许汉与唐’,我觉得这首诗,很能代表他的风格,也很能代表他在四十岁时的精神状态。他的诗有对传统的追慕,他总是发怀古之幽思,他的作品风格跟《离骚》接近。当代作家中,向传统去寻找灵感的人,比较少。但是柳却吸取古人的传统,所以我对柳忠秧诗歌的未来发展,报以期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2:58 | 只看该作者
诗人、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李桂杰:“我害怕参加诗歌研讨会,因为怕读到假大空的诗。但柳老师的诗是好诗。柳诗的用词很妙,有历史积蕴。他的诗亦歌亦哭,是有深意的;亦歌亦哭,是有情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下清风 于 2014-6-4 13:02 编辑

评论家、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出版社副编审王峰说:“我是研究古典文学出身的。新诗人都要面临对古典文学的使用、继承。前几年,有研究者提出二十世纪文学,要贯通清末民国的文学。而当前先锋诗歌的问题在于,连我们研究者都看不懂,普通读者怎么可能看得懂?柳先生的诗作为朗诵诗,在狂放中有节制,这使得他的诗歌韵味悠长。我鼓励柳诗人更大胆去尝试,不一定要合格律。如果没有创造,就不会有新诗体的出现。柳先生的创作,有可能为汉语诗歌探索出新路径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2:59 | 只看该作者
中央党校教授朱煜华:“刚才柳大诗人说我是研究逻辑的。逻辑是研究抽象的事物,而诗歌创作是形象的。我跟忠秧认识有十多年,忠秧的为人有‘豪气、豪放、豪迈’,后来我才发现忠秧居然写诗,居然比《离骚》还长,没有一种胸怀,没有一种气势,没有深厚的国文根底,是写不出《楚歌》的。忠秧能够成为著名诗人,是有原因的,豪情使然、才情使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2:59 | 只看该作者
 中央财经大学马丽副教授:“柳诗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柳诗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担当和责任感。柳先生从岭南到湖北到北方,与中国的国土是血脉相连的,所以他能找到长江的脉搏,南水北调的脉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下清风 于 2014-6-4 13:03 编辑

著名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作最后总结,他指出:“柳忠秧诗歌传达出了让人振奋的东西。与会者的发言,都肯定了柳忠秧的创作,他的探索方向是正路,他的探索是重要的。这说明我们的诗歌,要坚持本土立场,要打通断裂,要还原历史,要多元并生有些诗人是西方诗歌的搬运工。我认为中国诗还是要多关注本土,要多关注本国诗歌传统。我认为诗歌不能分新旧,不能分长短,主要是要看诗歌的好坏,艺术上的粗细。柳忠秧的诗歌就打通了古今,他的诗让我们看到祖先离我们并不远。”

  杨匡汉进一步分析说:“柳忠秧的创作不是一个模式,他在探索,长短篇各种体裁都有。我们一定要鼓励探索!柳忠秧诗歌也告诉我们写诗要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回归古典,回归美感。  

杨匡汉强调:“回归古典不是说要亦步亦趋,而是要吸取古诗中有价值的东西。柳忠秧的作品也启示我们,每个诗人都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才能形成诗歌流派。我们当代文学的问题是六十年来,我们没有形成一个学派,没有形成一个流派,可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有名无实。我发现柳忠秧和他身边的一些朋友,有形成诗歌流派的趋势。所以我期待柳忠秧和他的朋友们,要不断的特立独行,要深入创新。我们为柳诗已经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也希望他带领自己的朋友,共同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00 | 只看该作者
在研讨会最后,诗人柳忠秧致答谢辞:“当官从政是折腾别人,写诗是折腾自己。写诗是一项辛苦的事业。富贵是出不了诗人的,明明是喝喜酒的人,偏偏要去干哭丧的活。怎么可能干好?《圣美大江》我写了六天六夜。而《哭长江》是我正在构思的几千行长诗《长江之水天之泪》的序曲。我从小生长在长江边上,感到长江不单是母亲,更是君神、父亲、女神。此外,我在诗歌观上一再强调诗无新旧之别,只有好坏之分。我们的诗坛呈现出因为没文化,所以反文化的现状。用赵本山的话说,我们的诗歌可能跑偏了。”

  最后柳忠秧感谢说:“深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伟大的楚文化、伟大的中国文化,成就了小小的我!”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与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08 | 只看该作者
诗人楚天舒:“我个人旧体也写,新体也写。面对不同题材,用不同体裁。我读了谢冕老师对柳忠秧的评论,收获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08 | 只看该作者
林下清风 发表于 2014-6-4 13:08
诗人楚天舒:“我个人旧体也写,新体也写。面对不同题材,用不同体裁。我读了谢冕老师对柳忠秧的评论,收获 ...

楚歌一曲动江城

——读柳忠秧长篇古体组诗《楚歌》

北京大学  谢 冕



     

较之新诗,《楚歌》应该属于旧体,作者将《楚歌》定位于“古体组诗”是适当的。中国旧体诗分古、近体,《楚歌》从体制看,近于古诗歌行一类,但比旧时歌行,于奔放之中更显整饬。全诗四十四章,每章十行,每行七字,基本是一章一韵,间或有“兮”字的嵌入,则是明显地增添了楚辞的元素。所以,《楚歌》是既保持了古体诗跌荡自如的气势,而又兼富近体诗讲究音韵美的一种诗歌体式。

据诗集注释本称,作者赋予《楚歌》的含义有三:一是取自项羽本纪的垓下之歌;一是取自汉乐府中与横吹曲、鼓吹曲并称的楚调曲名(如梁甫吟);其三,则是取自现代艺人演唱的同名歌曲《楚歌》。这就暗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楚歌》是一篇来自多方灵示的、融通今古的综合之作。

作者是楚人,他选择以地理方位的楚地作为抒情的出发点,又在汗漫无际的人文时空中纵横驰骋他的想象力,从而铺陈咏叹楚文化的全部绚烂与华美。人们不难发现,贯穿全诗的理想精神,来自屈原和李白。屈原是楚国大夫,他的《离骚》和《天问》已是楚辞乃至中国文学的经典。而李白,他虽不是楚人,但楚文化影响并完成了他。酒隐安陆,仗剑去国,这已是中国文学史的佳话了。

我们从组诗的每一个篇章中,都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伟大诗人的身影。屈原的悲情激愤,李白的潇洒豪放,综合奠定了现在《楚歌》的基本风格。因为是以楚为歌,所以大凡楚地的山川形胜、名士佳人、典章辞赋、文采风流,装点得《楚歌》缤纷华美,令人叹绝!但综观全篇,组诗的作者似乎并不拘泥于以楚入诗,大凡中华民族的英杰猛士,其丰功伟业足以壮人心魂者,尽可歌且咏之。从这个意义上看,柳先生的《楚歌》是一曲荡人心魄的中华正气歌!

我的这些印象,是从读《楚歌》的第一章就产生的。就在这一章,他开篇明志:“夜读春秋寻大义”,起点极高,可谓目穷五极,神游万里。他在这里先后提及的人物有“俞伯牙、钟子期、李白、孔子、文天祥、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唐太宗以及宋太祖,等等。总共十行,极其绵密,其中涉及的有楚人,也有楚外的人,他慨叹:



五千年来日月明

大江东去长空碧



他是以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为全视野的。柳先生写诗有一种阻挡不住的大气势。这取决于他的大胸襟。一曲《楚歌》的背景就是整部的中华文明史,柳先生囊括在胸,他写的是大诗。楚人多才气,更多狂气,沈德潜评李白:“太白以气胜”,指的就是这种充盈诗中的气。眼下许多人写诗(旧体和新体),技巧是有的,就是缺“气”。柳先生不然,二十九章讲:“神韵古乐奏大吕,浩气精魂铸黄钟”,他追求的是诗中的黄钟大吕。

看相关材料知道,组诗的作者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但作者并不骄矜。通读全诗,其间充满了悲悯至愤激之情。诗人为天下忧,对现世的失望,使他时作悲愤语——



我叹世间心不古

我哭寰中绝弦音

我号家园悲声远

九歌动地天亦惊



诗中出现的这个我,是屈原,是李白,也是诗人自己,最动人的就是这个“我”,嗟叹

民生多厄:“我恸众生多苦难,普济心舟渡慈航”,这里是一个慈悲怀,一颗菩萨心。诗人自称是“侠骨丹心疾书生“,”把酒痛书大胸襟“。柳忠秧以诗歌的形式重现了屈原和李白的神韵,也无意间突显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集热爱与悲悯于一身的情感丰沛的人,他有大情怀,他又有婉转缠绵的意绪:“我沐湘水吻湘记,我思美人美人归。为伊不惧肝胆裂,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原是一个真切的性情中人!

……

楚人有才,楚女多情,风光绮丽的江汉平原是产生诗歌的地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江陵的星南乡。那里的稻草中镶嵌着无数水汪汪的池塘,那是古代云

梦泽的遗留,那是《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相会的地方。江汉平原水草丰茂,盛产棉花和水稻,更盛产美女——江陵的妇女的发髻上扎着红绒绳,插着闪花的银笄,她们印证着屈原和宋玉诗中的那些美丽的女性——那些神话中的湘夫人,都是现实生活中劳动着、歌唱并舞蹈着和爱着的女人们。

回到正题,就此打住。黄鹤楼上吹玉笛,五月翠柳落梅花。谨以《一曲楚歌动江城》之题,为作者贺!

2010年5月17日,北京----武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10:4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