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看山望水 于 2014-7-9 21:24 编辑
忍看诗坛,瓦釜雷鸣
——看山忘水谈“经典”之害
一树鸟鸣(“经典”)
汤养宗
一树鸟鸣,叫得我血脉贲张,再仔细听
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在树上开花了
这是开春时节,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
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
正在火候中。它们正在做的事我们做不来
树上有貂蝉,也有杨贵妃与西施
也有吕布与董卓,以及神情黯淡的谁
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
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
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
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
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只有
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
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
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
2012-3-15
一地鸡毛
看山忘水
一地鸡毛,看得我魂飞魄散,毛孔喷张
仿佛要长出诗的翅膀,在一个形似花坛
却不是花坛的地方。我感觉到脚下泥土
隆起,形成个圆形的小山。像诗人的江山
一堆名气,加上个石碑。仿佛放在口边一吹
就飞越关山,击退太平洋的怒浪。一勺
现实主义的胆怯,再加一点时髦的热油
炒出鬃毛般的地位。云贵军阀,西北军阀
中央军,东北军,在文字战场上扯皮
长毛的东西不是天使,芦苇也会摇旗呐喊
窖藏的腹诽,拿出来卖时候已经满街横推
急于甩货,急于在店铺没倒闭前,出手
混血的东方诗人们,正奔走在行商的江湖
镖旗高悬,昼伏夜出,如川西南的跳尸
时代是个邋遢的男人,赶尸,吸辣烟
喝发绿忘川水,用肚脐歌唱魅惑思春的女人
一地鸡毛,杀鸡下酒,杀鸡取卵。然后
高谈阔论,飞在时代的秃头上求欢月色
两首诗(姑且称其为诗)。前面这首诗是诗坛名家的“经典”,后面这首是我十分钟内敲出的分行。我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说辞广告变得多么给力,可以将一群平庸之辈吹上天去,成为诗人,且优秀,且著名!而这些名家也乐得消受,仿佛真成了了不起的大师。看诗歌场,感慨一言以蔽之:忍看诗坛。
且不说正是这类有名无实的诗人,竟能把一度火爆的诗歌版面变成门可罗雀之地;大量不愁发表的粗制滥造之作充塞诗歌出版物,让诗人名声败坏和诗集无人问津。这个过程堪称伟绩!可否给这些当初活跃的诗人们发一千枚“败诗勋章”呢?难度这种粗制滥造,千篇一律,自欺欺人的东西真的应该不被抛弃么,诗歌阅读群体,真的只是些为了求抬爱跟着吹捧的写诗人么。当然不是,所以,这种“经典”也只能在小圈子里暧昧地意淫,自说自话。
这里随手敲出个类似东西,只用来说明这种诗是如何没有写作难度,如何东拼西凑,潦草成诗。如若不信,看山随便写写,立等可取,新鲜热乎。无非一些散文句子,加上些暗喻 、隐喻、反讽调料包,添上点时事评论芥末,撒上点社会热点聚焦胡椒粉,真就如何了得么。这种类似菜市场门口凉拌店里五元一兜的杂拌菜,真的能称得上“经典”么? 诗友们不妨按照此法去写写,看看你一天能写出几个如此“经典”诗作,也许创作更丰。
我不针对某个诗人,而是诗坛一种现象。鸡毛捧成令箭,平庸之作拍成经典,有名气无名诗,哥们姐们互相捧;谈起诗高深莫测,云里雾里,写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我们都熟知皇帝新衣的故事,也都知道沫猴而冠的典故,也嘲笑滥竽充数的丑态,也常说诗人要敢于说真话,保持警醒和良知,要有责任,抵制庸俗,可实际呢?攀龙附凤求举荐,极尽吹拍求一顾,为了个人诗途进身不折手段,放弃良知判断,敢于踏碎底线。林语堂先生说过:若不想成为“文妓”,就要有点丈夫气,说点丈夫话。可见,作文章,也不就是文人,里面还有“文妓”。我会闲的无聊去作文糟蹋自己么。
诗写作和诗评论存在诸多问题,已为文学界诟病多年。乃至没人愿意读诗,没人愿意看会吹乱捧的诗评,读之如同遭受无情的愚弄,类似电视药品广告,一群大妈痛哭流涕称赞神医神药,有的为获得免费赠药,有的为一点红包。我看不出彼眼泪和此口沫之间的区别。诗歌场能不能不这么“闹”。
有人劝看山入世些,“一世尚皆同,愿君汩其泥”(老农劝陶渊明),凭写诗和评论本事去混点名气。可我真不知道若有“汩其泥”的心思,何必在清汤寡水的诗歌场去耍弄?十余年与诗歌场保持距离,不经营个人名头,也不愿意跟一些让我看不上眼的诗人混在一起,身有七两重,不举千钧秤,看山还不想拿做人真趣去换一点诗人的名分。诗坛欢蹦乱跳的大小名诗人评论家们,你们大概不知道,在大批放弃诗歌的作者读者眼里心里,你们算什么东西。看山敢钻进里面自取其辱么,疯了?
这种品级的诗,看山可以一天写十几首。这不是要点,问题是这种“经典”,会对初学写作的人造成多大误导,如果他们相信了,可能会去模仿学习,直到把诗写得同样糟糕。我们诗坛写作混乱,大抵上跟名家臭诗(及胡乱吹捧文章)导向有直接关系。文中看山露出的怒气,也为这——为乱诗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