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流派网新帖荐读
#流派网诗歌#
家园是一滴孤清的泪
亿华
在候鸟的行程中
家园是一滴孤清的泪
来去的大雁投掷下唳鸣
它们的喉咙,被火钳钳着
不知道来去的大雁对胸怀下面的山水
是不是似曾相识,我雁一样地流浪
目光无法触及的家园
在我的胸怀,是一滴孤清的泪
母亲她棉秆一样,时不时站在门口向天空眺望
雁儿投掷的,声带有些破裂的叫声
其实母亲也是听见的,只是一度一度
母亲的喉咙也被火钳钳着
她想喊叫一声什么,可是始终都无法喊出来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0&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时光是一碗五味杂陈的汤
白象小鱼
身无长物。栅栏外,阳光温暖着
倚山旁水的小村落,碗窑古村
朱氏祖宅。博古架上,小部分时光在粗碗里
荡漾着,仿佛时光是一碗五味杂陈的汤
自明朝洪武年间就用文火慢慢炖着
在史书上翻滚的越发浓郁
流水穿村而出,吊脚楼,古水碓,手工坊各自在村落里
占山为王。依着古法秘技,一只碗从泥浆和火里
醒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它们盛着的不仅仅是光阴,还有六百年相传的
灵魂,从水里来,又从火里涅槃的,泥土的灵魂
高过我的头颅。在芙蓉花开时,它们互为景仰
它们占据着秋天最美好的景色,沿着拾级而上的青色台阶
将时光的浓汤一点点喂给这辽阔大地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2&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格桑花
汤胜林
曾经从歌里,书里,传说中
远距离看过格桑花
那朵清晰且神圣的花
近日去藏区,近距离
看过闻过格桑花
才知道这是一种普通的花
今天写诗之时我使劲回忆
格桑花格桑花格桑花格桑花
却怎么也想不起它的形状与香味了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1&fromuid=53871
#流派网诗歌#
杨梅镇第六工业区(组诗)
旗木宛如
第六工业区的秋夜
1/4个月亮孤零零地贴在天上
没有星星也没有观赏者
从前的观赏者蜗居在高价的牢笼里
看着别人制造的快乐
假装自己也快乐着
榕树还是绿的。河水依旧奔腾着
打工者没有枯叶可伤感
没有忧伤需要寄托
他们关心的只是长袖工衣
和工资能不能准时发放
第六工业区的铁桥
这是一座弄巧成拙的桥梁
在工业区过不了货车
就代表没有价值
而我们都知道
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人需要
这座荒凉的小桥横跨在西沙河上
无关工业
亦无关钞票
只关乎一种回家的渴望
第六工业区的观音庙
佛——总还是有人信的
倒霉也好 走运也罢
都需要一种排遣
工业区的观音庙蜷缩在一座小山上
离人间不远
离人间也不可以太近
知足者知道如何把握距离
第六工业区的村落
南方小镇
工业区深入到了村落
比起昂贵的征地款
多一点运输成本
显然更符合资本家的利益
所幸我是无产阶级
不懂的如何最大化利益
只是喜欢草垛
喜欢收割后一望无垠的稻田
第六工业区的爱情
如果你来
和我一起工作
我就娶你
能够忍受这日复一日的平淡
我就相信
我们是真的可以永远在一起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7&fromuid=53871
#流派评论#
多少残缺才能构成一个高度
——序铁血胡杨诗集《雨寒梦华》
马启代
——我相信,人世间,每个物体都有反光
包括烟缕和尘埃
包括您入死而观和历数前生
多少残缺才能构成一个高度
多少爱才能形成一种关怀
每当夜黑,我都捻亮骨髓里的灯盏
——摘自写给史铁生的拙作《每当夜黑,我都捻亮骨髓里的灯盏》
这本诗集的作者是一位残疾人,但他病残的躯体内燃烧着诗的精魂,这些诗句就是他记录的自己特殊的生命轨迹。恰如“职业是生病,业余才是写作”的史铁生,当路无法用腿去趟时,却用笔去执着地探寻着前行。他在《尘缘多磨砺》中说“虽然我自打记事起,/因病就不能在平地上留下足迹”,但他无疑用这本诗集为自己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了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我称之的那种学会了自己照耀自己的人——生命完整、健康,精神生机勃勃。因而他值得我们尊重。
他给自己的诗集起了一个很契合他自身经历和诗美特点的名字《雨寒梦华》,让人骤然想起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雨打芭蕉”的离愁闲绪,但细细读来涌动在我心头的却是荡漾着人性真情和坚韧意志的倾诉歌吟。他自幼因患肺炎发烧窒息导致肢体残疾,未能入学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所学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知识,全凭自修。2009年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散文、诗歌等均有涉猎,也逐渐发表过一些作品。正是写作,激荡起他人生梦想的风帆,不能下床行走大地,思维的触角却可以达到八荒万里。我常常想,也许真正的文学只有在那些面对生死极限体验者那里才能找到家园。相对于那些无知地卖弄技巧、聪明和自身优雅生活的人、而又披着作家诗人的外衣沾沾自喜者,也许历史只认那些用苦难换来的血泪文字。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而今,只有那些“不写诗,不能活”的文字才真正具有存活的价值和意义。无数个漫漫长夜和朗朗白昼,他不停地思考诗歌——这一人类古老艺术的真谛,对于“言志”“缘情”有着自己虽简单却真切的感悟。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个“铁血胡杨”的笔名,而且在网上拥有一大批粉丝。上网、写作成了他精神的全部,诗歌因而成了他救赎灵魂的唯一寄托。他用“铁血”和“胡杨”双倍地为自己的精神状形,足见他的坚毅和豪迈。他说:从记事起他就没有走过路,为了不让父母伤心,自己只能把痛苦埋在心里,用阅读来与命运抗争,并从2009年初,在父母给自己买了电脑后开始了写作。按照他的说法,写作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铁血与美好,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不止是属于自己,能够通过网上发布文章传递美好的情愫成为他本真的追求。每当看到人间的痛苦和灾难,他都会被震撼,如此他就把这种震撼用分行的句子表达出来。他说:虽然自己只有一只手能够打字,虽然自己的一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但他写下的《雅安不哭》、《雪夜的梦念》等等,感动着我们,使我们聆听到一位赤子的灵魂之歌。
我讨厌那种随便用“身残志坚”来给他们贴标签、下定义,甚至绑架上主流意义形态的战车被过度地阐释、利用和消费的行为。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从白求恩、保尔·柯察金,到雷锋、张海迪,整个青少年时期其灵魂都被红色英雄主义的狂想鼓荡着,一个个被驯化成浅薄、幼稚的政治动物,无意识中成为独裁者和流氓无赖的工具。多么残缺的社会和时代啊。好在年轻十岁的朱哲晚生了十年,他有幸成长在一个可能要被书写为“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尽管裂开了缝隙的铁屋依然缺乏光亮,甚至醒来者更加郁闷彷徨,尽管贫富差距陡增、社会福利稀薄、贪污腐败肆虐给大多数人包括朱哲的生活制造着诸多困厄。但他毕竟生活在了全媒体的时代,周围有那么多亲人和朋友爱着他。这本诗集得以出版就是诸多具备公益心的好人无私相助的结果,特别要提到的就是他的乡亲——德州老乡高艳国,还有同是德州人的老诗人桑恒昌等等。而“长河文丛”得以在公益之路上走出艰难的第一步,也为此奉献了微薄之力,作为主编我深感自慰和自豪。因此,作为一个事件,这本书的出版是值得让人记住的。
说到“长河文丛”,说到公益,作为主编,我又深感惭愧,惭愧于在这个都要为生活而奔忙、为生存而变通的年代不能、也无力为信任自己的作家诗人做更多、更好的事。有的优秀书稿无法不接受一遍遍的手术,有的优秀作者我们也无法给予更多的帮助。记得在编辑“长河文丛”第四辑时,为了自小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右上肢残疾、行动不便的甘肃诗人严世文的诗集《放飞梦想》的出版,我们绞尽脑汁尽量降低出版费用、争取朋友们的援助,而我们做的最多的还是只能把作品给他选好、编好、印好,好好地推荐,包括我熬夜给他写一篇比较认真的序文。至今,我们为不能满足那些因病、因残、因贫寒而视文学为生命的文朋诗友而不安,爱好文学特别是诗歌在我们看来是人类高尚的、文明的行为。恰如我在给严世文的序文中所说的:人在残疾、病痛、贫穷、冤屈、甚至被奴役的境况下,能坚守内心的纯洁,能选择用文学疗伤,其实是很了不起的自我升华。另一个“职业生病,业余写诗”的诗人林柏松说:“诗的灵性往往来自生命痛苦的经验,痛苦是诗人赖以生存的最高境界。一个写诗的人,若没有痛苦的经历,就不会更深刻地去挖掘整个人类的苦难,也就无法达到更高层次上的生命意义。世界破碎了,在诗人身上留下裂痕。其实,裂痕感才是诗人永恒的标志。”我相信,他们中间肯定产生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作家诗人。
是的,作为“长河文丛”的主编,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尽力,一直在如何把书出好、如何回馈作者更多尊严上不懈求索,我们把所有信任我们的作家诗人都当成朋友和亲人。好在我们已经起步,关于资助困难作家诗人的公益活动我们还会继续,而对于“长河文丛”优秀作品集的奖项也即将出台实施。每当一本书编完、一套书出齐,我们内心都充盈着谢意和敬意。如今,又一套书就要出齐了,天南海北的作家诗人们不久将在我们“长河文丛”的新书首发式和研讨会上相聚,收获作品,收获友谊。在功利主义和感官主义盛行的商业氛围中,孤独而高贵的灵魂需要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因了“长河文丛”和人类对爱与美生生不息的追求,也许残缺、贫困和不公正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稻盛和夫说“灾难会把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带走”,我说,灾难让我学会了把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变成诗(马启代。明杰《困惑与寻求:二十一问》)。
还是那句话:“人在低谷,灵魂在高处,自己要给自己鼓掌!”
愿与朱哲和所有面对残缺、邪恶、甚至死亡而坚持写作的朋友共勉!
2014年10月10日 明夷斋
马启代,山东东平人,诗人、诗评家,“为良心写作”的倡导者,“长河文丛”主编,自由撰稿人。
注:铁血胡杨(朱哲)诗集《雨寒梦华》(“长河文丛”第五辑)即将由黄河出版社出版。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9&fromuid=53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