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窗的话在理。不否定,不肯定。走着看。
用热情去赞美创意。只要发展,就是好的。
而在诗歌创作上,有自己的点位就够了。
意象诗之所以难被国人欣赏,理由很简单,因为不是那种思维方式。西方的思考是实证式的,所以意象的功能多强调指证性意义,作用于”思“,通过思的共振实现欣赏的满足。我们的传统是情景交融的美感,作用于“悟”。不用细说。
但全球化程度相当高的今天,诗美的交融已是必然。再强调给国人看,强调韵,也不算积极的心态。不过,韵是诗性的一个要素,也早已是公认的实事。泰戈尔是韵律式的,埃利蒂斯是韵律式的,还有庞德、艾略特、金斯伯格,在诗性考虑上也都注重韵律。只是翻译的原因,韵律的因素被稀释掉了。这就给学人提供了一些无韵律的范本——觉得无韵律就可以了。
近年的”非诗化“向度是个例证。写诗的不再把诗当诗,只要分行就可以拿到诗歌刊物发表,而且不断吵作为经典,不能不说是一种普遍性的迷茫——否定传统之后,该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一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用传统的思考批判性地对待西方,用西方的传统批判式地对待东方,有了自己的思想根基、敏锐的视角、把握了文化与人文的发展趋势,才可以有真正的好诗。
避免内容空泛,其实是无韵律写作首要的目的——为了突出内容才不要韵律的限制。这个追求目前应当鼓励,一如坚持韵律写作的人也应当鼓励一样。
五十年未必。只要用心,那是不久的事儿。但是好诗出现是否被埋没,又是另一会事儿了。
问题是诗人职业化、话语权和皇上心态。诗坛的不民主,”精英“的骄傲,还在不断打造一批又一批诗歌奴隶。赶风、献媚者大有人在。皇上不点头,写得好也白搭;皇上点了头,好的自好,不太好的也好了——像余秀华现象。不被刘年弄到诗刊,也不是现在这样火爆,也不会到作协任职。
独立性是诗人的生命。何时解决了这个问题,诗坛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