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诗人谷溪忆习近平与路遥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人谷溪忆习近平与路遥的知青岁月
文新传媒网-新民晚报俞亮鑫2015-03-11 07:18我要分享 4
[摘要]习总书记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诗人谷溪忆习近平与路遥的知青岁月

1970年的延川县城 石焕南摄

习近平总书记与作家路遥很熟。近日,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与主持人曹可凡谈到东方卫视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主动提及他曾和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总书记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记者通过剧组介绍并经多方辗转,昨天下午终于找到了习总书记提及的谷溪本人,并有幸通过电话采访了这位74岁的古稀老人……

犹如山花红艳艳

谷溪说话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听起来真有点费劲,远不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那些演员说的陕北话那么易懂。幸亏,有个能说流利普通话女助理帮忙“翻译”,才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习总书记想起了当年的知青岁月,并勾起了他与路遥、谷溪等人同在一起的青春记忆。话及至此,谷溪显得十分激动,话儿像延河之水滔滔不绝。

诗人谷溪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说,习总书记所说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创办的延川县文艺小报,由他担任主编,路遥常在《山花》上发表诗作。取名“山花”,是因为同年他主编的诗集《延安山花》经陕西人民出版社发表后很红火,在国内外畅销28.8万册,诗集汇集了他和路遥、陶正等10多人的诗作,已有品牌效应。习总书记所说路遥那时写诗不写小说,就是指那个年月。当年,早已高中毕业的谷溪已有31岁,他比路遥年长8岁,两人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并合作发表过诗歌和报告文学。由于师生关系,路遥总让老师谷溪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对此,谷溪自豪地说:“路遥是我的学生。”

谷溪创办《山花》后,这份文艺小报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先后推出了三代20多位作家,并形成了有名的“山花作家群”,其中有谷溪、路遥、史铁生、陶正等。在陕北,红艳艳的山花漫山遍野,其实,这花也叫山丹丹花。

彻夜长谈在窑洞

说到习总书记当年和路遥同住一个窑洞时,谷溪说,路遥是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后才离开延川县的。由此推算,他俩在延川同住一个窑洞应该是在1970年至1973年之间。谷溪说,作为北京知青,习近平当年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路遥则是当地的回乡知青,他很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他俩那时成了朋友。后来,路遥还与来延川插队的北京女知青林达(笔名程远)相识、恋爱并结婚。

谷溪说,习近平所在的梁家河离延川县城约有25公里山路,当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习近平来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会找路遥长谈。谷溪当时是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路遥则是通讯组学员,他们都住在县革委会的窑洞中,窑洞既办公又住人。谷溪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和路遥进行彻夜长谈的窑洞是“三间房”,这是专门供来客住的客房。谷溪自己曾居住过的2排18号窑洞路遥也曾住过,内有印照片的暗房,习近平与路遥聊天应该也会去那里。可惜,这些窑洞经历多年风雨已经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张1970年拍摄的珍贵照片。谷溪说,习总书记当年也爱文学、爱读书,他和路遥等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谷溪说,路遥虽然只度过42年的短暂人生,但他有大情怀,他和习近平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路遥病逝前曾嘱托谷溪,他死后要埋葬在延安的黄土山上,要与生他养他的陕北高原融为一体。

亲写通讯留佳话

在谷溪印象中,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读书范围广泛,十分好学。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习近平40多年前当知青时的模样,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两年前,新华网发表了一幅“习近平在延川”的照片,是习近平1973年与3位青年好友的合影,这正是谷溪自己用延川县仅有一台“上海牌”相机,在他们居住的窑洞前那道矮墙旁拍摄的。日后,有好友将这张珍贵照片制成生日卡送给了习近平。

谷溪说,1975年7月,他给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延安报刊上写过长篇通讯《取火记》。他清楚地记得,进村采访时,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车因打滑无法上坡,是习近平和几个后生一起用力,才将车推进了知青们居住的大院里。在《取火记》中,他记录了习近平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设法用沼气进行煮饭、点灯的生动事迹。他说,建沼气池需要沙子,是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到七八公里外的前马沟去挖的;建池时水泥运不进山沟,是习近平带头从很远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水泥给背了回来;当发现沼气池漏气时,也是习近平为紧急抢修,和技术员刘春合跳入了沾满粪浆、又脏又臭的沼气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热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过气来……习近平为民办实事不辞辛劳,当年是他在梁家河点燃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

说起习总书记,谷溪有说不完的话。1986年,习近平在厦门写信给他说:“离开延安,非常怀念,常常想回来看看。”1993年8月,习近平和他在延安久别重逢,那次,谷溪有机会留下了更多珍贵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01 | 只看该作者
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3时许,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的陪同下,走进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与代表们亲切握手,致以问候。

“非常高兴又同大家相聚一堂、共商国是。每次听到上海代表团的同志发言,都很受启发,也很有收获。”正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总书记特别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过大家向上海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让代表们倍感温暖。

对于上海去年交出的答卷,总书记评价“可圈可点”,他希望上海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审议开始后,部分代表先后发言,大家开门见山,摆事实、讲问题、谈观点、提建议。总书记边听边记,不时与大家讨论交流。

总书记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改革与创新的阐述,让上海代表深感责任在肩、必须勇于担当。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韩正说,思考谋划上海各方面工作,要始终贯彻一条工作主线和总要求,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要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杨雄就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谈到上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总体保持平稳、没有大起大落,这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都跑过了GDP时,总书记关切询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农村居民的又是多少?是不是全国最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超过4.7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左右,应该是全国最高。”

讲到环境保护时,总书记再度询问,“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气能占到多少?”“70%左右。”“东南风刮得多一点就更好了。”笑声中,习近平接过话来:“借东风啊!不过不能只靠借东风,事在人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人都是有惰性的,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

勉励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

经济专家张兆安代表在发言时分享了他所接触的三类人士对自贸区的感受,“政府官员关注改革效应;企业家关注商机与利益;老百姓关心为生活带来的好处。”

“要让老百姓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就要拿出更多叫得响、立得住、得认可的实招。”张兆安建议,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推动消费的新机遇、新载体。对于自贸试验区的法规调整应有更简便的程序,明确细化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加快研究国家层面的自贸区相关立法。

总书记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国家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的贡献表示肯定。他勉励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着眼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使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在“关键少数”都变成热词了,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市委副书记应勇代表谈到,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腐败现象就是个别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进行资本运作谋取利益,一人当官、家属经商办企业,这样的一家两制、官商一体一旦变成趋势、形成常态,后果不堪设想。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股道。领导干部打开了事业发展、个人进步的大门,就要关上个人和家属经商发财的窗。甘蔗不能两头甜。”他建议中央和国家抓紧制定、修订完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抓紧制定实施领导干部家属经商办企业和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方面的规定。从严管理领导干部,就能推动党风政风、家风社风的建设,就是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关键少数”。

“牛栏关不住猫、牛栏关不住虎。”应勇代表提到的比喻,大家都有共鸣。

总书记肯定上海市委针对少数领导干部配偶和子女经商办企业问题提出的进一步规范的意见,要求上海稳妥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他笑言,现在“关键少数”都变成热词了,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对话之中不难看出总书记对国外反腐败法的研究和了解。

作为在司法系统工作了几十年的同志,市检察院检察长陈旭代表谈及司法体制改革,“发自内心拥护”。

他说,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社会各界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在改革一线的同志,有困难也有压力,但充满信心。”他建议充分发挥遴选和惩戒委员会的作用,在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改革中加大检察机关反贪机构的整合力度,加速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当前,一些国家的反腐败法也在修订,比如韩国,把家属收受贿赂、人情往来等也纳入其中。”陈旭的发言引起总书记的关注,两人对话之中不难看出总书记对国外反腐败法的研究和了解。

“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后,医患关系是否有所好转?”

“健康的持有者和健康的守护者,共同向往健康梦,为何却成了对立面?”来自医院的贾伟平代表剖析了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的症结。

她列举了东方卫视近期播出的纪实真人秀《急症室故事》中的几个小故事。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与沟通,加剧了不满和对立情绪。她呼吁,彼此都要付出真诚与耐心,有了信任的前提,就有了沟通的基础。”

“医患矛盾加剧,是从什么开始的?”、“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后,医患关系是否有所好转?”总书记关心地询问。贾伟平作了解释,并谈到上海通过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使医患关系得到缓解。

“好转很多!”坐在她旁边的孙宪忠代表也从法律角度和接触到的大量案例,向总书记作了补充报告。

“王战,每次都发言的。”听到主持人介绍下一位发言代表,总书记笑着说

“王战,每次都发言的。”听到主持人介绍下一位发言代表,总书记笑着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代表带来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建议。他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不是短期建设问题,必须做理论上的综合研究和积淀。为此,王战所在的社科院专门成立了调研组,赴相关省市进行实地调研。王战代表说,长江经济带依靠三大城市群来支撑,这些城市如何从区域协调走向专业化合作,是要通盘考虑的问题。比如眼下可以从治理雾霾和交通堵塞做起。他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运用。

总书记问起现在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执行得如何。对此,王战认为,推广新能源车,可以从公车入手。普通市民使用新能源车,还存在如何充电、续航里程等问题。

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去年,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上海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上海这一年做得怎样?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刘卫国代表在发言时,介绍了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进展:去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形成了“1+6”成果,正在全市全面推开落实。

刘卫国特别谈到,要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得坚持“核心是人”。上海将居村党组织书记培养作为重要的“班长工程”来推进,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体系。同时,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把街道工作的主要精力用在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上。

总书记在讲话时要求上海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听到朱雪芹已经在上海奋斗了20多年,总书记点头肯定

“我想讲讲全社会应该怎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享受劳动。”农民工代表朱雪芹的发言并没有谈“农民工”,而是聚焦“劳动最光荣”。

“20多年前我带着对大都市的憧憬和劳动脱贫的梦想,来到上海,从普通的缝纫工成长为劳模,当上了人大代表。”朱雪芹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你老家是在哪里?”听到朱雪芹已经在上海奋斗了20多年,总书记点头肯定。

朱雪芹告诉总书记,她注意到,现在炫富、夸富盛行,脏活、难活、苦活没有人干。一些年轻人宁愿啃老、拿低保也不愿就业。“除了收入差距以外,还因为这些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充分尊重,缺少关怀。”她建议,要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劳动。

“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

“今天是元宵节,不能拖太晚!祝大家节日快乐!”

两个半小时的审议中,总书记与发言的代表亲切讨论,交流观点,对上海的工作也给予肯定。总书记说,上海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今天是元宵节,不能拖得太晚!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幸福!”审议结束后,总书记与代表们一一握手告别。看到曹可凡代表时,总书记问他,“最近做什么节目呢?”曹可凡告诉总书记,改编自路遥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是上海投资制作的,近期正在热播,当即引起了总书记的极大兴趣,“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

与总书记握手时,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代表汇报,“上海港继续名列世界第一。”韩正向总书记介绍,“他买了支足球队。”总书记笑着问他,“你这支球队叫什么?”陈戌源介绍了球队情况,“我们这支球队叫上港队,刚参加中超比赛,争取打入亚冠比赛。”陈戌源告诉记者,从谈话中可以看出总书记对中国足球的期待和关心。

见到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代表时,总书记亲切询问,“你还在老地方吗?”听闻他还在原来的公司,总书记说:“不容易啊,还继续在基层技术攻关。”总书记转身对朱雪芹代表说,“你刚才讲的劳动最光荣,说的就是像李斌这样的劳动模范!”

握着总书记的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代表主动介绍,“我来自生科院。”总书记笑着说,“上海代表团院士有好几个。”上海张江要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书记接着问,“国家蛋白质设施是不是就在你们那?”李林笑着回答,“就在我们上海生科院。”总书记对于上海代表和上海工作的熟悉和了解,让李林感到惊喜与振奋。

总书记的关心,让上海代表倍感振奋。大家表示,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始终立足大局、服务大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谋划和推进上海的各项工作,不辜负中央的期望、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02 | 只看该作者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让人们又记起了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经带给很多人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作家王安忆1990年初春有过一次陕北之行,全程都由路遥安排。在路遥去世后一年,王安忆写下了纪念文章《黄土的儿子》。

这篇文章在1996年被收入作家出版社的王安忆自选集《漂泊的语言》;2007年,新世界出版社的《路遥十五年祭》也收入了这篇文章;2013年,王安忆非虚构作品集《今夜星光灿烂》出版,《黄土的儿子》再次被收入。经新经典文化公司授权,澎湃新闻刊载此文,纪念路遥和他的时代。

王安忆笔下的路遥:黄土的儿子

去陕北是我难忘的经历。我手里捏着一捆路遥给我的“路条”,然后乘上风尘仆仆的班车,就这么上路了。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这时候,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到电视机前。假如其时我们正在与某人说话,这人便会说:等一等,我要去看《平凡的世界》。去陕北的路线,是路遥为我们策划,他说你们先乘班车到黄陵,找到县委书记,然后他会送你们去延安,再到延安大学找到校长,他将安排你们去安塞、绥德、米脂,再北上榆林。他写好一封一封的信,让我收好,意思是有了这些信就不必发愁了。后来的事情证明果然如此。我们到了任何地方,只要出示路遥的信,便无一例外地受到热情的接待。除去从西安到黄陵这一段路程,我们再没有乘过班车,全是由路遥的朋友们用小车一站送一站,接力赛似的。他们说,我们不管你是谁,只知道是路遥的朋友,以后你们倘若写信来,只要写上路遥的朋友。他们中间大多是一些基层的干部,与文学无关,对于他们来说,全世界的作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路遥。他们是以那种骄傲又挚爱的口吻说:我们的路遥。

我去陕北,是和我的好朋友、上海一家杂志社的记者林华同行。像我们这些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再造的世界,我们与自然已经很隔膜,书本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去了解生活和对待生活,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那样的再造的自然。这其实使我们损失了许多,这损失主要在于和自然的情感。我们总是通过媒介去和自然发生关系,城市里到处是这一类的媒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媒介。我们的情感渐渐地变成一种形式,它来源于我们的理性认识,而不是感受。我们的头脑还不错,心却渐渐麻木。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

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姣嫩的粉红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从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

我们去到陕西的日子,还是作协里兴起“算命”热潮的日子。这一种热闹景象之下总有那么一股颓唐之气,这是一个令人深感茫然的年头。新时期文学走过最初的蓬勃的道路,来到前不见去路、后不见来路的叫人困惑的中途。我们以真挚单纯的情感为动力的文学的童年时期已经过去,我们有一种感情抽空、精疲力尽的感觉。这又是一个八方来风的时期,世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流与思想扑面而来,干扰着我们的判断力,平添一股怀疑的空气。陕西作协的“算命”热潮,其实是这个时期整个文学的一个心灵景象。如陕西这样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地方,算命的方式形形种种,连“易经”这种高深的玄学,都为一般人所普遍掌握,令我们目不暇接。不得已我们也只得亮出两招,来与他们抵挡一阵。我们的算命方式带有洋务派的面目。据称来自弗洛依德,其实是一种心理测验。我们让被测算的对方迅速报出一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所想起的形容词,报完一只动物,再报一只,一直报三只为止。我们说第一只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只动物的则是别人对你的描绘;第三只却是实际上的你自己。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这游戏中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到对死亡的态度,我已经忘了路遥的回答。这时候,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问题会真的降临到我们面前。

有一日,我们在当时的《延河》主编白描家,做着另一种算命的玩意儿。推门进来一个人,瘦长的个子,背着手,背微驼,他说:哟,来客人了?就走到我们跟前。他就是邹志安,他是作协院里众多“神算”中的“神算”。白描见他来,便谦恭地让出位置,让他来解释我们的命。我们的命是像拆字又像破译密码一样从一本书上抄写下来。邹志安是一副当然权威的样子,一字一句地描绘着我们的前程。算罢,他对我说:你的额头长得好,你的好运全在这额角上了。他又详细分析了一下这额角的位置,意思是如果失之分毫便差之千里。邹志安给我一个乡间知士的印象,他是那种含而不露的智慧,他心里一切明白如镜,面上却一派憨拙。第二天早晨,邹志安到招待所来敲我的门,说要请我们去吃羊肉泡馍。坐在小吃铺里,我们瞎聊天,问他:“您几岁了?”我们上海人问人岁数,无论对方长幼都问“几岁”,显得很不严格,也不规矩。听了我们的问题,邹志安并不作纠正,很恳切地说:“我三岁”。紧接着,我们又一次出语惊人,我们说:“您五十了吧?”他谦和地微笑道:“快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其实是六六届高中生,这年四十三岁。他说他当年去上海串连的情景,一下火车就生病送进医院,他至今还记得护士为他量体温时的那句上海话,模仿得惟妙惟肖:三十九度三!对上海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面包。串连站发面包时,他用裤子扎了裤口去装,装了整整一裤子。他以调侃的口吻说这些,这场面有一种叫人难过的地方,即便是轻浮如我们也笑不出来。他的超过实际年龄的苍老也叫我们沉重,可那时候我们并没想到死亡会来临。吃完羊肉泡馍,他和我一同慢慢走回作协院子。他背着手,就像一个老农。这时太阳升起了,照进院子,照在他的睑上,他微微眯缝起双眼。这一个场景一直在我眼前,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哀伤在冉冉升起。他走在被院墙隔成的阳光的格子里,有一点茫然似的。他与我道了别,又原地站了一会儿,才向他住的那幢楼走去。后来,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就老想起他站在院子的阳光方格里的情景,这给我一种竭尽全力的印象。是的,竭尽全力。

我们临走的那天晚上,路遥发火了。那是在西影厂食堂里,莫伸请客,也算为我们辞行的意思。饭桌上,不知怎么说起某些前辈经历一生沉浮,到末了却还放不下名与利这两件东西,为他们深表遗憾。说到此时,桌上有一位朋友,指着路遥、莫伸和我这些所谓青年作家说道,你们先别说这些话,到时候你们也会变成这样,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过不去。我和莫伸听了这话,虽有异议却还能保持沉着应对的态度,不料路遥却陡地站了起来,说道:不,你说的不对,人和人不一样!那位朋友却坚执不移,连声说:就是这样的!路遥再一次对他说:人和人不一样。可他不听路遥说,路遥便去扯他的袖子,一定要他听,他说:人和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这怎么一样?那朋友就是不听路遥的,只是说:走着瞧吧!这一回路遥是真的动怒了,他恨不能立刻就证明自己,可是语言显得那么乏力。这是我唯一一次听路遥大声说话,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一句类似戏言的假设为什么会伤了路遥的心,他竟会如此激动,而他那句“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的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辩白却叫我一直痛心着。在后来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路遥无法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路遥无法从容走完人生,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他还来不及老,便走了。

据说路遥和邹志安在病重时节都流过泪,表示出不甘心的意思,这真是叫人痛断肠了。他们都是在四十不惑的日子里辞世,远没抵达知天命的年岁。不惑其实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都已明澈如水,什么都骗不了他们。是他们智慧最清明的时候,是他们生命力最富理性的时候,他们正走向通达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过去,便是真谛。而他们却中途夭折,这带有一种强夺的意味,一种生剥活扯的意味。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据说,邹志安在临终的日子里,曾经说过,文学这东西对于我,已经是个怪物了。我想他这话实在说得对极了,也伤心极了,这句话其实道出了文学的虚假的真谛。人生是这样沉重压顶,白纸黑字算得上什么?路遥和邹志安相继去世,给文学染上一层哀绝之色。生命就像是一场阻击战,先是祖一辈的倒下,然后是父一辈倒下,现在兄长一辈的也开始倒下了。我们越来越失去掩护,面对着自然残酷的真相,有人已经呕尽心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游戏?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是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1993年3月27日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15 | 只看该作者
新版《路遥全集》收入诗歌佚作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1-20  发表评论>>
  昨天,新版《路遥全集》首发暨出版研讨会在京召开。与此前出版的其他版本《路遥全集》相比,新版除了全部标明创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外,还首次收入了路遥的一首诗歌佚作《促拍满路花新填》。
  《路遥全集》共分六卷,包括长篇小说三卷,为《平凡的世界》第一、二、三部;中短篇小说两卷,包括《人生》《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散文、剧本、诗歌合成一卷《早晨从中午开始》,其中散文部分包含随笔、评论、特写、通讯、访谈、书信等。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首次收入了路遥的一首诗歌佚作《促拍满路花新填》。据称,该作品是路遥家人在整理路遥笔记时发现的。研讨会上,包括雷达、白烨、李敬泽等在内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新版《路遥全集》是迄今为止收入路遥作品最全的版本,它清晰、完整地呈现了路遥作为作家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脉络,尤其是该书在编辑过程中,对此前出版的路遥作品进行的拾遗补阙,也使这部全集具有了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与此同时,“我与《平凡的世界》”征文活动结果也在当天揭晓,北京读者班永吉创作的《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平凡的世界〉论争并献给60岁忌辰的路遥》获得一等奖;深圳读者郭佩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和西安读者王诗华创作的《路遥的小团圆》获得二等奖;宁海读者袁伟望创作的《以平凡之名——〈平凡的世界〉的深情祝福》、北京读者刘广梅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以及承德读者宋利萍创作的《路遥的爱情盛宴——读〈平凡的世界〉小札》分别获得三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16 | 只看该作者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 、鲁迅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16 | 只看该作者
曾写出洋洋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理想的生活而讴歌、呐喊的作家路遥,已轻轻地离开我们19年了,尽管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不愿相信这一点。
这位黄土地生养的作家,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
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绝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碱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贫穷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拉着路遥离开王家堡,翻过九里山,顺着秀延河向他大伯家走去。走到清涧县城宿了一夜,没有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给他充饥。第二天黎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为他买了一碗油茶,而后,继续赶路。整个路程上百里,路遥脚穿一双破布鞋,走到目的地时,他身上的衣服都破了,脚上也磨起了很多血泡。当时路遥只有8岁。
第二天清晨,父亲以赶集为借口走了。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扑簌扑簌的看着父亲蹋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就这样,路遥和家乡一别就是5年,父母很少来看望,也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遥人生的辛酸之旅,他一般不愿与人说起。
1987年的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路遥曾对他的好友朱合作说起这件事。他说,他成年之后也极少去清涧县城,因为那地方曾是“我的伤心落泪之地”。
从此,路遥就与他的养父母生活在一起。
慈爱、质朴的养母,如同黄土地上的马菇茹,寂寞地开着灿烂的花。她和她的老伴,对路遥如亲生儿子一样,管他吃,管他穿,什么都由着他。
养父母有时连口粮也没法供应,路遥就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去寻觅残留下的玉米粒充饥。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上小学时,路遥最怕上美术课。没有道林纸,没有水彩颜料,连那指头大的十二色硬块水色也买不起--每片都要一毛钱。他束手无策,只得呆呆坐着,忧伤地看同学们调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不到下课不再回来。
小学时,路遥的观察力颇强。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而又贴切的“绰号”。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路遥哭着找到正在县上开党代会的村党支部书记。好心的村支书领着他找县长、局长、校长、最后文教局开了个碰头会,才收下这个穷学生。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他没有生活保障,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那时,学校的饭菜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个星期天,路遥都回村里参加劳动,吆喝牛耕种自留地,去大田里背庄稼,挣工分,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因而,他受到村里人的夸奖,常常得到劳动奖状。
小小的路遥,不仅仅满足于身边的一事一物,还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
想了解外面,当时没有其它途径,只有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路遥就对各种各样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如饥似渴地读个没完。
课本,路遥看几遍就罢手,却专爱一晚上一晚上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这也许是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考分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吧。
17岁之前,路遥连县境也没出过,但他已知道外面世界的很多事情了。路遥幻想有一天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写作的愿望,因此路遥在小学和中学,每一篇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上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不仅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一次,班上举行朗诵会,朗诵的内容有诗歌、散文、戏剧片断。为了把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也为了锻炼路遥,常老师就让路遥用文学语言写出晚会的串联词。晚会上,那优美的串联词和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阵掌声。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
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由于他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后天的补养”,所以,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他以“樱依红”的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两首诗歌。这两炮打响,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2011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第10套《人物——路遥(中集)》里提到《车过南京桥》本来想以“樱依红”这个笔名发表,后改为“路遥”,并提到从此一直用路遥这个笔名发表作品)
路遥不停地写呀写,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路遥还与曹谷溪、白军民、陶正等文学知音一起,筹办了属于他们那片天地的文学小报《山花》。他们自写、自编、自印,辛勤地出版着《山花》这张充满泥土气息的八开小报。
反过来,《山花》也以其诱人的魅力,真诚地改变着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对路遥来说,它似乎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正如路遥在《山花》创办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艺术,用它巨大的魅力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我深深感谢亲爱的《山花》的,正是这一点。”
1973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生活。他饥渴而贪婪地吸吮于文学世界的百花丛中,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17 | 只看该作者
路遥以刻画黄土高坡的陕北人沉重命运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后者获得茅盾文学奖。1992年,时年42岁的路遥积劳成疾,在西安永远放下了手中笔。 1991年冬到1992年初春,他为《女友》杂志写了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时年42岁。
路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是的,我刚跨过40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42岁正是一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和苦苦的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但是,路遥却过早的去世去了。路遥的早逝,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人能轻易填补的空缺。
著名作家、陕师大副教授朱鸿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路遥是我尊敬的朋友和师长”,著名作家、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如此说道。一个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17 | 只看该作者
(1)2007年11月16日是路遥逝世15周年的日子,规模盛大的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隆重举行,路遥文学纪念馆正式开馆。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延安大学原校长、路遥研究会会长申沛昌,延安大学校长廉振民等为纪念馆开馆揭牌,路遥女儿路茗茗还专门写来一篇饱含深情的致辞。路茗茗在博客上撰写《瞭望父亲精神的一扇窗口———写在路遥文学纪念馆开馆之际》一文,纪念自己的父亲,并表达了对各界关心路遥的人士的感谢。
在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举行的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由省作协、延安大学等主办,吸引了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位路遥研究专家参加,他们就路遥的文学作品、人生追求、路遥精神继承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日本路遥研究学者安本实专程赶来,并捐赠了大量珍贵的路遥研究资料。
位于延安大学的路遥文学纪念馆背倚安葬路遥的文汇山,由著名作家王蒙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180平方米,主体馆布展的内容分为“苦难的童年生活”、“文学摇篮期”、“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诗与史的恢宏画卷”“永远的人格力量”等六大部分。
(2)2002年11月17日是著名作家路遥逝世10周年纪念日,在2002年的11月17日,路遥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陕西文艺界在西安和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
“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这句刻在路遥墓前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2002年11月17日上午,出版《路遥文集》的华夏出版社有关负责人、陕西省作协有关人士、专程从日本赶来的路遥研究专家等近百人,出席了在延安大学路遥墓前举行的纪念仪式。
此前,陕西省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集会,缅怀路遥。知名作家贾平凹、高建群及评论家李星等以及路遥的亲友,与陕西师大近千名师生一起,回忆和评论了路遥的文学生涯。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晓雷写成一部6万字的纪实作品《男儿有泪》,用饱含感情的笔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路遥。曾以《最后一个匈奴》而成名的作家高建群未语泪先流,高声朗诵了《扶路遥上山》片断,使不少人泪洒会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17 | 只看该作者
路遥语录

1.“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 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 。”
2.“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的历史性进程的主流 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3.“一个经历了爱情创伤的青年,如果没有因这创伤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坚强地在生活中站起来。”
4.“其实,幸福和物质生活没有必然联系。幸福是一种纯精神的东西。十九世纪文学中写了那么多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爱情纠葛,表面上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问题出在精神萎缩上。”
5.“如果可以把爱情概括为一首诗,一开始它应该是抒情的,人在这个阶段可以神魂颠倒,无所谓天地。可是,没有多久,它就会进入叙事,会被物质力量所干扰,诗意就会越来越少,它终将死于那种精神萎缩上。所有人爱情不是死于形式,不是死于物质力量的不可避免的渗入,而是死于内容,死于精神的萎缩。精神的东西只能被精神的东西所摧毁,贫穷什么的摧毁不了真正的爱情。 ”
6.“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7.“浪漫主义主宰生活中的一切——对一个女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危险的素质。活跃的分子天性就是不稳定的。人需要火,但火往往能把人烫伤,甚至化为灰烬。”
8.“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9.“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间,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22:18 | 只看该作者
路遥的全部作品集
1. 《人生》
2. 《平凡的世界》
3.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4. 《在困难的日子里》
5. 《你怎么也想不到》
6. 《惊心动魄的一幕》
7. 《早晨从中午开始》
8.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9. 《摇曳的恋情》
10.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11. 《夏》
12. 《痛苦》
13. 《我与广播电视》
14.答 《延河》 编辑部门
15. 《小镇上》
16. 《医院里》
17.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18.关于电影 《人生》 的改编
19. 《月夜静悄悄》
20. 《杏树下》
21. 《风雪腊梅》
22.关于 《人生》 和阎纲的通信
23.关于 《人生》 的对话
24.《匆匆过客》
25. 《人生》法文版序
26. 《路遥小说选》自序
27.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28. 《青松与小红花》
29. 《卖猪》
30. 《路遥散文随笔》
31. 《姐姐》
32. 《路遥短篇小说集》
33. 《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34. 《龙与悦》
35. 《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36. 《爱の结末》
路遥作品一览[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人生》 《在困难的日子里》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小说] 《月夜静悄悄》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夏》 《姐姐》 《风雪腊梅》 《青松与小红花》 《匆匆过客》 《痛苦》[杂文集]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小说选自序》 关于《人生》的对话 《土地的寻觅》 《作家的劳动》 《柳青的遗产》 《无声的汹涌》 《生活咏叹调》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人生》法文版序 《这束淡弱的折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1 12: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