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陶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丽的陷阱——关于《喻体(一)》的自说自话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6:38 | 只看该作者
硬撑 发表于 2015-10-4 17:32
也许作者没有注意到,一些赞美的评倒是对文本带来更大损害和误解。

不管是赞誉还是贬抑,误读都是正常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5-10-5 16:43 | 只看该作者
陶杰 发表于 2015-10-5 16:27
我想我们对道德的坚守是一致的,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太一样。


凌驾于道德之上的艺术,不过是借口和遮羞布。我不再参与讨论这首诗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10-5 18:06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没有正解,正如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和想法。因此作者的观点,也只能是其中的一种观点,因为作者站着的也只是一种角度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5-10-5 19:05 | 只看该作者
等自己的孩子长到十三岁才有可能觉悟。很多人只对自己孩子负责,对社会不负责。我在艺术学院毕业,道德人人都会明白。不过历史的童养媳文化背景让我只能相信修养的提高还需更长远的等待。应为有很多的人都还没有分清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道德。所以也是有这么多贪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9: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秦志良 发表于 2015-10-5 18:06
诗歌没有正解,正如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和想法。因此作者的观点,也只能是其中的 ...

一个作者解读自己的作品,他拥有多少优势,他就拥有多少局限。一个独立的读者,可以谁的话都当耳边风,只认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20: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红屋子 发表于 2015-10-5 19:05
等自己的孩子长到十三岁才有可能觉悟。很多人只对自己孩子负责,对社会不负责。我在艺术学院毕业,道德人人 ...

是啊,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提高艺术修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5-10-5 20:13 | 只看该作者
一半一半,平衡木。问好喻体,问好自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21:41 | 只看该作者
转女诗人夏午四年前的一篇评:
                                 
                                   病句之美
                                    文∕夏午
       陶杰是谁?不知道。
       没关系。对诗人来讲,诗大于诗人。于我而言,我少有冲动,仅仅因为一首诗而为之写一段文字;而陶杰或许是个例外。依据TA写下的诗, TA比我年轻,我猜。如果TA比我大,那么我只能佩服TA,老大不小的人了,还病句连篇。我当然不算老,但足够大,大到已不会写病句了;即便有病句,也难能做到把病句整到美不胜收的样子了。我要从《喻体》的头两行开始,读读他的病句,赏赏他的病句之美。

       “‘明月朦胧’。十三四岁,她的身体/刚好呈现出此病句之美”。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有明月皎皎之光华,也有尚未长开的朦胧之幻美,以病句“明月朦胧”喻十三四岁的她刚好呈现的身体之美真可谓鲜活、精妙;而且很“口语”,不费解。再美的美人若卖弄风情却不解风情,不仅无趣至极且令人生厌;再好的诗歌若硬要借故藏典故弄玄虚搬弄智识,只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于己皆是吃力不讨好。不解之解,会心一笑,大美了然于胸。

       “嗯,我不动,我静下来/听着泉水“叮叮咚咚”地从身上流过”泉水从身上流过是什么感觉?也许人们会说是丝绸般清凉、舒适、柔滑的感觉,这答案是正确的,但这正确的废话显然不是诗人的答案。诗人陶杰说是“叮叮咚咚”的感觉——将触觉转化为听觉,他似乎又“犯病”了!但这病其实也是寻常的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陶杰是一个偏向于“听觉型”的孩子,善言辞,擅模仿,通语言之道;却也是个好的倾听者。他说“我不动,我静下来/听着泉水‘叮叮咚咚’地从身上流过”。当语言由于越过感觉限制而形成的“病句”,由于其自然而然,便呈现微妙的自然之美。从修辞学角度来讲,很寻常的以感觉写感觉,通感而已。深谙语言之道的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书中曾写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日常生活多病人,日常话语多病句,但病句之意,你懂的。

       “上午我把它画成圆的,下午/改为椭圆。一会叫它“芒果”/一会叫它“梨”。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确定自己喜欢酸味还是甜味/没关系……算了吧!请来一杯/白开水。要不就/望梅止渴。她还小,尚方便/转化为喻体,比作陷阱也正适合,跳出跳进”喻体是什么?在这些病句的起承转合中,身体从圆的到椭圆,从芒果到梨,从酸味到甜味,从身体到陷阱,有形状改变引发的视觉变化,也有味道迥异的味觉变化。还有什么,嗯,还有不确定。这恰当的不确定正是对确定的诠释:因为小,方便转化为喻体,或比作陷阱,跳出跳进,这“病句”有点无厘头,有点调皮,仿佛孩子说的话,什么语法,修辞与逻辑学都是表达的障碍,而遵从诗意、语感与日常的诗歌才是美之王道。

       自然,不受感官之限;鲜活,不拘陈词之囿;日常,不屑章法之约。此即病句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5-10-5 22:16 | 只看该作者
此诗败笔,狗那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5-10-6 10:0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喻体”还是“本体”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很明显的藏在文本之中。不论“艺术”还是“道德”,生活中也是可以共存的。这首诗歌本没什么争议,相信读过书或是认识字的人都读的懂,也不存在所谓误读。有的,也只能是误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02: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