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采凤 于 2016-1-22 14:24 编辑
之:
针砭片,他从楼顶跳下来
——用文字迅速表态
采风
针砭一:在以上几个版本中,倾心于干预,鉴于此,原玉作者拿跳楼事件作为第一中心内容,在时间的提前切入上提供的素材过于单薄,局限于“电视里/那个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包工头/一听有人跳楼”;意思很明了,是假想主人公尝试学习那位侥幸的跳楼人,掩藏画面之外的是妄图通过侥幸心理,鱼死网破式的一搏,这显然不是干预的手段,更不是目的。心理干预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更多的在于社会干预,制度干预,而这些远非一首诗歌所能承载。
针砭二:语言平淡,缺乏诗味,算不上大多数人心目中承认的“雅诗”,“俗”倒是具备的,和篇名一样,用文字真实记录生活的片段,一段微型小说,几乎看不到艺术加工的痕迹,猜想作者试通过“真实”来打动读者。
针砭三:态度很重要,这首诗中几乎看不见作者的态度,很头疼的事情;看到很多本网推荐的诗歌都有这种特质,好在很多读者给予很多诗后的评价,才使得原玉逐渐丰满、水落石出、思想凸显,这种倾向很不好,或者说作者在投机,因为不显身自我主见和态度,带来最大的利处是左右逢源,适合容纳各种思想甚至偏见,得到最广大的认可、赞同,若说用于诗赛倒是可以,若说用于时势的准确表态,表决器永远握在读诗者手中,很麻烦的一种倾向,距离“真诗”以情动人、以感化人、以态服人远了。
针砭四:纪录片不适合入诗的理由——在时间上不及提升阅读欣赏水平的传统类诗歌,传统诗歌以德育人,以情动人,在事件没有到来之前已经为长期接受德育诗育的人扎好心灵防范的篱笆,绝望、悲观、厌世等等心灵疾病在文化的提前干预下,人和人的交往趋于理性,社会和谐根基强健,外来因素很难侵蚀人心;而纪录片现场纪实类诗歌在时间的切入上远远落后于传统诗文熏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其特征,很难切入到病情的根源,类似于西医诊断,仅仅止于消炎,而病之源心灵的疗伤效果仅仅止于揭示、曝光、痛诉,起不到从根本上恢复良善。此种苗头很有问题。把诗歌写作引向向外找,而不是从心灵上指引写作和欣赏,如不提醒,不及时扭转会带动写作氛围走向虚浮化、表面化、攀比化。恕直言
之:
总结篇,谁从楼顶跳下来
——用文字拧紧欲望
跳楼的人为何不敢、不习惯、不会用文字检举逼迫自己跳楼的背后人物、关系、决策和制度。或许检举会带来很直观很便捷的解决呢。把生命交给愚蠢的的冲动和逼迫,再愚蠢不过的选择。
或许不能仅依赖以上的检举和揭发,但是检举确实对付该检举的人很有效。记住,在跳楼之前一定要看到逼迫我的,先我之前跳楼,登上楼顶只为看看不懂及时收敛的无耻之徒,看看他们跳楼的惨样,才开心的。
自食其果的跳楼者,会眼巴巴看着自己因为贪念的逼迫,把自己送上断头台,他们已经没有勇气揭发比自己更为“龌蹉”的人了。答案是:欲望,没有扎紧欲望的笼子,才是断头台的铡刀,而非制度,而非决策,而非拦与不拦等法律层面的制止,只类似“防君子不防小人”,一把再好的锁怎能锁得住人心。自心的欲念和魔障不消灭,不提前警示自己,把自身行为规范在一定准绳,结果很明显。
勇于担当警示者是诗歌的使命,自我预警先于警示旁人;自我批评优于批评的态度;文字要想从单纯的自我陶醉迈出,充当 时代的警语,敬告,红红脸,出出汗是常态。
记录片,他从楼顶跳下来
阿煜
他从楼顶跳了下去
嘭的一声
就死了
这和他在电视里看到的
情形不一样
电视里
那个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包工头
一听有人要跳楼
就马上还钱了
但是这次
没有人拦他
他就这么死了
嘭的一声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2年1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