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菊岭耕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赏评【三】 (恢复)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08:32 | 只看该作者
缘是云

漂泊异乡的汉子
独自在诗中缠绵
夜晚  攀着月光
踩动水车  数点
万朵桃花飘落水面
想起当年的红蜻蜓
操琴的人  乡谣轻弹
浮动的青春  放飞的小鸟
悄悄划过空阔的心涧
生命的真实是石头
漫步人生  缘是云
唯有爱心  永远不变

(重阳JM)


    一个人,和云有缘份。与云结缘,必是漂浮的一生。一位大汉子,从老家山东漂泊到异乡大东北。他孤独,却爱诗,在诗中缠绵,也是一种安慰。
    这位大汉子,成年累月地辛苦劳作,白天干活,到晚上还得不到休息。手攀着月光,脚踏着水车,眼看着水面,“数点万朵桃花飘落”。花的飘落,就是春的过去。这春的过去,也正如一个人失掉了青春年华一样。这也就必然引起对家乡亲人和当年故乡时的情景的思念。所以眼前出现了“红蜻蜓”,耳边响起了琴音乡谣。而这美好的青春,就象放飞欢鸣的小鸟一样,多么的美好啊!然而这些,也只能“悄悄划过空阔的心涧”了。
    从以上看,这就是这位大汉子的生活和经历,也就是他的人生吧!所以归纳出下面的诗句:“生命的真实是石头,漫步人生,缘是云”。生命真实得就象石头一样的存在,象石头一样的沉重。然而人生,却又是这样的轻浮,轻浮得象云片一样,飘遥,飘遥……。
   “唯有爱心,永远不变”。这是神来之笔,也是全诗的升华句。正如雪莱说的:“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这里就完全看出诗人的一颗永远不变的爱心,这也是崇高的道德品质。
    作者对人的真诚热情是人所共知的,而且与他有过书信往来的人,都有这种深感。
    法国大诗人雨果说过:“仅仅是诗句子,不是诗;诗存在于思想中,思想来自心灵”。这首诗,不正是来自他心灵的歌吗?也正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心灵美。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22 15:20 | 只看该作者
迎春曲

——和林显勇韵


张灯结彩过新年  陆港百姓大团圆
京九万里长龙舞  高峡截流平湖现
泽民举旗立大地  邓公指路换新天
改革开放兴百业  致富快马更加鞭

(重阳jm)


    这首诗估计写于1998年春,题目是《迎春曲》,也是一首喜庆诗。
    作者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写这首诗的。1997年,是大捷接连,喜报频传的不平凡的一年。自然全国人民要祝贺胜利,迎接新春了。
    每当喜过新年,总是张灯结彩。而今年更是灯辉煌彩缤纷了。这一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陆港人民百年来得到了大团圆。北京直达九龙的火车胜利通车,象一条长龙纵穿南北,飞腾了起来。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更有11月8日,长江三峡工程截流成功,实现了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预言的那样:“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一年的一件件巨大胜利,是江泽民主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取得的。“立大地”显现了高大不凡的形象;也是在沿着邓小平指引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取得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结果,使祖国的百业兴旺发达起来,而且更是快马加鞭,走向富路。
这是一首唱胜利颂改革的赞歌。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2-27 09:46 | 只看该作者
“三株”赞

奇迹创造三株液  喜知华夏有神津
补功特效惊天下  三株玉液益万民
枯木逢春展绿叶  百年长寿梦始真
应是趣闻奇观赏  青史不遗三株人

(重阳JM)


    这是一首称赞“三株口服液”的诗。
   “奇迹创造三株液,喜知华夏有神津。”创造三株口服液,中外驰名,真可称为奇迹。凡用过三株口服液的,都感到效果特好,这是华夏的神津。华夏,我国古称。津为液。神津,神奇莫测,异乎寻常。
   “补功特效惊天下,三株玉液益万民。”三株口服液以补功强身,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具有神效,震惊了天下。这样的玉液,自然有益于万民。玉液也指甘美的浆汁。刘潜《谢晋安赐柑启》:“削皮金衣,咽兹玉液。”
   “枯木逢春展绿叶,百年长寿梦始真。”“枯木逢春”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得到了挽救,重获生机。宋•释道原《景德佳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木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稀有。’”枯木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青春,所以使人“百岁长寿”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应是趣闻奇观赏,青史不遗三株人。”三株口服液是人间的趣闻和奇观,在人类的生命史上立了一大功。并将载入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为“青史”。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遗即弃,离开。这一奇迹写进史册,是离不开三株人的功劳。
    由此可见,这首诗写得既实在,又深远。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8:46 | 只看该作者
叹顾城

昨天  优美的诗
妆扮着生活  如彩霞般美丽

今天  仰天长啸
戕妻自缢  也是一种美丽

诗人和死囚  同样诱惑上帝

    (重阳jm)


    顾城也有一首《给一位诗人》:“群星象长了翅膀/拥挤地飞进我的窗//只见闪闪烁烁/一齐落在桌上//二十年不见你的诗了/寂寞的岁月真长//星星和诗在一起/我分不清哪个最亮。”
    这首诗好象是写给艾青的,因艾青错划右派后,变哑了二十三年,平反重回诗坛,歌唱不止,出现了老年的创作高峰。
    顾城是一位出名的青年朦胧诗人,在美国夏威夷岛杀妻自缢。这件事震惊了整个诗界,自然也震惊了重阳这位老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顾城的死,当然不是“留取丹心照汉青”。但死总是有因的。我们的诗人不至于无缘无故的轻率自己和爱妻的宝贵生命吧!
    这首新韵诗写得不同寻常,溶进了重阳的赞赏和叹惜的复杂心境。诗人的诗将生活妆扮得十分美丽,美得就象彩霞一般。而在这个世界的著名岛屿上,阳光是美的,云朵是美的,风景是美的,浪花是美的,海岛是美的……。就在这美的里面,我们的诗人昂首望着老天,发出愤怒的悲吼,杀死了心爱的妻子,缢死了自己的青春,这也是一种美丽!
    诗人挥笔感动着上帝,舞刀引诱着上帝,举绳迷惑着上帝……,上帝啊,上帝!
    新西兰的激流岛,大洋巨掌托起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诗人难道只能用自己和爱妻的生命来窥视背后的“文明”吗?难道真的象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诗句:“生命是伟大的”,“死亡是伟大的”吗?
    我们年轻的朦胧诗人啊,生活是朦胧的,爱情是朦胧的,文明是朦胧的,生命是朦胧的,杀人是朦胧的,死亡也是朦胧的……。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09:49 | 只看该作者
战洪魔

洪魔出  沧海怒
天哭地哭人未哭
同舟共济  禹王谋

万里长堤红旗舞  
军号响彻迷彩服
党政军民齐努力
洪魔伏

(重阳JM)


    1998年,长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人们还记忆犹新。这次洪水,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终于战胜了洪水,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全诗共分上下两节。第一节写洪水,第二节写战胜洪水。
   “洪魔出,沧海怒”。诗中把这次洪水比喻成“魔”,魔指专做破坏活动的魔鬼。这魔妄想吞没田园,卷走房屋,“人或为鱼鳖”。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洪魔的出现,猖獗至极,竟让大海都发怒了。
   “天哭地哭人未哭”,这是难得的佳句。洪魔竟使天哭了,地哭了,然而人却没有哭。这就形象地表现了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
   “同舟共济,禹王谋”。同舟共济,《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共度难关。当时的全国人民为了战胜洪水,正是这样的。我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那时,只有一个大禹,而当今呢?遍地尽大禹,有谋略,有智慧,更能够把洪水治服住。
    诗的下一节直抒胸臆地表现了战洪魔的宏大场面。在那万里长堤上,到处飘扬着红旗,到处是守堤的英雄。特别是几十万最可爱的人民解放军,参加了战斗。军号响彻,迷彩服耀眼,军队是抗洪的强大主力军。在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洪魔”征服了。田园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抗洪彻底胜利了。
    这首新韵诗,直接赞颂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8:50 | 只看该作者
爱莲娜       

爱莲娜•普格雷西亚  
意大利威尼斯的伟大
人类第一位女博士
一鸣惊人的二八神娲
       
天才在数学上扎根  
智慧在天文学上发芽
灵感在哲学上结果  
艺术在语言学上开花
爱莲娜  终身未嫁 ——
三百年的精灵  
化成美丽的神话

(重阳JM)


    重阳的新韵诗,专写人物的不多。青年诗中有《关云长》和《门捷列夫》两首。老年诗中,除了《致王老师》外,就是这一首了。而这一首,从形式到语言及表现手法上,都比前两首要高得多。这可看出诗艺的成熟。
    对于爱莲娜,我是一点儿也不知道的。通过读诗,可看出她是一位多才多艺不平凡的称得上伟大的人物,为人类做出了不朽贡献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爱莲娜是意大利人,出生在亚得里亚海岸重要港口,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的美丽的威尼斯大城市,所以说她是意大利的骄傲,也是威尼斯的自豪。她是人类第一位女博士,而且十六岁就一鸣惊人了,简直是一位“神娲”。在这里,诗人将她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女娲”相提并论了。《女娲补天》:“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溪水。”可见诗人对爱莲娜的内心崇敬。
    诗人崇敬她,是有充足理由的。下面的四句诗,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基本上是一组对偶句,天才—-在数学上—-扎根;智慧—-在天文学上—-发芽;灵感—-在哲学上-—结果;艺术-—在语言学上-—开花。她的天才,表现在数学上;她的智慧,表现在天文学上;她的灵感,表现在哲学上;她的艺术,表现在语言学上,她是个全才。而且诗人调遣了十分生动形象使人惊讶的四个词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诗写到这等地步,真是达到了宋玉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爱莲娜,为了事业,终身未嫁。她的成就,在历史上闪光,永远不会泯灭。她是一位女强人,女英雄。三百年来,她的神思敏捷,精灵聪慧,简直化成了美丽的神话。爱莲娜的一生,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诗人把爱莲娜神化了,而且也应当神化,这就将整个诗意画龙点睛了。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15:39 | 只看该作者
出场费

歌星毛阿敏  出场费七万元嫌少(注)
人生与金钱  在心灵间失落了坐标。

(重阳JM)
注: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获悉,毛阿敏应邀去福建某地演唱两场(唱四个歌),出场费七万元,临场非再加五千元不可。

    在我国,曾经有一度,歌星走穴成了风潮。后来争争论论,阻而走,走而阻,也就好像习惯成自然了。
    诗中写道歌星毛阿敏的两场出场费高达“七万元嫌少”。这是真实的事,因为来自官方报道,不是小道消息。
    毛阿敏可说是当时最富盛名的最红的歌星。屈指可数占鳌头,数第一,是众多歌迷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传颂不止,飞飞扬扬。所以出场费也高到惊人的地步。
    歌词家绞尽脑汁,写一首歌词;作曲家费尽心血,谱一支曲,稿费只不过十几元,最多也不过几十元。而歌唱家轻轻松松地唱一首歌,竟能得到几千几万元的收入,这样的报酬实在是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毛阿敏的两场出场费“七万元嫌少”,这里有两点:价码太高了;但还不满足。真是有点儿过分了吧!所以诗人得出一个结论:“人生与金钱,在心灵间失落了坐标”。这两句诗,特别值得玩味。人生离不开金钱,金钱关系着人生。然而这二者应有个适度,不可无限量地扩张。本来人生与金钱构成的心灵,应当归结在一定的“座标”上,如果不属于“座标”上的一点,那就脱离了轨迹,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
    诗人在这里并不全责怪毛阿敏,而是通过这个事实,透视出一种社会问题,出现的这种不正常现象,应当予以纠正,不可让它再漫延下去。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09:07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

一把火没烧灭民族的尊严
却烧毁了一个朝代的骨头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血汗
只能在那堆废墟上残留
前辈紧握鲜活的悲愤拼命
今人撕噬陈旧的史书下酒
耻辱的玉柱难兑外币价值
光荣的钱袋鼓胀着男需女求
文者洗刷着久染手指的诗锈
武者为安排明天的日子发愁

(重阳JM)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部,原为明朝故园,清朝扩建至周围达三十里,拥有众多殿宇亭台,收藏大量历代珍贵文物、图书和金银、珠宝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到此,大肆抢劫,继而纵火焚烧。这一把火,使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损害。然而既没有烧灭,反而烧醒了整个中华民族。这一把火,却把一个朝代的骨头烧毁了,从此再没能站起,最后走向灭亡。反清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最宏伟最壮观的园林。但一把火后,园林成了一堆废墟,那智慧和血汗,只不过变成了残留的碎片灰烬,但也留下了列强的残暴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憎恨与反抗。
    圆明园是前辈的创建,看到这残迹,怎能不令人悲愤呢?那拼死拼活与外强的搏斗,推翻了清王朝的黑暗统治,既有失败,也有胜利。这些历史,今人应如何对待呢?撕得一片片吞食下去,美滋滋地当作佳肴美餐去下酒,这能行吗?应该吗?也该觉醒,也该拼搏,也该奋进了。                                                                 
    圆明园那些倒下的残碎的汉白玉柱,能值多少钱?能兑得外国的多少钞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还很穷。钱袋是光荣的,但是对中国来说,还是扁的,何时才能鼓起来,达到“男需女求”呢?弄文的,洗刷诗歌的污染;搞武的,为明天的日子发愁。这恐怕不是夸张,而是摆在面前的现实。
    圆明园的遭难,教育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得吃亏”。现在有些人,不是还不觉悟吗?不思考历史,不奔波将来,庸庸碌碌,昏昏沉沉,这样下去也太危险了!
    海涅说过:“只有伟大的诗人,才能认识他当代的诗意”。这首诗写得十分含蓄,细读才能品出它的深意真义。吸取历史教训,奋起奔向世界先进之林!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归吟

几经沧桑星斗移  潮起潮落悲哭凄
不堪回首岁月远  呼子唤娘声浪激
澳门滩头莲帜扬  妈祖庙前歌嘹亮
礼炮轰鸣焰花美  笑迎世纪新曙光

(重阳JM)

    这是一首歌颂澳门回归的诗。
   “几经沧桑星斗移,潮起潮落悲哭凄”。我国的宝岛澳门,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窃据占领。以历了四百多年的苦难遭遇,真是“几经沧桑星斗移”。沧桑,即沧海桑田。《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以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星斗移”,即星移斗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一:“抬头观看,星移斗转,正是三更时分”。斗,指北斗星。星斗变换了位置,比喻时间的推移变化。在这几百年中,形势的汹涌起伏,就象“潮起潮落”。澳门总是沉浸在悲凄痛苦之中,难以熬煎。
   “不堪回首岁月远,呼子唤娘声浪激。”澳门这几百年的苦难岁月,也够长远了,真叫人不敢回头看,越想越难过。在这几百年里,真是母亲呼唤儿子快归来,儿子呐喊母亲要回家。这呼唤,这呐喊,可说是一浪高过一浪地激越、紧迫,这是拟人,也是比喻,更是实情。
   “澳门滩头莲帜扬,妈祖庙前歌嘹亮”。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澳门的区旗区徽上,印着莲花的图案,这莲花的旗帜,在澳门的滩头迎风飘扬,这是回归的标志。澳门人民,喜出望外,乐其甚乐,所以在最信奉的妈祖庙前,歌声更加嘹亮,香火越发萦绕,这充分表达了澳门人民沉浸在欢乐之中。
   “礼炮轰鸣焰花美,笑迎世纪新曙光”。澳门的回归,是继香港回归后的又一伟大胜利,又一可贺可庆的大喜事。为了庆贺回归,鸣放礼炮,震动大地,燃烧焰花,礼花满空。母亲在笑了,儿子在笑了,在这笑声中,迎接人类进入新世纪的新曙光!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对澳门苦难历史的回望,写得悲愤沉痛。后四句是热烈地喜迎回归,写得场面热烈,情绪激昂。使全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完成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4:20 | 只看该作者
天行健

塘边拧柳笛  河湾摸鱼虾
上树捉知了  下田逗哈蟆
高粱叶上逮蝈蝈  稻谷穗上捕蚂蚱
孩童不解抗日事  林边草地采黄花

(重阳JM)

    重阳写过四首《天行健》的诗,这里选读这一首。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全是五字三顿一句,两两相对的对偶句:塘边-—拧—-柳笛,河湾--摸-—鱼虾;上树-—捉-—知了,下田-—逗—-蛤蟆。接下来,又是两句七字的对偶句:高粱叶上-—逮-—蝈蝈,稻谷穗上-—捕-—蚂蚱。最后是:林边草地——采——黄花。这里极其形象生动地把儿童天真活泼,快乐可爱的童雅气活脱脱地全盘托了出来。
    这首诗在动词的选用上相当成功:“拧”、“摸”、“捉”、“逗”、“逮”、“捕”、“采”等。
    由于年龄太小,当然不理解抗日的事,只知道“林边草地采黄花”。稍长大一些,也就懂了,就开始憎恨和反抗日本侵略者了。试抄录另一首《天行健》:

嬉戏一群光腚娃  打谷场上玩泥巴
捅上窟窿作弹头  插个木棍作柄把
手榴弹  溜溜光  打得鬼子无处藏
手榴弹  一脸疤  打得鬼子无处爬

    从这首诗就完全看出,和大人一样,以游戏的方式消灭起了鬼子。可见反侵略,爱祖国。在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起来。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8 02:0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