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29|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无韵诗批 【B】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1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2-19 09:15 编辑

何谓诗?

何谓诗?
中华民族的诗
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文体,与内容无关,
与好坏无关。
是这个样子的是诗,
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
韵是诗的本质特征,
韵是诗的独特标志,
韵是诗的命根子,
韵是诗的生命。
无韵非诗!

(重阳jm)



何谓诗?


何谓诗?中华民族的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韵是诗的本质特征,韵是诗的独特标志,韵是诗的命根子,韵是诗的生命。无韵非诗!(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14:49 | 只看该作者
何 谓 “诗”.2
重阳 JM


何谓“诗”?
“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
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
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
特殊文字、
特殊民俗民风,
特殊历史演变过程
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
即中华诗词。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的象征,
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
特殊文字、
特殊民俗民风、
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生存与发展。
当然,
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
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
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
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
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新诗”是什么?
“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
“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
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
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
脱胎而出的新体诗。
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
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
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
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中国引进了“西诗”,
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
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
“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
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
开放了。
特别是青年诗人们,
张开了自由的翅膀,
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
于是乎,
“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
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
在中国的大地上营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
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
“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
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
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
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
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
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扭曲了人们的思维,
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
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
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
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
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
“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
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
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
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
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
从量变到质变啊!
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
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
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
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
“新诗”这个名子不放,
那就由它去吧!
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
真正的中国新诗
已经有了自己的
更新更准确的名子:
“新韵”。
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
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
“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
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普及“新韵”,
为“新诗”正名,
是时代的需要,
是人民的呼唤,
是历史的使命,
是诗人的责任!

2000.11       




何 谓 “诗” .2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生存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中国引进了“西诗”,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开放了。特别是青年诗人们,张开了自由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于是乎,“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营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从量变到质变啊!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那就由它去吧!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新韵”。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普及“新韵”,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
2000.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22 08:08 | 只看该作者
何谓诗 .3


中国引进了“西诗”,
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
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
“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
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
开放了。
特别是青年诗人们,
张开了自由的翅膀,
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
于是乎,
“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
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
在中国的大地上
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
然而,
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
“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
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
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
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
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
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扭曲了人们的思维,
毒害了人们的心灵。
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
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
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
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
弥天大网,
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
“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
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
编著中漫天飞舞,
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
而真正的“中国新诗”
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
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
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
从量变到质变啊!
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
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
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
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
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
那就由它去吧!
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
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
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
“新韵”。
这个名子
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
也是占用不了的。
因为,
“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
所特有独具的象征。
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
普及新韵
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重阳JM)







何谓诗(3)


重阳JM


        为“新诗”正名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那么“无韵不成诗”自然是对的。或者说:“无韵不成汉语诗”是最起码的常识。至于外国人对外国诗是如何解释的,那就诗随国意,当在别论了。
    我以为,“诗”者,文体也,它与“衣”、“医”、“画”、“乐”等,是一样的指某一事物的属性或概念化的称谓。比如“衣”,总言之无外乎人类身体的遮附物罢了。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世界上演化出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衣”便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被演化成一种服饰文化。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甚至成为某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正如现时人们所说的西服、中服、各民族服饰等,这便是人们所共知的“衣”的概念化称谓。
   “医”亦如此,无外乎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手段。但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如现时人们所熟知的中医、西医,即是“医”之概念化称谓。
   “画”亦如此,它是人类文明,文化艺术的展现手段之一。世界各民族和国家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正如现时人们所共知的中国画、西洋画等等,便是“画”之概念化称谓。
   “乐”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也都有各自特有的表现形式。正如人们所共知的中国乐器、中国乐曲,西洋乐器、西洋乐曲等,均是“乐”之概念化称谓。
   “诗”亦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也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正如人们所共知的中国诗、各种外国诗一样,是“诗”之概念化称谓……。 如此林林总总的概念化称谓,便形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千差万别。
    如此说来,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特有的文明文化,从而构成了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特征,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渗透,影响着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可能将本民族的文明文化一下子抛弃掉,除非它是灭国灭族了的亡国奴。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可能不接受外国外民族文明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除非它是固步自封的古化石。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如此说来,中华诗词这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现形式,这一中华民族诗文化历史传统演化的结果,这一民族象征的诗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抛弃掉的。因为我们不是灭国灭族了的亡国奴!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也不可能不接受外国外民族文明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中华诗词也不可能不在外国外民族诗文化的影响下变化与发展,因为我们不是固步自封的古化石!中华新韵的产生与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文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因为那不是演变与发展,而是推翻与毁灭,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灾难!世界历史上诸多被灭亡了的国家和民族,不正是如此吗?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华传统诗词被推向绝灭边缘的年代里,不也是如此吗!所以说,民族传统的毁灭,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
    那么,何谓“诗”呢?(本文皆指诗体形式,并不涉及内容)。确切地说,何为华语诗呢?我认为,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诗文明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存在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那么,“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就是被现今称为“新韵”的当年的“新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新韵古体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中华民国期间还产生了相应的“新韵”韵书,那时是专指“声韵”的。现今的“中华新韵”,不仅仅指“声韵”,更重要的是指“诗体”。遗憾的是,当年的“新诗”这个新鲜稚嫩的名字,却被“西诗”霸占了,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并不是“中国旧诗”脱胎出来的“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承传关系。所以,相对于中国传统诗而言被称为“新诗”,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几十年来,虚伪的中国新诗人们,一直不能像“西服”、“西医”、“西画”、“西乐”那样坦率地称“西诗”,以致强占一个“新”字,在中国诗坛上形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误区,或者说是一个混乱的顽固的怪圈,蒙骗了几代人,并继续蒙骗着现今的青少年下一代,这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悲哀。然而,“韵”是中、西诗的“试金石”。混乱的“新诗”在“韵”这个“试金石”下就泾渭分明了:有韵的是“新诗”,无韵的是“西诗”,这是最起码的区分。“新韵”这个名字,正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新韵”这个称谓揭开了“西诗”的面纱,还了“新诗”以清白。
    那么,为什么风行全国的“西服”、“西医”等“西”货,没有象“新诗”那样形成混乱的怪圈呢?关键就在于“西服”、“西医”等“西”货都有个明明白白、直言不讳地“西”字称谓,让人们有了个清晰的概念。
    那么,“西”货好不好?这自有历史的评判。请看,“西服”让中国人的腰板潇洒了起来,“西医”让中国人战胜病魔而健康了起来……。可以说,险些灭亡了的中华民族,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科技落后的中国人民,如果不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文化,就得完蛋!这是历史所证实了的。但是,“西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也是有目共睹的吗!所以,“西”的就是“西”的,好的就是好的。要明确概念,不能自欺欺人,更不能假冒伪劣,否则就是误导与灾难。难道,君不见当今假冒伪劣,自欺欺人所造成的恶果吗?“西诗”也同样,为什么不让它概念明确化呢!为什么?!
    中国引进了“西诗”,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开放了。特别是青年诗人们,张开了自由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于是乎,“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从量变到质变啊!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那就由它去吧!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新韵”。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那么,何以说“新诗”是被“西诗”强占了的混乱的概念化称谓呢?
    首先,所谓“新诗”并不“新”。因为无韵的“自由诗”在世界上已经很老很老了,象中国传统诗一样的古老。其二,所谓“新诗”,其真正的“新诗”成分很少。椐有关资料显示,现今的“新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西诗”。其三,所谓“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的说法,是个极端的错误。因为“新诗”与“中国诗”已经毫无承传关系,已经变质,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由于“西诗”冠以“新”字而误导成中国诗坛上的一个很大的“怪圈”。“怪”,就怪在它不是“新诗”却被称为“新诗”。几十年来,中国新诗者们在这个怪圈里走火入魔地横冲直撞,不但声称“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还创造了什么纯自由、纯艺术、朦胧、先锋、近代、现代、后现代等等一系列的洋探索,不但被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还高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试想,如果中国人说“西服”是“中服”的发展,并让它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笑话?中国人说“西医”是“中医”的发展,并让它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疯话?那么,中国人说“西诗”、“西画”,“西乐”是“中诗”、“中画”、“中乐”的发展,并要让它们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神经病?说这种话的人知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中国人?!至此,他还想坚持“新诗”正不正名无所谓吗?!他还想继续向他的子孙后代们卖弄他的愚蠢吗?!
    今天,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奉劝那些穿西服、吃西餐、写西诗的中国新诗人们,不妨就穿着西服给老祖宗磕个头吧,暗自提醒自己,千万可别跟错了“主子”认错了“爹”呀!
                                                           2000.11
首发2001年3月《艺苑》总144期。
转载2002年7月《中国风》第152页。
2008年《中国文学》总12期第132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2-27 09:36 | 只看该作者
读重阳《何谓诗》
       

青海/李万修




    一篇珍贵文
    重阳先生的《何谓诗》,是一篇极有价值,十分珍贵的诗歌理论,也是中华新韵研讨深入进展的重要标志。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结论正确,将会把新韵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把总钥匙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一定义是科学的,也是准确的。由此而推断出:“无韵不成诗”,并特别强调“无韵不成汉语诗”。重阳在这里给我们制作了一把闪闪发光的总钥匙,拿它可以打开有关诗歌的许多锁。
    一曲民族歌
    重阳说:“诗,亦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当然,从辩证统一的观点看,“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但必须肯定:“世界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这一观点是不可有丝毫动摇的!
    事物都在发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到任何时候,也不可抛弃民族的传统特征。因为“民族传统的毁灭,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诗也亦然,永远是一曲民族歌!
    一颗金色果
    重阳几年前就提出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这里又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他说:“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存在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这里的几个“特殊”就奠定了中华诗就是中华诗,绝不可能是别的什么诗。当然,也必须吸取外来的精华,形成一种新诗体,即中华新韵。
    新韵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诗歌常青树上结出的又一颗金色果。
    一面新诗旗
    关于中国的新诗,重阳说:“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就是被现今称为‘中华新韵’的当年的‘新诗’。”所以,他具体的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产生的“有韵白话诗”、“新韵古体诗”,也就是中华新韵诗才是真正的“中国新诗”。
    “新韵”就是有韵的现代诗,就是中国真正的新诗。她象一面旗帜在新的世纪里,高高地飘扬在诗国上空。
    一条传统线
    重阳认为,大量的无韵自由散诗,不属于中国新诗,而是“西诗”。他说:“当年的‘新诗’这个新鲜稚嫩的名字,却被‘西诗’霸占了,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并不是‘中国旧诗’脱胎出来的‘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承传关系。”
    完全可以这样说,诗经,、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还有现今的新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全能够串到一条红线上来。而“西诗”是绝不可能串到这条红线上来的,自然会统统抖落出去!怎么能占用“新诗”这个光荣的名称呢?
    一块试金石
    以什么标准来衡定“中诗”和“西诗”呢?重阳给了我们一块神奇的“试金石”。他说:“‘韵’是中、西诗的‘试金石’。混乱的‘新诗’在‘韵’这个‘试金石’下就泾渭分明了:有韵的是‘新诗’,无韵的是‘西诗’,这是最起码的区分。”
    “韵”这块试金石,确确实实是诗歌的无价之宝,没有了她,也就没有了诗,所以说她是诗的命根子。
    一件好武器
    重阳坚定不移地说:“‘新韵’这个名字,正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新韵’这个称谓揭开了‘西诗’的面纱,还了‘新诗’以清白。”
    “新韵”不仅仅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而且是战胜“西诗”的有力武器。只有“新韵”才能把占统治地位的“西诗”赶下台,拉下马。因为她代表的是真正的新诗,而且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一支锐利箭
    重阳说:“由于‘西诗’冠以‘新’字而误导成中国诗坛上的一个很大的‘怪圈’。‘怪’,就怪在它不是‘新诗’却被称为‘新诗’。几十年来,中国新诗者们在这个怪圈里走火入魔地横冲直撞,不但声称‘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还创造了什么纯自由、纯艺术、蒙胧、意味、近代、现代、后现代等等一系列的洋探索,不但被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还高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这段话直接批驳了那一大堆的“洋探索”,并否定了他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和“走向世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错误论调。真象一支锐利箭,一矢击破许多“的”!
    一声诗界雷
    重阳说:“今天,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人的责任。”“西诗”再不能占有“新诗”这个名份了,应当让位给“新韵”。这个名正得及时,正得果断,正得必要,正得正确,正得意义重大!如再不正过来,将会继续把中国的诗引向岐路,后果不堪设想。
    给新诗正名,就象诗界的一声春雷,打破了诗的沉闷局面,唤醒了诗的重新振奋。使新韵象百花开放一样,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诗的春天!
                                       2001.1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08: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西诗”引进中国后,
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
由一朵欢快的浪花,
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
难怪
一些新诗大家们
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
还要走向世界,
与国际接轨。
为此,
人们不禁要问:
何谓诗之“流”?
何谓诗之“潮”?

(重阳JM)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
作者/重阳JM

.

    “西诗”引进中国后,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由一朵欢快的浪花,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难怪一些新诗大家们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何谓诗之“流”?何谓诗之“潮”?
    “流”原指液体沿着一定方向持续的移动。如水流成河,引伸为相继延续之意。“潮”原指海水受日月影响而起落的现象。其喻意为风潮、思潮等。可见,“流”与“潮”是有区别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要论诗之“流”,当从诗之“源”谈起。否则,无源之水将无从谈“流”。那么,诗之“源”是什么?它在哪里?这又要从人类的语言谈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代首先有了语言,而后才有“诗”的产生。远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大概就是诗之“源”吧。远古时代的“击掌而歌”、“顿足而歌”及“击节而歌”,不正揭示了节奏和韵律吗?在没有语言符号即文字产生之前的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曾有多少个“潮”产生,恐怕不会有人知道。但是,那诗(歌)必定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否认!所以,诗(歌)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流”了千百万年了,也不知该有多少个内容和形式的“潮”产生。但所“流”的并不是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其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诗之“流”,当是“节奏和韵律”之流。我们知道得最早的中国诗,当是《诗经》吧!《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文字之后对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的光辉记载。《诗经》里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远古时代无数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积淀下来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把“节奏和韵律”全部地“流”给了我们。因此说,诗歌的主流是节奏和韵律(韵律之诗),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诗之“流”和“潮”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诗的韵律之“流”是鲜活的,永恒的;而内容和形式之“潮”,则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相对一时的。自远古悠久漫长的岁月中,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潮”,不管有多少之多或多大之大,都毕竟潮起潮落,成为浮糟或沉碴,留给了历史。而唯有“韵律之流”,流光溢彩,永葆青春,流过远古,流至现今,必定将流向未来!她永远是鲜活的,永恒的!
    因此,在中国诗之文明史上,曾有过的辞、赋、诗、词、曲、格律之潮,都是在“韵律之流”上、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诗形式之“潮”,从而代表着(体现)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之主流,直至今日新韵的兴起。所以说,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她才是真正的代表着(体现)中国诗的主流。我们时刻关注着准备着迎接新韵大潮的到来。
    那么,我国在崇洋大潮的影响下形成的“西诗潮”,它的流在何处?流自何处?很显然,它是从外国流进中国的。人们不禁要问: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那么“西诗潮”能代表(体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吗?中国人在世界上真正的彻底地站起来了吗?“崇洋大潮”“西诗潮”又意味着什么呢?
    外国诗,它是外国语言所形成的适合外国语音韵律的文体形式,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译者不能也不可能用汉语把它的韵律译出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不能也不可能用外语把它译出来一样!中国的“西诗潮”不是在中国诗的“韵律之流”上形成的,所以,对中国来说,它只是一个特殊的“潮”而不是“流”,更不是主流。因为它仅仅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罢了。况且,“西诗潮”的回落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了!

                                                                 2001.7.
首发2001年9月《新韵•艺苑》总146期。
转载于2002年7月《中国风》第151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5:0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诗歌的是与非

诗在中国权威辞书中的解释是: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
再明确不过了,
再清楚不过了,
再通俗不过了,
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吧!
也就是说,
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
可是,
在当今的现实中,
无节奏,无韵律
被称为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如阴云布空,
铺遍大地,
简直是泛滥成灾了!
真让人弄不懂,
古今中外,
有节奏有韵律的是诗,
怎么无节奏无韵律的东西也叫诗呢?!
奇怪的是,
尽管如此,
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就算了,
不管他是真的,
伪的,
洋的,
任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自由嘛!
百花齐放嘛!
于是,
指鹿为马便成了见怪不怪、
习非为是、
习以为常的现实了!
  
(重阳JM)





中国诗歌的是与非


   说起现时的中国诗歌,真是五花八门。有晦涩的固式格律,有不知所云的朦胧,有散乱无涯的现代,后现代,还有先锋们的污言秽语……。真不知诗为何物,竟弄到这等地步!被经济大潮、崇洋大潮冲昏了头脑的诗人中,除了不无目的的诗痞诗狂诗疯子,就是那些想在诗路上吃洋荤的大腕们。支个牌子,发个启事,招些学员,只要有钱赚,管他真的伪的洋的,自办刊物发表了就捧,就吹,金字奖牌满天飞,造得诗坛上真诗不多,非诗不少,严重地污染了诗风。
    那么何谓诗呢?诗在中国权威辞书中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再明确不过了,再清楚不过了,再通俗不过了,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吧!也就是说,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可是,在当今的现实中,无节奏,无韵律被称为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阴云布空,铺遍大地,简直是泛滥成灾了!真让人弄不懂,古今中外,有节奏有韵律的是诗,怎么无节奏无韵律的东西也叫诗呢?!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就算了,不管他是真的,伪的,洋的,任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自由嘛!百花齐放嘛!于是,指鹿为马便成了见怪不怪、习非为是、习以为常的现实了!  
   “西诗”被中国效仿,无可非议。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是必要的,这也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然结果。可是中国人模仿外国诗,只模仿了皮毛形式,并未全吸取其精华,起码没有理解外国诗的韵律之美,使国人认为外国诗就是没有韵律的诗。其实,外国诗也是有韵律之美的。这也许是不懂韵律的笨拙的译诗者给国人造成的灾难吧!或是因为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汉语文字翻译过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外文翻译过去一样,因此造成了国际性的大遗憾!
    中国诗坛的另一怪象是泥古不化的所谓古声古韵。现时代普通话的推广,南腔北调的中华民族语言,已被普通话规范化了。声韵的变化是自觉与不自觉的事,是自然转化与教化的必然结果。君不见,任何形式的古声古韵的诗文,或是南腔北调的汉语,都在当今的简化汉字中传播,都在普通话中讲说。因此,声韵的转化是必定的。那些泥古者的固化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做不像的。大家都知道北京举办的唐宋名篇大朗诵吧!千百年前古人的名篇大作,到了今天,有谁还能用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表达出来?活生生的现实显示,哪一篇不是用普通话朗诵出来的?是吟?是念?是唱?哪一篇离开了现代声韵?千百年前死人的大作如此,当今活人的大作又怎么能回到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中去呢!铁的事实证明,不管怎么用所谓的古声古韵作诗为文,在现代化的今天,都难免被现代的语音韵律所感染,不但要用法定的简化汉字来刊载书写,还要用法定的普通话来诵读讲说。即使用南腔北调的方言来读,也逃脱不了现代语音的渗透,怎么可能保持所谓的“古声古韵”呢!更何况,现代人中有几许能说准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是个什么样子?更何况,古时代的中国语言也是南腔北调,方言繁杂的。所谓的古声古韵,不外乎是指古书中所记载的北方语系罢了。请问,有谁能说准当年李白的口音语韵是什么样的?正如现代的广东人,上海人,或者江淅人说不准普通话,不是很自然的现象吗?那么,现代人怎么能弄准古声古韵呢?我想,就标榜为“古韵新声”的大家们也难免自我尴尬,既是“古韵”又怎么会是“新声”呢?大概是将“韵”古化了,而唯独将“声”近化了吧!真不知他们将“古韵”和“新声”是怎么分开来读的?又能读出怎样一个情景来!所以,就诗词来讲,形体可以不变,但声韵却是必变的!因为古典韵书中所标注的那些字,到现今多已演变成现代语音了。即使有些字的古音与今音完全一样,也只能是今音而不是古音。如果真有现今还活着的千岁老人,那他只能是今人而不是古人。因为他不是与世隔绝的死人,而是与时代同步的活人,因为他已经演化成今人了。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文字所作的古体古韵也好,固式格律也罢,不管怎样地标榜所谓的唐宋风韵,都不外乎古体新韵,或新韵古体。在现代化的现时代,纯正义意上的古声古韵是不存在的。即便偶成,也只能算作赝品古玩罢了。
    诗歌是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体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诗体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化,这是不诤的史实。如中国历史上的“诗经”,是上古时代诗歌的积淀。后有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格律,民国新诗,直至现今的新华新韵,无不展现着时代的色彩,生发着时代的气息,轰响着时代的脚步!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无限生命力!   
(重阳JM)
                                                  2001.10.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转刊2003年1月《文学信息报》总26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1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3-6 11:17 编辑

中国诗歌的生命

当今,
人们把形似诗歌的
分行的文体也称诗。
如自由诗,
散文诗,
先锋诗,
现代诗等等。
但凡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
都不是真诗。
是诗,
不分行也是诗;
不是诗,
分了行也不是诗。
节奏和韵律
是中国诗歌的法则或规律;
节奏和韵律
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重阳JM)










中国诗歌的生命


重阳JM       


    人,天地间的至高生灵,被概念界定为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人,是动物,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是能劳动的动物。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区分人与其它动物的标志。
    诗,人类最精练的文体,被概念界定为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诗,是文体,是有节奏的文体,是有韵律的文体。节奏和韵律是区分诗与其它文体的标志。
    历来,把具有人形之物称人。如泥人,雪人,纸人,稻草人,机器人等等。但都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因此,都不是真人。
    当今,人们把形似诗歌的分行的文体也称诗。如自由诗,散文诗,先锋诗,现代诗等等。但凡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都不是真诗。是诗,不分行也是诗;不是诗,分了行也不是诗。
    痴情于现代诗的人们,把无节奏无韵律的诗标榜为现代诗是徒劳的。因为所谓的现代诗,其实质是倚存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如果指形式那就荒唐了,因为新诗至今尚无确定的形式,它一旦抛弃了内容其形式便毫无意义地消失了。
    中华民族诗歌纳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或规律而形成了诗歌自身的节律法则或规律。节律,即节奏和韵律是永恒的,从远古到未来,从自然到社会,永远是鲜活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内容与节律辩证地统一而成诗。抛弃了节奏和韵律内容依然存在,但不是诗;抛弃了内容,节奏和韵律依然存在,但也不是诗。因为,单凭内容可以成文,但只能是除诗以外的别种文体。而单凭节奏和韵律也会神奇地反映内容,如乐曲,器乐演奏,舞蹈等等。但若抛弃了节奏和韵律便是一塌糊涂!因此,我们倡导新韵,因为新韵是有节奏有韵律有机的内容和形式辩证地统一体,是真正的中国新诗体;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法则或规律;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2001.12
首发2002年3月《艺苑》总14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0:56 | 只看该作者
唯韵是路

   新诗之“脚”,
当年离开了国土,
踏上了“洋路”,
跌跌撞撞“实践”了八十多年,
茫然中闯入了“无韵非诗”的死胡同。
现在要呼唤“复兴”了。
“复”什么?“兴”什么?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如果不“复”节奏和韵律,
不“复”中国诗性,
不“复”民族传统,
不“复”本国文明,
又怎么能“兴”得起来呢?
如此“实践”,
还能“实践”出什么东西来呢?
又能“兴”起什么玩意儿呢?
石先生所说的“脚踏实地”的“地”,
是哪块“地”呢,
是中国的“本地”呢?
还是外国的“洋地”呢?
如果新诗的“脚”踏不准正地方,
还会有什么“希望”呢!

(重阳JM)







唯“韵”是 路


        ——也谈“希望在脚下”

重阳JM

   石天河先生《希望在脚下》(见《诗刊》2002年2月号上半月刊第57页)一文,在回顾了中国新诗八十年历程后,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道难题和一个希望。即“中国诗歌如何选择一条走向艺术复兴的道路,这不能不是摆在当代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和“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历史,石先生带我们权且回顾过了,中国诗人追求诗歌艺术复兴的愿望也明确了。那么,中国新诗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文中指出:中国当今的诗歌,是“第三代后”的诗歌,是“无主流的多元艺术竞技”的状态。因而,“诗歌便不得不在社会的冷落中挣扎。”
    文中展示出中国诗歌的“状态”如此,“难题”如此,解决“难题”的办法是“实践”。然而,“实践”什么?记得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伟大的理论便没有伟大的实践。还说过: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那么,指导中国新诗“实践”的理论是什么?文中指出:“八十多年来,中国几代诗人,都曾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的复兴。也有不少诗人,以求真问道的精神,殚精竭虑地从事于理论的钻研译介,渴望能穷究诗歌艺术的原理。可是,八十多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希望某一位先知、圣人或伟人,能给我们指引一条永远正确的道路。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从文中可以看出,指导新诗实践的“理论”似乎还没有,而即便有,也是不屑一用的。因为人家不“希望”什么“先知、圣人或伟人”指引“道路”,而是寄希望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那么,这种实践会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新诗在过去和现在,不是都在实践着吗?他们在实践什么?结果又怎么样呢?回顾新诗八十年,是如此实践的过去……,又是如此结果的现在……。那么,未来呢?正如石先生说的“希望在脚下”。也就是说,新诗之“脚”,大有要从无路中走出一条路来的“希望”。
    然而,新诗的“脚下”到底有没有路呢?答案是明确的,也是坚定的:有路!八十年的历史证明,新诗不是从无路中走出路来的,而是沿着一条既有的路走过来的。这条路就是从欧美延伸过来的“洋”路!而且当今还正在这条路上走着。不是有人声言这就是诗的主流吗?不是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吗?请看,这“路”是多么宽广,明亮而高远啊!既如此,怎么又是“无主流的状态”呢?怎么又“在社会的冷落中挣扎”呢!回答只有一句:无韵“西诗”之路,是死亡之路。起码在中国是死亡之路!
    新诗伊始,就沿着一条无韵“西诗”之路走到了今天。貌似强大的浩浩荡荡的新诗大军,扯起了惠特曼诗风的大旗,将中华民族传统诗风一扫而尽……。正在自以为得意之时,却被历史无情地抛进了“无韵诗尸”的臭坑!而游魂还在梦幻着“希望在脚下”。
    新诗之“脚”,当年离开了国土,踏上了“洋路”,跌跌撞撞“实践”了八十多年,茫然中闯入了“无韵非诗”的死胡同。现在要呼唤“复兴”了。“复”什么?“兴”什么?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如果不“复”节奏和韵律,不“复”中国诗性,不“复”民族传统,不“复”本国文明,又怎么能“兴”得起来呢?如此“实践”,还能“实践”出什么东西来呢?又能“兴”起什么玩意儿呢?石先生所说的“脚踏实地”的“地”,是哪块“地”呢,是中国的“本地”呢?还是外国的“洋地”呢?如果新诗的“脚”踏不准正地方,还会有什么“希望”呢!

                               2002.3.9
首发2002年5月《新韵》总2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4:59 | 只看该作者
无韵诗 • 寄居蟹

  “寄居蟹”这小东西在海里,
混在螺群里称螺,
混在蟹群里称蟹,
自以为得意。
然而,
当它称蟹时,
却不能“横行霸道”;
当它称螺时,
却不能“温柔如棉”,
终成左右为嫌的讨厌之物。
那么,
中国诗坛上的那种“寄居蟹”,
景况又如何呢?
众所周知,
就免于启齿吧!

(重阳JM)



无韵诗 • 寄居蟹

    小时候,到海边玩耍,看到海里有一种叫“寄居蟹”的小生物,觉得十分有趣。这小东西看上去象海螺,却有一支蟹的大角钳伸在外面。据说,寄居蟹原本就是蟹,它的老祖宗看中了死螺的壳,就钻进里面寄居了下来。天长日久,螺壳就成了它的家。集年累月,世代相传,螺壳竟然成了它“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它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身体的里面一半软化了并与螺壳紧密贴合。当然,里面的那只角钳和腿也变得细小了,以便更好的藏进壳里去。而相反的,露在外面的那只角钳却变得粗大了,成了捕食的主要工具。尽管“寄居蟹”形体象螺,但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那硕大的角钳辨认出它是蟹而不是螺!
    由“寄居蟹”想到了当今诗坛上的所谓“现代诗”即无韵诗,它就酷似“寄居蟹”:原本是杂碎话,却硬是钻进“诗壳”里面楞充诗。这种现代诗坛上的“寄居蟹”,被一些诗大家们大吹大捧,乘着国内的小气候和国际的大气候而成了真气候,以致迅猛繁衍,泛滥成灾!但是,尽管它形体象诗,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没有节奏没有韵律而辨认出它是杂碎话而不是诗!
   “寄居蟹”这小东西在海里,混在螺群里称螺,混在蟹群里称蟹,自以为得意。然而,当它称蟹时,却不能“横行霸道”;当它称螺时,却不能“温柔如棉”,终成左右为嫌的讨厌之物。那么,中国诗坛上的那种“寄居蟹”,景况又如何呢?众所周知,就免于启齿吧!
(重阳JM)
   2002.1.27   
首发2002年2月《新韵》总1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7:09 | 只看该作者
无韵诗,稻草人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
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
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
首先要说清楚,
讲明白什么是诗?
什么是新诗?
然后再鼓励去发展。
否则,
难免引错方向,
走错路。

(重阳JM)








稻草人•无韵诗

    童年,记得秋田里常有稻草人,奇形怪状的,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被风吹得飘摇如仙。据说是用来驱逐麻雀的。秋天,稻谷将熟,但还不到收割时,觅食的麻雀成群地飞往田地糟蹋。为了驱逐它们,农民便用祖传的办法,扎稻草人立于田地间。这招儿倒是挺灵的,麻雀在空中盘旋着不敢落下来。一阵风吹来,稻草人两手拿着的破布,飘动着,挥舞着,就像在驱逐麻雀似的。而麻雀还真地以为是人在驱逐它们,便慌乱地飞走了。但时间长了,那些麻雀竟然灵气地发现稻草人是“死”的,不是活人,无大危险。于是便胆大起来,不管稻草人怎么舞动,毅然钻进农田,迅速吃饱肚子慌张地飞去。时间再长些,麻雀便发现稻草人并不可怕,居然落在它的脑袋上休息一会儿,还梳理着羽毛,甚至高兴地叫着。更胆大的,竟然在稻草人的头上屙屎。到后来,麻雀终于发现稻草人只不过是一捆稻草而已。从此,它们干脆“家”也不回了,就钻进稻草人的腋下过夜了。真是吃饱睡足了,好不快活!
    由此而想到了中国的假诗——无韵的自由白话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长过程。八十年前,中国人神奇地发现了外国分行的散文,并称之为诗而引进到国内。随后,效仿者众,并出了几个大名家。经过几十年的炒作,现已泛滥成灾。现在竟然有人喊:新诗为主流了。然而,什么是新诗?无韵的自由白话是诗么?既然是“话”,又何以称“诗”呢?中国诗史能以无韵的白话为主流么?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什么是诗?什么是新诗?然后再鼓励去发展。否则,难免引错方向,走错路。
    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当然要讲中国诗。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诗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没了这个“本”,诗就不存在了,诗这种文体也就不存在了。中国诗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出现了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形式。尽管它的形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节奏和韵律。这就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性,也就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更是中国诗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独特标志。因此,不管中国诗歌作如何发展变化,其“节奏和韵律”是不变的,否则,中国诗歌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就意味着灭亡!那么,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是就很明确了吗?坚守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就是中国诗人的历史责任吗?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命根子。那么,保住这个命根子,不就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那么,无韵诗,即所谓的自由白话新诗者,还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吗?还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还是中国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吗?
                                        2003.5.21
首发2005年10月《艺苑》总17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00: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