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夏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川诗学理论] 海子:一个诗歌初学者的诗歌罪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7 | 只看该作者
当时,腐败,腐朽阶层已经兴起,诗歌在八十年代与文学一起火暴,诗人渴望以自己的诗歌获得类似于有产阶级的待遇。期望在这个基础上沿着诗歌世界已经为自己提供的美好境界,为生命探索一个美好前景。但是现实打破了诗人的计划。经济的剧烈膨胀,使人的生存意义,受到商品价值指向的统领。金钱作为一种神性似的东西,一夜使人成为其奴役。而恰恰海子也被那时的腐败的气息侵蚀。他也是个腐败者了。他拒绝像一个农民一样的生活,拒绝做简单机械的教书先生。当他看到许多像他一样的人,过着富裕的生活,既有精神的享乐,也有物质的充分保障。他甚至觉得自己再去凭借自己力气去做劳工,就是侮辱人格。
海子在这个时候,已经背离了一个农民的淳朴的个性,坚韧,厚道的生存原则已经否决。当然他赞美这些原则的同时,更多的是感觉到悲哀与绝望。他写农民,写农村,其实是写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与痛苦,在长诗《传说》中他竟然这样失声地说出“西望长安/我们竟然一起活过了这么长的年头/有时/真想问一声/亲人啊,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是的,海子是诚实的,他承认自己脆弱与无奈,也把自己脆弱与无奈表达的非常真实与明了。但是,他对他所面对的农村的思考其实是一个站在麦田外的看客的感慨。他并没有从苦难的农民的生存历程,感悟到生命存在的对生的渴望,对生命存在延续的努力与挣扎之中的闪光。他只是越过艰难的生存历程,直接看到死亡的结局,甚至写到“是雨滴就会死亡”他把一切事物,处理他与这一切事物之间的结局都归结为死亡。死亡,似乎是简单地解决人生的一切灵丹妙药似的。这是一个人在真正进入生活内部,真正进入生命存在的中心之前,很容易产生的心态。这反映了处于未成年的海子的幼稚的表现。
海子这种情绪与人生观,代表了那些从贫穷阶层进入知识分子领域的人的心态。知识与才华,没有良好的劳动与生存环境依托,无法体现其真实价值,也无法公平检验其真实价值。毕业等于失业。就业等于囚禁于一种低俗(环境恶劣)、卑贱(劳动报酬的不公与腐朽)的劳动。这种绝望情绪,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
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写诗歌的人,不想过一种诗情画意的的生活,既不遭受风雨侵蚀,又不用为生活日用劳心劳力,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又不得不驱使我们回到依靠出卖体力、简单机械的肉体劳动,来换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源。
海子的诗歌以及他的人生结局,其实就是对这无奈与现状的最彻底表露。这正是许多人喜欢海子的诗歌原因之一。
但是,这种抒发没有缓解了海子的痛苦,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绝望。在海子的诗歌里几乎很少见到希望与生气的境界,几乎都要归结死亡这个点上。似乎他在告诉自己,迟早一死,死是唯一的生命走向,死是寄托。所以,他的死看起来是那么自然。他已经把死亡绝对化,单一化,纯洁化,纯洁到死就是存在,他唯一的向往与出路。他把人生全部问题的解决方式都归纳成死亡这个方法上。
其实,这种最幼稚,最无能的一种境界。就跟幼年的孩子,总那死亡来威胁父母一样,带有不知道后果,带有无知的游戏味道,是一种无奈到极致的选择。是最懒惰最消极的一种抗议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7 | 只看该作者
[2]生命存在环境的绝望,是他一直关注的主题。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呈现出今天被证明是痼疾的问题,海子作为一个敏锐的知识分子,有这种洞察社会问题的嗅觉。从政治(文化革命)的谬误,到经济(金钱)的谬误,这个惨痛的事实,使海子觉得生命的悲哀。他已经感觉到政治经济之中存在的痼疾,腐败的蔓延,贫富悬殊的逐步拉大,环境问题,假的问题,等等。这些信号归纳起来,就是绝望。为什么?因为被称做措施的措施,不但于事无补,甚至就是不知所措。重建生活,依然是谎言。海子渴望从诗歌找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但是最终自己也觉得是不可能的了。诗歌太有限。这种腐败,很自然地渗透到文学领域了。海子的诗歌发表的不利,对他诗歌反响的不利,以及文学领域的腐化,创作与思考热情被金钱热支解,对诗歌的绝望,也形成了他诗歌之中的绝望。
这种现实生活的绝望情绪,今天也存在,而且正是海子诗歌依然热的原因所在。他诗歌里表达的那种绝望情绪,就是对生命存在背景的恶化与堕落的不满的反映。
[3]海子诗歌之中的绝望主题,一直与他创作之中的绝望的危机并存。海子的诗歌素材与生活挖掘是单一的。对农村题材,只对麦田麦子钟情,对游牧生活,只对西部的一些生活片段钟情。诗人单凭自己纯洁的情感来写诗,那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维持持久的写作生活。人的情感,是依靠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磨砺,不断充实,不断丰富的。情感,没有生活阅历的丰富,情感危机是很快要到来的。尤其是像海子这样一个具有人生抱负的人,没有丰富情感资源的补充,他的抱负会沦落为一种空想与野心,并被这种空想与野心折磨,加重他的创作危机。诗人不是生活在诗歌里。如何生存,恰好就是如何丰富写作,如何获得写作资源的过程。而海子几乎就生存在自己的诗歌里,离开现实的诗歌,本身就是绝地。身临绝地的威胁――是他自己携带着,并一直将他埋葬的。这种生存方式选择的错误,给他诗歌带来不可估量毒雾。是巨大的诗歌黑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7 | 只看该作者
[4]情感危机,是他最致命的一条。他四次恋爱,均失败,甚至都不想结婚。作为一个传统的男人,人生不外乎成家立业。男大当婚。这句古语的意义在于,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在婚姻缔结的社会关系里,充分分享情感与情欲的体验,是无法成人的。是无法把一个人的情感与理智的根须全部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的。作为诗人,就不可能洞察天地万物,以及生命存在奥秘与必然。更不可能充分分享生命存在的一份份由枯涩转化而来的甘美。一个没有妻子的人抒发对妻子的爱,那时一种期望与想象,甚至是说谎。一个没有分享性欲的甘美的人,是无法说出爱情对于一个真实的肉体的充分满足的幸福的。
很自然,一个没有成家的人,别人过着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别人叫做幸福,对于他就是痛苦。这很好理解。一个农民尽管子女成群,自己像牛马劳动,别人只能看到他艰辛劳动,却感觉不到他在与子女在一起的幸福滋味。
海子爱情的失败,说明他性格上、情感的趋向具有很大的缺陷,这种缺陷已经影响了他表达爱情,与获得爱情的分享。甚至他的爱情之停留在表露与表达上,几乎就没有一次投入地,完全彻底地相爱。感情的实现,情欲的满足,是通过真实的行为到达感情的交流与表达,来完成的。
一个诗人可以把很微薄的情感,在诗歌里凝练成无比纯洁无比完美的渴求与想望,但是这种情感的单薄却无法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会成为谎言。
[5]是的,根据他的遗书看,他已经是心理疾病很严重了。至于他为什么没有就医治疗,也许与没有亲人在身边关照有关。或者他的病情是非常特别的,朋友们也只是把他当一般抑郁症对待而已。
海子的诗歌,基本上是站在爱情,生活的局外人角度来抒发一个局外人的痛苦。
这种痛苦表现在,从生命的根部不断涌现着对爱情、对肉体、对生活亲情、对家庭美满气氛的无法抗拒的向往与渴望,而自己在想得到这一切时,又是那样无力无奈,没有付诸行动。这是让许多人痴迷海子诗歌根本原因,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人生的路上遭遇这样的心态与情绪。许多人都想在想像之中完成自己的生命的幸福,海子把这种情绪表达到了一般人难以到达、难以理解的境地。
所以他的诗歌里总是美好的向往与死亡绝望的结局并存。他基本上都是以这种绝望的情调来抒情。而海子选择了最捷径,最简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归宿,死亡,来作为自己的出路――诗歌境界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8 | 只看该作者
二,一般人,难以接受死亡。这是常情。生,也是生命存在自然属性。海子这种违背常情,违背自然属性的诗歌意境,就是他诗歌的黑洞。当然死也是一种选择,活得难以忍受嘛。生病了,生命的功能坏死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种诗歌意境安排,把死亡作为唯一的抒情出路,只要理智正常、情感正常的人是不会接受的。
死亡,自杀,是处理一切问题最捷径的办法。世界上再选择不出一条路,比死亡看起来更廉价,更没有成本的了。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资源,是在不断挖掘出各种资源,获得精神、意识、以及肉体本身的满足之后,生命才渐渐在自己的轨道上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死亡。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以运动过程为表现形式的,在出现劳动这个词义之后,运动就变成劳动了。由于劳动价值的不平等与不自由,使精神与意志产生拘禁与压抑等恶心因素存在,就产生了厌倦,乃至恐惧。对劳动充满恐惧与厌倦的人,以付出劳动成本为恐惧与厌倦,经过不断的,反复选择失败,再选择再失败,恐惧与厌倦越来越大的时候,最后就以消灭肉体来消灭这种恐惧与厌倦。
现实之中,一个孩子,在不得意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说,不如死。但是,那时一种下意识的派遣与威胁,是一种下意识的技巧。
诗歌里作为一种思考与技巧,把死亡做最终境界处理的情况,也很多。当然,以写诗歌的方式来研究死亡的更多。死亡毕竟是与生存相匹配的一个方面,是生命存在的问题之中的一部分。
海子诗歌里的死亡,不是研究死亡,不是思考死亡做为生命一个最终句号的价值与意义。他真要是研究这个,反倒不会自杀了。
海子以死亡作为诗歌境界,以自杀作为人生的归宿的选择,其实跟一个小孩子说,不如死,是一个意思。简单,轻松。这也暴露了他诗歌的幼稚与不成熟,这也正是许多人对他的诗歌不能完全接受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8 | 只看该作者
三,他也意识到自己诗歌境界的狭隘。所以,后来的诗歌,对死亡做境界的描写很少了。对绝望的抒情也少了。诗人毕竟不能总在描写一个情绪。自己也会觉得没有意义。他转向神性描写。
他的神性描写,反映了他最终的最彻底的企图,野心与空想。他试图构建一个神性的王国,来取代他厌倦与绝望的现实。但他选择的神是单一的,僵化的,幼稚的――这些神性描写来自他自己的想象,与简单的改装。即使他融合了各种哲学与神学的知识、常识,他所建造的神性王国依然背离了神性产生的土壤。他几乎都不知道神性,以及神话,都是来自于现实的。没有现实土壤,包括民族的特征,民族的风俗传统,神性就没有存在并流传的可能。神的原形,基本都是曾经的真实的人。神是真实的人的神化、艺术化。而任何神,都具有现实的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功利性的依托。一个人不可能在自己的头脑建立神性王国,正象不能以想象写作诗歌一样。神性是一种社会实践结晶,正象诗歌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思想、肉体,与万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矛盾的结晶一样。而海子几乎不相信这一切。
海子的诗歌《夜》中说“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这里交代出他的贪婪,在空想之中的极度膨胀。他渴望拥有王位,其实是以幻想来消除爱情的痛苦,渴望成为太阳,是用幻想缓解生存的压力。而诗歌,却把他带进纯粹空想的境地。他似乎认为,拥有诗歌,就可以不再为爱情,不再为生存付出努力,就可以成为太阳,成为君主。这是海子最终走上自杀之路的思想根源。这个巨大空想,使他彻底离开生命的土壤,背离了一切生命可依赖的真实性,使他成为艺术的空花。无根之木。
拒绝一切的结局,就是被一切拒绝。
他没有像泰戈尔的作品中充满神性的宗教气息的描写。泰戈尔以神为精神的最高境界,神是一个被他自己创作实践与生活实践提炼的一个的境界与或者倾诉的对象,以此来倾诉自己对生命的赞美与思考。而海子是把神做为一个新的,单一的,简单偶像塑造,塑造偶像的过程也把自己变成了偶像本身。但没有完成,自己就觉得失败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神性描写的长诗里,把短诗里那些美好明快的渴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抒情魅力都丢失了,那恰好是他诗歌里最富有生气的东西。生气都没有了,更加剧了这种探索的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8 | 只看该作者
境界与技艺

天才,不是上天的恩赐。也许只是上天惩罚人而形成的对人的扭曲的展示。否则,为什么天才总是因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夭折?!
海子考进北大的时候,我作为傻瓜才读高二。他在大学写诗歌,我在高中写第一部小说,也写类似古体、也接近象现代体的诗歌。他参加工作,我也参加工作。但他成为天才诗人,我是个诗歌爱好者加蠢材。以事实为证据。
我在91年买到一本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诗歌选(人民文学86年版)。看过,就忘了。根本就没有相信那些诗歌大师们的艺术技巧对我的诗歌写作会有帮助,反抱定自己走自己特色的路,开创自己诗歌风格辉煌的梦想,把这本在当时也是为数不多好的东西漂泊在我的书柜里了。
当2002年因解读海子,同时因我写诗歌遭遇到挫折,开始仔细研读外国诗歌的时候,才发现,海子的诗歌里,已经把世界诗歌精华吸收了不少。这时,才重读91年买到的诗集。进而开始全面阅读世界诗歌精华作品。眼界大开啊。
人的悟性之差距就这么的。海子的悟性是难以想象的。
一,海子的诗歌里,流露着对夸西莫多,庞德,策兰,桑戈儿诗歌艺术技巧领悟,并有效吸纳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9 | 只看该作者
[1]我认为他写得最完美的诗歌是《日记》。这首诗歌的立意,与夸西莫多的《信》是一样的。其实从海子的《日记》的内容看,他采用对话的形式,向一个姐姐讲述他的感受,毫无疑问也是一封信,也许是不愿意与夸西莫多的《信》名字重复,才定为《日记》。精明的读者会发现,这首诗以《日记》做题目是牵强的。
[2]再比如海子写《十四行诗,王冠》中最美的描写少女的那一段,几乎就是原句抄写庞德的《少女》“树长进我的手心/树叶升上我的手臂/树在我的前胸朝下长……”。
我当时读海子的诗,读“使石头开花如一顶王冠”以及那首《坛子》的奇特的意象美,我十分吃惊。后来在读策兰的诗,才发现,是取之于策兰的《数数扁桃》以及《花》。
[3]他的诗歌最感人的是抒情,抒情最好的是《两座村庄》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歌,就是被这首迷住的。他最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就是开头使用重复语气。在他为数本来就不多的短诗里,有许多首使用了这个技巧。“……村庄(少女,美,不远,儿子,马匹等)/……村庄(少女,美,不远,儿自,马匹等)”。这些诗歌里,他使用这些方式,是提高语气的力度,而且不是简单的语句重复,而是以新的意象、新的比喻提升诗句的力度。至于他的〈亚洲铜〉干脆就是重复,以此来点燃诗歌的韵律。
海子说他的诗歌是有力度的,其原因就是使用了这种技巧。
而且几乎所有使用过这种技巧的诗歌都很抒情,很有韵律感,也很成功,相比,其他的诗歌就显得散乱、甚至平淡无味。我起初认为这是海子的独创,甚至以为是他的独创的技巧。在我阅读〈桑戈尔诗歌选〉(83年),桑戈尔在〈法兰西花园〉写到“寂静的花园/庄重的花园……”在〈黑女人〉写到“赤裸的女人/黑肤色的女人……”而且桑戈尔诗歌韵律感,就具有非洲大陆,黑人达姆鼓的节奏感,非常震撼人心。而海子把这种重复的技巧用到了绝顶完美的境地。
甚至海子的诗歌里,干脆就出现了桑戈尔诗歌里黑人达姆鼓的原音“达姆,达姆”看起来就是一种简单模仿。这一点,说明,海子的诗歌韵律,不是自己的,是模仿,是受别人的韵律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抒情假象。
而一个诗人的抒情,必须是自己的,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海子诗歌艺术走到绝境,直至自杀,结束艺术生命的根源了。
至此,我还是不得不佩服,海子是个天才的领悟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因此,海子的诗歌艺术,是在学习与探索之中的正在形成的艺术,他并没有完成自己诗歌艺术体系创立,相反恰恰是处于有待突破的阶段,由于出现生活资源枯竭,情感资源匮乏,他又无法绕过这些问题而终止的。
二,他的艺术没有达到作为诗歌纪念碑的境界。与当代中国优秀诗歌比,海子的技巧上,没有余光中〈乡愁〉完整的结构美,音乐感,丰满的抒情与诗意深邃丰满的相统一。也没有郑愁予〈错误〉的诗歌意象的成熟优雅的轻灵转折,与诗意幽深。
当然,跟世界的优秀诗歌与大师更不能比,(请海子的灵魂原谅我的不恭)他也只是个比较好的模仿者而已吧。海子可能跟黑暗诗歌特拉克尔,跟策兰有许多气质与性格接近的地方,写作也有相似的爱好,但是他没有形成策兰那样成熟完美抒情艺术,也没有特拉克尔诗歌的迷离与神奇,丰富与宏大。特拉克尔27岁就死了,但是他的特殊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望而生畏的深度。这个海子是不可比的。
许多人很早就指出,海子诗歌跳跃的生涩问题。这是在模仿、学习之中,渴望突破的过程中,既打破了自己传统的模式,而又在模仿鉴戒别人,而又想摆脱别人的痕迹,最容易暴露的问题。这很正常。每个经历过诗歌创作的探索的人都能理解这一点。艺术技巧没有专利。
仅就写作题材与意境讲,海子也没有到达大师的级别。这主要是他写作的土壤限制的。因为他最终背离了他热爱的土地,他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根本元素。这是他迅速枯竭的根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9 | 只看该作者
三,但是,在当时的诗歌现状看,海子以及其他的诗歌前辈们(他们是我的同龄)确实是超前的。他借鉴的诗歌艺术,给他们打开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正像一个农民用橛头挖地,突然看到机械犁翻耕土地的情景一样。正象一个人挑水吃,突然改换自来水一样。诗歌技巧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把人的思维与意境,以这种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改变,顿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景象――新境界。海子是尝试使用诗歌新技巧的先行者之一。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无法体验诗歌的在那个时候的闭塞,正像我,即使看到一部好诗歌,也不敢于接受里面的精华,认为那些比喻与想象是违背常例的,是不可理喻的。在当时中国现代诗歌里,类似于“石头开花”的诗歌比喻是很难找到的。即使有也是作为超越常规的警句存在,而不是普遍性的诗歌语言。我后来在读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歌,才真正打开诗歌比喻的大门,从模仿与研究聂鲁达的诗歌比喻,才理解外国诗歌之中的意象美。
中国现代诗的所谓朦胧诗,其实就是外国诗歌意象美的借鉴,或者就是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意象美的改版。外国诗歌意象注重挖掘作者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关系,注重人与物的互化方式直接表达。这与外国思想开发与生活开放,自由民主的习惯有关。
而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时间、尤其空间意境的勾画,注重外部的世界的勾画,来暗示自己内心或者生活的景况与遭遇,是间接的暗示,连直接的暗示都不是。而把外国诗歌的特色里的那种人与物的互换,用在童话散文之中。而海子,以及当时许多诗人首先打破了惯例,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气象。
但是,正是看到了新景象,诗歌的美,深深震撼了这个单纯的青年,更让他觉得现实的龌龊与难以接受,而他又找不到属于自己,能把自己带向更新更美的意境的技巧与突破。甚至他已经觉得自己连到达与超越他熟悉的外国诗歌大师们,包括同样也是因自杀结束诗歌生命的策兰、特拉尔克的成就与境界都是困难的。他绝望了。
应该说,海子首先是在遭遇诗歌艺术的死亡,才出现生命死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四,海子的抒情方法是简单的。他主要依靠情绪的积聚,聚集到别人无人达到的绝望的境地。把由于孤独,独处,压抑,而积聚的情绪抒发,因此他的诗歌关于情绪的抒情这一点,难以模仿。
海子的诗歌,最吸引人的是纯粹的抒情,尤其《日记》《村庄》写姐姐,妹妹的那种单纯到及至的抒情。海子性格个性的纯洁性在这里表达的叫人心动。这是构成海子诗歌最美丽的部分。
而海子的纯洁性是单薄的,甚至是不牢靠的,正是这种脆弱性,使他这种抒情不能成为一种长久支持他写作的原因。
纯洁,不是单一。纯洁作为人性的一种魅力,是依靠丰厚的人生积累与素养支持的。是以对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污浊的认识与战胜而存在的。我们可以从冰心巴金那样的文学家身上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知名科学家的身上体会到这一点。许多知名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不写诗歌,但喜欢诗歌,他的身上具有诗歌一样的纯粹的美丽。许多科学家,他们的境界已经到达诗歌那样纯粹优美的境界,而没有诗歌元素表达,是用他们特有的科学元素表达的。
成熟的艺术的美与科学美,就是人性、个性、性格,在现实与作品之中所呈现的那种宁静的岿然不动气性。这种气性具有非常纯洁的完整,自成体系,与世界保持着十分自如的关系,既能找到改造世界以及对环境发挥作用的结合点,也能保护自己的生命不被错误的环境现象而伤害,更不能让生命自我夭折。
而海子显然没有形成这种气性。他的纯洁是幼稚的,正在生长之中的纯洁。纯洁的诗歌体系,是非常完整的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或者某种优点。人人都具有生命的纯洁性,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保护好,培植好自己的纯洁性。
而诗歌确实把海子带进了一个天地,纯洁,新美。尤其是他的短诗,充满了这种纯洁新美的意境抒发。他一定看到了诗歌对生命的意义的那种闪烁的召唤。但是那仅仅是闪烁。他没有看到诗歌对生命的意义的全部。一个看到诗歌本质的全貌的人,会产生一种岿然不动,有时是静如处子的安详的气性,而不会以自杀――这种最懦弱,最低级的处理问题方式而终止诗歌人生。
同时,海子的绝望效果来自他的单纯。但他对事物认识不单纯,是处理方式单纯。或者是结论的单一。他经常把自己的感情推到这种绝地。心中渴望与极度绝望构成巨大的情绪空间。最后以死亡,或者暗示死亡的趋势做处理。死亡,骨头,枯骨,放弃,最后的,两手空空,无力,拒绝,棺木,熄灭……这些死亡或者与死亡相关的字眼,是构成他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
死亡,这东西,对人具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诱惑。就跟你怕鬼,越想避开鬼,鬼的概念越诱惑你。你最注重回避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引起你注视。人们之所以觉得海子诗歌的诱惑,也有这个因素存在。但这依然幼稚阶段的情感。正如一个孩子,女性,胆小脆弱的男人,容易怕鬼一样。
死亡在海子的诗歌里,同时为现在的人们所喜欢的追求刺激的游戏色彩相吻合,给人以下意识的发泄与喧嚣的快意。这是海子写作诗歌时意识不到的结果。实际上许多人把海子的诗歌做消遣排解,并不真正认同他的艺术。这类似人们喜欢鬼故事,却不认为那就是最高文学经典模式一样。
起初,我害怕人们受到这种死亡气息的腐蚀,因此写过激奋的诗歌批评海子诗歌里对死亡的向往。
海子对诗歌意境的最终处理,归结在死亡,以及他几乎都是绝望情绪的描写,就是诗歌里暗含的黑洞。海子挖开黑洞吞没自己了。他的诗歌只要存在,这个黑洞就存在。
到最后,他与诗歌游离于现实,不但他认为诗歌到达死地,他的生命也到达死地----真空。
真空,对于生命就是地狱。而此时,真正的诗歌,作为生命的一个工具或载体,又回到独立的状态,脱离了那个曾经选择它的人。海子死了,诗歌活着。
诗歌活着,不是因海子的诗歌而活着,是诗歌与因诗歌而存在的作者读者以及所派生的诗歌气氛与诗歌环境依然活着,海子的诗歌因此才依然保持鲜活的状态。海子热,恰好说明,诗歌依然存在。
假如诗歌不存在,海子的诗歌却能存在,被热捧,被推广,传扬,那才是真正的神话。当然这只是假设。我很少使用假设,写诗歌也很少使用。真的还写不完,假设的又有什么好?!可做忽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03: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