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是一个历史事件,它发生于1957年,1958年继续扩大,从当初准备反5千人,到最终反了55万人。这55万人都是知识分子,其中包括耳熟能详的诗人冯雪峰、穆木天、陈梦家、苏金伞、穆旦、唐祈、孙大雨、艾青、屠岸、白桦、流沙河、邵燕祥、公刘、唐湜、蔡其矫、郑玲、公木,等等,远超两年前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受到牵连的著名诗人。
反右又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共和国自此始,从经济建设为主转向了阶级斗争为纲,是大跃进和文革的先声。
它对文学也有巨大影响,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批评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从此事实上被搁置,代之以样板化的政治挂帅写作。
诗人李不嫁显然认识到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在它即将一个甲子之际,以父亲的讲叙为契机,以诗人的眼光为切入点,写下这首《听父亲讲述1958年反右》。
诗的前六句,一句比一句长,诗人有意识地以这种句式上的递进来映衬反右扩大的走势,来营造反右逼人的气氛。接着别具匠心地以22个单字“谁”,造出全诗最长的第7句,把诗推向高潮。这个全诗的高潮,喻指着反右扩大化走到了逮谁是谁的巅峰。
第8句“吴庆华坐在屋檐下抽烟”是这首诗高潮后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非常精彩,因为句中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全诗67个“谁”之外的惟一一个名字,虽然这个名字是谁读者包括作者并不知道也根本不必知道:“吴庆华是谁?吴庆华是谁的谁,谁是谁的谁啊”,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个在屋檐下抽烟的人,一任“檐水打湿了他的火柴和后背”而不避不问,我们知道的是,“大雨喧哗,想落到哪就落到哪”。至此,反右的随意性和残酷性,在诗人的轻描淡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首诗包括标点符号只有185个字,但居然出现了67个“谁”字,如在别的诗中,也许已不堪卒读,但放在这首反右诗中,却堪称神来之笔,是此诗语言形式的亮点之一。
附:听父亲讲述1958年反右
李不嫁
那个谁,谁谁单位的谁谁成了毒草
打倒谁谁,谁谁带头喊口号揪出谁谁
谁谁在一次小会上讲了一通不该讲的话
谁谁写文章攻击谁谁,谁谁批判谁谁和谁谁
谁谁做检讨,谁谁蒙混过关,谁谁被发回原籍
谁谁鼓励谁谁大鸣大放,谁谁串通谁谁揭发谁谁
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谁
吴庆华坐在屋檐下抽烟
檐水打湿了他的火柴和后背
吴庆华是谁?吴庆华是谁的谁,谁是谁的谁啊
大雨喧哗,想落到哪就落到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