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远 于 2016-9-27 14:16 编辑
在原创,品过梁树春老师不少的诗作,得出十六个字的品感:精练别致,成熟着实,通俗易懂,节约用字。来流派四年,大体上品到了三种现代诗:第一种“口语诗”。第二种“妙语诗”。第三种“谜语诗”。梁老师的诗自然是第二种“妙语诗”了。我所说的妙语,不单单是指造语妙,同时也指用语之妙。
说到品与评是大不相同的。品者,仅品其味,比较现象化。评者,则评其质,大可穿皮、透肉、钻骨,直至深入到诗的核心部位。我属于品者,对于诗只能品其皮毛,却无能评其骨肉。最近,品到梁老师的一首《母校的一株杉》,品后余味不尽。
这株高大的塔形长青树
木质坚硬
它被锯倒的时候
我看到了细密的年轮
接近树心的几层
是我们读书的年代
当年的朝气
被一年年新生的青翠紧紧包裹
现在 我们的青春和理想
才重新见到了天日
第一节十四个字,用了“塔形”一个意象词,就把《母校的一株杉》活生生的搬到了读者眼前。
笫二节“锯倒”的锯字用的很准,一锯就注明了《母校的一株杉》的高大形象。“细密的年轮”——足见母校教书育人时付出的母爱。一株长青杉从“我们”开始扬帆启航,是一部围绕“树心”实现了一圈圈梦想的回忆录。
第三节的“新生”一词用的更妙,它在此既可做名词,又可做动词。母校的一株杉站着,是万千学子奋发向上的象征。倒下,是一条时间的钥匙,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我们”当年的那圈音像又历历在目。
《母校的一株杉》可作梁老师自己的隐喻,也可作母校毎一位学子的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