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韩庆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第29期:山东石棉《这些草活着是为了被割倒》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11-13 09:19 | 只看该作者
评价一首诗的好坏,诗性的语言显得有些苍白。而我一直认为,诗歌作为一种真实的工具,可贵的在于它是无知无畏的。我们通过诗人以小见大或者以点带面的方式捕捉生活中可悲可叹的一面,借此放大,给人回味,给人深思。石棉诗人是一个善于发现和利用一些不起眼的事物具象,再结合他自身对诗歌得把握与拿捏,整体处理的很到位,语言上做到不疾不徐,最大程度上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而不是一味的夸大宣传,无疑是给我们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如今,在每一个诗人津津乐道于自己离现实如此贴近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他们集体缺失了“文学现实感”。诗人必须具有发现性!诗必须站在生活面前!自媒体焦点社会现象背后的诸多关联性区域需要进一步用诗歌的方式去理解和拓宽。写而我们必须经历双重的现实:经验现实和文本现实。也就是说作家们不仅要面对“生活现实”,更要通过建构“文本现实”来重新打量、提升和超越“生活现实”。而这种由生活现实向精神现实和写作现实转换的难度不仅在于语言、修辞、技艺的难度,而且更在于想象力和精神姿态以及思想性的难度。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对于现实写作往往容易分化为两个极端——愤世嫉俗的批判或大而无当的赞颂。问候石棉诗人,你已经走在了我的前面,值得我们向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11-13 09:55 | 只看该作者
简评山东石棉《这些草活着是为了被割倒》及其他

读山东石棉的诗,是因为《发现》,被“发现”的诗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当我读了《这些草活着是为了被割倒》后,产生了再读下去的欲望,接着又读了韩选39首,读完后,还有点意犹未尽。
40首诗,虽不算太长,也不算短了,在网上能这样读诗,对于我来说已经很难得了,况且中间还有两次被打断,回来后还想接着读下去。这些诗为什么能这样吸引我呢,我觉得是诗人的语气,和这些诗的所营造的氛围,诗人写诗时所切入的角度。诗人说的都是他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的感悟,甚至像一个一个的故事,这些个故事相互关联,就觉得是一个活的地方志,在那个地方上活的人和人的意识、思想。读完了这些诗,我觉得和山东石棉早就想识了似的,他就是我的一个好友,同乡,大学同学或者战友同事等等。
从他的简介里知道他1975年生,山东莒县人,就职于青岛远洋公司。从他的诗里我读到一个叫大村庄的地方,这可能是他的家乡,也可能是他随意写上的一个地方,就像他虚拟的一个表妹一样,虚拟一个地点。在大庄村他有一个发小,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们两小无猜,她让他摸一下她的辫子,他拍掉袖子上的灰尘,假装和别人一样镇定。后来他长大了,和秀云的丈夫喝酒,他想起小时候自己在坡上追兔子,秀云赤脚趟过小河等情景,如今的秀云生下两个孩子,养鸡养鸭,睡觉时还打着呼噜。这些都是他诗中的情景,这一幅幅生活的画卷,好像是诗人随手拈来,一点也不刻意,或者说即使是刻意,但没有一丝的痕迹。这说明诗人对自己所写的一点也不陌生,就像是自己的经历或者说切身的体会。在这40首诗里,有一多半是写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或者身边自己所熟知的那些情,那些事,从这一点看,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有着无比的挚爱。正因为这样,他写出来的物和事,情和景才更逼真,更打动人。也正是因为这些个可亲可感可触摸的故事,让我走进了他诗的王国,体验到他所营造的王国里的人文,甚至走进了他的家乡,是他家乡的一个成员,生活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山沟里,从那里出来,见过世面后,站在另一个高度,回头再看家乡的人和事,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他写《旧物件》时写到从母亲肚子里走失的一个弟弟,写姥爷的《老宅子》时写到大炼钢铁时把“雕花家具运到山上被大火揉成灰烬”如今给死人烧“纸糊的柜子和房子”,写《避讳》时,一个小孩吹的冲锋号,能让坏蛋完蛋,也能让一部分好人倒下,这不正是电影镜头里永远不变的情景吗。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总是从一件小事,或者说是“真实”的事件说起,然后导向不可知的,一个更神秘的更高的境界里,让你思考,但又从不给你具体的指向,这是山东石棉诗歌的又一特点。我们从他的这些诗里,只有读到两个部分才算完整,一个是可感的部分,这一部分亲切,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另一部分让人惊叹,读起来有时让人瞠目,具有多义性,我们不能武断这样解释,或者那样解释,每一个读者会根椐自己的经历、阅历去做不同一解读。当然我也可以作出一种解读,那样会不会是对诗的一种破坏,如果我们能说得清,也许就不成其为一首好诗了。比如他写的《地》,地在未使用农药前,地在收割之前不属于父亲,属于麻雀、菜青虫、蜗牛,或更高的存在,在使用农药后,地成了顺民,而父亲成了暴君,能够让地顺从地生出父亲想要的果实,同时也使父亲成了顺民,成了一个焦躁不安的父亲,这里面反应的事情就很多,可以作不同的解读。再比如他写的《候车大厅》:
进售票大厅,向左拐,有六个售票口
买完车票原路拐回
往右走,一直走,是二十六个检票口
那些垂头坐着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首诗就这么短短四行,只是把候车大厅的当时的情景描述了一遍。像一段视频,像一张相片,像一个黑镜头。我们看了后,只有惊叹,只有错愕。这已经够了,再不需要我们说什么了,再说一个字,都显得多余,然而每一个读者读完后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山东石棉说:“诗歌应该是对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世界深藏着的光芒的挖掘,以最少量的主观参与呈现目力所及的事物的风貌和事件的真相”他的诗正是这句话的佐证。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草活着是为了被割倒》。为什么把它放到最后,是因为单说这首诗不好说清楚,或者说说得太清楚了,而使这首诗失去了诗意,或者说这是一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尽管这样,我还是试着解读一下这首诗:
绿地上,草长得很高
都绿,都不开花
互相推挤,向阳光献媚
它们有与生俱来的手段
这是诗的第一段,说的是绿地上的草,不是草原上的草,也不是荒地上的,是人为的,是受人管理的,草必须听命于管理,不能随意生长,也不能开花,不能有别的色彩。草本来就弱小,是弱者的象征,也是人民的象征,在封建专制时代,老百姓不称自己为“草民”吗。在这里“人”是草更高的存在,草活着是给人观赏的,人让它怎么生长,它就得怎么生长,它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它不开花,是因为有人不让它开,有人需要它一个色调,它就得一个色调。所以它更需要表现,更需要博得眼球,博得欢心,所以相互倾轧,相互拥挤,用尽各种手段。
它们喝水的姿势是雷同的
它们讨好虫子的语言
千篇一律
诗的第二段,通过雷同、虫子、千篇一律等字眼对绿地上的草作进一步阐释,叫我们不由得想起那个年代我们穿着一样的衣服,迈着同样的步子,雄赳赳气昂昂去上学、去劳动,甚至在饭前,睡觉前起床后,背诵一段同样的语录,所谓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不过是一家的“样板戏”,谁又敢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这里“虫子”成为了草的更高存在。
有虫子为其中一株
唱赞歌,有虫子
为不幸死去的几株哀伤
阳光铺过来
一层,又一层
第三段和第二段相反,不是草讨好“虫子”,而是“虫子”为草唱赞歌,但只为其中的一株,为什么?因为这一株的表现符合“虫子”的意志,“虫子”需要把这株草立为样板,立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让更多的草和它一模一样的生长,一模一样的发声。这样的草也同样会受到“虫子”的青睐和奖赏。
热闹的景象会持续下去
一直到秋天
割草机轰轰地开过来
最后一段写大势所趋,揭示绿地上草的最后归宿,是等待割草机的到来。这首诗表面上写绿地的草,实则舆论、喉舌,假文化,专制专权的批判,是为自由而呐喊!假的东西再热闹也是假的,终有一天会被揭开而走向末路,这是本诗最后的预见。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解读,也可能是一个最好的一个误读版本,和诗人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不过又有什么系,这正是一首好诗的魅力所在。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山东石棉诗歌的语言特点,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的每一个句子都很柔软,像风中的叶子一样,但每一片叶子都很锋利,又像刀子一样能够刺痛你的心。写到这里,我还有些意犹未尽,像他的《虚构一个表妹》,还有那个《飞》等,我都想详细地解读一下,但限于篇幅等(那边还有人正在叫我),还是就此打住。
2016.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11-13 10: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石棉的诗感性地说,像夏日午后阳光照耀的桌子上一篮水果,慷慨、美味而多汁,满足多种感官需求的同时又直沁人心而达到过目不忘。有时又像镶嵌星光的器物,而整体却并未被个别句子的光辉所遮盖,反而产生多维的,或深厚或清脆的回响,余音绕梁弥久不绝。支持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11-13 10:15 | 只看该作者
【创作理念:“诗歌应该是对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世界深藏着的光芒的挖掘,以最少量的主观参与呈现目力所及的事物的风貌和事件的真相,在这样的工作中,我更乐于以小角度切入现实,以低速的痛感触摸真实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11-13 10:17 | 只看该作者
每一首皆可圈点,小妖妖来学读
——恭喜石棉兄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11-13 12:01 | 只看该作者
山东石棉,是实力派诗人。
韩总慧眼识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11-13 12:07 | 只看该作者
握手石棉兄!祝贺,再祝贺——我是不是还算先知先觉?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11-13 12:11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草活着是为了被割倒》:朴素如草的生命,没有开花结果的完美过程,卑微地献媚于阳光也好,讨好虫子也罢,或者无声地喝水也罢,都只是匆匆的旅程,都只能拥有短暂的欢乐,而无法避开悲剧的被割掉的命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譬如飞蓬或者飘萍,行而不远,其坠也速。(远山诗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11-13 12:1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的发现者,不是吹牛呵呵。见如下链接:

http://bbs.yzs.com/thread-568677-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11-13 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2 20: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