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6|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就文本看《多余》的新意、解构及局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就文本看《多余》的新意、解构及局限

      张无为


      《多余》这首诗的生成方式很简单,就是从存在维度观察窗外之后贯通了对存在的思考。考察该诗的节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与“我”的所指;二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意象处理方式;三是以“多余”这个抽象词语也是诗题的效果。这三点有没有新意,是否有局限,决定了对该诗的价值判断。其中第一点是关键,如果离开关系,单面引发出如“夜”的本色、“星星”的闪光等就跑题了。此外,如果只是分析“简单”的意义,如简单是返朴归真或者是求之不得,或只是关注“多余”的原因、价值等都会跑偏。该诗中也有意绕开了“社会现实”,有形而上但没有玄虚……一句话,解读它与解读任何一首诗一样,必须从文本开始到文本为止。不论将其放在多大的诗歌发展时空坐标中考察,其文本的整体性、自足性等必须限定在蕴含的“晕迹”之内,否则都难免无厘头,不着边际,胡言乱语。而网络中人人以为能发声就有存在感,于是七嘴八舌,信口开河,但结果不一定有价值,反而容易造成鱼目混珠,优劣判断失范。这种蔓延的势态是值得警惕的,不然就会乱套,特别会让初学者无所适从,那肯定是灾难。从近来论坛的主贴与跟帖留言可见,虽然不乏好诗、好评,然而也的确有许多人包括有些编辑都不会判断好诗与坏诗,更不知道一首诗好在哪或差在哪,甚至连是不是诗都混淆了,赞赏与否定都到了荒唐的程度。其实评论的要求比诗写更高,评论中的判断与甄别必须依托对诗歌史的把握,分析诗文本必须依托诗歌审美系统。固然,完全掌握没有人能做到,谁都不能自以为是,不过,最基本的如主题考察、主要方法、意象、语言特点等必须搞定,这是评论的底线;基于此才谈得上尽力而为,尽力发现。下面回到《多余》文本。
      首先,该诗所揭示的核心是人在大自然中存在的荒谬。作者完全避开了社会,也可以说是有意无意从现实困境跳出来之后才可能有的现代生命感悟。全诗选择三组自然对象并梳理其共性特征:“夜色”简单的黑已经够了,没有多余;“星星”简单的照见自己,即可有满足感;“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同样自在、自足。这三组意象的关系是按视觉层次由面到点逐渐收缩而成,它们都是以自在、自足的静态方式层层包蕴在一起的。基于此,最后两节揭示“我”与自然意象截然相反的感受——“多余”。与前面从感觉写自然不同,写“我”是以理性审视确认出的:先是突然意识到“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继而写“我”越来越恨自己,但恨也是多余的。这种推理过程及结果又是以递进关系步步强化的,可见作者的感受很特别,也很自觉。其中的韵味应该是,人不再是大自然的有机构成,而是游离与自然之外;“我”即使不能摆脱大自然的怀抱,而“多余”心态感受到的至少也是隔膜,是不相容,个中值得玩味。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刘郎在这里却说,我思我也在,但我是多余的。虽然这种“多余”心理早已被普希金、郁达夫等前人感受过了,不过在该诗中因为是作者是单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所以其新意可以成立。
      其次,作者在构思中对现有诗写习惯明显有颠覆,解构也是其基本立场。只要大致回顾诗歌传统就不难得知,无论是见景生情,还是托物言志,抑或是移情于景等等,自然物象在以往诗写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比喻、暗示及其文化意义。该不该有寄托、有深意?是否言在此而意在彼?答案都是肯定的。而且这些已成为诗写、诗意所必须。那么,诗歌意象也必然都要对物象进行升发甚至升华,诗与诗的价值比拼似乎就是考察其微言大义的挖掘程度。但回头看这首诗,作者显然绕过了传统。如果说,该诗对自然的感觉特点是,剔除了习惯书写中的文化隐喻,几乎赤裸裸到只剩下最简单的“本色”甚至存在本身。如“夜色”只剩下“黑”,“树”只是其本身,“星星”则介于其间。作者对“我”同样清理掉了所有社会关联、身份职业,只剩下“多余”的抽象感觉。而“简单”在这里不仅是解构的具体表征,同时以此作为定音鼓,也是强化“多余”效果的必要理路。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改变习惯诗写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
      最后,就该诗的体验结构来说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在阅读中我感受不到作者在社会现实中的地位及生活具体境遇究竟如何,只能体会到作者在夜里(应该是业余)那一刻的心态,不过这种“多余”心态是能够见仁见智了。你可以说,多余可能是作者感受到某种生存尴尬与荒谬,是白白地在那,是人生的无聊,甚至毫无意义。他可以说,多余原本就是平庸,是废物,不可能成为有用,无才可去补天济世,只有孤苦无奈。我当然还可以说,多余也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结,是生命的悲哀,是社会弊端使然,也是命运不公,飞将军生不逢时。还可以有其它说法,等等。只是,作为标题的“多余”之于“我”的所指因为是确切的,就很难建构出更敞开的文本能指系统,加上该诗在选择物象中,“夜色”“星星”“树”有些随意性,并且难免也有些单一,三组意象的对比也就有一览无余之感。如果有更复杂的取象,应该或可避免,包括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视觉观照。这些都会限制诗意气象,都应该是下一步调整中应该考虑的思路。这只是建议。
总体来看,作为90后,能够改变传统诗写(虽然还有青涩),能够超越形而下现实而进入形而上思考(虽然稍显简单),已经很难得。

                                    2017年2月23日02:28:06


  附:多余

         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6年12月2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1:59 | 只看该作者
因赶任务,补评为迟。不足之处欢迎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2-23 13:3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评论的要求比诗写更高,评论中的判断与甄别必须依托对诗歌史的把握,分析诗文本必须依托诗歌审美系统。固然,完全掌握没有人能做到,谁都不能自以为是,不过,最基本的如主题考察、主要方法、意象、语言特点等必须搞定,这是评论的底线;基于此才谈得上尽力而为,尽力发现。

是的,一直这么认为,评论比诗歌更难写
问候无为教授
春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2-23 13:35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说,多余可能是作者感受到某种生存尴尬与荒谬,是白白地在那,是人生的无聊,甚至毫无意义。

他可以说,多余原本就是平庸,是废物,不可能成为有用,无才可去补天济世,只有孤苦无奈。

我当然还可以说,多余也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结,是生命的悲哀,是社会弊端使然,也是命运不公,飞将军生不逢时。

还可以有其它说法,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2-23 13:36 | 只看该作者
只是,作为标题的“多余”之于“我”的所指因为是确切的,就很难建构出更敞开的文本能指系统,加上该诗在选择物象中,“夜色”“星星”“树”有些随意性,并且难免也有些单一,三组意象的对比也就有一览无余之感。如果有更复杂的取象,应该或可避免,包括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视觉观照。这些都会限制诗意气象,都应该是下一步调整中应该考虑的思路。这只是建议。

评论最可贵的,就是这样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2-23 13:57 | 只看该作者
精彩评论,收藏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2-23 14:05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必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2-23 17:10 | 只看该作者
张教授  
真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2-23 19:16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2-23 19: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9 18: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