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耶利米哀歌》4:17,内容如下:
我们的眼睛依旧衰竭,
徒然期盼帮助;
我们在守望楼上守望
一个不会施救的国家。
或译:
我们的眼睛依旧衰竭,
徒然期盼帮助;
我们在守望楼上守望
一个无人拯救的国家。
情感同样沉痛。
另外,“或译”的句子里有个“无人拯救”,涉及本首译作中的“无谁”。日常生活中,“无人”已经足够使用,可能各国语言中对生命格/人格的否定存在都是这样描述吧。然而在极端的例子里,比如这处圣经,或者译作的《赞美诗》中,“no one”其实是绝对的无,包括一切生命体,特别是涵盖上帝在内。这种情况,一般的文体可能无需太纠结,而策兰的这首诗歌no one成为一个核心重要的概念,就必须技术化处理,而我译为“无谁”,使它带有专有名词化的趋向特征。
继续作为译注,附加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