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记者一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伊之争]曹谁炮轰伊沙:中国新诗99%是垃圾,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8-10-1 00:11 | 只看该作者
说99%是垃圾没毛病哇,从胡适算写诗的何止百万,能数出一万个诗人吗?数一千篇新诗名作出吗?这是千分之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8-10-1 00:48 | 只看该作者
一人选了首代表作,不论好坏,这个要勇气的,点赞一下晚安,希望大家都秀出自己的代表作,发言也有底气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8-10-1 03:16 | 只看该作者
借用一下孟浩然的诗句

当今的诗坛就是: 岩扉松径长寂寥
写诗的人就是:    唯有幽人自来去

没有必要非要往人头攒动的大路上硬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8-10-1 09:56 | 只看该作者
狭隘了,两位哥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8-10-1 11:08 | 只看该作者
曹谁伊沙名有趣

作者:严家威


曹谁?操谁?炒谁?
伊沙,一沙一世界,有一亩三分地
官方遗漏的沙,遗忘的沙

随便吵,伊人不傻,诗人不傻,心中谁没数?
名字炒热了,但愿能把诗炒热!


2018.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8-10-2 06: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严家威 发表于 2018-10-1 11:08
曹谁伊沙名有趣

作者:严家威

哈哈!严主持早上好!点个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8-10-2 08:53 | 只看该作者
清萍 发表于 2018-10-2 06:59
哈哈!严主持早上好!点个赞!

谢阅批光照指导鼓励……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8-10-3 09:53 | 只看该作者
【曹伊论战】给诗歌一点激情

曹谁炮轰伊沙:中国新诗99%是垃圾,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
伊沙回应曹谁:口语诗是世界潮流,他这种土鳖根本不该入诗歌这一行

      这几天诗坛着实热闹了,核心内容如上两行的简记:80后诗人曹谁对口语诗进行了强烈抨击,60后口语诗代表诗人伊沙也不客气地回敬了曹谁的观点。两位诗人摆论点,批对方的短板, “刀刀见血”。在如今诗歌整体势微的背景下,曹伊论战应该是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作为中庸的业余诗歌爱好者,得益于在评论版做编辑,较为完整地阅读了相关文章,笔者对两位诗人的观点进行了学习,也有机会阅读和学习了流派网上发表的与曹伊论战强相关、弱相关的文论。就具体文本审美、论战表象论据来说,伊沙的观点似乎更为全面、更具前进的意识,曹谁的观点更倾向于中国千年以来所秉承的传统审美意识,其它各位吃瓜师友的文论,则对论战进行了多方面审视、多视角挖掘的引申作用。笔者将个人阅读体会简略梳理如下:
      一.目前诗坛的风格确实比十几年前丰富得多,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加入口语诗的行列,其中有深刻背景原因。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开创者奠定了以韵律+白话为主要模式特点的现代诗歌。此后,汉语诗歌一度成为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助手,成为塑造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助手,承载着比较浓郁的政府行为色彩、国家历史定位阶段性目标。到1978年,为了实现更为宏大的文化复兴,党和政府落实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汉语诗歌模式又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再塑造,有了长足发展,却不知不觉走向了过于讲究修辞、追求唯美意境,形成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风格。这样的诗风,满足了人们个性化抒情的需要,也为人们设置了较高的诗歌写作门槛。这样的诗风,尤其是在社会科技和哲学文明加速提升的背景下,缺陷也显示出来,不能满足诗歌对现实的抒写要求,令诗歌在高科技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多种音像媒介的竞争下,失去了越来越多的潜在诗歌爱好者。继续发展下去,诗歌势必进一步萎靡不振,失去存在的土壤和完整的哲学功能意义。
      因此,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诗歌的追求目标就是普及和吸引更多人群参与,才能促进诗歌文化的推广、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找到它的生存之地,这个原则重新得到师友们的反思。口语化诗歌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对最近四十年诗风纠偏的作用。而且口语诗歌实践的最近十几年来看,对现代诗歌的创新意义十分明显,出现了许多新的诗歌文本结构模式,丰富了汉诗的文本内涵。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出现少量领军、探索作品过于激进、分寸不一定妥当,是值得谅解和具有隐性的提示意涵。从笔者个人视角来说,目前网络诗歌文本中,口语化诗歌作品与艺术流诗歌的占比,大约六四开,基本合适的。
      二.艺术流类型的诗歌,也有其存在价值,它为人们提供了语言审美、含蓄抒情的乐趣,是构建诗歌爱好者相对脱俗精神境界的必要庇护所。也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根源所在,是最能体现民族特性的诗歌元素,如果抛弃,我们就有失去文化根基、立足点的风险和彷徨,陷入空中楼阁。
      因此,重视传统或新兴的艺术流审美诗歌,坚守这个阵地,也必须重视、扶持,不能让口语化诗歌淹没了这条芭蕾属性的分流,而且是主干支流。
      三.口语诗歌和艺术诗歌均在诗友们的写作实践中发展,这是日渐式微的诗歌文化带给诗歌爱好者的安慰。总的来说,诗歌风格需要百花齐放,百花齐放才可能形成诗歌复兴的春天。各种风格的诗歌都有其存在价值,官媒注重相对正统的诗歌,民刊注重相对进取、探索的诗歌,都有道理。在基于世界和谐、民族复兴、中国诗歌复兴的目标下,不同背景的媒介阶段性、科学地扶持不同风格的诗歌,都是有道理的。
      四.这场论战的意义,正如曹谁在流派网交流帖中的留言:“我终于等到风来了!炮轰的真正效应终于来了,走向对新诗走向的思考,那么会看到这不是炒作,所以我的第二炮又要轰了,是时候建立新诗学(大诗学)了!”
      许多师友都看到了这一点,世宾、乐冰、翟永立、澧有兰、神青赶、群言堂笔等等诗人都在流派网发表了观感和相关文论,这也许是流派网推介曹伊论战及相关文论的实践尝试意义所在吧。

                  2018年10月3日草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8-10-3 14:44 | 只看该作者
口语诗是个伪命题

凭栏

1.口语诗是每一篇诗歌的缘起或胚胎。或者说所有诗歌的雏形都是口语诗。优秀的诗人不会止步于此,因为大部分口语诗是丑小鸭,需要蜕变才能成为白天鹅。口语是诗歌的起点,而非终点。
2.原本主张口语诗的诗人,大多并未囿于此,沾沾自喜,而是超越口语诗,超越自己。比如于坚、朵渔等。有谁会自设樊笼,画地为牢,并以此自诩王者呢?
3.口语诗,不乏灵动鲜活怦然心动之作,或曰灵感之闪电。而作为思维和认识初始,具有感性、情绪化、冲动的特征,带有钱钟书所说“中国式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的特征。
4.好的作品也具有感性的特征,但是经得起理性检验的感性。它不止于浅表感性,在理性和逻辑的推动下,使感性升华,走向彼岸。
5.经典作品可以以思想入诗,但必定不会忽视审美特质,而流落到哲学和其他门类中去。诗歌丧失了审美价值,其实就是走入非诗化。将诗歌弄成枯枝败叶,失去了温度和情感,缺乏诗歌应有的高度、深度和艺术性,不也是一种可悲吗?
6.失去理性和逻辑作支撑的诗歌,有堕入谎言和荒谬的可能性。在口语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甚至如《车过黄河》《饿死诗人》也是如此。
7.而将口语诗当做自己的身份象征和私产,那就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悲哀了。
8.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诗人都是或者曾是口语诗作者。所有的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创作有所谓“口语诗”作品。即使是那些被口语诗领袖们大加鞭挞的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语诗其实是个伪命题。
9.所有诗人都写口语诗,而他们热衷于争夺口语诗领袖的宝座。这是自盘峰诗会上的戾气和私欲的延续和扩张。我支持并赞成《新诗典》,但并非伊沙的缘故;是因为商业营销的成功,而非口语诗的缘故。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把李白杜甫拉进《新诗典》;如果我不愿意,即使李杜,也被踢出去。
10.那些口语诗之外的诗人都有口语诗作存在,可怜地是,一些自命口语诗的诗人,却没有一首口语诗以外的诗歌作品存在。从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考量,这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和可取的态度。
11.如果说口语诗还有什么现代性的话,那就是它跟后现代主义勉强扯上了点关系。就是一味地解构和颠覆,连祖国、正义、真理……也不能幸免,而这是解构主义强调不能颠覆的东西和原则。
12.口语诗依然如故。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口语诗看不到有建设和结构的作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伊沙、徐江也不例外。
13.由此可见,口语诗沦为口水诗,从诗歌到诗人,从数量到质量,都沦为游戏了。自觉地追求深度写作,于浮躁的诗坛而言,并非一件易事。它只是一部分诗人的追求,它只是个人的事。“那些从来为自己叫好的诗人,他们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娜夜《与诗有关》)
14.所谓口语诗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圈子。写诗歌是修为。口语诗群里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张口就骂,骂即是诗;自吹自擂,以道德自居俨然真理化身。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圈子与诗歌究竟有什么关系?
15.攫取所有诗人的口语诗创作而垒自己的口语诗高台,然后自封为王。这不是诗歌之幸,恰恰是诗歌之祸。起初,我们看到过一些正面作用,而多年以后,我们看到的是诗歌之乱,是口语诗带来的从人到作品到创作观念上的混乱。
16.从盘峰诗会开始,口语诗创作因为极强的功利心和自闭性,置诗学学养于不顾,一味抢夺话语权,拉拢排挤,攻击谩骂,在一场群众诗歌运动中沦为狭隘负面的江湖圈子。
17.那么,如果有人从中选择山水诗歌而自称山水诗领袖呢,如果有人选取田园诗歌而自称田园诗领袖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而独口语诗歌自居叫嚣者,何为?
17.口语诗必定成为一些人的胎记和耻辱。为诗歌,而不是为口语诗,境界始大。为名利,注定是一场滑稽剧。
18.小说散文应该更口语吧,与之相比,以小说散文之美,也足见口语诗语言之幼稚和捉襟见肘之处境,更遑论深度高度。
19.反观盘峰诗会,反观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论争,诗人是为诗歌还是为口语诗,决定了自己的格局;是理性还是冲动,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口语诗影响力不可谓不大,然而其现状与结局不令人不忧虑叹息。

20.口语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凡以口语为工具进行的创作,另一种是诗歌理论上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以伊沙、徐江为代表的诗歌。假设口语诗是诗歌的一个门类或者流派,而且真实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8-10-3 14:48 | 只看该作者
《诗人写诗的必然性(二)》

文/ 凭栏


四、

一个人活着,为什么还要写诗歌?

那就是聆听天空大地的声音,聆听自己心灵的言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聆听到神的声音,即是“神之允诺”。海德格尔说,在所有的允诺中,语言是最高的、处处都是第一位的允诺。诗人只能倾听或者“道说”,而不能“言语”。因为语言并非表达的工具,而是人的主人。

诗歌就来自于此。而现实中,有倾听神(语言)的允诺之作,也“喧嚣着一种放纵无羁而又油腔滑调的关于言语成果的说、写、播”。①于此相比,我们就会发现将诗歌分为知识分子写作和口语写作,以及以诗人出生年代划分诗歌类别的浅薄鄙陋。

与聆听不同,我们有时候会沉浸于自我的抒怀或喧泄。抒怀与聆听相比,高下立见。

因此,我们将诗歌分为倾听的诗歌和喧泄的诗歌。前者以倾听者的身份和姿态,以神为尺度,悉心聆听神(语言)之启示,以诗意的形象道说不可知的东西,为混沌赋形。究其根本,倾听的诗歌是神或者语言的言说,而人是虔诚的无知者;喧泄的诗歌以人或者自己为叙述者,以自我为尺度,言说已知的东西,是诗人的自我言说,诗人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口语并不天然粗鄙,书面语也不天然高雅,而是取决于诗人对语言的态度,取决于语言所承载的感受、思想和诗意。是解构还是颠覆,是倾听还是喧泄,方式体现态度,诗人自身的态度学养决定语言的高贵与否。


五、

然而,我们面临着这样的现实。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解构大行其道。诸神离去神殿坍塌,灵魂荒芜。遭放逐的人类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建构,是解构,还是无底线的解构,继续后现代式的黑色幽默。米勒德·J·艾利克森(Millard.J.Erickson)说:解构是不是没有止境?难道没有不可解构的东西吗?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什么是解构的真正目的。他说,正义是解构的基础或者解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或者说是解构活动的目的。②德里达说,“不过正义并非法律。正义赋予我们的是完善法律,即解构法律的本能动力或者趋向。没有对正义的企盼,我们对解构就不
会有任何兴趣。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对正义的企盼是解构成为可能的条件。”“解构就是正义”③,而“正义是不可解构的,毕竟,并非每样事物都是可解构的,否则解构就没有意义了。”那么,作为与正义相适应的人类的信仰、真理、道德、公平、正义、良心……能不能被解构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解构其实已经不是解构,而是否定和虚无了。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文学创作里,这样的“解构”已经到了非常荒唐荒谬的地步了。甚至,将这样的解构之作被奉为经典。有的作品清浊不分盲目解构黄河,有的作品以“嫖”站街女解构良知,也有以“口水”解构经典汉语,有的作品以“一把好乳”解构人性底线,等等。本是非理性的产物,这样的作品都是一时“兴起”,信手胡写,缺乏逻辑和理性,经不住推敲细究。在强权物欲时代应运而生,无疑有着海盗式突破和张扬的个性,迅速成为潮流。

我们看到,这样的“解构”与物欲化时代水涨船高。它以简陋的“口语”(口水)为工具,以快意恩仇的快餐思想为内容,否定传统诗歌美学和现当代诗歌精神,挑衅人与诗歌的底线。是的,这是一种“大众诗歌”和全民诗歌运动的变种,充其量也只能算作“通俗文学”之一种。在一些人眼里,仿佛这就是先锋,仿佛就是现代化的方向和终极追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当解构偏离正义,倾听成为喧泄,诗歌就成为了恶俗之先锋。

①【德】《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筑·居·思》P.152《……人诗意地栖居……》P.19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②③【美】米勒德·J·艾利克森(Millard.J.Erickson)《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P.146-147北京大学出版社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6 10:3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