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诗不小 小中彰显大世界—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1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序:已在流派论坛或《诗歌周刊》推出中国小诗的美学特征系列六篇,拟继续分享探讨中国小诗 “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5篇:小诗不小少总多 草木荣枯见春夏 中国小诗 “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系列:小诗不小 小中彰显大世界;小诗不小 以小见大有大千;小诗不小 以少总多情貌显;小诗不小 缩龙成寸意蕴多;小诗不小 尺水兴波意无涯。已刊发于《现代诗美学》2018.11月(总第15期)
小诗不小 小中彰显大世界
—浅谈小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一)
云南·杨光
以小见大”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缩龙代尺”、“尺水兴浪”、“滴水藏海”、“咫幅千里”、“以一当十”、“一点红现无边春”、“以数言而统万象”、“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等,说的就是艺术或者诗歌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概括性特点。
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是诗歌表现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诗歌创作构思的重要技法之一。小诗作为诗歌中短小精悍的一种诗体,要在十行百字内表现更为广阔繁多的社会生活,“戴着镣铐的舞蹈”,难度不言而喻,非一般妙手不能得之。“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 英•布莱克《天真的预言》),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小诗,它是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不倦,努力不懈追求的目标。“以小见大”创作手法受到了众多诗人的偏爱,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小诗大都以“以小见大”见长。

天地间的事物是无限的,情感之微妙、思想之深奥、事理之繁复……而文艺作品囊括的范畴则是有限的,诗歌艺术亦然,精巧的小诗则更甚。但文艺作品反映生活,可以概括缩微生活,可以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有限反映无限,从一滴水看太阳,可以“一花一世界,一瓣一如来”,可以小中寓大。季广茂认为“以一当十、以少总多、以小见大、以简写繁、以用知体、以局部代整体,是中国古代文学宪法中的总纲。”①这里的所谓小,并非随手采折的一叶一枝,而必须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正所谓是“有包孕的片刻”。(法•莱辛《拉奥孔》) 所谓“有包孕”的片刻,就是最富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即是说,要以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概括反映具有普遍性、体现一般意义的内容。正如吴欢章所言“在小诗里,小和大应该是交融在一起的,关键是这‘小’能否储藏着更多的社会信息,能否牵动着更多的心灵。”②

“以小见大”作为诗歌以及小诗重要的表现手法,形式灵活多样。其概念是广义的,主要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缩龙代尺”、“尺水兴波”四种方法。在诗人的创作实践中,这几种方法往往不单独使用,而是相互交融,共同为拓展诗歌的诗意诗情诗思服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歌前两句抒写既寥廓广漠又生命灭绝的无限广阔空间,“千山”、“万径”,呈现的是时空大、雪大、江宽、天寒;而后两句抒写渔翁的伟大精神力量和顽强抗争意志,一叶“孤舟”,一个“蓑笠翁”呈现的是“小”、是“少”。诗歌由空廓的“千山”,写到地面的“万径”,由纵横的“万径”,写到一叶“孤舟”,由“孤舟”又缩小到“蓑笠翁”,又由渔翁缩小到一根钓竿上。此诗起笔见大,接着化大为小、缩龙成寸,再以大衬小、以万显一,着墨于精神之大,却落笔于形象之小,而又以大背景衬小形象,以小形象显大精神,虽看去如“寸”,但仍是一条“龙”,这就是“妙在愈小而大”(王世贞《艺苑卮言》)。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采用了以小见大,尺水兴波之法。诗歌从反面落笔,抓住古战场上的一根折戟,并由此引起了感触,兴起波澜,小中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二乔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 “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③另,此诗采用“历史翻案法”,这是尺水兴波之法的一种特殊方法。“东风不与周郎便”,诗人一改“周 ” 郎妙计安天下”的传统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认为周瑜的成功实出侥幸,发人之未发。诗人把历史上本来已经有了定论的人或事,从反面提出质疑,大做翻案文章,出人意料地另立新说,使诗歌的立意不落俗套,别有新意,启人遐想,发人深省。采用“历史翻案法”是杜牧咏史诗的一大特点。清人赵翼说过:“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④吴景旭云: “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⑤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杜牧诗歌的这一特点。

前文举的是古诗词中以小见大的例子,下举几例现代小诗加以分析。如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的《文化大革命》:我的手拾起一块石头片/我听见一个声音在里面喊:/“不要惹我,/我是到这里来躲一躲。”诗题很大很宽,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诗人惜墨如金,缩龙成寸、化大为小,却又小中见大,以少总多,短短四行诗,将一个特殊的时代投影在魔幻的一个寓言场景中,多少深重的灾难、无数悲哀的故事,诗人虽未明说,但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不难想象那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及人民群众所经受的种种磨难。我们不妨再看看谢武彰的《春天》:“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春天是一个庞大笼统宽泛的概念,抽象有余而具体不足,选点下笔不易,何况写春天的佳作多多,很难推陈出新,稍不留神,便成败笔。谢武彰深谙以大化小之手法,他把春天浓缩在一朵小花上,由她到处寻找春天到恍然大悟自己就是春天。诗歌选取春天的典型代表小花来描绘烂漫的春色和生机勃勃的春天,不但形象、具体、诗意、趣味盎然,而且起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真乃神来之笔,绝妙之极。
(原文刊发于《现代诗美学》2018.11月 总第15期)

附注:
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政治修辞学》,《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吴欢章,《中国诗歌提倡小诗》,《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5日
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P211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赵翼.瓯北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吴景旭.历代诗话P137 [M].北京:中华书局,1958.

云南杨光,原名杨光锷,七零后,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评论家。著有《诗歌写作与鉴赏美学》、诗集《爱情之死》《都市鸡人》等。代表作有诗论《诗歌美学形象系统梳理》,长诗《白鸽的憧憬与战争的预言》,微型诗《都市鸡人》。曾获2016首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2015首届雁翼诗歌金雁奖、中国小诗首届“十佳诗人”、现代诗人奖、首届“伯乐杯”汉诗大赛评论奖、2011年度国际杰出短俳诗人等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2-15 07:53 | 只看该作者
“以小见大”作为诗歌以及小诗重要的表现手法,形式灵活多样。其概念是广义的,主要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缩龙代尺”、“尺水兴波”四种方法。在诗人的创作实践中,这几种方法往往不单独使用,而是相互交融,共同为拓展诗歌的诗意诗情诗思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2-15 07:54 | 只看该作者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诗歌梳理,很有意义,反映了现代汉诗十几年前的状态,对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23:28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12-15 07:54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诗歌梳理,很有意义,反映了现代汉诗十几年前的状态,对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感谢秋水鼓励,多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6 09: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