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四行
文/武林高手
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找去吧。
一个流行笑话。
我对其中的一个字产生了疑问:鞋,诗歌有没有鞋?
如果没有了鞋子~诗歌行走的时候就裸足了。
诗歌应该还是有鞋子的。甚至还有尺码。例如: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原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其作品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再后来的十四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出现了白朗宁夫人等名家。很多诗人如德语系以及俄语系的诗歌大量出现14行诗歌;在发展中,十四行也发生了变化,结构上通篇不分段的也大量出现;尤其是韵脚,改为更容易为人们所运用的“六八韵”和“八六韵”,尤其以“八六韵”居多(即前八行一个韵、后六行一个韵且均为隔句压韵)。
后来的后来,就是现在,汉语系的诗人武林高手借鉴日本的俳句和古诗的“二四韵”等,或一韵到底或不刻意押韵;并在写作实践时,形式上或不分段或两句一段或不再严格讲究格式,甚至可以使用前三段每段4行最后一段两行、前三段每段4行最后一段两行的结构……
当然,诗歌是文本为王,别的没用;结构只是一种形式,不可否认的是意义并非神话,而只是结构的一种效果。诗歌最后真正比拼的是境界和情怀,而不是单纯的诗艺了。
十四行中比较常用的是“双行体”,就是典型的两行一段、七段十四行;其实这也好理解:十四行类似加长版的日本俳句(日本人偷学中国诗歌学不好,只学了一半的对句),十四行是洗练版的中国信天游。
关于十四行,我认为除了句子及段落的照应外,有一句话不容忽视:艺术的打击力量在结束部分;当然,内在结构和韵律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还要考虑诗歌的特质。比如分行,比如押韵——至少尽可能的考虑每段之间应该押韵,就是每段最后一个字押韵哦,就叫段韵吧。
尽管在下曾旅居美国,尽管拙作的十四行经常被人们与西方十四行关联,其实这令我无奈;十四行仅仅是我创作的部分,或者一个由头,甚至连由头也不是;感觉自己是在写汉语的中国的武林高手的十四行,而已。一不小心涂鸦了上万首十四行,惭愧!
目前,武林高手的十四行诗歌创作仍然在探索中。
浅析十四行的外在结构:
1、每段2行,七段~十四行(谓之双行体的十四行)
2、开始三段每段4行,最后一段2行
3、开始四段每段3行,最后一段2行
4、开始两段每段5行,最后一段4行
5、开始两段每段6行,最后一段2行
6、每段7行,两段~十四行(对称双段十四行)
7、不分段落,直接十四行(谓之整体十四行)
8、不受上述限制,自由分段,之中可以单独1行一段
9、老欧美格式/整体四段或三段(四四六结构),前两段每段4行,后两段每段3行(或或前两段每段3行,后两段每段4行<再或后为四段、每段2行>)。
10、前10行一段,最后一段4行(不对称双段十四行)
11、不属于上述的十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