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文学作品中是体格最小的,语言的形式,有着时代特征,诗的语言最能体现诗人的才情和艺术修养的,诗歌在能充分体现诗意的前提下,是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的,因此口语化程度是很值得深思的。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到现代诗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能被大众喜闻乐见口语化是好的,能体现诗歌的特点却是最重要的,诗歌要有个合理的构架,也就是说,你写的首先得能算得上诗;诗歌可以平淡的贴近民众,又阳春白雪般精致地站在高端,这就要求注意诗的语言承载的文化功能,诗的语言的抗译性、独特性;能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在不着痕迹的雅致中引领读者的审美情趣也很重要。
下面以一个微信群里的笔友的词为例说说。
鹧鸪天 夏夜
文/唐国兴
去岁寻梅做雪诗,今宵依柳赋荷词。
韵成回首花方怒,心漾酬情语未迟。
携燕舞、伴莺归。亦从云路沐芳菲。
愿将肝胆融星月,时照山河万里辉。
对这首词,群里有给点赞的,有说是鹧鸪天这个词牌中的旗舰的,甚至有人说是诗观止的。我也觉得很牛,值得学习。
首先作者用自然的语言,完成一个很完整的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完整的,第一句以“雪”为引子,过渡到要表现的“夏荷”,在过渡中有一个鲜明的对比,令人耳目一新。三四句诗对夏的一个拓展,过片是最精彩的,以自主的动态美,引领读者到一个生机无限,妙曼生动的画图中,使得情感油然发至于后文。从这点反映了作者写诗歌的底蕴,和一个贴近生活的语言特点。
其次说说语言的功效吧。“诗言志,歌永言”,作者在夏夜的景色有所感,要发之于外。具体的物象“荷、燕、莺”,是大家都熟知的,这就是作者语言的特色,这些夏天活跃的亲和拉近了观众的距离,比一些专门拽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文字装深奥强多了。表抽象的“星月、山河”主观臆想,可以接受。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情感是目标,也是目的,达到了就好。这里,我想顺便啰嗦几句题外话:作者的一个同学很渊博,虽然很少写诗词,却经常“瞎指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到场面、胸襟,小到视角、细节,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方面,说对的往往有十之八九,他曾说:“不要把写的一个场景放到哪里看,都差不多可以;多用特有的词句,尽量少用成语”,这对大家是很有益处的。
这个词牌在句式山只要求“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余者可自由些,这就解放了语言的一些格式化问题。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趋势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变化的,诗歌的词句可以松散化是个进步,但是不可以解读为“放逐经典、淡化意象、疏离想象”,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的确该深思。我前边说了,作者的过片用的好,很精彩。“亦从云路沐芳菲”的“云路”也是巧妙的一个意象,也通俗好懂。至于一、二句可以不追求对偶,作者用的水到渠成,和很多作者一样会觉得妙,我也感觉不错的,可是要是想想晏几道创作这个词牌要追求什么,重点放哪儿,他会不会跳起来骂娘就不知道了。就好像有些文章,处处追求精彩,极尽心思讲究修辞,可能就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一堆乱草。至于结尾,很重要,每个作者都要经历一个的写作过程,也都有个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