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19|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条道路》2012年卷征稿启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01: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庞清明 于 2012-2-29 21:39 编辑

《第三条道路》2012年卷征稿启事
主    办:第三条道路诗歌学会
主    编:庞清明
       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好诗主义与宽广主义的集大成者。
       第三条道路:向无限的优秀敞开,致力于重建中国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
     《第三条道路》2012年卷(大32开,约250—300页码),作为第三条道路第二个10年或后第三条道路的开山之作,继续秉持“独立、多元、传承、建设、提升”之精神,为中国当代诗歌留存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写作简史。
       征稿要求如下:
一、第三条道路和后第三条道路理论,尤其欢迎与知识分子、民间写作及国内各大流派相关的诗论与批判文章。辛辣、尖锐、前瞻、经典。5000——10000字;
二、具有鲜明个性与探索精神的组诗,150行以内,拒绝庸诗、烂诗;
三、与诗生活有关的精美随笔,2000字内;
四、作品附200百字内简介与通联;
五、即日起至2012年8月,出版:2013年1月。
六、入选诗人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中国诗歌流派网为第三条道路年选唯一选稿基地,请在此跟帖。

附言(一):
    一、2010年编完《第三条道路十年金版》(总第15期)后,手头没了第三条道路理论文章及第三条道路论坛的熄火,让我找到暂停《第三条道路》出刊的理由,并义无反顾地加快了“强制写作,未完稿”系列写作。失去与众多兄弟的诗歌情谊,不符合我一贯的古道热肠。同时,《第三条道路批判》一书已出版,也让我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第三条道路资料库由本人2005年独立创建(参见《南方周末》《文学自由谈》),传承并弘扬21世纪中国诗歌精神。第三条道路资料库继续与广大诗人交流诗歌资料。
   地址:523820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政府 庞清明 收
附言(二)
                                            
                                                 第三条道路简史
一、历史与缘起
      1999年末,为打破“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二元对立的格局,“第三条道路”在21世纪来临前夜应运而生。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第三条道路坚持“独立、多元、传承、建设、提升”的宗旨,提倡好诗主义与宽广主义,向无限的优秀敞开。10多年来,第三条道路通过不断对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甚至第三条道路本身)的批判、消解与吸纳,通过不断的理论拓荒与新诗人的锐意进取,志在获取一种打破了流派纷争的乌烟瘴气、年代命名的滑稽无聊与乡邦文化的画地为牢的万全之策,完成着当代诗歌相互砥砺、彼此交集、彻底敞开的良性血液循环。
      作为一个开放式流变式的概念,第三条道路全面颠覆流派的传统意义,打破流派泛指的“共同的志趣与审美原则,相同的行为规范与利益均沾”的条条框框,希望有效解决诗歌流派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流中心与热力磁场,一个不断更新与变换的方阵,进行有效的良性血液循环,为重建中国当代诗歌的核心价值、恢复诗歌的尊严与道德承担作出不懈的探索。
      但
第三条道路依然未能摆脱分裂的命运,2007年开始,后第三条道路时代悄然来临,经过短暂的阵痛、疗伤,剔除了肌理中的毒素与枝蔓,分分合合,分进合击,分大于合,合分共进,后第三条道路再次呈现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态势。
二、出版著作
《九人诗选》(诗合集,三卷,主编:树才、谯达摩、林童等),《第三条道路》(诗合集,三卷,主编:谯达摩、海啸等),《乘以三:1999——2009第三条道路写作》(诗合集,主编:胡亮),《文化诗学:第三条道路》(林童,专著),《第三条道路影像》(愚木,专著)《第三条道路批判》(庞清明,专著)。
三、编辑民刊
《第三条道路》(诗报,主编,林童),第三条道路2003年选(主编:庞清明 林童),《第三条道路》(诗报,主编:庞清明李键、野松)
四、网络论坛
第三条道路(版主:庞清明、林童、凸凹、十品、北残、远观,网络支持:探花、黄仲金、韩庆成)。
五、诗人活动
作家聊斋.第三条道路(2003年,北京),《第三条道路》第一卷首发式(2004年,北京),人大诗歌节.第三条道路朗诵会(2005年,北京),《第三条道路》第二卷首发式暨中国诗歌流派论坛(2005年,成都)。
六、媒体推介
《文学自由谈》、《上海文学》、《诗歌月刊》下半月、《中国诗人》、《星星》诗刊、《绿风》诗刊、《广西文学》、《黄河诗报》、《佛山文艺》、《关东文学》、《草地》、《湛江文学》、《文锋》、《新城市诗刊》、《伯乐》、美国新大陆诗刊、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作家报》、《文化生活报》、《大众阅读报》等。
第三条道路得到著名编辑家、批评家、诗人任芙康、张清华、谭五昌、洋滔、蓝棣之、张放、陈仲义、陈思和、耿占春、向卫国、晓音、张德明、李岱松、刘松林、赵宏兴、罗继仁、李祖德、林韵然、刘彩虹、罗云锋等的关注。
七、专业奖项
第三条道路双年奖(2005——2007),第三条道路八年诗歌奖(1999——2008)。
八、核心成员
凸凹、庞清明、林童、树才、莫非、车前子、安琪、老巢、胡亮、杨然、马莉、朱子庆、南鸥、世宾、十品、冉冉、刘文旋、刘诚、赵思运、斯如、陆卫平、李霞、莫卧儿、殷龙龙、张耳、路也、卢卫平、林忠成、子梵梅、玄鱼、北残、愚木、远观、丁燕、张后、谷禾、刘川、金辉、姚园、梅依然、楚中剑、张立群、汪文勤、墓草、丁乂、况璃、王征珂、郑小琼、飞沙、沉沙、兰马、衣水、黄仲金、探花、许多余、朱晓剑、余子愚、西域、仲彦、南方狼、讴阳北方、张选虹、阳阳、冰儿、郭希明、孙慧峰、罗铖、庞华、老德、侯平章、冯磊、杨青云、严家威、陆华军、丁东亚、野松、姜红伟、朱枫、刘汉通、杨拓、汉江、山里弟、乐思蜀、青海湖、方惘然、秦池、李满强、蔡俊、长征、高文、聆听、南岩、萧清等等。
                                                                                    (2011年12月 庞清明 执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2-26 02:1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条道路理应恢复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力,此书的出版值得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2-26 03:31 | 只看该作者
瑚图灵阿的一些诗,请处理


<我的一生就这么确定>


向晚之镜  背对
窗外喧嚣和鸟鸣
鬓发又添几根白茎
所谓坚强  无非是
对  贫困和灾难的承受或包容
我的头痛  一点一点嬗变成
祖辈传承的经典的精神疾病
盘坐  靠着秋末寂寥的雪墙
肉体穿过之后  新墙层出不穷
唯有现代大楼  载着我  大步前行
活路  死路  大道  小径
这些物化的商品  标注确切公正
辉煌的安钮
在谁轻易的手中
即便逆行  下游终是你的宿命
梦中大花  移入襁褓新生
越过向晚之镜
冬天用下了多久  就会扒下
梧桐黛绿的袍子  假如
幸福也是一种疾病  你们决定
不挣脱走近的苦难
你们轮回:你们繁茂
你们凋零——
衰老、死亡  正无声地
逼视着傲慢的永生
我的一生就这么确定



<怕>


象深秋的小松鼠
急急忙忙收藏过冬的口粮
这个十岁的孩子
偷偷积攒着家里的硬币
藏进自己的铁盒子里


她怕父母突然离婚
她怕父母突然死去
她怕醒来家里永远剩下她自己
她怕自己象街边的小乞丐……







<没有时间的火焰>


不在高处  发言
躯体锋利而柔软
抓着大地的裂缝
蔓延  喷出最小的喊


谁听见  谁找到
谁摸摸这火焰
拥抱这火焰
品出他们暗淌的悲酸


无所谓过去
无所谓未来
只不停地活着


他们能跳跃  聚拢
在深水  青铜或铁中
撞碎  焚毁漆黑的白天
谁打败了他们
就最终打败自己


谁懂了
这最低的火焰
不死的火焰




<谁虚构你>

         
“是谁
虚构了我!”


危险的——
上帝身边的
宠臣
以正确的谬论
剥夺你的
箭袍和春天


可怜的
公理就是如此


顺服吧
跪在黑暗的脚下


“不
我不——”





<小样>

            
小样
故乡的小样
住在一条街上的小样
小时候细眉大眼瓜子脸的小样
给我糖果要和我玩耍的小样
早早死了娘的小样
少人疼的小样
越长越傻的小样
每天到村外割草的小样
夜里被亲爹操过的小样
我在两旁青纱帐的路上
碰见的小样
被村里两个小青年扯开衣服
玩弄的小样
我跑过去  倒在地上哭的小样
拉起来  给她擦鼻涕的小样
忽然抬头叫我“哥”的小样
我又想起儿时的小样
鼻子一酸的不是小样
失踪的小样  有人说
让亲爹卖了
让坏人摘了肾脏
让车辗成肉酱的小样
没了的小样  可怜的小样
假如有来世
要做个聪明的姑娘  幸福的姑娘
啊  小样



<昨夜书写>



书桌上
一片火痕


昨夜枪声惊醒
我以书桌为纸
以食指为笔  以黑夜为靶
醮着烛光和微雨


我书写
摩擦声声 呐喊
火星四溅




<树林  自个摇动>



卸甲的暖中  树摇动
清楚地摇动自己
摇响主动的声音
终将盛大的声音


以群体方式  自个摇动
不需要春风  你们
熟悉着春天各自的舞姿和舞曲


不需要谁  不需明确的方向
你们  各自摇动  摇动
摇醒体内的河水
摇醒体内的光  火苗和羽毛
摇醒隐藏的天空




<无辜的词语>


这些词语  在所有年代
终究是弱小的


瞧!他们被篡权
他们光洁的脸上
溅上了被损害者的鲜血


在真理和良心的纬度上
我相信:他们是无辜的!


我洁白的泪水  打开
迎迓的双臂
他们成群结队
从漆黑的路途  走来
头戴王冠
闪耀五彩的荣光




<小小的肚脐>
——献给叶赫那拉•金


小小的肚脐
装满星空
我望不见  就像
摸不到天边
站立的玻璃门


小小的肚脐
我爱你  我静坐
四壁雪白的一日
为了你  祷告
让你的苦难
全由我承担


小小的肚脐
母亲和父亲
你珍贵的春雨
雨后  才是你的
雷声  你的雨
以及渐渐远去的雨具


小小的肚脐
生命的暗夜
你悄悄成长
光斑  在你脚下
蹦跳  小跑  聚拢
铺进天明



  qq:376014197
电子信箱:huturingga@sin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2-26 08:31 | 只看该作者
看着你一天天老去【组诗】

文/北城


《秋色》

一点寒意
骑上残破的墙头
嗅一嗅风中
弥散的秋

一缕暖阳
摊在屋后的场院
等你
聚起一座座收成


《看着你一天天老去》

用青花瓷的酒樽
温一杯小烧
酒杯里的月中
是你憔悴的背影
正一步步走进隆冬


《距离》

走近
你远了

远去
你近了

最远的你
是我最近的爱
你一直站在
我目光的背后


《幸福》

那一天
我和你
搀扶着
走进夕阳
相视一笑
不说一句话


《走过》

一个名字
在你的眼波里
一闪而过
却泄露了你
掖了又掖的心事

脚下的路
打满补丁
忘掉一个季节
容易
重温那个秋天的邂逅



北城:特级教师、编辑。1985年开始诗歌及散文创作,先后在国内外刊物、报纸上发表作品近千首。并有诗作收录到30多部文集中。从事教育工作。
博客:北城工作室:http://blog.sina.com.cn/u/1539359555
邮箱:guohaidf@163.com
地址: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学区东风校   郭海  028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09:48 | 只看该作者
瑚图灵阿 发表于 2012-2-26 03:31
瑚图灵阿的一些诗,请处理

收到,请老兄一定拿最好的作品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2-27 12:0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新书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2-27 22:07 | 只看该作者
远观诗歌十首

《颓废的生命》
如果我爱你,就把我的生命给你。
尽管他无法称量,但是至少是我的。
索性你知道这些都和你无关。
你不愿接受,那就失去部分的所得。
在寒冷的时候不用召唤我,
在温暖的时候不要叫醒我,
我不愿意听到你瞬间的回答。
转眼间的两个人可能只剩下悔恨。
春天,你拿着春的种子,
我在路途上看着你,却不懂你
种植的什么东西。
不要叫醒我的无知,因为转眼间
我会记住你的笑容,冬天的时候,
盼望着你拿着新的东西,
我仍然不知道那是何物。四季的
故事太长,容易产生遗憾。
干旱和少雨都不会是最好的
机遇,我只希望在冬天遇见你。
遇见你的时候,我只是个孩子。
正等待成熟和春的眼睛。
遇见你,我尚且无知。









《看见孩子》
中午之后,我一个人,地点
不知道何方,只是向前走。一个人,
不想看见任何人的背影,在大树
下看见两个孩子,未知的幼儿
拿着铲子向玩具车里铲土。
那些幼稚的动作美丽而迷人。
他们还是孩子,没有任何目的。
甚至不知道明天该怎么样。
没有忧虑的孩子是结伴飞翔的鸟儿。
没有幻想的孩子在不谈理想之前,
总是那么轻松。
两个孩子的小手可爱,笨重的
小车顷刻间歪斜。
如电影一样,这样美丽的镜头,我
很长时间没有见到。
我在那吸烟,吸烟完毕,
拍拍屁股上的尘土走人。





《我亲爱的人》

亲爱的你,请把
寒冬给我。我希望你生活
在春天里。我亲爱的人,
请不要记住我的悲伤,记住
我给你的快乐。
大地渲染着的阳光是你们的。
黑夜一样充满诗意,
桑树根下,同样有我
祝福。与你相遇,却
不曾忘记。忘记了却
时刻忆起。



《按部就班》
我曾见到的邻居一般这样,
白天忙活,然后晚上按时睡觉。
为的是劳动,
偶然间娱乐,不知所以。
他们也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
角色。
反正认为我烟乱。
隔壁房间很清静,
如此这般,我就想写
上那么一两句,
不在纸上,写在笔记本上。
糊涂地写,继续写上那么几句。



《北方以北》
那一年,高空上有你的翅膀。
伴随着阅读的节奏,轻缓的脚步中
腾空而起的你。
只是半个希望。突然降落的夜空下,
你忽闪而过。顷刻间看到你
飞翔。带上忧伤和残忍。
北方以北,是我出身的归宿。
对于任何方向,我只能遥望。
我种下大地的节奏,只为你,
不再平庸中堕落和平庸。
北方的白杨挺拔,三年后归来,
依旧看到他们的高傲。我向前
走着,感觉生命不再空虚。
漫山的枫叶如何跟我谈话,
我的回答又是什么?这都无关
重要。重要的我还是我。没有
任何变化。我彻底知道了北方以北
的味道。认清瓜熟蒂落,认清
白杨参天的现象。我坐在沿街的
顽石上,吸烟思考打量着生活的
节奏。


《空间》
我不想沉睡,因为空间的存在,
早已经将我的内心填满。
我在空间中,毫无目的地想到
生活的意义。
一个老者在暮夜独自坐在楼前,
没有人和他说一句话。
他的表情哀伤而垂丧。
他犹如干燥的树枝,天气太热,
空间的炙热要燃烧他。
他谁也不看,我从那里
路过。看见他低落的样子,
就仿佛看到了多少年后,我
坐那里的样子。想想亲爱的姑娘。
想想所拥有的,如果空间太热都不能
带走。
只剩下空忙碌的遗憾。


《2011》

2011年6月22日夜间0:22,我的状态
没睡,打会网络麻将,不想睡
突然听到博客哀伤的音乐

地点  在承德  离家将近一百里之外
打开笔记本,不想说话
忽然发现有许多话憋闷在心里
2007年到2011年5年
我在本子上写着,关于那段事情
的记忆,有关于诸多事情
近日还在思考着未来的日子
不知道什么是美好
有关于人的心  无法释怀
突然想写下什么是美好
但是美好的东西却总习惯性破碎
关于人生  越是觉得美好
越觉得失望





《我要带上你》

我要南山写上我的爱情
我要在路上将你带上
我要在风雨天把你带上
我要在清晨的时候带上你
我要和你倾诉我的思念
我要告诉你我的故事
我要告诉我的高兴和悲伤
我要告诉你这片土地上长上了玉米
我要告诉你
我没有写在本子里
因为我不相信现在的邮递员
能把一些真心话邮寄给你
我不想告诉自己
在冷漠中却要你牢记
只有这么一次
今生仅有一次






《那种期待》

森林一定期待大地
我缺期待着你
片刻的温柔不过是破碎的记忆
哀伤的音乐
难以将受伤的心体恤

我要穿越万水千山
送给你一粒种子
对不起
亲爱的
我不能把自己送给你
我要把自己送给你
还没有准备好行囊
真的难以忘记
忧伤不过疲惫的表皮




《路上的你》

我走在路上,每个熟悉的背影
都不会是你
我匆忙的追上去
你不在这里
我转身望去
我想这里能给我什么
所有的人群中
我都难找到你
也许今生不能再相遇
但是我还是希望一路有你
我不祈求你的善良
我不祈求你芳香
我只希望
你手中的芳香
别放弃大地
你能感受到我的呼吸

远观,本名袁东峰,1981年12月出生,河北承德市宽城人,满族。作家、诗人、青年书法家、易学人、导演、资深媒体策划人,“远观体”书法创始人。“我们艺术文化”的首创者和组织者。海南网访谈主持;80后之窗专栏评论人;有“中国媒体少帅”之称谓;中国国际产业文化网总版记者;热河网编辑;荆楚网专栏评论人。《热河》杂志编辑室主任。已经发表各种作品达百万字,有“中国媒体少帅“之称,同样是中国十大80后作家之一。被安徽出版集团、台湾时报等评价为中国八十后十大代表作家。凤凰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潇湘晨报、河北日报、成都晚报、文汇报等数百家新闻有报道。并作为励志中国80后代表作家首登美国《侨报》。有80后作家“北丐”之称。被授予“我们文化艺术”特殊贡献奖。其散文和小说作品独具特色,先锋性和歇斯底里的风格影响了许多读者。主策划2009年中国年度诗人等。其散文和小说作品独具特色,先锋性和歇斯底里的风格影响了许多读者。主策划2009年中国年度诗人等。并获得《诗歌月刊》、《第三条道路》等五刊物评选的第三条道路双年诗歌奖和第三条道路八年诗歌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2-27 22:51 | 只看该作者
                                         《解读与追问中的诗歌文本》
                                        ——论当代汉诗的有效性和互文性

中文摘要:在今天文学爆炸时代的文学视野中,文本与读者的传统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文本意义不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多元、开放、朦胧多义的,是互文性的文本;读者也不再是被动、盲目、消费性质的,而是对文本具有解构能力和生产能力的读者。本文将在这种文学气候与风尚中,对当代汉诗的文本意义的流变及流变中文本的有效性,互文性阅读及在阅读中对文本母体的追问现象作一番粗略的考察与探讨。
关键词:文本,读者,有效性,互文性,文本母体

                                                        引言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系统地阐释了作家、作品、世界、读者此文学整体中的四要素的相互关系。艾氏似乎为古往今来的所有文学创作活动建立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价值神话。实际上,在传统文学中我们集体无意识地建立起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等级制度,以往所谓的经典文本或是古典文本(罗兰•巴特称之为只可被阅读不可写作的“可读性文本”)往往具有封闭、盲目认同的性质,易引起读者对其风格的迷恋和绝对追随,文本之中的所指与能指关系也是单一的、极其明确的、不容置疑的,对传统读者产生一元、线性的确凿影响。传统读者恐怕很少对我们的诗歌源头《诗经》《离骚》的权威阐释提出深层的质疑,作出偏离话语权力的另一番有效的差异性陈述:把《诗经》当准色情的、世俗情调的、适宜秘密阅读的原情地摊版本来看待,把屈原过分迷恋花草与忠君情结理解成一种自恋倾向,是洁癖的同性恋者。这种对经典文本的阐释无可无不可。(实际上早在1944年,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在一篇轰动性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中就指出了屈原是同性恋者身份。)由于古典文本往往具有完美性、完整性及历史性,“任何一个词的变动都会伤害作品本身”①,因而它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的缺点,经不起读者不管来自何种意图的解构、颠覆与篡改,以使原文本愈趋完美,或者相反,变得更加劣拙。从此意义上讲,它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普通读者对古代诗词的修改(还有窜改?),比如对李白杜甫的诗歌、苏轼柳永的词的修改,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易生焦虑的,发现它的不足却难以改进和超越,提炼出比原来更佳的诗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认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观点:“古典作品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某种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②这种“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实际上难以永葆与持久,有朝一日会式微下去,一旦式微衰退,读者很可能会对古典文本的形式内容的僵硬套俗化,尤其是那种专断的意义中心化、一元化作出必要的反抗姿态。一些后现代读者对古典文本的解构,譬如对白居易《长恨歌》的解构,以实现文本的多元理解和多样性就是很好的说明。
                                                       (一)

    在今天文学爆炸时代的文学视野中,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一个增加的过程。“这种增加不但反映在解读者对文本添加了新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各种潜在意义的可能性。”③由于后现代文学文本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富有暗示、象征、隐喻,更讲究修辞术和先锋性,一个文本之中的所指往往含有多个能指,这些衍生能指会游离于文本和读者的意识中难以确定下来,正如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所言:“任何试图具有明确无误的意义的文本都是一个被误置了的宇宙。”④因而使其文本变得更加朦胧多义、艰深隐晦与捉摸不定,譬如八十年代令人炫目的朦胧诗和九十年代好些先锋试验诗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读者解读文本的开放性以穷尽文本的各种可能。理论上说,一个历史流变中的、跨时空的活的文学文本,它的意义就是文学历史中的所有读者的各种解读(包括当代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有意误读)的总和,显然,这个总和大大超越了作者创作的初衷与动机。但文本的意义实际上不可能像滚雪球一样无限增大,对文本的诠释也不可能在无限的历史真空中无休止地漂浮。从某种程度上讲,文本的意义与诠释受到“文化达尔文主义”的取舍和制约。因为对文本有效意义的诠释往往受到文本的上下文关系(思维的连贯性)、作者的个人经验、生存处境及历史语境、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的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文学境域中,作者于文本中建立起来的魅力可能会在读者的阅读中消泯,使文本的阅读形成不可挽回的不断减少的过程。“归来”(又称“复出”)诗人艾青的《鱼化石》《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七月诗派”的创导者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等文本,今天的读者可能在阅读中漏失原有的激情;而对食指的一些诗作,如《疯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漏掉历史的疼痛感,对北岛早期的多数诗作漏掉政治性。对这些文本意义的损失读者可能会在阅读中找到别的意义加以补偿,使文本保持意义总体的平衡,或者持续增长;但也有可能使文本的意义不断流失,直至文本的彻底失效。

      这里涉及文本的有效性问题,这实际上在当今诗坛已有过较深入的探讨和较深刻的认识。正如诗人欧阳江河所惊言:“许多作品失效了。就像手中的望眼镜被颠倒过来,以往的写作一下子变得格外遥远,几乎成了隔世之作,任何试图重新确立它们的阅读和阐释努力都有可能导致到一个不复存在的某时某地,成为对阅读和写作的双重消除。”⑤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伽达默尔“历史就必须为每个时代重新书写”⑥的命题。然而,文本的优胜劣拙是一回事,历史语境、知识气候的变迁以及流变中的读者的阅读期待、精神追求的时代差又是另一回事。因历史语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时过境迁,公众很可能会对同一文本作出与最初期望完全不同的结论和看法,但时间最终不能成为衡量文本有效性的标准。例如,于70年代坚持地下诗歌写作的根子(原名岳重)的爱情诗,在今天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中大致业已失效了;而比根子还早30年的冯至的十四行诗,仍富有现代意味,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因而仍受到今天读者的青睐。在这里,当代诗评家程光炜认为,有效的文本显然具有两个重要的存在前提:一、它是某一知识气候最强有力和不可推翻的“见证”,是有出处的、可援引的、有收藏价值的那一时代社会人心最重要的一个案例;二、它不仅侧重于对语言潜能的深入挖掘,展现出一种不断超越之中的语言的可能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经验的而非单一的抒情,并具有开掘读者经验的能力。⑦看来,程光炜从另一个侧面将文本的有效性归结于知识气候和经验。实际上文本的有效性从根本上取决于文本自身的含金量:是否思考和反映个体的遭遇、抉择与真实的内心生活;是否对人类命运寓以深刻的洞悉和终极关怀,使消极中的个体找到某种精神归宿;是否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并引起憧憬艺术神话的冲动。而在新生代中那些“反传统”、“反文化”、拒绝深刻、走极端的“非非”主义,那些玩世不恭、任意为之、并执意冒犯原有的语言、习俗、制度、观念的“莽汉”主义,那些纵情自我的狂欢和肉体快感的“下半身”写作,还有那些浅白口语、废话泛滥的好些民间写作,他们的诸多诗歌文本很可能经不起时间的大浪淘沙,在读者的变迁中失效。毕竟,我们还必须一如既往地以文学的形式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责任感与时代精神的沉痛感,澄清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的不纯。还必须指出的是,那种为集体大众的阅读期待、为群众运动和政治事件而引发的创作,把诗歌当作一种话语工具、口头宣传、张贴标语,极力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或者使文学屈从于某种政治权力的种种做法,最终会使诗歌沦为无用的傀儡。我们可以以中国新诗发展史为鉴。五六十年代以阶级、大众的“代言人”身份出现的“大跃进”新民歌、“政治抒情诗”,“文革”期间出现的红卫兵诗歌、工农兵诗歌、小靳庄诗歌运动(令人庆幸的是,文革期间“白洋淀诗群”的地下诗歌却是一个反例),这些诗歌文本往往只能作为某个特定的历史现象的痕迹予以提及,而很少把它当作纯粹的诗歌精神、写作风尚加以研究。《女神》时期的郭沫若在诗歌中大胆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文本,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狂飚突进的一个典范。但“在五六十年代写了大量配合现实政治和社会运动的诗”,“高兴做个‘标语人’、‘口号人’而不必一定要做诗人” ⑧,因而造成其诗歌艺术及可读性的大幅度下滑,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恐怕也已经失效了。上述诗歌现象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不能用诗歌去谋求社会功利和集团功利”⑨,不能用公共话语、国家政治话语来完全取代个人的话语。当然,“政治并非处于生活和写作之外、也非缺席于生活和写作之中” ⑩,我们不是要极端地在文本中蓄意剔除政治性,关键是要保持、捍卫作家写作的自由及其人格精神的独立,不要以无所不在的政治权力强行介入作家的思想空间和创作环境。

                                                            (二)

    阅读是一种气候。文学爆炸时代的一个显著症候是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往往带有专业、职业和方向性的性质,以及很强的功利目的,“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⑾。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术思想的开放和繁荣,阅读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知识气候,其实与一个时代的文艺精神、学术氛围和知识分子群的在场现象是息息相关的。以往写作革命的神话似乎一下子被颠倒过来,变成读者的革命:“文学作品的诱惑使读者不再是文本的消费者,而成为文本的生产者。”⑿罗兰•巴特明确提出“作者的死亡”的著名观点,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不再是原创,而是许多其他文本的混合,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不复存在,后现代作品就像邮寄艺术一样,邮寄艺术的创作首先有一个人画开头,然后作品被投寄到漫长的旅途中,再由其他人补画,一件作品的作者可以是几十人,甚至无数。⒀这与马拉美的取消作者而崇尚写作的诗学理论是相一致的。这是没有作者的文本,没有终结的阅读和无穷无尽的、甚至是不知所终的书写旅途。以读者取代作者于文本之中的在场,实际上把读者的身份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文学文本所发出的全部声音可视为所有该文本的读者(包括共时和历时的读者)众多声音的交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在某一文本中使众多隐身的文本显身和复活的神圣使命。实际上,罗兰•巴特“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来换取” ⒁的观点与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所确立的互文性理论是暗合的、异质同构的,是同一内容的两种形式或提法。由于作者的“前写作”对诸多文本的涉及,使得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指涉,形成对话关系,换言之,文学中的某个文本指涉其他一些文本,这其他的文本又指涉另外的一些文本,这样下去直至形成无比纷繁、稠密的文学文本(语言、一切知识)的网系世界。这个文本世界“就像一个装满了镜子的大厅,任何个体在这里既是被反映的对象,又反映着其他的物体”⒂。其中,读者的角色就是如同幽灵一般隐身于无数文本之中,牵动各个孤立的文本,在同一范围内把组成文本的所有痕迹(素材、碎片)汇聚起来,构成另一个新的文本。反过来,“从原则上说,任何人打开一个文本,就同时打开了古往今来的无数文本。”⒃如果王瑾对德里达的互文性观点所作出的这个还原性阐释是有效的,并把它发挥到极致的话,我们似乎可以说,打开《诗经》也就打开了中国自《诗经》以来的所有诗歌文本,打开《圣经》也打开了西方自《圣经》以来的所有文学文本,甚至是打开了博尔赫斯式的无穷无尽的“沙之书”。我们不管是打开了肖开愚的《向杜甫致敬》、西川的《杜甫》,还是打开了洛夫的《车上读杜甫》、黄灿然的《杜甫》之中的任何一个文本,事实上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一千多年前杜甫的诗歌;也不管是打开了王家新的《卡夫卡》、森子的《卡夫卡日记》,还是打开了于坚的《卡夫卡》、张枣的《卡夫卡致菲丽丝》,我们也同样从这些诗歌中一致进入卡夫卡荒诞变形的小说文本。从生前受到冷落,死后才受到诗坛关注的现代诗人胡宽的长诗《土拨鼠》,可追问到翟永明的随身携带在身上“造就快速流浪”的土拨鼠(翟永明《土拨鼠》),进而一直到歌德诗歌中的那只遥远深隐的土拨鼠的显身(歌德在一首诗中写到了土拨鼠,后来由贝多芬谱曲而成了一首世界著名的歌曲《土拨鼠》);从牛汉的被囚禁于动物园的华南虎(牛汉《华南虎》),也可看到布莱克“用手和眼睛,塑造一身惊人的匀称”的老虎(布莱克《虎》),或者是博尔赫斯表示创造一个相似之物的“第三只老虎”(博尔赫斯《另一只老虎》)。这就像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在另一个诗人的作品里去读这位诗人,甚至把一个诗人的诗读进另一位诗人的诗作里”(17)。显然,这是阅读的疯狂。但从深度阐释与本源学意义上讲,这种疯狂显得必要。由于文本的多重叠加与文本之间的远距离辐射,其最终结果是把现实中的读者带到一个不知今夕何夕、此地何地、并设有多重歧路的奇怪境地和更为开阔的知识、精神、视野的空间,同时给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困难和多方面涉及的复杂性。从理论上说,这可能会引发阐释学上的紧张危机:或者暴力阐释,或者阐释虚无。前者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任意装卸式的,后者是尼采式的阐释——“同一文本允许有无数次的解释,不存在正确的解释”(18)。这是阐释学上的两个极端,读者如果不加节制的话,他最终会消解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对文本与读者的双重消除。无论如何,互文性写作和互文性阅读对今天的读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或许,一些敏感的读者会频频追问:在互文性的文本世界中,存不存在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文本母体?也就是说一个先于一切文本的存在而存在或者排除一切文本影响的、零度的、终极的、绝对孤立的文本?事实上,要有效地终止这一追问,我们很可能要从考古学上回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文学源头。这当然不是这篇文章所能胜任的。问题是,在文学作为人精神成长的重要素养、阅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事件的时代里,到底还存不存在中性的、拒绝介入的“零度写作”的可能,这会不会是写作的乌托邦?我们任何人都有理由对清除语言的社会性、自行远离文学话语的零度文本的纯洁性加以质疑与甄别。然而,文本的“共同母体”是假想的,“它表征着文本符号结构建立的核心”(19)。每一位作家的众多文本很可能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核心(母体)编织起来的符号系统。只要对文本母体的追寻,我们就会发现,第三代女诗人翟永明的组诗《女人》的文本母体是美国“自白”派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九叶派诗人之一杭约赫的长诗《复活的土地》的真实母体很可能是艾略特的《荒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杨炼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与死亡对称》的文本母体是《易经》,江河的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的文本母体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莽汉”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李亚伟的诗歌母体可能要远及美国被称为“跨掉的一代”的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及其他》。抑或,同一作家的文本母体并非唯一的,可能会有数个或多个差异性的母体。但不管如何,文本母体这个概念充斥着未加澄清的、未曾洞明的理想化的东西,作为一种假设存在于某一范围内的文本之中,在写作者的思想意识里却难以拒绝它的在场。因为在每个写作者的头脑中预先存在某一早已写就的文本萦绕不去,甚至造成影响的焦虑。读者在对这些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寻找其母体,就像在海子的诗歌中寻找上升的太阳,像在黑暗中用顾城的黑眼睛寻找光明。写作者在写作中所创造的自己前驱的形象,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有效追问,再次焕发了光彩,也使得那些在历史化石中沉盖的文本得到复活。

                                                                    (三)

      读者,尤其是按贝托•艾柯所指的“经验读者”,通过积极追问和互文性地解读处于互动的、关联网络中的文本,能从一个文本的所指中推及更多的所指,以至于能从某个文本话语,尤其是诗歌话语中读出无数其他文本的话语。这是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也是对文本的再创作和再生产,因为读者不仅能发现原文本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还挖掘出与原文本相关的遥远、深隐的根系意义。这样,文本就从无数匿名、潜藏的文本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单单从文本表面上是不能解读得到的。这就是说,读者的互文性解读和多重阐释能给文本增加许多新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文本中同样存在,并能从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任何一个文本中皆可回到原文本的意义中去。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文本在文学历史中的生命活力和有效性。可见,互文性文本的写作和互文性阅读对维护文本有效性有重要作用。例如,熊秉明在《论一首朦胧诗——顾城<远和近>》(20)一文中,为了解读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的一首短诗《远和近》(全诗只有六行24个字),就单纯诗歌文本而言,前后涉及了林亨泰《防风林》、卞之琳《断章》《望》、波德莱尔《异乡人》、李白《赠孟浩然》、王维《终南山别业》、杜甫《江亭》《丽人行》、顾城《小诗六首序言》《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水龟出游记》、北岛《迷途》《回答》共十三首诗歌。对一首小诗的解读可以使十三首诗歌(如果继续追问的话,甚至会更多)得以现身和复活,同时也使《远和近》这首小诗获得更多的内涵。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这十三首诗,甚至其他更多的文本中解读《远和近》的文本意义,使之得以在文学历史的时空中继续生效,而不致于沉淀消失。
                                                          结论

     可见,文学文本及其意义会在“文化达尔文主义”的制约和选择下生生灭灭。当代汉诗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和时代语境、历时读者的变迁,其文本意义也可能会随之发生流变,甚至使文本彻底失效。而当代汉诗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和互文性,给读者的解读与阐释带来从未有过的困难,读者通过对文本母体的追问,能使一连串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文本复活,这对文本的多重阐释和认清纷繁复杂的文本世界带来光明的前景。

注释:
①  博尔赫斯.读者的迷信的理论观.博尔赫斯谈艺录[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第24页
② 博尔赫斯.论古典.博尔赫斯谈艺录[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第170页
③ 王瑾.互文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4页
④ 安贝托•艾柯.诠释与历史.诠释与过度诠释[C].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41页
⑤ 欧阳江河.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写作.站在虚构这边[M]. 北京:三联书店,2001.第49页
⑥ 伽达默尔.文本与阐释.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德对话[C].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第6页
⑦ 程光炜.90年代诗歌:另一种意义的命名.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177页
⑧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31页
⑨ 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第535页
⑩ 同⑤.第84页。
⑾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3.第4页
⑿(法)罗兰•巴特.S/Z[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0页
⒀ 同③.第130页
⒁(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第301页
⒂ 同(4).第33页
⒃ 同③.第97页
⒄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三联书店,1989.第99页
⒅ 尼采.尼采遗稿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130页
(19)同③.第123页
(20)熊秉明. 论一首朦胧诗——顾城《远和近》.名家读新诗[C].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第244页

苏奇飞,广东英德人,生于1984年农历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开始写诗并发表作品,写有长诗《火焰与生殖》,曾在广东高校大学生诗歌大赛中获奖,有作品发表于《广州文艺》、《番禺日报》、大型诗丛《诗》、《草原》等,现在广东某高级中学执教。
地址:广东清远市英德市英德中学高三语文办公室(513000)苏奇飞收 邮箱:suqifei@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4:22 | 只看该作者
苏奇飞 发表于 2012-2-27 22:51
《解读与追问中的诗歌文本》
                                ...

问候苏奇飞,非常棒,这篇文章估计是早几年写的。
能否关注知识分子与民间写作之外另一流派——第三条道路写作?
期待着,多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2-28 16:13 | 只看该作者
云南汤云明投稿,请审:

夏夜(组诗)
    汤云明

《飞机飞过夜空》

一闪  又一闪  红眼  绿眼
窥探夜的迷茫
我好像看见  一些人
高高在上的样子  或者
惊魂落魄的样子
也看见  自己
坐井观天的样子


《小生灵》

我们占据了白天
只把夜晚  留给它们
蛙声此起彼伏
萤火虫提灯夜访
蝈鸣洞穿黑夜
它们不得不选择乡间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把夜幕当成了演出的舞台

面对强大的对手  为了生活
一群蚊子  冒险夜袭
一只老鼠  正和猫斗智斗勇

闪电  雷轰  暴雨
怒吼着  撕裂夜的霓裳
揭痛大地的伤疤
那些小小的生灵
现在怎么样了
一想到这些
我就  难以入眠


《怀念一个人》

我从梦中醒来  窗外只有
温柔的风  细密的雨
那颗种子始终没有发芽
一些愿望终究成空

只有借着洒的热度
才敢说出那句  埋藏已久的话
最后  也只能归结为
碰杯响声之后的  痛饮

有些话  不说出  难过
一说出  就成谬误
有些人  在身边时  心很遥远
当有了距离  心却近了


《夜读》

我在读诗  想从
别人的文字里
搜索出  一两句精华
开启愚钝已久的心智

一个个名家  来过又去了
一个个文友  微笑着点头  握手
有人说  青春是一本
太仓促的书  人生是一本
苦难  无奈的书
其实  在这样的夜晚  读夜
总会有一些思索
在耳眸之间  碰撞
在心灵深处  闪亮


《渴望一场暴雨》

好久没有  痛快淋漓的
感受一场暴雨的冲洗
一连几个夏天  都只有温柔的雨相伴
让我对夏天热烈  豪放  无拘性格
的记忆产生怀疑  思想也变得
平静  凝结和呆板
渴望一场暴雨的来临
有白昼如夜  雷鸣电闪  雨柱倾泄
的刺激  好把
一个个饥渴的水库喂饱
也让我渴望和空虚的心灵
作一些置换和填充






作者诗观:低调做人,高调作文。/写诗为做人,做一个好人。/写诗是一种无奈,因为我不得不写。
       
作者简介:昆明作家协会会员,晋宁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男,汉族、云南昆明晋宁人,1973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见于《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昆明日报》、《云南经济日报》、《中国化工报》、《云南法制报》、《云南政协报》、《都市时报》及地方文学刊物及文学网站,部分作品被收录入各类文集。至今已经发表作品1000多篇(首、条)。主编公开出版文集《创业之歌》、出版个人诗歌集《岁月之上》。

汤云明地址:云南省晋宁县、昆阳沿河路云华小区2109号
邮政编码:650600  电话:15912502129   QQ:837801063
E-mail: tang_y_m@163.com    文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ngyunming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23:4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