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专栏:中国网络诗歌抽样读本(总第2期) 2013年4月集稿 / 将刊于《特区文学》2013年第3期
王征珂评荐:第 1首 刘 频《幸福赐予我们新的一天》(评荐语:慈悲的心灵,博爱的情怀) 第 2首 林忠成《雷击》(评荐语:神秘的写实诗歌) 方文竹评荐 第 3首 潘洗尘《这亲切的 我并不喜欢》(评荐语:主体的亲在状态与切身体验) 第 4首 古 筝《一个人的水街》(评荐语:以少胜多的霸气审美) 北 残评荐 第 5首 安 琪《闽南语戏剧逻辑》(评荐语:我指给你我故乡的剧情) 第 6首 赵思运《2012年12月31日,断章》(评荐语:时代与个体) 许多余评荐 第 7首 宇 向《钥匙在锁孔里扭》(评荐语:对钥匙与锁孔迷恋) 第 8首 阿 洋《亲爱的汗水》(评荐语:与汗水有关的抒情) 阳 村评荐 第 9首 小苏打《跳楼》》(评荐语:从平淡的口语中跳出诗意) 第10首 浅晓痕《春天里》(评荐语:新一代的人生理解和生活态度) 杨四平评荐 第11首 北 魏《阴阳贴》(评荐语:诗歌写作真的就不需要考虑意义了吗统) 第12首 陈忠村《卷入风中的一些词语》(评荐语:词语与什么有关) 宫白云评荐 第13首 于贵锋《这儿》(评荐语:命运悲剧的可能) 第14首 天 界《边缘和鸿沟》(评荐语:一路追问的冷肃语调与思辨方式) 张无为评荐 第15首 余 怒《外面》(评荐语:从诗本体反拨) 第16首 海 湄《一微米的秋天》(评荐语:感觉特立在科技之外) 周瑟瑟评荐 第17首 李建春《万有》(评荐语:有难度的汉语诗歌探索) 第18首 路 云《采声者》(外一首)》(评荐语:大宇宙里藏着诗的小世界) 木 叶评荐 第19首 沈天鸿《生存及生存者》(评荐语:一首难得的论诗的诗) 第20首 飞 廉《婺江路36号》(评荐语:青春的忧伤虚构) 盛 敏评荐 第21首 戏 言《旧衬衫》(外一首)》(评荐语:旧物踪迹的缺口和陌生) 第22首 梁树春《吃鱼》(评荐语:爱在存在的增加中) 脚踢鸟评荐 第23首 桑 克《元旦》(评荐语:抒情诗的情绪线索) 第24首 吉木狼格《关系》(评荐语:诗,在语言最松驰的地方)
王征珂评荐
王征珂:1969年生。诗人。著有诗集《蝴蝶和钢铁》。现居湖北十堰。
第1首
评荐作品:刘颖《幸福赐予我们新的一天》
评 荐 人:王征珂
评 荐 语:慈悲的心灵,博爱的情怀
幸福赐予我们新的一天
刘频
早晨,鸟鸣是我的第一位客人
上帝在晨曦里翻开一本新的画册
翻到我的窗口的时候
他探头进来,大声地问
“你家的水管修好了吗?”
我大声应答:修好了
我的妻子和女儿也大声应答
——修好了呀!
哦,修好了,电灯也修好了
新的一天
我在想着,从幸福的大衣柜里
该取出哪一件新衣服,穿上出门
王征珂:慈悲的心灵,博爱的情怀
海德格尔指出: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广西诗人刘频以他的长篇组诗《雷公根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情感世界的多样性和艺术世界的开阔性。他的诗歌,联想丰富,感觉奇美,意象跳荡,语言灵动。
“早晨,鸟鸣是我的第一位客人/上帝在晨曦里翻开一本新的画册”,《幸福赐予我们新的一天》中的那个上帝,不是冷冰冰,而是热心肠;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深入平头百姓;这个上帝散发着人情味,带着人间烟火气,询问人家水管可曾修好,操心人家电灯是否发亮。写出如斯美好、如斯温暖诗篇的诗人,我想他必有慈悲的心灵,他必有博爱的情怀。
第2首
评荐作品:林忠成《雷击》
评 荐 人:王征珂
评 荐 语:神秘的写实诗歌
雷击
林忠成
雷把一份灿烂作为高利贷
贷给倚门发呆的闲人
雷是一种漫无边际的坚硬
对迷路的行人建议
“去找钳子、凿子,
把生活这听罐头撬开。”
藏在树干里的水
和藏在水果内的水
都需要雷去掀动
不掀动
会有更多负心人倚门流泪
雷是一场盛大仪式的门票
有人拍自传电影,有人在梦里反复自杀
有男人跑到别人老婆回忆录里虚构情节
雷其实是一阵强大的黑暗
一个男人勇于沉入黑暗才会被光明笼罩
王征珂:神秘的写实诗歌
有这样一类诗歌,它们既有写实的事象,又有神秘的蕴含。这类“神秘的写实”,如鲁迅先生所言:“是用空想,即诗的幻想的眼,照见都会中的日常生活,将那朦胧的印象,加以象征化。将精气吹入所描写的事象里,使它苏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尘嚣的市街中,发现诗的要素。……造成一篇神秘的写实的诗歌。”
在我看来,福建诗人林忠成的不少诗歌,即具有这种“神秘的写实”特点。他的诗歌《雷击》、《小浪》等篇章,一方面是对都市纷繁复杂事物的据实而录:婚外恋,一夜情,自杀现象,傍大款,滞涨的银行利息,高利贷的受害者,漂亮女人爱玩失踪……凡此种种,弥散着生活的喧嚣尘烟,汇聚为都市的万千乱象。而另一方面,诗人自如掌控着“实写”的尺度,他的诗写不单单停留在“据实而录”上,他晓得如果满纸张都是“实写”,满屏幕都是“实录”—— 空白会缺欠,蕴含会了无;他晓得怎样将“精气”吹入萎靡者的眼里:“雷把一份灿烂作为高利贷/贷给倚门发呆的闲人”;也晓得怎样把“锐气”注入涣散者的内心:“去找钳子、凿子,/把生活这听罐头撬开。”
诗人林忠成的诗歌,用词大胆,意象奇异,意象非实写,语义非实指,却经由诗人的妙手嫁接,象征体具有了特殊的寄寓,寻常生活事象生发出了异乎寻常的诗意蕴含。
方文竹评荐
方文竹:1961年生。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著有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等各类著作19部。现居安徽宣城。
第3首
评荐作品:潘洗尘《这亲切的 我并不喜欢》
评 荐 人:方文竹
评 荐 语:主体的亲在状态与切身体验
这亲切的 我并不喜欢
潘洗尘
这凛冽的空气 单纯的色彩以及
辽阔的视野 这荡气回肠的
吱吱嘎嘎的脚步 雪地上弓腰行走的人群
大汉子心里的小阴谋 这乡音
热情深处藏着的冷漠 好大喜功与夸夸其谈
还有被披在身上的虚荣 这记忆
仿佛只有父亲一直是沉默的 沉默的父亲
教会我的是怎样的格格不入 这温柔的敦厚的
躲避与退却 不动声色的怀念与热爱
除此之外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这亲切的
我并不喜欢
方文竹:主体的亲在状态与切身体验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之前,心里一定装纳的很多很多,这里的“多”来源于主体的亲在状态与切身体验。未说出的部分永远大于说出的部分。面对故土、乡亲及其间的生活所包含的罕见容量,此诗以高度的概括化,采取“这……”的叙述方式展开,由内心牵引,让倾泻而出的意(物)象有所选择地有序并列,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渐渐加速、推进,最终透出无奈:“除此之外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这亲切的∕我并不喜欢”,诗人终究表明了态度,但仍无具体的定向所指,他所面对的一切带有未完成的、并未烂熟、淡而浓的特点,它实现了汉语诗歌语言策略对复杂经验的重新指认。
诗人有揣摩,有赞(哀)叹,有同情,有惋惜,有批判,等等,百感交集,感同身受。全诗具有强烈的贴近性,多在语态、语气、语调上下功夫,透出一种“荡气回肠”的节奏美,内里却是诗人生命气息的流布,以内在的韵律取胜。字里行间更多的蕴含着“可读的文本”的诗意效应,昭示诗人在场的情感本位。
第4首
评荐作品:古筝《一个人的水街》
评 荐 人:方文竹
评 荐 语:以少胜多的霸气审美
一个人的水街
古筝
看这条水街。有没有一块站牌
竖立在路边?
因为从未有人能够在此停留。
空寂的夜空下,仅有的几盏夫子灯,眨巴着
瞌睡的眼。
这便是传说中从宋词中遗落在江南的水街。
有青砖黛瓦,一把古琴,与十根熟悉音律的纤指
和一些慵懒的时光。
这便是一个人的水街。一个人的水街,仅适宜
一个人独居,一个人怀想,一个人,与
一街的清冷。
一个人的水街有多长?
孤独有多长,它便多长!欢乐有多短
它便多短。
方文竹:以少胜多的霸气审美
“从宋词中遗落在江南”定下了这条水街的意境基调。或许是一条无人问津的平常的“水街”,却成为女诗人独自创造的、展开情思的载体,一片化境。这需要一番功夫,发现的功夫,诗歌的功夫。
女人是“水”做的,何况是江南的“水”,与造化同根,“水街”更添性别之美,显出作品的细腻、别致。“一个人的水街”,体现的是女诗人的精神与审美的霸气!强调“一个人”,主观性极强的“水街”,一个人的天地,一个人的占有,透析出一片巨大的虚空,建构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世界。其实一个人比成千上万个人会“更多”,以少胜多,更多的内容在诗之外,巨大的容量包孕其中。全诗除了少与多,还有有与无、古与今、长与短、快与慢、内与外等等,众多元素的对立统一,诗境在张力中显得开阔、遐想,“一个人的水街”于是成为诗歌的独秘胜场。
全诗简洁、单纯、干净,萧疏有致,气韵闲逸,像一块碧玉,通体联络,玲珑剔透,令人回味三咂,把玩不尽。
北 残评荐
北残:1981年生。诗人,文学博士。选编《80后朦胧诗选》。现居深圳。
第5首
评荐作品:安琪《闽南语戏剧逻辑》
评 荐 人:北残
评 荐 语:我指给你我故乡的剧情
闽南语戏剧逻辑
安琪
舞台上奔跑的,吆喝的,哭泣的,欢笑的男女
被闽南语辨别出了面孔
我故乡的人和你故乡的人没什么两样
我故乡的人和你故乡的人确实是两样
我指给你我故乡的剧情,隔着海峡,你以为
他们能上演什么戏?
他们对着空旷喊回家,回家——
你流下泪,你来自远方,你落脚北京
我忍住泪,我来自远方,我落脚北京
我知道他们喊给谁
那具有象征意义的召唤在我的故乡一年又
一年上演——
作为政治的必须!
我们充当不了被喊的人
我们也回不了家。
北残:我指给你我故乡的剧情
这个时代无疑是流离的时代。客观的故乡,个体精神的故乡,抑或是群体文化的“故乡”,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击和涣散掉了。多年流离于“故乡”之外,很多人已陷入对“家”的迷失。于是,在诗人那里“故乡”和“家”便成为一个永恒的“能指”,但其“所指”,在不同诗人笔下又具有不同的演绎。
安琪在诗中把对故乡的复杂体验与感受倾泻出来,融于诗中,有哀伤更有难以言尽的苦衷。从诗的结局看,她或许对此有些麻木了。但就阅读者而言,我们敏感地捕捉到“他乡”——隔着海峡——的人在面临“回家”时所表现出的情感异同:“他们对着空旷喊回家,回家——”不过,这一异同却是读者通过阅读诗人观看闽南语戏剧后的描述得来的。可以看得出,诗人对于“回家”有无奈、有决绝,同时也有冷静的自知与清醒。“你以为/他们能上演什么戏?……”诗人用理智有力的语言蕴养出一股愤郁不平和砥砺之气。于失落中或已无找寻迷失的动力,但于悲怆中却仍有掀开面具的勇气。闽南语戏剧的内容是“回家”,而演绎它的逻辑是共鸣与反讽,共鸣的是“回家”和“寻根”的情感,反讽的是“有家”之中隐着“无家”,有“故乡”却失落了“故乡”。
第6首
评荐作品:赵思运《2012年12月31日,断章》
评 荐 人:北残
评 荐 语:时代与个体
2012年12月31日,断章
赵思运
阳光汤汤
烤地瓜和摊大饼的香气缠绕着公交车站的熙熙人群
城管隐遁
阴影透明
一幅太平盛世的拓片
西湖吐出一幅太平盛世
太平盛世的幻境中
冰糖葫芦红红的
山楂的红跟心形的草莓一样
一只风筝猎猎作响
那条无形的线
拴住我的手脚
我的手冰凉而怯懦
藏在你的手中的《今天》里
在今天
我们讨论独裁者以独裁的手段打开了通往民主的大门
你斩钉截铁的态度
泄露了时代的秘密
“每一级楼梯都通向牢狱”
牢狱皆由我们亲造
被诗歌点亮的宝石山
你第一次来此朝圣
朝圣自己的内心
你爱自己 爱得坚定
我爱你 爱得吞吞吐吐
北残:时代与个体
诗评家刘波曾经指称赵思运的新诗史论具有“冒险精神”,很多人不敢或不屑于去涉猎的领域,他往往能提供极富个人性的精辟见解。赵思运的诗与其新诗史论著一样,也往往如此,比如其在诗坛引起极大争议的《毛泽东语录》等诗篇,即是此种。
此诗命名为“断章”,即为一时零星的思索。诗的语言并不追求雕琢,叙事的话语就像流水般的生活,自然地描摹着知识分子日常的“咀嚼”。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常犯“针砭时弊”的“毛病”,此诗也不例外。写阳光,写烤地瓜,写摊大饼,可动笔一转,就“刻薄”起“盛世太平”,然后什么糖葫芦的红、山楂的红,扯来扯去又扯到风筝。但是“我的手冰凉而怯懦/藏在你的手中的《今天》里”,然后从《今天》走向“今天”,与另外一人谈起“民主”的话语,并且“泄露了时代的秘密”。这或许是阅读者所不曾料想的。这种看似无根、无限制的游离,是不是就是赵思运的“冒险精神”?不过,“泄露时代的秘密”—— 却正是知识分子的“使命”。但是,“牢狱皆由我们亲造”,当个体面对真正的时代“使命”,是“爱得吞吞吐吐”?还是“爱得坚定”?是和光同尘,还是一路前行?这是知识分子永远都避免不了的歧路之挣。但众所周知,“逃脱”终非知识分子的源本性。
许多余评荐
许多余:1983年生。诗人,小说家。著有《远方》、《最后的盛典》、《笔尖的舞蹈》、《文学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现居合肥。
第7首
评荐作品:宇向《钥匙在锁孔里扭》
评 荐 人:许多余
评 荐 语:对钥匙与锁孔迷恋
钥匙在锁孔里扭
宇向
锁门时,向右转三圈
开门时,反过来转三圈
下班回家我开一次门
倒垃圾开一次
拿牛奶开一次
马桶堵了,开一次门
一个人来了开一次
一个人走了开一次
到楼下哭,开一次门
天黑以后去见一个男人
我又开了一次门
……
这些不能说明我忙碌、忧伤或多情
你知道的,你知道
我只不过喜欢平常的生活喜欢通畅的感受
喜欢钥匙在锁孔里扭
许多余:对钥匙与锁孔迷恋
最早知道宇向是偶然间浏览《今天》论坛,发现有个个人作品讨论的子版块,除了余怒、陈先发、蓝蓝、桑克、杨典、潘维等,就是宇向了。那时,我对这个名字并不是很熟悉,她大概是《今天》为其开专栏作品讨论的最年轻的诗人。
去年,《天南》杂志主编欧宁来合肥讲学,一次饭聚,聊起诗歌,她说,正准备推出一组宇向的诗。
当然,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有两点必须直视的是:《天南》从不发垃圾诗;《今天》没推过烂诗人。
我还是被宇向的作品所吸引。她的诗歌语言极其简单,而诸多情境更是简单到你无法相信,我甚至开始怀疑文学的繁复与浩瀚。有人将其与王小妮相提并论,人为她是70后诗人中的“王小妮”。
宇向在《钥匙在锁孔里扭》一诗中,以单调的回旋式复述,将生活中单调乏味的常态做了直奔本质的雕刻。关闭,上锁,进入,扭动,打开,或不打开,抑或打不开。我们的生命也不过如此。这个“扭”字,极富诗意和情色意味,只要通畅,就好。
这首诗与她的另一首诗《阳光照在需要它的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8首
评荐作品:阿洋《亲爱的汗水》
评 荐 人:许多余
评 荐 语:与汗水有关的抒情
亲爱的汗水
阿洋
打开身体
我看到
那些亮晶晶的米粒
蜂拥而热烈
那些通往富足最常见的样色和态势
遍布身心 天地
那种微妙
透爽的感觉
闪着泥土的光芒
亲爱的汗水
你是我血液升华后的激情与快慰
你是我青涩脱壳后金黄的按钮
你是羸弱诗句中古铜的感叹
你是我人生斑斑锈渍的抛光机
你是我未来青青草原上
成群结队撒着欢的牛羊
许多余:与汗水有关的抒情
我其实不大喜欢抒情诗,少年时读普希金、雪莱、汪国真和新月派,之后中了抒情的毒,浪费了很多青春盲目抒情,很让人讨厌。但阿洋与汗水有关的一组抒情诗,我却很喜欢。
这些诗手法不高明,若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它们甚至有不少缺陷,或者说,也算不上好诗。但并不妨碍我偏爱。因为,它们真诚。这些“能见度”很高的诗,与很多精于玩意象的诗,同样耐人寻味。
从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亲爱的汗水》中,可以知晓,诗人阿洋有些年一直跟他的爱人经营一个车间,从事类似车床加工零部件的工作。他们整日在车间劳作,枯燥、无聊、辛苦,但她却发现了呆板的日常秩序中,蕴含着令人艳慕的诗意和情感。
她的经历,与我的朋友女诗人郑小琼相似。不同的是,小琼书写的是生活的沉痛和悲凉,阿洋写的是生活的“轻”。
她从身上奔涌的汗水中,看到了亮晶晶的米粒,看到了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牛羊。她称呼汗水为,亲爱的。她在鼓噪的车间里呼喊爱人的名字,爱人埋首工作,没顾及回应。她这样写:你今天不抬眼看我,是为了积攒时间,在未来多看我几眼。
她善解人意的诗句,呈现出她诗人与生活所达成的高度默契。乐于愤怒和抱怨的人,读读阿洋,更健康。
阳 村评荐
阳 村:1965年生。诗人。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报告文学集《桂冠与荆棘》等。现居合肥。
第9首
评荐作品:小苏打《跳楼》
评 荐 人:阳村
评 荐 语:从平淡的口语中跳出诗意
跳楼
小苏打
你说你想跳楼
我想说你跳
我肯定会陪你一起跳
但现在有比跳楼
更重要的事
我要安慰你不要这么想
都死了我们不一定
还在一起
没死我们还能亲吻,拥抱
用一生的时间
慢慢想我们
死之后
阳村:从平淡的口语中跳出诗意
写出这首诗后,小苏打可以跻身出色的谈判专家或心理专家行列。面对想轻生的 “你”,以情侣身份出场的“我”,先说“我肯定会陪你一起跳”来安抚、稳定“你”的情绪,接着以“更重要的事”来转移“你”的焦点,然后再用“在一起”、“亲吻,拥抱”这样温情又煽情的词来瓦解“你”的决心。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一个想自杀的女孩回心转意,那么,“用一生的时间/慢慢想我们/死之后”,已让我看到那双即将踏空的脚,在楼顶的边缘戛然定止。这最后三句神来之笔,也让这首诗从平淡的叙述中一下跳出来,让这个不知是否真实存在的“你”回过头来,也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动于这闪耀人性光辉的挽留。
很多口语诗读来平淡无味,就是因为缺少能够跳起来的诗意。诗意不是你想跳就能跳,它需要你先蹲下来,集聚一下力量——观察、发现、感悟,然后才能跳,并跳得高。
小苏打是一位90后诗歌作者,目前还在大学读书。他有悟性、有毅力,在中国诗歌流派网坚持写诗、评诗已经一年有余,自信而不自傲,这让他在流派网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不多的数量、质量齐头并进的年轻诗人之一。
第10首
评荐作品:浅晓痕《春天里》
评 荐 人:阳村
评 荐 语:新一代的人生理解和生活态度
春天里
浅晓痕
绿色的短袖望着春天
一天短一寸
窗帘在夜里飞着
很暖,很暖的灯光躲在远处
眼睛从草尖出发
雨
都不好意思下来打扰
现在的问题是感冒
呼吸被堵在路上
喝杯开水,不要太烫
我所说的温暖就是这个意思
土地的哈欠有点黑
黑也是湿漉漉的黑
我还没准备好迎接瀑布
我只想看着,听着,并想着
这样就好
阳村:新一代的人生理解和生活态度
在被誉为“画里乡村”的皖南黟县,在油菜花让一切都黄了的三月,读这首《春天里》,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我感受到雨水,云朵,早晨起伏的鸟鸣,午、晚的温差,一切与春天有关的躁动,但面对这季节的春天、人生的青春,作者的内心却是安静的、温暖的、舒缓的,他还要多听、多看、多想,用一些时间,一些谦逊,一些准备,去迎接,去融入,去湿漉漉的画布上,留下自己的一点,或者一滴。
作为一位90后诗歌作者,浅晓痕笔下的春天抒情,迥异于我们那个年代惯有的豪言壮语、远大理想,但它显然更朴素、更真实,也似乎更切近春天/青春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新生的一代人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
杨四平评荐
杨四平:1968生,批评家,教授。著有《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 等1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现居安徽芜湖。
第11首
评荐作品:北魏《阴阳贴》
评 荐 人:杨四平
评 荐 语:诗歌写作真的就不需要考虑意义了吗
阴阳贴
北魏
早晨九点三十分,我把一小片红纸
贴在我的右眼皮上。我刚从菜市场回来,
带回菠菜、小青菜和两节藕,
我就把一小片红纸贴在我的右眼皮上。
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但它没有
停止工作。在烧水的空隙,我在想,
事情都是一些过去了的事情了也没有什么好想的,
我再次面对空白,一种悬空的感觉
迫使我在纷乱的淡青色里看见
我自己。诗歌早就不考虑什么意义了,
而我有段时间还企图活在意义里。
我的难堪在我沉寂的体内激荡,
迫使我的右眼跳个不停。那一片小红纸,
光芒一样在广袤的幽暗间照亮我,
我内心的鬼被发亮的前额唤醒。
更多纷乱的碎片,弯曲了的线条,
破碎以后组合起来的完整,向我包围过来。
杨四平:诗歌写作真的就不需要考虑意义了吗
人们总是习惯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热爱诗歌的人们总是喜欢追问这样的问题:诗歌是应该写日常生活呢,还是应该写天下大事呢?要不要关切它的价值和意义?要不要考虑它的技巧及难度?这仿佛也是诗歌问题中的“阴阳贴”。北魏的这首诗从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娓娓道来,在行将结束时,突然转向玄境,滑向诗歌的意义。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天才说”把诗人与凡夫俗子区分开来,把诗歌与其他叙事文体从价值等级上区分开来。因而,诗歌成了上帝语录。诗歌成为纯粹的艺术。诗歌写作被赞誉为不可复制的“自动写作”。那些梦想成为天才的诗人或者说假装天才的诗人总喜欢装神弄鬼地疯言疯语,把诗歌写作与价值追寻分隔开来,仿佛追求意义是社会学家、政治家、革命家干的事,而非诗人所为,或者说,诗人不屑为之。90年代以来,诗人一提“意义”就脸红,仿佛那是低级诗人的幼稚想法。而我想提醒那些臆想自己是天才的诗人,浪漫主义时代早已远去,应该重新思考诗歌及其意义的重大命题。
第12首
评荐作品:陈忠村《卷入风中的一些词语》
评 荐 人:杨四平
评 荐 语:词语与什么有关
卷入风中的一些词语
陈忠村
卷入风里是因为有风
树也在风中 想起一些词语
在路上 虽然我有讲话的能力
却没有能与你交流的语言
蔬菜上的虫毒死了一只飞鸟
鸟的肚中可能还有一颗发芽的种子
这些现象和你我都有关系
我能量裁出衣服 却长不出翅膀
秋的树叶请快落下
要快!夜间的梦游者
光着脚
能把路的脸烫伤
几片落叶搅乱了风
落山的太阳光变的有些凉
思念是那颗星 提前高升了16米
一只流浪的猫看着我不肯离开
卷入风的词语伸开腿和脚
躺在月光下像故乡一样安静
杨四平:词语与什么有关
前几年,人们喜欢谈论“词与物”之间的关系,谈得很玄乎。有些追慕玄学的先锋诗人,以此为题,写了一些十分“现代“的诗。近年来,人们开始对西方的人文思潮有所反思,试图重新思考诗歌与现实、与社会、与文化、与传统、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新左派风潮的影响下,诗歌写作中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中的底层生存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诗歌价值取向上的“东倒”与“西歪”把诗歌写作逼向狭隘的角落。忠村这首诗,既没有玄学色彩,也摆脱了昔日意识形态的面孔,写得既切近现实,又营构了比较开阔的诗歌空间,也就是说,词语因为有各种风潮的介入,风潮因为有了词语的表达,获得了丰富的意义。
宫白云评荐
宫白云:1970年生。诗人。著有诗集《黑白纪》。现居辽宁丹东。
第13首
评荐作品:于贵锋《这儿》
评 荐 人:宫白云
评 荐 语:命运悲剧的可能
这儿
于贵锋
青山,河流,大片野花……但他们仍旧像尘埃
努力踮起脚。仍旧紧紧地抓住风,要走……
日复一日,他们积攒着粮食和上路的力气
偶尔扑打蝴蝶,然后沉默
偶尔,眼中映出彩虹
他们在望什么?这儿,有新建的房子和新婚的妻子
这儿,那些离开的人说
秀美如画
那些离开的人回来了
带着衰老的骨头,无言,或枯竭的澄澈
宫白云:命运悲剧的可能
于贵锋这首诗写得至为感人,语言的背后触及的是现实的真相以及命运的困境,这一深重的主题被他以油画般的质感和细节性的张力奇异地呈现,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着一幅底层平民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并让一种悲悯无声地流动。语句看似“随意”,其实隐含着诗人千锤百炼的智慧和技巧,使用物象场景置换人物、时间与空间的手法也十分高超,句与句及节与节的相互转化和映照非常巧妙。特别那些让人一看就心领神会的东西像无形的手,牵引我们内心无言的痛感,使这样的“离乡”与“还乡”变得前所未有地悲凉。就像深陷于深谷之中,尽管“这儿”,有“青山,河流,大片野花”,“有新建的房子和新婚的妻子”,有“秀美如画”,但这些“像尘埃”的人依然会踏上离乡背井之路,最后“带着衰老的骨头”回来了,“无言,或枯竭的澄澈”,这里的每个字、词都饱含着泪水、纪录和解释。这样的诗歌散发的悲哀气质,让我们相信命运悲剧的可能。
第14首
评荐作品:天界《边缘和鸿沟》
评 荐 人:宫白云
评 荐 语:一路追问的冷肃语调与思辨方式
边缘和鸿沟
天界
越过天空的边界
谁是逃犯?一条河流决堤叛离
只有大地能够缉拿?
祭祀女神怀抱明灯
瞎子的眼睛
深不可测。还是清澈见底?
一枚闪亮乌金黑夜里
无声消失。谁能指证盗窃者?
谁义无返顾去寻找?
火车飞驰而去
铁轨坚守自己的使命
半壁江山,挂满头颅和屈辱身子
宫白云:一路追问的冷肃语调与思辨方式
天界这首诗吸引我的是那种一路追问的冷肃语调与思辨方式,这种语调的节奏与思辨造就的紧迫感与悬疑性,有种极强的裹挟力和丰厚含量。题目“边缘与鸿沟”颇有谕示的意味:边缘,是指事物相互转换的某一个点,越过这个点,可能就变了本质,比如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鸿沟,是不可逾越之处,而事物本身时刻处在不停的转换之中,坚守的,不一定就是好,不能坚守的,也非是坏。天空本来没有边界,而诗人偏说“越过天空的边界”,没有边界,也就无所谓“逃犯”,好比大地本身没有边界,如何去缉拿河流的决堤叛离?因此,所谓的边界,只不过是人为的设定。接下来第2节第3节都是对“边缘和鸿沟”的进一步思辨,更具有了哲学化的力量。最让人思考的是结尾,世态满是荣耀和屈辱,每一个成功和失败者,都一样,有谁可以拥有整个江山呢。尤其是“火车”“铁轨”“半壁江山”“头颅”“屈辱”这种措词连缀一起,有一种奇特的视觉和思维效应。——它会逼迫读者围着这首诗的意义打转。
张无为评荐
张无为:1960年生。诗人,教授。著有诗集《缪斯O点值》,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现居内蒙赤峰。
第15首
评荐作品:余怒《外面》
评 荐 人:张无为
评 荐 语:从诗本体反拨
外面
余怒
早上喝骨头汤时骨头汤溅到我的眼睛里。我看看外面,
要迟到了。一个矮女人,在追打一个裸着身体的年轻男人,
他捂着耳朵,边跑边张望。我想把我的猎枪借给他,给他
一条裤衩。现在他转身,撕碎她的衣服,提起她的长发,将她
提离地面七八公分,抡起来,让她在空中旋转。这时候,
我考虑有无必要喊一声,但我担心我一喊他一惊她会甩出去。
现在是两个裸体了,像两根金属棒,挥来舞去,让人看不清楚。
反正已经迟到了,不如继续观察。七分钟之后,事情变得蹊跷,
他俩在笑,你一句,我一句,至于谈什么,太远,听不清楚。
老婆在收拾碗筷了,她问我在看什么?我说没看什么。
她向外面探了探头,大概没看到什么,便去了厨房。我又向外面
看了好一会儿,始终没看出所以然。我再也顾不上老婆了。
我揉揉眼睛,拧开房门,冲着外面喊了一声:时间到了,傻瓜。
张无为:从诗本体反拨
本诗看似节外起笔实有用意,日常喝汤如定音鼓确立的是人既定官能的错位,显然不止于五官之间。诗主轴即“外面”与“我”的认知关系,其中,一对男女是对应“我”的客体,还有妻子。
矬女人追打大男人因素颇多,结果可或然;男人因裸体转而使女人也变裸似乎实现了平衡,但从揪头发抡女人的耸人之举到彼此风生笑谈,从突兀到和谐,何以顺势水到渠成?这是“我”努力追究原委却又无能为力的;那么,期间主体的种种念头也就注定无意义,这是“我”与他者的距离,一切都是咫尺天涯,像面对远景,“始终没看出所以然”。世界亘古如斯,荒谬是人所发现,也是人本身,这是官能的宿命。
那么,主体价值又何在?“我”明知“要迟到”,依旧“继续观察”,可见主体试图力争新期待,结果不仅一无所获,甚至导致自我更大的迷失;相反,如老婆有一搭无一搭,反而可与“卒莫消长”的月亮媲美。末尾“我”向外面“喊了一声:时间到了,傻瓜”则是主体对客体的最终失望而毫无结果的戏谑性宣言;我与老婆之间同样由荒谬转向另一种平衡;无意于发现,方心静如水。
可见,余怒由此解构的是现有认知体系,认知本质之于人就像电兔子吸引狗,每次都执著追下去,人同样常为“外面”而激越,但了无答案。问题是,人自诩的理智爱莫能助,狂欢的需求却从未弱化。所以我们有理由将余怒定位在本体诗写范畴,他追求的“消解既定意义,复原深受人类自我戕害的个体感觉”及其在诗写中的表现与机制,不独拓展了审美“边界”,更是革命性颠覆。
比较他此前的代表作,这首诗带来的反讽性愉悦属于整体呈现,而如《守夜人》等还只是细枝末节吧。
第16首
评荐作品:海湄《一微米的秋天》
评 荐 人:张无为
评 荐 语:感觉特立在科技之外
一微米的秋天
海湄
跳,甚至还没有离开地面
我就融入了秋天
在最后一片黄叶飘落时,我看到了整个夕阳
它,轻轻一晃,交响乐,缓缓地
一坠,我选择了泪流满面
我不得不仰头注目
数个绿色的果实
我要歌颂这个时刻,我兀自唱起荒凉的歌
哦,这么多果实砸向人间
要准备多少深渊啊
我存满了昔日,在深渊来临之前或许可以再说点什么
张无为:感觉特立在科技之外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差之忽微呢?1微米虽然比1毫小千倍,但答案依然。这与科学抵牾,而欧阳修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却并非夸张。看来,东方人对量变质变的感悟令人惊讶,科技与诗性是两码事。海湄的这首诗正是基于中国诗性传统去体验一微米的秋天,而且为读者提供了此前鲜见的诗性及其内在机制,这就足以独特而难得。
多少人与夕阳对峙,而夕光的进程总是在被忽略的位置上游弋。在肉眼不能及的微米区间有太多诗意空间,但诗心体验如何开发?如一微米秋天有何特质?比一米阳光有怎样的微妙景观?
作者说:“当我们触摸花朵的手还没有来得及离开,果实就熟于枝头……去完成万物归一的旅程。”可见,全诗的关键是“在最后一片黄叶飘落时”看到“整个夕阳”,以微米尺码测试生命,同样大彻大悟,但感觉及其质素有别。如:面对丰盛的季节交响曲“泪流满面”,面对歌颂的时刻却“唱起荒凉的歌”,这是怎样的生命况味?即使能意会者颇多,但能言传者肯定寥寥。作者却于此踏上新的诗性路径,即生命主体与季节客体在音乐般律动中微妙地呈现出来,此科技所不能。诗性感觉及其发现比科技发明更不可思议地迷人。
诗末节进一步出离了常规,“果实”与“深渊”的关系超越过人们一般的想象空间,这与通常的成功理念并非一回事,而尾句表达的不仅仅是宿命,更是叩问终极意义所应有的选择。
周瑟瑟评荐
周瑟瑟:1968年生。诗人,小说家,导演。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诗选》,长篇小说《暧昧大街》等14部。现居北京。
第17首
诗荐作品:李建春《万有》
评 荐 人:周瑟瑟
评 荐 语:有难度的汉语诗歌探索
万有
李建春
万有这么轻。他将万有植入皮肤。
一粒小血球,疯癫的,撞在避雷针上。
万有在泪水,雨水,垃圾的变幻中
粗糙如沙,天气的锅铲扬起的。他每天听
巴赫的天使敲击妻子的云发――爱,
在金属的体内激荡,像神奇的
空气,车库的沉默,像钻头没入地心。
他将一支后朋克乐队塞入笔套内。他书写
万有的冰――影子加重,社会新闻版忽如锋刃,
万有掉下一滴墨。
周瑟瑟:有难度的汉语诗歌探索
《万有》静默如迷,李建春是一位在“万有”中建造他一个人的“诗歌春天”的人,他的写作让我想到辛波斯卡式的严谨,面色温暖如春,心里却有万物生长,当他说出“万有这么轻”时,我被他恩及万物的内在情怀所打动。我一直在思考他的写作是如何在及物中达到手术刀般的精确与细腻?这首短诗或许泄露了他写作的“迷语”,“他将万有植入皮肤”,“植入”是可以触摸的,“一粒小血球,疯癫的,撞在避雷针上。”“万物”变得有形,并且“撞在避雷针上”,第二段“万有在泪水,雨水,垃圾的变幻中”进一步获得了“爱”,情感在李建春的诗里从来都是高贵的,但又是神秘而丰富的。在诗里他者如一场物理力学在引导着读者深入,我们知道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他每天听巴赫的天使敲击妻子的云发――”,“他”是谁?“他将一支后朋克乐队塞入笔套内”,一个书写者,一个掌握“万有”的他,越过层层意象的机关,他“像神奇的空气”无处不在,他就是“万有”,是“一滴墨”。这是一首有难度的诗,可以看出李建春这位有诗歌清洁精神的诗人,是如何在汉语意象内部挖掘审美的“锋刃”,如何进行有难度的汉语诗歌探索。
第18首
诗荐作品:路云《采声者》
评 荐 人:周瑟瑟
评 荐 语:大宇宙里藏着诗的小世界
采声者
路云
今夜雨滴是一群挨骂的蜜蜂,她们采集风粉,
风不是一朵一朵的花,更不是一遍遍的园地。
今夜雨滴急急呼呼,在我的耳背停下。
这个菌状地带,没有亲人,没有惊痛,
只有一滴水,成为采声者的旅馆。
众多雨点挤进来,我忙得团团转,幸好有耳朵
可以装下一切。一切并不能说明风是一个可以放弃的
念头。如果这个耳朵不属于我,是一片瓦,是那片
堂屋顶上的亮瓦。她会不理风,放走不信邪的光。
光在我的耳背上产卵,像鸟一样衔来枯枝,
成为我的同类和伙伴。光和风,
我理解多少,就能走出多远。是光在松涛上,
拿出手电筒,找到风,找到我的耳朵,安顿好那么多
雨滴。
周瑟瑟:大宇宙里藏着诗的小世界
路云无疑是一位有独特感受的诗人,《采声者》的小世界里藏着一个大世界,他创造的“采声者”的形象并不难理解,在明快的叙述中体现了他的有趣与智慧,但这一切均是假象,他呈现事物本质的兴趣超过了一切审美。不要以为停留在审美上的诗才是好诗,也不要以为“诗本质上是比喻性的语言”(哈罗德•布鲁姆语)就不能是除了象征之外的寓言。寓言即真实的自然,他首先给出一个奇异的群蜂舞动的场景,而他的迵异之处在于迎着明亮的光线展开他寻找的翅膀,他在寻找什么呢?“采声者”在自然界行走,与雨滴相遇,与风声交谈,这个过程发生了一系列的小事件,采集风粉,雨滴急急呼呼,拥挤向“忙得团团转”的我。诗人完成了他倾听宇宙之声,把诗引向宇宙,引向自然的天堂的过程。我相信诗人生长着一双收集光的耳朵,我也相信,诗是他的旅馆,而他就是一滴水。在这里路云揭示出了大宇宙里藏着诗的小世界,一滴水,一缕光,奔向诗的耳朵,在耳背上产卵。诗人的耳朵安顿那么多雨滴,微妙的感受被一缕光照亮,诗在诗人的小世界里飞向了大宇宙,诗人以自然之翅飞翔。诗中有风声起,有雨滴落下,有神奇之光,仿佛只是采集了一段自然之声,就获得了人类心灵的安稳。
木叶评荐
木 叶,1970年生,本名王永华,诗人,文学硕士。著有诗集《流水中发亮的简单心情》、《在铁锚厂》。现居合肥。
第19首
评荐作品:沈天鸿《生存及生存者》
评 荐 人:木叶
评 荐 语:一首难得的论诗的诗
生存及生存者
沈天鸿
我找不出一种方式让这首诗生存
这首诗一无所有
阳光在窗外,这首诗在纸上
远处长江三角洲的田野白雪皑皑
小小的动物疾速跑过田埂
这首诗不会跑。这首诗不会听见
冬青树上黑喜鹊一声长鸣
我找不出一种合适的方式让这首诗生存
我开始在这同一张纸上种些裸麦
我听见古老的石磨在流水的冲击下
磨着麦子的沉重水声
我找不出一种轻松的方式让诗生存
我只能让它也啃着土地,这无边无垠的
黑面包一样的土地
耗尽我们不长也不短的
不可克服的一生
木叶:一首难得的论诗的诗
当我们把目光投注于写作“这首诗”并试图让它“生存”下来的诗人时,我们发现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要想捕捉“生存与生存者”实际有多困难。源于存在的诗是“存在的拓扑学,它告诉存在真正的行踪”(海德格尔)。这首诗原本“一无所有”,保有着本原状态的“无”,现在它要假借诗人之眼、诗人之手来复活,来开口说话,来指认广袤的“存在”。
在生存的大地本原景象之中,诗人最后说出他的感悟——“只能”让“诗”“也啃着大地”。“这无边无垠的/黑面包一样的土地/耗尽我们不长也不短的/不可克服的一生”。在这几行诗的下面,运行着诗人对于“诗”的本质的体悟:是“黑面包一样”的大地滋养了“生存者”,滋养了诗。“无”从此出,万物由此而生,而存在。离开了土地的生存不成其为生存,离开了土地的诗也不可能生长成为诗。“啃”,意味着艰辛,意味着磨难,我们的“不长也不短的/不可克服的一生”终将因此而毫无指望地耗尽。但诗不会,它只会是在骤然展现之后,又在时光和大地上闭合,期待着被重新打开。
这首诗因此是一首难得的“论诗的诗”。
第20首
评荐作品:飞廉《婺江路36号》
评 荐 人:木叶
评 荐 语:青春的忧伤虚构
婺江路36号
飞廉
最后一次,我来此投宿,几天后,
它将拆作废墟。这是我住过的
最荒凉的旅店,一年到头,下着梅雨。
四壁破败,如一部亡国者的宪法。
床单上,青春,只剩下交媾的痕迹。
一只红色时代的挂钟滴答滴答走着,
已失准多年;从没有人试着调准
或毁弃它,这世界才因此多磨多难,
今晚我才如此悲伤。
木叶:青春的忧伤虚构
即将被拆迁的旅馆,四壁败破,凌乱肮脏的床单,一只滴滴答答仍然在走动的挂钟。所有这些元素,最终组成了“婺江路36号”,一个既具象可感又似乎并不存在的地址。诗人的叙述很克制,在这首短诗的前行诗句里,他恰到好处地控制了自己的抒情,似乎一直都在试着 “如实道来”。只是到了最后,灵魂从场景中逸出,诗人感受到了世界的“多磨多难”,因此“今晚我才如此悲伤”。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看似简单的这首诗,是一首完美的抒情之作。值得注意的至少在于它的音调和气息,诗人的音调很准——泛着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忧伤,平缓,节制,果断摒弃了过度的抒情,世界的“虚”和“实”,在这首诗里从容转换、相互混融;诗人把握的此在场景,在近乎严格的写实背后,顺着诗人平缓的音调,渐渐氤氲起一派江南的霉湿气息。当代史因此凌乱地混在读者的呼吸之中。
“四壁破败,如一部亡国者的宪法。”、“床单上,青春,只剩下交媾的痕迹。”真是“哀而不伤”。青春渐行渐远,“婺江路36号”想必早已化作了现代化洪流中的灰烬,但毕竟留下了有着强烈情感冲击力的这首诗。
盛 敏评荐
盛敏:1963年生。批评家。著有《盛敏评论随笔选》。现居安徽宣城。
第21首
评荐作品:戏言《旧衬衫》
评 荐 人:盛敏
评 荐 语:旧物踪迹的缺口和陌生
旧衬衫
戏言
必然是一件旧物了。
旧到毫无主见。今天可以是我的
明天又会是谁的呢。
它是那么的宽松
适合于各种身体
它就是那么的宽松
我穿着它,就像一个男人抱紧了一个女人。
而我们
都是彼此陌生的。
盛敏:旧物踪迹的缺口和陌生
旧物中蕴藏着经历者的记忆,他人无法从旧物的痕迹里找到记忆、回忆和过去发生的行为的踪迹。因此旧物传承到当下就有了一个缺口,像一个幽灵的徘徊,一处灰烬的遗留,它没有完全死掉却实实在在是一个遗留物,没有连续的讯息却扣着某些闪烁讯息的过去的发生。除了那个旧物是我的旧物。这首诗似乎在说着对未曾经历者的主观沉默,逐渐消失的新的东西的变异而导致对旧的东西的陌生,以及旧的东西对我的适应性或不适应性。我可以认为它的宽松适合我对它的要求,反过来任何穿凿附会的解释也同样属于对踪迹的评判。这一切均由时间进行了组装和拆卸,由时间提供了增补和稀释,大部分是陌生的继承。
第22首
评荐作品:梁树春《吃鱼》
评 荐 人:盛敏
评 荐 语:爱在存在的增加中
吃鱼
梁树春
我邻座九十岁的老姐姐
她的丈夫给她的盘子里夹了一块鱼鳍
您爱吃这个?
她说:
我爱吃鱼
他的眼做两次手术了
手又不好使
盛敏:爱在存在的增加中
《吃鱼》三节诗,没有夸张与煽情的辞藻,没有卷入誓言和语无伦次之间,简明干净。爱是以行为、在时间中始终如一的行为烙在彼此的生命里。通篇对爱只字不提,所有人理解中的爱的言词其实早就应该成为熟悉的行动的碎片,纷扬在我与你共存的空间、共处的时间震颤中。在此诗中爱的坚守有其没有法则的必然性,存在的心在爱中,爱在存在的增加中。两位高龄老人穿越与供给了时间的构成,他们从吃鱼这个简单的动作,在男主角眼做过手术手又不好使的前提下,双方同时供给了一种亲情化的快乐。爱的品质应该是关心/操心,且只对双方外展,是永远的铭记,是行为付出的亲密的合谋。
脚踢鸟评荐
脚踢鸟:诗人。批评家。教授。
第23首
评荐作品:桑克《元旦》
评 荐 人:脚踢鸟
评 荐 语:抒情诗的情绪线索
元旦
桑克
我不会隐瞒我的厌倦,
我的厌倦不会比别人更独特。
我和别人一样,穿着厚重的羽绒服,
戴着口罩,边咳嗽,边走在风雪之中。
或者待在家里,看着电视里的帝企鹅
一个挨着一个垂着头……
我必须隐瞒我的愤怒,
如果暴露了,我就把它归罪于家庭。
这么说确实太亏心了,但还能
怎么说呢?难道非要把真相说出来?
史铁生病死了,马雁跳了楼,这就是
这个新年送给我的礼物,这就是
旧年的结束新年的开头……
我不知道,我不清楚。
我的头大,头大如斗。
许多话憋在心里,捅一刀子,流出来的
却是一无所有。
脚踢鸟:抒情诗的情绪线索
研究这首诗的情绪线索。
一上来,直接了当,恶狠狠泼墨:一个人风雪中笨重行走。帝企鹅在南极冰盖上垂头……桑克用这两团重墨,代替心中厌倦!厌倦!他想表达,但憋着。
第二次加重,厌倦变成愤怒!更直接,更强烈。他不想憋了。
第三层,他终于说出。史、马同一天离去……(有了这两句真实的具象事件,此诗立刻区别于朦胧诗与第三代)
最后两句,无疑是全诗最高点,甚至可能成名句——许多话憋在心里,捅一刀子,流出来的 / 却是一无所有——苦心经营的悲愤,重墨铺天,诗人却像魔术师一样,轻轻一抖,天地顿时被抽离得像一张白纸。抒情完成了一次积累与释放的过程。
东方哲学说“有即无,无即有”。被憋住的满,其实全是空虚。
需要探讨的是,现代抒情诗对于情绪的表达方式。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前面10多行的情绪层层迭加,只有后两句,肯定不行。情绪如墙,要砌,要堆。这不是重复与浪费。对于情绪,现代诗释放,古典诗词收敛。
第24首
评荐作品:吉木狼格《关系》
评 荐 人:脚踢鸟
评 荐 语:诗,在语言最松驰的地方
关系
吉木狼格
只有在山里的夜晚
你才能感到
什么东西在慢慢逼近
什么东西又在慢慢远去
一些声音毫无由来地响起
又毫无由来地消失
如果你睡着了
你就是它的一部分
如果你醒着
并且在听和想
你就注定要和它作对
哪怕你很小,它很大
脚踢鸟:诗,在语言最松驰的地方
最先打动我的,是“如果你睡着了/你就是它的一部分”。非常含有常识中的诗意。
再读,立刻觉得这首诗,很大很大。
必须有深山禅师般的修练,才能体会到黑暗的全部,才能感受到黑暗中隐藏的一切。
有东西逼近……有东西远去……声起,声消,没有来由。妙极了。
最绝的是:睡了的人,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而醒了的人,注定与自然作对。
这,已经不再仅是诗,而是哲学。
这甚至不是世界观,而是生命灵性中原本暗含的、不宁静的规律。
吉木狼格写得真好!干净、纯洁、透明。只是题目有点西化,应叫《山里的夜晚》或干脆叫《山夜》、《山里夜》。
诗的脾气有点怪。它在其它事物大出风头的地方溜走。因此,诗,一定在语言最松驰的地方,在最简单的地方。
一想到人类社会已经变得如此纷繁委琐,我就觉得后现代艺术的忽略、简化多么伟大。杨黎一定推崇这首诗。
把诗写到如此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这是放弃了多少繁华之后的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