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话
《诗歌月刊》编辑部
新世纪十几年以来,民刊已不再是某种姿态的对应,更不是某种认知的对抗,而是一种渐见宽阔、自由的诗歌方式。因为,在当前公共话语写作时代慢慢成为一种文学史背景的时候,诗人们开始真正回归艺术本身,去思考和实践诗歌在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因为时代的特殊缘由而强加诗歌超越文学性之外的更多东西。
不是说诗歌不能干预或者介入“公共话语”或“现实性”,事实上在那样一种状态下的汉语诗歌,往往文学性本身很粗糙,诗人们也很暴躁。比如在宏大叙事和政治抒情的外衣下,我们并没有真正去挖掘多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诗歌艺术中的可贵资源,并对现在时的汉语诗歌写作本身产生多大的推进作用。我们往往没有醒悟的是,当你太着意于反对某些东西的时候,你自身也无意中成为了某种反对和粗暴的制造者。
换句话说,艺术本身的原则和规律始终是不容侵犯和肆意糟蹋的。当写作真正回到它的本位,官方即是民间,民间亦是官方。这正是本刊长久以来关注民间,关注民间诗歌刊物,关注民间诗人的根本出发点所在。或许,每个时代都不缺乏优秀的诗人,当前亦是如此。但是,我们一直可能缺乏的恰恰是终其一生对于个人内心的坚守,对于诗艺本身的坚守。只有这样,当代才可能产生出杰出的作品,甚至活到老写到老谁说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在今天,任何刊物、选本发表几首诗歌,都不可能造就“名人”,那种80年代的“一诗定江山”已一去不复返,这既是诗歌的不幸,又恰恰是诗歌写作者的幸运。所以,诗人们必须要有平常心对待,浮躁是最要不得的。写作是一种必然,成名是一种偶然,这才是我们的命运。就本期45家民刊来看,它们也可能只是无以数计的民刊中的“偶然”。我们从这些偶然的刊物,并不是要去发现某种代表或者什么权威,而是展示一种写作的基本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这些民刊和诗人群体,作为一个小的圈子,仅仅是整个汉语诗歌的一块又一块小阵地。而通过包括它们在内的所有小阵地的集结,我们或许可以窥视到目前汉语诗歌的一个大版图。
作为本刊一年一度的民刊社团专号,我们只能一直努力去追求更好、更客观,和更真实。在此,需要重申的是,选稿的几个基本原则不变:民刊中的杂志而非报纸;没有正式刊号或书号的;不包括综合文学之类的刊物;近一年左右出刊的;以好的短诗为主……在此前提下,尽量去全面反映当下民刊的面貌,遴选优秀诗人的新作。
我们是否做到了呢?请关注和阅读本期的作品吧!
(原载《诗歌月刊》2012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