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陵一片云 于 2014-6-20 16:44 编辑 ; p$ B6 C- G' d. `# f R7 ^
% [/ o8 }, `8 x: ~) H事先声明:! d5 a. ?) N* N3 s7 r9 R3 [' e
点评谈不上,说是读后感比较贴切。如有说得不当之处,敬请诗友们见谅!
3 N1 Q6 m+ L9 ^( Z1 P( ^* S: k9 r- }3 _4 |. Q. B" n$ U$ Q
001#:亡祭(二首): 1.云以为——诗中不是不能用排比句式,但只要是用了,就应当力求显出排比的气势来,层层递进,直至在高潮处来个戛然而止,尽显余音绕梁之味多好。显然这一首做得还不够好。 2.首节不错!诗歌的结构也不错!第二节过渡地方似乎可再简,末节显暗了。
; C' J% p+ \( d4 u6 h6 W H" ]1 C! |
& |9 F( ^) a# Q7 J4 P002#:割麦: 这首指向很隐,如果是同图写作,有跑得太远的感觉,不如加个引言,以免让读的人产生太多的模糊感?另外,“两品刀片”,量词用得不当吧?
. O3 D+ Q; w7 @# n
/ D+ J6 X9 ?$ W1 x6 m; p) `003#:怎么就至于到这步田地: 套用夜1969群主的话,短诗贵在爆发力。读了这些文字,我在想:如果让其来个瘦身,只留中间一节,再来读读,感觉会是如何呢? , _8 s, x# a) f5 D- X; x) |3 N
+ Y! w+ R) X% y# D% U
004#:死亡之痛: 悲悯情怀的显现是这首诗歌的亮处所在。建议舍去一些可写可不写的,保留最想表达的东西。
8 d* X3 a7 W, ^' K0 Z# g" V2 y6 r9 \' H/ a& }) i$ T
005#:安庆酷吏(三首): (一)、或许是写得匆忙?感觉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表达流畅、立意明显,是云喜欢读的类型之一! (三)、说些什么呢?一种酸痛感油然而生了。
0 R7 | r5 ^) Y* m& ?2 V7 I
. ?; ~' K* D0 [+ _) W! K! c006#:《公共事件》外二首: 《公共事件》:“不是一刀的统一/是从思想上破译”是我读后印象最深的句子!“中国之大 人口之杂”是否去掉更好呢? 《入土为安》:好利的刀锋!个人觉得首尾都不错,中间部分再斟酌一定会更佳! 《一把刀》:明月清风的文字显现出强烈的“想说也敢说”的风格,虽然个人因为诗歌观的缘故,不是太喜欢这类型的诗歌,但因为它通俗易懂,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要说不足,云觉得还是需要进一步地删繁就简。 ' [+ b5 H4 [7 s3 B% J4 J
: S3 K9 @5 Y7 y1 U! U" q: E; J
007#:《由棺木情节想到的》: 想起了卢老师的诗写汉字系列,这首诗其实是延续了其中的汉字解析与构造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是这首诗最大的亮点。首节一二句所问吸引人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想法,但一二节读来有不顺的感觉,好象并成一节反倒利于理解了。不知道是否是考虑到每节三行的整齐性而故意为之呢? 7 E, {9 s. |) ^
& a8 N, z1 R& O. F4 Y) D; h
008#:《看透了一些东西》: 通俗易懂且读来很冷也很痛快!似乎“这是天作之合啊!/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离不开农民”此句去掉更好些。
1 a& J' K' D; q7 [4 Y7 l( F0 A: n3 c: ^" o7 d4 `
009#:归宿(外一首): 《归宿》:读完这几行,它给云的印象无疑就是——干净利落! 《死亡无处可逃》:第二个“也许”可去掉哦。第二个“把”字如若改成“让”字更适合些?
% j# n: a5 K) |' h! I
+ G1 V0 m: G( r" H; s: ~) P010#《无上的意志》外一首: 《无上的意志》:建议首节直接去掉,标题再斟酌. 《这个“六•一”的表情》:我得实话实说,不仅这标题吸引着我有了读下去的想法,而且这些文字之平实易懂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
+ T/ h- _) y7 v# y( k: h+ o
# _7 E$ W! t7 I# n" K% l( F011#:《死亡通知书》: 对比虽也较强,但总觉不够简炼,标题似乎不是很合适。 " W2 g# k. I3 i2 X- B6 v
7 m( C# z0 Q5 s6 }, G& p012#:《棺材碎了》: “我看见 哀悼的云也无处落脚/只能挂在天上 哭/也有冷漠的云 在旁边笑/笑你看不开”---意象的运用佳! % Y* u% N, S4 K' u I. ^! Z
013#:《最后的疑问》: 既是同题创作,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有点儿走偏了。 当然,向世俗提出的疑问所表达出的诗者观点,云支持。 # U/ _4 p$ T1 P2 o' Y' F0 X
# x3 W7 S& E T+ K- z- M014#抉择: 云直言了:有点偏散文化写作了。 / ~% E- z8 v3 D) G: j& \
3 z" ~4 f; H/ w3 \9 W7 `4 H
015#:由不得你了: 标题有新意,读到“用死亡盛放死亡/双重肯定是否等于否定”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相比原稿的简洁,云反而觉得力量弱了些。
! J# U8 v* T" y# M; `( y; r# ^' n- |" q: v" j) D# |! t
016#:《这一次,我依然有所怀疑》: 由于诗歌观的缘故,内心里一直对这类题材的文字有抵触,但既是练习,就努力为之吧,创作小记写得明白,整篇文也简单易懂,自己就不多说了,希望听到诗友们的交流!
, G0 j! M' t4 n/ D' a# M/ \0 o
3 j2 z: f7 \# K+ K0 Q& ^017#:殡葬,一口摒弃世俗的棺木 : 大限,惶惶不可终日 紧搂黄泉一丝,自成归期 乞求无果,倒不如 赚它个入土为安 ' m) }7 _: O4 H3 y8 S$ i
人们常说,哭着来,笑着走 奈何,一头是政策,一头是民意 如此悲情,怎能让 未来的黄昏恬静迷人 -----感觉这样也不错,既贴题,也有所延伸,不过若果真如此,标题倒是要改了。 8 s, T+ V- H6 h, C9 w% {* ~3 N
; I; S! T) j5 ?1 s
018#:饭与棺材: 末节转得很新颖!蛮喜欢滴! 但似乎饭与棺材之间的联系没有写好。 - w$ \& M9 V! {, R3 `
, C" I0 |8 J Y; I019#:《谁动了谁的棺材》: “世人用叹息为你们收尸,安魂!”----是此诗最精彩的地方,一种忿忿之情溢出。问句忽左忽右地呈现,云觉得读起来有点儿跟不上诗者的思路哦。 6 I6 e/ P7 S/ N
020#《她是我看到的活着已经穿好殓衣的人》: 这是云读到的,在参与本期活动中的最具诗意的文字了,赞一个! “这片土地除了活埋孩子/难道还能活埋我们的祖先”----觉得此句再行斟酌为好。另外,“安详的坐在正门口”应是“安详地”。 0 w) m% r! u1 S; R
021#《你究竟,是为谁而死?》(外一首): 《你究竟,是为谁而死?》,直接以问句作为标题,较易吸引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通篇两节,句句皆问,尤其是末句的“天堂,就像风声中此起彼伏的海市蜃楼/难道真的只有乘坐棺木的船,才能到达吗?”既有诗意,也很好地表达了诗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立意。 斗胆建议一下:直接保留最后两行,作为一首微型诗,然后改个标题。 《死亡通知单》:很有些讽刺意味。作为同题,觉得有些偏了,或者理解成延伸得远了些?
4 [8 n9 x$ T9 O1 G# l9 r$ U& N& @
5 p2 E4 Z7 A, [3 u2 p! U1 \) ?* B022#《火葬,土葬》 有些像写叙事诗,尤其是“当火葬与土葬”一节。 “而火葬,也有火葬的理由”可与前面并为一节的。 末句问句极易引起人的思考,赞一个!
) P1 g( g2 `4 C$ h& B4 f) O: h9 N2 G9 \7 |/ `% m
& ?$ Z3 {4 S3 W' M
" P% w7 z( [ |: b5 n+ H' ~& I3 P
022#《火葬,土葬》: 有些像写叙事诗,尤其是“当火葬与土葬”一节。 “而火葬,也有火葬的理由”可与前面并为一节的。 末句问句极易引起人的思考,赞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