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1969 发表于 2014-6-29 23:44
8 C1 ~/ Z1 h2 U# o0 X7 K【《诗歌培训班》同图018期】作品点评 W% P' R. `, ^9 }
i1 `5 e4 x6 g3 q6 s7 F- k001#:王运明《亡祭》(二首) ' n7 K) h2 W. z' q0 W- z/ C
首先谢谢夜的直言!3 E! m/ R1 m( ~9 Q8 z
感觉夜有些地方误读了,现将一休的读后感贴来,交流一下:
5 a0 j1 g8 B! {$ j( C: e7 n, S+ @. p+ k0 t$ ]- M' M" c
一休读诗:我读诗,不斟酌词句。第一看意境。第二,看有无创新。第三看是否多维,指向是否多维。写诗则考虑每一个读者读到我的东西是否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如果说一首诗歌所有人读起来都是千篇一律的感受,那么我认为它就是一把柴禾,扔火里一下就烧尽了。
, W8 K+ b% c! ^# n* t! O8 G% Y云的这首诗,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一个突兀的揠苗助长的故事。我是一个农家的孩子竟然怀疑宋国农夫的真假。当然怀疑,我也怀疑。那不是个傻子么,有这样讽刺农夫的吗?是谁写出了这样的故事,仅仅是一个寓言吗?作者的疑问是大家的疑问,他说出来了。读者也就释放了,达到了同心同理。可是作者认为的对于农夫的讽刺竟然是真的。这样的事情竟然在我的时代发生了,这让我们自己不得不感叹这个寓言的深,我们没有受到欺骗。而是我们多情自己的智力了。作者最后说,我更怀疑,是什么助长了“揠苗”的力量!实现了人的思想的突破!我只能说,这首诗是一个新的寓言。谢谢云,使我有机会读到这样一首诗歌,并能有新的体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