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1|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析和比较余秀华诗歌: 《割不尽的秋草》《我爱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2-17 02:03 编辑



2015. 2. 9.  


                《我爱你》

                    余秀华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重阳又点评了这首很出名的余秀华代表作之一。我再次亦步亦趋,也来说两句。其实, 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诗友加入一起讨论。

这首诗有非常强烈的余秀华特色, 包括语言, 题材, 和叙述方式。

1。 语言

起首的“巴巴地活着”口语而乡土味十足, 非常生动。“按住内心的雪”--"内心的雪"应当是有人用过的, 但“按住”这个很有动态的动作用在这里却是很个性化的。 什么样的雪要按住呢? 正在下的雪是从天上降下来的。 不好说按住。 地面上的积雪是不动的, 怎么需要按住呢。 有风吹啊。 心里积雪,那是久已经没有爱的滋润了。 现在, 一股爱的风吹起心中的雪。 那雪太激动了。 所以要按住。 诗里又說菊花,茉莉等太洁白, 过于接近春天。 这又如何理解? 那是说自己马上就要接触春天了, 虽然是期盼的, 但也不禁紧张。 尤其因为自己那么卑微。

陈皮---这个诗歌里罕见使用的词引进这首诗,是要说什么呢? 这里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块陈皮。 陈皮, 是橘子皮晒干而成, 是一种中药。 也可以泡茶, 或者烧菜(如陈皮鸡)。 陈皮的样子是干瘪的, 但内在有酸甜味道。 作者这里也许是自嘲吧。 因为自己是病人。或许就只是说象陈皮那么简单普通。 但自己也如陈皮是有味道的, 有内蕴的。

(未完待续)



2015. 2. 7.  欣赏重阳分析余秀华《割不尽的秋草》好文。 我一再呼吁对余秀华诗歌进行文本分析。 读到重阳的文章很高兴。我这里也来谈谈这首诗。

《割不尽的秋草》
      余秀华

我不再注意那些秋草,不再关心它们没及我的脖子
在大地上割草,从春到秋
而土地的秘密越藏越紧。甚至伤口都是谎言
除了与你,我与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
比如这个下午,一群人抬着棺材经过
他们把云朵扯下来,撒的到处都是

割完草,我倒在荒草里,它们藏起我
比任何事情藏起我都容易多了
我这空荡荡的皮囊,连欲望都泄了一半的气
只是忧伤没有这人生潦草。草里露出几个空酒瓶
我忘了什么时候喝的
它们杯口朝北,在风里打出幽暗的口哨
除了割草,我几乎无事可做
甚至面对天空交出自己也是多余的事情
一个人身上是层层叠叠的死亡和重生

诗结尾处的感慨其实并非突然而至。 前面写道“一群人抬着棺材经过”。
诗里还出现了“你”, “除了与你,我与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 这是“我”灰色情绪的
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点来说, 构思上是有考虑的。 前面的抬棺材队列很可能是作者亲眼所见。
这在农村时而可见。 这个景象导致作者对生和死的感慨。 这个感慨很自然地安排在了结尾。
而抬棺材队列自然地安排在了前面。 这样拉开距离, 比放在一起说给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更大的空间。 诗的展开也更有张弛。

我觉得, 农活的单调性并不是这首诗的主要着眼点, 虽然诗里也表达了这种情绪。”我“的孤独是一个基调。
诗里说从春到秋割草, 这里是借此描述自己生活的平淡无味, 实际上表达的是
自己内心的生命渴望没有能够满足, 其中就包括没有能与“你”在一起。 余秀华的诗歌里,这种生命渴望(主要是爱情和性爱渴望)
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和原动力。

诗里说和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 然后举例说有一列人抬着棺材路过。
那么“我”和他们接近吗? 其实一点也不接近。 诗里举这个例子是调侃的
或者反讽的。 棺材让人看到的是死亡。 诗里也没有沉重到感觉与死亡接近。
和这些抬棺材的人也毫无接近可谈。 看到的只是一列抬棺材的人---这反衬出”我“的孤独和失落。

此外,”我“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割草。 而荒草的景象本来就是容易引起文人骚客感慨的。
余秀华是个诗人, 也在文人骚客之列。

我自己割过多次荒草。 我使用的工具, 使得割草的过程犹如短兵相接的格斗。 所以没有一点抽象感慨的联系。 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背景不同。 也与荒草地的环境有关。我割草的地方不远处就有楼房,也能听到汽车在不远处经过, 所以没有产生孤独离世的感觉。多年前我写的一首诗里有这么一句: “那一片荒草!再不能默默相视 ”    那里的情调就是一种孤独,荒凉和伤感。这也是我领会余秀华这首诗的一个背景。

这首诗有些散, 多少与段落安排有关。 这样分段就好多了:


我不再注意那些秋草,不再关心它们没及我的脖子
在大地上割草,从春到秋
而土地的秘密越藏越紧。甚至伤口都是谎言
除了与你,我与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
比如这个下午,一群人抬着棺材经过
他们把云朵扯下来,撒的到处都是

割完草,我倒在荒草里,它们藏起我
比任何事情藏起我都容易多了
我这空荡荡的皮囊,连欲望都泄了一半的气
只是忧伤没有这人生潦草。

草里露出几个空酒瓶
我忘了什么时候喝的
它们杯口朝北,在风里打出幽暗的口哨
除了割草,我几乎无事可做
甚至面对天空交出自己也是多余的事情
一个人身上是层层叠叠的死亡和重生

句子还可以精简一点。 但保持这样, 有谈话的风味, 也不错。 应当注意的是, 余秀华常常用随笔的风格写诗, 也常常有谈话的风味。 这种写法容易
接近读者, 让读者感到亲切, 没有距离。 有些评者认为余秀华模仿别人。 他们没有去注意余秀华写作的个人特点。 至少这首诗里, 我看不出模仿了谁。

余秀华的诗歌接地气, 题材多从她的生活体验直接而来。 而她常常表现一些别人没有表现过的题材。  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 写荒草, 在诗歌里应当有不少。 但写割草,就较少。 从这种抽象生存感受的角度来写具体的割草, 也许是第一首诗。

余秀华的诗里, 有时会随意地联想一句。 例如”他们把云朵扯下来,撒的到处都是“。
这句和诗的主线并没有多少联系。 抬棺材的人也不会有什么行为或者特征能直接与云朵联系起来。 我觉得这里实际上”我“自己想象去扯云朵。 一个人在那儿当然会乱想一气。 但是作者把这个想象行为转移到抬棺材的人身上了。 这样产生了一点超现实效果。 如果直接说自己扯云朵, 那就落入浪漫主义甚至中学生抒情的旧巢里了。
当然, 这样写好还是不好, 就要看读者的欣赏趣味了。


2015. 1.

在这里首先我想呼吁一下: 让我们来讨论诗歌, 讨论诗歌文本吧! 其他的, 留给媒体和看客。

把余秀华与狄金森相比, 引起了很多争议。 本来, 分析评论和评价余秀华或者任何一位中国女诗人的作品, 没有必要用狄金森做参照系。  但是, 很有趣的是, 在关于余秀华的讨论和争论中, 狄金森已经变得至高无上, 而没有看到任何人拿哪怕是一首狄金森的作品来具体比较。

无疑, 狄金森是杰出的。 她的作品我读过很少。 我翻译过她几首诗。 这里选一首:

狂夜---狂夜
原作: 艾米丽·迪金森
翻译: 叶如钢

狂夜---狂夜
若与你相见
狂夜会是
我们的盛典!
无扰---风暴
心在港湾里
罗盘用毕
海图用毕!
摇桨在伊甸
啊, 海域!
但愿我今夜
停泊于你!

语言如此精炼,内涵丰富, 又有极为大胆的激情--这样一首诗是难得一见的。 如果一定要选一首狄金森代表作, 我会选“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但网上所见的译本都有严重错误。 错误的原因有对英语语法的忽视, 更是由于译者对西方宗教没有足够领会。 所以我这里翻译一下。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艾米莉·狄金森
翻译: 叶如钢


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
寥寥几只, 一两只鸟
向这里回眸一视

这些日子里,天空又重启
既往的六月诡辩
那蓝色和金色的迷误

哦, 骗不了蜜蜂的欺诈--
你的似真表象
却几乎让我相信

直到一行行种籽见证
直到一片怯怯的柔叶
匆匆穿过圣化的空气

哦, 夏日的圣礼,
哦, 雾霭里最后圣餐--
让一个孩子加入吧

领受您神圣的象征之物--
食您神圣的面包
饮您永生之酒液!

这首诗微妙,宏大,深刻。 这样一首诗,还没有一个近现代中国诗人写出或能写出。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诗人没有这样层次的宗教情怀。 但艺术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诗人可以取胜于其他长处。 不过, 我这里也想顺便提一句。 宗教情怀之缺失, 实在是整个中国诗歌界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致命弱点。)  在五花八门的弱智风潮冲击下, 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 诗歌界找不到北, 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这并不等于说一个诗人必须信教。)

狄金森的作品总得来说到底有多好呢? 希望大家讨论一下。 用具体的作品来说明观点。不必和任何一位具体的女诗人或男诗人比较。但比较也会有意义。  我自己没有明确的观点, 因为我不够了解。

-----从我读到的狄金森和余秀华的少量作品来看, 我觉得她们各有千秋。总体我了解得太少。狄金森有不少宗教情怀的作品, 而余秀华有不少与性有关的, 这是一个主要区别。 余秀华描写似乎更细腻一些,狄金森似乎更精炼一些。狄金森表现的题材和思想比余秀华似乎更宽广。 余秀华似乎以表现个人生活的感受为主。 “穿过。。。去睡”这首诗里表现的广阔视野似乎是个例外。

----感觉余秀华的诗歌比狄金森的更接地气, 更丰满多姿。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 她超过了狄金森。 在相当程度上, 这是风格不同造成的。其根本原因, 则是她们生活背景的不同。

----余秀华给所有中国诗人的最重要的启发, 第一是去表现真切的生活, 第二是充满真切和强烈的感情, 第三是和各种有思维生命的事物联系起来去表现。  这第二点和第三点就和那些淡如白水的所谓的诗有了本质的区别。

这些, 是和我自己写作的理念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举双手支持余秀华的诗歌。诗歌界的朋友们, 如果余秀华有什么让你不满的地方, 请拿出大丈夫或者潇洒女子的气概给予包容。

---余秀华的想象也比狄金森更为丰富---这应当是不难得出的结论。  她的笔随意一转, 就冒出一个常常出奇的想象, 看上去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而这些想象和联想与话题十分恰合, 延展和加深了诗里的叙述与思考。

---余秀华这首诗里表现出的女权意识和性解放意识应当是每个人一眼就能看出的。 如果以为这就可以带来一枚诺贝尔奖章, 那未免是太幼稚了, 也再次折射出中国文人对诺贝尔的情结。  这样一个诺贝尔奖, 还不如颁发给范冰冰。

如果余秀华能继续,扩展和提升她的创作,或者就凭她已经写的, 她哪一天拿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不可能。 瑞典的那位诗人不是拿到了吗? 他写得不错。 但有他那个水平, 或者超过他的并不难找到。

---余秀华的诗歌能打动人, 其奥秘何在呢? 前面说的启发已经给出了主要答案。 这里再进一步阐述一下。

1。 题材
她的题材来自真实生活, 并且是很多人可以体会, 可以感同身受的。 例如爱情的痛苦,期望和追求。 例如生活里的磨难和苦痛。

她写的是自己, 或者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但读者可以直接体会, 没有距离。 很多诗人的作品与读者有距离, 或者与特殊读者圈没有距离, 但和大众有距离。 也有不少诗人的作品与大众没有距离, 但是太平淡, 而不能提升读者的感受和意识。

余秀华的诗歌, 与大众没有距离, 同时又能提升大众的精神, 包括情感和审美意识。 而且, 她的诗歌是有灵魂之光照耀的。 所以大众获得的是较高层次的精神提升。 这就有别于曾经很流行的某些大众诗人。

不过, 我并不认为在总体上余秀华的诗歌是在最高层次提升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个别作品例外。)  我以为她还有一定距离。或者说, 她的作品风格并不在那个方向上。

我也想指出, 余秀华也有不能提升人的精神的诗歌作品。

2。 心灵。
她用心灵去写这些题材。 这包括深切, 强烈的感情,
和上升到心灵, 有思理和生活哲理的一些句子。
这样的句子依赖于长期的生活, 阅读和思考积累。
3。 联想。
余秀华通过广泛的联想把不同的事物连结起来。或者
相互加强, 或者是某种否定, 但也许包含着深层的肯定。延伸, 托广。 这样, 她的诗展现出一种丰姿。
4。 想象。
她有很多想象, 包括出奇的想象。 这些想象给人以
极大的思维乐趣, 感知乐趣。 极大地加深读者的感受。
5。 比喻。
她使用很多比喻, 很多暗喻。 以人拟物, 以物喻人。
这些比喻建立在上面的联想和想象之上。 这自然是传统
的诗歌艺术里就有的东西。 但是比喻的新奇永远是对诗人的挑战。 余秀华的生活积累丰富, 阅读也广泛, 这给
了她发现新比喻的基础。 她的才华则也是不可或缺的。
平庸的诗人无法完全复制天才诗人的创造。 但是, 才华也可以通过磨练提升。

----与狄金森相比, 我更喜欢另一位美国女诗人莎拉·蒂斯黛尔的作品。  网上曾经疯传的“大麦歌”就是她的作品。 这里录一首。

我爱过海上时刻

Sara Teasdale
翻译: 叶如钢


我爱过海上时刻,灰色的城,
一朵花的脆弱秘密
音乐, 一首诗的创作
那给予我天堂,一个钟点里


一座雪岭上空第一群星斗
善良而智慧的人们的声音
爱情了不起的样子,久隐,
终于见到:在那相遇的眼睛


我用心地爱了, 也被深爱---
哦, 当我精神的火焰低迷,
留给我暗和安宁
我将会疲累, 而愉快地离去


满月 (圣巴巴拉)
Sara Teasdale
叶如钢译

我倾听, 一片静寂无声
月光象暴雨般倾泻
桉树犹如以银雕刻
薄银雾轻抚小城入睡
我见遥远,硕大白色火盘
被灰色太平洋托起
身边的花园小径上
一只蜗牛缓缓曳出亮迹

这里的情调,意境和思想, 都是与余秀华作品很不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4 13:55 | 只看该作者
但愿我今夜
停泊于你!

先提读,慢慢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4 13:55 | 只看该作者
辛苦,问好.多来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4 1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毛秋水 于 2015-1-24 14:06 编辑

意向真好。不了解的,今天了解一下。
好像每一个外国诗人,一经介绍到中国都貌似必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24 14:43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太直白、干瘪,还不如余秀华的诗有基情。如果这就是这个美女诗人的代表作,把余秀华比成帕金森,反而贬低余秀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1-24 14:47 编辑
汤胜林 发表于 2015-1-24 14:43
这首诗太直白、干瘪,还不如余秀华的诗有基情。如果这就是这个美女诗人的代表作,把余秀华比成帕金森,反而 ...


这首不是她的代表作。我觉得写得很好。翻译忠实于原文:


Wild Nights---Wild Nights
Emily Dickinson

Wild Nights---Wild Nights
Were I with thee
Wild Nights should be
Our luxury!
Futile---the winds---
To the heart in port---
Done with the compass---
Done with the chart!
Rowing in Eden---
Ah, the sea!
Might I but moor Tonight---
In Th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24 14:47 | 只看该作者
《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
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
爬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24 14:50 | 只看该作者
狂野的夜——也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1-24 15:25 编辑
汤胜林 发表于 2015-1-24 14:43
这首诗太直白、干瘪,还不如余秀华的诗有基情。如果这就是这个美女诗人的代表作,把余秀华比成帕金森,反而 ...


从我读到的狄金森和余秀华的少量作品来看, 我觉得她们各有千秋。总体我了解得太少。狄金森有不少宗教情怀的作品, 而余秀华有不少与性有关的, 这是一个主要区别。 余秀华描写似乎更细腻一些,狄金森似乎更精炼一些。狄金森表现的题材和思想比余秀华似乎更宽广。 余秀华以表现个人生活的感受为主。 “穿过。。。去睡”这首诗里表现的广阔视野似乎是个例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24 15:26 | 只看该作者
叶如钢 发表于 2015-1-24 14:45
这首不是她的代表作。我觉得写得很好。翻译忠实于原文:

其实,外国是诗歌经过翻译味道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并且,各人对诗歌的喜好不同,比如你写诗与欣赏诗歌都好骨感、明了,而有些人却喜欢丰满、繁复,所以各自心中都有一把尺子。
至于余秀华在流派网(其实还包括诗歌报论坛)不被“同情”,而在于她在诗外在情绪失控时对王法及很多诗友的“辱骂”——这性格的缺陷或许与她的生活处境有关,但是既然有人要把她捧上天,有人很快就会记住她的“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4 20:2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