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05|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赏评 【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0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韵劲如弦

泉城杨柳妄婆娑  百泉清音何嗟哦
新韵细如丝  陈词满篓箩
洗耳恭听唯小鬼  高僧大儒念大佛
瘦驴屙硬屎  肥牛嚼唾沫
一鸟入林百羽喑  一曲高歌万人和
新韵劲如弦  时代强音拨

(重阳jm)



    据悉,山东济南正举行全国诗歌研讨会,重阳写了这首诗寄给了研讨会。重阳出生于山东省。山东济南市的泉水全国闻名,所以济南又称“泉城”。据记载济南有名泉七十二眼,趵突泉最为有名。所以这里开篇就想到了泉城和泉水。春天来了,气象万千,泉城的杨柳扭曲歪邪,空费力气地飘荡摇摆。还有那百泉的清朗流淌声,把美好的时光白白地虚度了过去。这是感叹,在感叹中联想到了诗句,联想到了新韵,这是妙合。
    重阳先生刚刚倡导新韵时,共识的人并不多,微小得就象细丝一般。而那些远离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的陈词滥调,却充塞着诗界,可说是“满篓箩”。
    好的合乎时代的诗音太少了,那些鬼使神差的吟吟哦哦,还有那些自称高深学识的所谓“名僧大儒”们的虚玄妙音,也只能洗耳恭听了。“洗耳恭听”这一成语的本意是恭恭敬敬地倾听。周叔《秋霁》:“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鱼洗耳听。”这里却有轻蔑之意。
    无论小鬼的吟哦,还是高僧大儒的玄经,也不过是“瘦驴屙硬屎—-瞎逞能”;“肥牛嚼唾沫——自品味”,没有什么新花样,鲜味道。这里连用了两个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广为人民大从喜闻乐见。歇后语入诗,很少见,重阳巧妙地嵌入,使诗更形象生动,诙谐有趣。
    有句成语:“一鸟入林,百鸟哑音。”比喻威势压倒众人。重阳倡导的新韵,将要形成“一鸟入林百羽喑,一曲高歌万人和”的势态。他说过:“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二十一世纪的诗坛是新声韵的”。新韵,已经得到了诗界的认可,同仁同道们的拥护,人民的喜爱。自从1998年热烈展开讨论,几年来,在《艺苑》上刊载了有关新韵的研讨文章百余篇,发表新韵诗作千首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万人和”的现实。
    新韵刚刚开始时,“细如丝”;而后来就“劲如弦”了。因为最后肯定了新韵的前途光明远大,必然胜利!正如重阳高呼的那样:“新韵万岁!”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09:38 | 只看该作者
依样葫芦叹

可叹人言乱飞鸿  又创文字传西东
击节而歌成古律  诗词曲赋巧玲珑
赞先贤  破臼笼  各创新牌促兴隆
试问今人何所为  依样葫芦不变通

(重阳JM)


    这首诗开言就赞叹人类的继声和唱。叹:《荀子•礼论》:“《清夜》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又创造出文字,书来信往,到处传播。鸿是飞鸟,有鸿雁传书之说。《礼记•月令》:“<季秋三月>鸿雁来宾。”后用来喻书信。
    我们的祖先,击打器物,或拍掌作为节拍,唱出了古时的韵律。击节:节,一种乐器,也指调节乐曲。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后以形容对别人的诗文或艺术等的赞美。《桃花扇•侦戏》:“点头听,击节赏,停杯看。”那些古律,从春秋数起,就有《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而且都是那样精巧玲珑。《玲珑》这里有两重含义:形式的灵巧美妙。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也指声音的清越动听。班固《东都赋》:“凤盖棼丽,和銮玲珑。”
    敬佩称赞有德有才的先辈们,一代一代都能够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冲破固守僵式的束缚,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新体新牌,促进了诗业的兴隆发达,繁荣昌盛。
    请问今天的诗怎么办呢?诗人们应该写出怎样的作品呢?自由散乱的不成样子,或循规蹈矩,依样画葫芦地还在写旧体诗,不变通,无创新那怎么行呢?
    这首诗涉及了我国整个诗史,既赞扬了古代诗歌,又指出了当今诗的问题,应该怎么办?走向哪里?在这样的局势面前,重阳提出了“新韵说”的理论。正是他说的:“‘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新韵创造出了新诗体,新韵就是中国诗歌的前途和出路。
    这首诗的标题是“依样葫芦叹”,即“叹依样画葫芦”。这是化用了一句“依葫芦画瓢—-照样”的歇后语。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解释,十分自然贴切。重阳巧妙地将原歇后语反其义而化出新义,给全诗增添了色彩,显得十分形象生动而有力量。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08:41 | 只看该作者
虚拟的情歌

蝴蝶姑娘  翻动着轻盈的翅膀
在野花丛中  悠闲地舞蹈
学唱阳春白雪  高雅情调

浮萍妹妹  伸展纤柔玉腕
轻轻掀开薄荷一角
倾听  下里巴人  蛙鸦鼓噪

夜风  穿着亮丽的花袍
踏破季节的大门  走向山坳
唱着那首虚拟的情歌
披着月光  扑进吟子怀抱
愈合了  因诗而流血的伤口
撞翻了  积淤心底的古老歌谣

(重阳jm)


    这是一首非常奇妙的、新鲜的、别开生面的新韵诗。读得人轻松、愉悦、有滋有味。真是在嚼着橄榄,越嚼越有味。实如司空图说的话:“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这是一首“情歌”,是虚拟的,也就是说不是“实事儿”。既然是“情歌”,就应以抒情为主,就应有“情人”。诗中的“情人”是谁呢?是“蝴蝶姑娘”、“浮萍妹妹”,还有“夜风”。而热恋的对象又是谁呢?是诗,是歌。所以全诗必然是拟人化的,比喻式的,象征性的。
    蝴蝶姑娘,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姑娘,能歌善舞。你看她,“翻动着轻盈的翅膀,在野花丛中,悠闲地舞蹈。”一边起舞,一边还唱着“阳春白雪,高雅情调。”典故之一:“阳春白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是高雅的歌曲,全国只有几十人懂得这种音乐。后比喻高深的,不为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文艺作品。看来,蝴蝶姑娘是懂得这种高深的音乐,爱唱的是“高雅的情调”。
    浮萍妹妹,既喜欢装饰,又温柔漂亮,多情善感。看她“伸展纤柔玉腕,轻轻掀开薄荷一角”。她在干什么?“倾听下里巴人,蛙鸦鼓噪”。典故之二:“下里巴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是楚国的民间歌曲。后用来比喻能为较多人所接受的通俗文艺作品。浮萍妹妹却喜爱这“蛙鸦鼓噪”。
    夜风,象一位自由放荡、潇洒不羁的英俊少年。他同样爱好吟诗,喜欢歌唱。他“穿着亮丽的花袍”,打扮得十分时髦。“踏破季节大门”不管春夏秋冬,都阻挡不住。“走向山坳”。他,“披着月光,扑进吟子怀抱”。诗人摊开双臂,热情迎接他,他高兴万分。因为,为了诗歌而造成的“流血的伤口”得到了“愈合”,把那“积淤心底的古老歌谣”也给“撞翻了”。他不愿唱那老掉牙的古调旧腔了,而要快乐地唱合乎时代的新歌了。这是历史的进展,也是诗歌的变化,那就唱一曲新兴起的“新韵”吧!
   “下里巴人”要唱,是普及;“阳春白雪”也要唱,是提高。歌是虚拟的,情是真切的。这正如沙士比亚说的:“最真的诗是最假的诗”。这是一首假诗,也是一首真诗和好诗啊!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08:58 | 只看该作者
文明的感慨 (一)


高级轿车  闯入闹市
摩肩擦背  在人海中委屈
从车窗里扔出一串
高级包装的  污言秽语

(重阳JM)

    高级轿车,大概是超过了“红旗”牌的那些进口的日本或什么国的名牌吧!各色各样,乘坐的是些什么人呢?当然是掌权者或是有钱人。闯进了繁华热闹的街市,一个“闯”字,显得肆无忌惮。而且是“摩肩擦背”地在人海中横行,一“摩”一“擦”,真够拥挤啊!只能按响喇叭,驱开道路慢悠悠地往前行驶,觉得道路不畅通,但也只好“委屈”了。“委屈”二字也够辣味!于是就“从车窗里扔出一串高级包装的污言秽语”。这里的几个词用得极有分量:“扔”,很富动作感,可看出扔者的狂妄神态。“高级包装”,也就是在广众面前那些“冠冕堂皇”的装模作样。“污言秽语”不就是肮脏的话吗?或许在骂人,或许是别的难听之言。总之是埋怨两条腿走路的行人妨碍了四个轮子的快速前进。
    这是由几句极普通的家常话组成的一首辛辣的讽刺诗。暴露了那些“权者”,“钱者”的假文明行为。还是应当剌痛某些人的心,让他们作一反思吧!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3:07 | 只看该作者
“救死扶伤”叹

    (一伤者被路人送往医院抢救,因无押金而拒医。时久,流血过多而亡。)

救死扶伤医德美  白衣天使未曾愧
一度秋风劲  几番钱闹鬼
伤残病危求急救  无钱莫治唯落泪
哑言坐等死  傻眼犹心灰

(重阳JM)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挥毫大书特书过“救死扶伤”四个闪闪发光的大字。战争年代,打了胜仗,对敌人的伤员也要给以治病。平常的年代,犯有死刑的罪犯,关押在监狱里,有了病也得治病。然而我们的人民,贫穷的人民,有了病,受了害,却无法得到治疗,甚至危及到死亡的关头,送到医院,因没有钱拒之院外,致使死亡,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重阳这首诗写的只是其中的一件并不新鲜的事儿。
   “救死扶伤”,是医道的美德,历来如此。被誉为“白衣天使”,向来是这样的遵德医病,没有作出惭愧的事情,不愧于盛誉。但是,只因“一度秋风劲,几番钱闹鬼”,就变得不是那样了。那严寒残酷的秋风,杀枯了花草,结束着绿的生命。那闹鬼的金钱,将人都变得成鬼了。不管你伤啊,残啊,甚至危及到死亡边缘,没钱也别想得到解救。只有流淌那悲哀痛苦的眼泪去吧!默默地坐在那里等着死神带走吧!傻眼瞅着去死吧!让你心灰意冷,丧失了一线希望,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问题当然是复杂的。要挽救,得用钱,而钱从哪里来呢?病人没有钱,医院又不能白化钱。不抢救,那是一条生命啊,人命关天呀!这可把我们的“白衣天使”难坏了!按理说,还是先抢救,再说钱。抢救第一,钱第二。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美德(也是社会的美德)。也只有这样,才不枉费那位路人的好心(人民的心愿)。这首诗,直接呼吁社会,再不可出现这样的让人们悲痛失望的事情!这也就是诗人写这首诗的最大愿望!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1 08:29 | 只看该作者
诗人的脚步

诗人的脚步  蹒跚
在大漠  巨川
在荒原  高山
听  小鸟歌唱
看  蝴蝶蹁跹
林里  蟋蟀弹琴
空中  轰鸣雷电

诗人的脚步  轻盈
未来飞跃  史前纵横
跨出国界  访美
越过海洋  旅英
踩着眼神  走进心灵

(重阳jm)

    诗人的脚步,是沉重的,缓慢的。他的足迹,可涉及到浩瀚的沙漠,宽阔的大川,辽远的荒原,巍峨的高山。既可倾听小鸟的娓婉歌唱,也能观赏彩蝶的蹁跹起舞。在茂密的森林欣赏蟋蟀的弹琴,可听到广袤的天空远处,有轰鸣的雷电……。
    诗人的脚步,也是灵便轻盈的。他的足迹,可纵横历史,飞跃未来。能不受国界的限制,去走访美国,也可跨过重洋,旅行英国。还可“踩着眼神,走进心灵”。诗啊,就应当透过心灵,反映精神世界。
    这首新韵诗既写诗人的脚步,踏遍大地升到天空,从国内到国外,以至整个世界。也是指诗的触角,可以从大地触及到天上,能从国内触及到国外,以至全球。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是实写,也是虚拟,虚实结合。既是实在的意境,也是象征的神韵。这就是诗,这就是缪斯的神秘所在。
    这首新韵诗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全用短语组成,一字语,二字语,三字语,四字语,最长也不过五字语。读起来跳跳荡荡,活活脱脱,潇潇洒洒,普普通通,明明白白,极有韵味。正是涅克拉索夫的话:“诗句,如象钱币一样,要铸造得精确、清晰、真实。”同时,大多是一短语,一意象,而且每一个意象都引人神往。好诗,就应当这样。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致中山先生

冰刀雪剑冷宇寰  和风细雨息俗尘
晨曦暮露育万物  捉笔提肘勤绘春
饥餐诗赋渴饮墨  新韵风骨见精神
喜闻东瀛新短诗  异曲同工共抚琴
天地可鉴人间美  中日友好万年春

(重阳JM)


    中日人民之间从古到今是友好的。唐代日本人晁衡,公元七一七年来中国,曾在唐朝做过官。天宝十二载乘船回国,误传途中海上遇难,李白心中极为悲痛,就写了一首悼念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祝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江云愁色满苍梧。”
    卿是古时对友人的亲切称呼。诗中把晁衡的品质喻为明月一般的高洁,表达了诗人对晁衡的深厚友谊。
    鲁迅留学日本,对日本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生写过五十首旧体诗,而从1931年至1934年就有二十首是书赠日本友人的。就是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年代,两国人民同样是友好的。日本侵华政策,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日本人民是持反对态度的。现不妨抄录一首《送赠田涉君归国》:“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柳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在二OOO年五月十五日同一天,重阳写了一首《试和中山君<绿荫试笔>》外,还写了这首《致中山先生》的诗。
   “冰刀雪剑冷宇寰,和风细雨息俗尘。”这里看似写季节,写气侯,实为写政事。那如冰的刀,似雪的剑,寒冷笼罩了整个大地。这不正象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刀光剑影”地对中国的侵略吗?而今天,中日关系正常化了,不正象“和风细雨”,那些不如人意的“俗尘”也已消失了。
   “晨曦暮露育万物,捉笔提肘勤绘春。”清晨的曙光多么亮丽,傍晚的露珠多么晶莹,都在滋育着万物的生长。这正是中日友好的日益增进。这怎能不握住笔提起肘描绘这美好的春光呢?“勤绘春”与前面的“冷宇寰”正好是鲜明的强烈地对照。
   “饥餐诗赋渴饮墨,新韵风骨见精神。”朋友相互在这样的热情中,自然要挥毫舞墨题辞赋诗了。自然如“饥餐”似“渴饮”那样的心诚情切,而且赋诗都是合乎重阳倡导的“新韵”的“风骨”和“精神”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这里的“新韵”,不也正是重阳开一代新诗风的实质吗?
   “喜闻东瀛新短诗,异曲同工共抚琴。”“东瀛”借指日本。《史记•秦始皇本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章炳麟《狱中赠邹客》诗:“邹客吾小弟,被发下瀛洲。”重阳诗后有小注:“中山荣造(逍雀),日本当代新短诗倡导者。”中山先生倡导“新短诗”。重阳先生提倡“新韵诗”,实际上都是一致的,所以说“异曲同工”。因此就能“共抚琴”。诗体相似,心声一致,共同抒情,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天地可鉴人间美,中日友好万年馨。”天高地阔,可照出人间的美丽,也照出中日之间的新变化,中日友好将是万年牢固的。“馨”是芳香,比喻好声誉。《晋书•苻坚载记》:“垂馨千祀。”(商代称年为祀)。最后两句与开首两句相互照映,把这首诗的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这首诗抒发了重阳先生和中山先生的亲切交往,两人的诗道一致,情谊深厚,称得上一首中日友好歌。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2-24 16:50 | 只看该作者
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16:57 | 只看该作者
百花齐放,必须是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6:45 | 只看该作者
和孙文浩韵

莫言虚度壮诗心  百鸟和鸣满园林
傲骨凛然学屈子  豁达飘逸效三秦
文采俗雅德为本  情动天地见精神
清风两袖悟诗道  剃筋刮骨铸韵魂

(重阳jm)



    不要说什么追随缪斯,诗心坚定是虚度年华。在那百花齐放的园林里,一鸟引颈,百鸟和鸣,是多么地悦耳动听啊!
    人生在世,不能有傲气,却应有傲骨。应当学习战国时的屈原,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敢干对辱国丧权的统治者作斗争,神态凛然,让人敬仰。凛然:《宋史•李芾传》:“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望之凛然犹神明。”屈原忧国忧民,当楚国灭亡,流放在外,悲痛万分,沉汩罗江自尽,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爱戴。几千年来,每逢五月五日端午节,以赛龙舟,包粽子来纪念他。人生在世,也应仿效三秦的心胸开阔。“豁达飘逸”,潘岳《西征赋》:“观天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三秦,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三位君主:秦襄公为开国君主;秦穆公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们三位确够豁达飘逸了。
    文采即指辞采、文风。杜甫《丹青引》:“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不论文雅还是粗俗,都应当以德为根本。内容的庸俗,风气的败坏,那是最大的可耻。诗文应以情动人,只有高尚可贵的精神,才能感天动地,流传千古。
   “清风两袖”即是“两袖清风”。元代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黎随月步长桥。”指的是廉洁、清贫,而只有这样,才能明白顿悟出诗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来。然而真正地要铸出诗魂,就得“剃筋刮骨”那样地下一番苦功,去选择出精华,排除掉糟粕。三国有关公刮骨疗伤的故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矢镞有毒,毒入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要解决当今诗歌存在的问题,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读这首诗,有读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之感。
    这样的诗本来很难写,最容易概念化。然而作者由于引经据典,增添了诗的深广度和形象化,这是极难得的。
(万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7 22: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